?

智能機器發展的思考

2024-05-01 19:54薄寓丹王婉玲
科學咨詢 2024年3期
關鍵詞:勞動者機器勞動

薄寓丹,王婉玲

(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機器”一詞在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中出現頻率很高。一般來講,機器是指一種人造的、由多種部件組成的、用于能量變換或做有用功的裝置。馬克思指出,機器由工具機、傳動機、動力機三部分組成,并且闡明工具機是引發生產方式變革的核心要素,也是體現工具與機器的根本差別。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具有“智能”的智能機器出現了。它們不僅模擬人類肢體等能力,而且模擬人腦思維。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傳統機器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們增加了智能控制系統。這不僅使機器能夠自動運行,而且可以根據環境和任務的變化自主地做出調整。這一智能控制系統也是智能機器與傳統機器區別的所在,進一步變革了生產方式,給經濟發展、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帶來了顛覆性影響。與此同時,人們對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也表示擔憂,如憂慮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

一、智能機器與傳統機器

智能機器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948年。當時,圖靈將一次演講稿整理成題目為“智能機器”的內部報告。從狹義上來看,智能機器僅指那些能表現出類似人類智能的計算機。從廣義上講,智能機器不僅包括類似人腦的計算機,而且包括那些具備類似人類肢體功能的裝置,如傳感器、機械臂等。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機器展現出新的形態和功能,其與傳統機器的關系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轉換和革新。當前,智能機器被認為具有弱人工智能的特性,其智能化發展可以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個階段。智能機器的發展已不局限于“專家系統”,而是更加向“通用智能系統”的方向發展,努力模擬人類的所有能力,包括視覺、推理、語言、學習等,以應對各種挑戰。這些能力預計將在適當的時候被整合。智能機器超越傳統機器的概念,在于它具備了傳統機器所沒有的“智能”特性。

馬克思在“機器和大工業”一章中提到,機器由發動機、傳動機、工具機或工作機等三部分組成。機器與以往的生產工具不同,其特別之處在于工具機的使用。機器是通過機構代替工人來操作工具,并由單一的力進行推動所形成的。自此以后,機器的發展和進一步的精良化都集中在工具機部分,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其發展方向并非在于替代單個工人的操作,而是轉向“通用性”。因此,智能機器與傳統機器的主要區別首先體現在工具機概念的弱化上。馬克思指出,傳統機器減少了工人對肌肉力的依賴,但機器的運行仍需蒸汽力等自然力推動。對于智能機器而言,它進一步減少了對人力操作的需求,更多依賴于數據和算法的推動。如果把工業經濟時代的動力機比作蒸汽機等能量裝置,那么數字經濟時代的動力機就是個人電腦、云計算中心、智能手機等信息分析處理裝置,而傳動機則是物聯網和互聯網等。人工智能因其發展方向趨向通用性,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工具機與發動機、傳動機之間的聯系,也就消解了傳統機器的組成結構。

在工業經濟時代,機器在很大程度上從體力上代替了部分勞動者,但未能從智力上替代工人。智能機器的應用不僅是簡單地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而且是在一定意義上直接取代勞動者的工作,通過模仿成為一個勞動者的方式,即模擬人的行動和思維決策過程,從而實現“智能”?!耙援斀裼嬎銠C的聰明程度,我們無法預測人工智能未來幾年會有怎樣的應用,它憑借著數字世界里面包屑一樣的數據,以及具有學習能力的算法學習這些數據,可以讓‘智能’的機器人和計算機實現自我編程,從基本原理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盵1]這種運行模式在一定意義上與人類基于神經記憶的經驗思維相似。顯而易見,與人類相比,人工智能的記憶能力遠超人類。這實際上是對傳統機器的一種超越。因此,智能機器與傳統機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上。

二、智能機器發展的積極效應

數字經濟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本文主要闡述其對勞動方式以及勞動生產力方面的變革,并探討在技術發展背景下,這些變革如何為人們自由個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社會變革帶來的積極影響十分深遠,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智能機器使勞動方式發生變革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著勞動工具的變革,勞動工具的變革進一步引發了勞動方式的調整和變化。勞動方式的變化標志著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機器的出現代替了工人使用手工工具的勞動方式,逐漸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者和勞動對象的作用方式。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發生了改變,成為了生產過程中的監督者和調節者,而不是直接參與生產過程。這樣的變化也使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馬克思形象地指出:“勞動資料取得機器這種物質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來代替人力,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盵2]

現如今,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進一步引發了勞動方式的變革。機器由發動機、傳動機和工具機或工作機三部分組成,而智能機器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智能控制裝置,成為四部分組成的系統。智能生產系統利用智能信息處理和控制技術實現產品生產的靈活調整,適應動態多變的市場需求,更好地與需求相匹配,避免了資源的浪費。人們不需要在物質勞動場所直接參與生產活動,而是可以站在機器旁邊利用智能機器實行遠程操控,從事輔助性工作,具體的生產活動則是由機器之間相互協作完成。這樣就實現了人們對直接勞動過程的控制和管理。這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操作和管理等各個環節對人工的依賴,“無人工廠”將成為現實。如果說機器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勞動方式,解放了人的體力,那么智能機器的出現則使勞動方式進一步發生變革,解放了人的腦力。

(二) 智能機器極大推動了勞動生產力的變革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每當勞動工具發生重大變革時,通常意味著生產力將迎來巨大的飛躍。這也意味著技術進步帶來了操作的便利,從而使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提升。馬克思曾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大特征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家通過不斷改善和革新勞動工具,完成了從手工工具到機器的轉變,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使得“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3]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機器具有了深度學習的能力和優勢。這與以往的技術變革都不同。雖然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但智能機器在勞動生產力促進方面的應用已經顯現出其潛力。例如,埃森哲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將使勞動生產率提高40%。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機器能夠代替人類完成大量重復性勞動。例如,智能機器只需一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個信息安全分析師一年才能完成的分析數據和代碼的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國內的一些學者還通過數據實證分析發現,機器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一個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根據預測,智能機器在未來更大規模、更廣泛的使用情況下,對促進生產率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潛力。

(三)智能機器為人的自由個性的實現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機器的采用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這不僅極大地增加了物質財富,而且減少了整個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了人們的自由時間,為個人個性的自由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馬克思指出,機器的采用“使人的勞動,使力量的支出縮減到最低限度,這將有利于解放了勞動,也是使勞動獲得解放的條件?!盵4]這意味著,只有通過機器使人們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在藝術創作等個性化領域得到自由發展。自由時間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勞動時間的減少相應地增加了自由時間。機器大工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極大地縮短了勞動時間,從而為人的自由個性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使其成為可能。

智能機器的發展及其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幫助人們完成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承擔重復性、冗長且乏味的任務。因此,人類可以從重復性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發揮人類特有的創新和創造潛能,以及專注于處理更復雜、需要情感共鳴的任務。腦力勞動者可以依靠智能機器等設備實現遠程辦公、智慧辦公等新型工作方式,使工作時間變得更加靈活,并在智能辦公軟件的輔助下大幅縮短工作時間。家居智能機器也可以將人們從瑣碎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或進行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偟膩碚f,智能機器像機器一樣會減少人們的勞動時間,從而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為人的自由個性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三、智能機器發展的隱憂

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工具不斷發展和更迭,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不僅表現在上文所述的勞動方式、生產效率以及人的自由發展等方面的積極效應,而且具有潛在的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具體表現在智能機器發展和應用引發的人們的隱憂甚至恐慌上。

(一)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智能機器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會替代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原有的勞動方式,對就業帶來沖擊。智能機器的廣泛應用預計將使常規性和重復性工作崗位大幅減少,導致失業率持續上升。與馬克思對相對過剩人口的敘述不同,智能機器的發展改變了勞動方式,使得從事腦力勞動的工人成為相對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后備軍的補給。而從事重復簡單的體力勞動的工人很可能被排除出生產勞動的行列,變為龐大產業后備軍中的“絕對過剩人口”。牛津大學馬丁學院關于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即電腦化)的可能性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根據模型計算,從2010年算起的10~20年內,美國有47%的工作崗位極有可能被電腦替代[1]。這顯示智能機器的發展取代了工人的簡單重復工作,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犧牲了部分工人的就業機會,而失去工作的勞動者的命運被資本掌控,在崗的勞動者也必須承受更多的勞動和更低的工資以保住工作。此外,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對702個職業的自動化風險進行了量化排名,結果顯示電話銷售員、秘書和行政人員的被替代風險較高,而管理者、首席執行官等職業的被替代率非常低。這表明,就業市場的兩極分化趨勢變得嚴重。一方面,就業市場對高知識和創造性工作的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對低技能重復性工作的需求大減。這意味著未經一定學習和培訓的勞動者將很難與更新迭代的機器協同工作。在資本的邏輯下,智能機器的使用追求的依舊是剩余價值的最大化,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將勞動者從生產過程中“游離”出來以降低其價值。

(二)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機器改良的一貫目的是擺脫人力勞動,從而降低勞動成本。每一次的機器改良都導致相應的勞動力被排擠。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進一步排擠了勞動力,降低了勞動收入相比于資本收入的比例,導致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全球財富的76%,而最貧窮的50%人口的收入僅占全球收入的8.5%,收入較高的10%人口與收入較低的50%人口之間的收入差距幾乎翻了一番。當前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前所未有的勞動收入不平等(可能高于世界上過去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的任何社會,包括那些技能差距非常大的社會)?!盵5]勞動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信息通信技術資本的比重則在不斷上升。從事低技術含量工作的勞動力將被社會淘汰,而智能機器應用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資本和智力提供者,即投資者和創新者。智能機器的使用還將造成勞動者內部經濟收入的巨大分化。因為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部分勞動者從事低技能的簡單工作,獲得較低收入,而另一部分勞動者則從事需要較高技能和創新性的復雜工作。就業結構從技能差異上呈現了高低區分。這意味著低技能的工作崗位數量減少,勞動者收入呈現兩極分化。研究顯示,從事人工智能研發的科研人員的年薪可以是普通工作崗位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6]。因此,被智能機器替代的勞動者的收入將會更為微薄,生活處境將變得更加艱難。

馬克思的機器觀分析了機器使用的社會條件,揭示了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才是造成種種負面效應的原因。他指出,不應該批判機器本身,而應該從根本上批判資本主義制度,這樣才能把握問題的本質?;谶@一理論視角來理解智能機器引發的憂慮和社會問題,才更具有啟發意義。

馬克思認為,機器作為資本的承擔者,其使用的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同時機器還“創造了新動機,使資本增強了對他人勞動的貪欲”。因此,機器承載了資本家的意志和欲望,被納入資本的運作體系并受資本調配,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他進一步指出,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引發了“機器對工人的排斥”,導致越來越多的工人不再被需要,從而被迫“游離”出生產體系,淪為產業后備軍,對資本而言成為過剩人口。在資本邏輯支配下,智能機器的使用也有相同的動機和目的,即盡可能多地將勞動者從生產過程中“游離”出來以增加剩余價值,智能機器相較于傳統機器對工人的排斥和替代更為全面和徹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簡單、重復性且不需要太多技能的工作被智能機器取代,常規工作崗位需求大幅縮減?!盁o人工廠”和“無人車間”更是體現了智能機器應用大幅減少了工人對機器干預的需求,進一步減少了工人的工作機會。這將導致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同時勞動者內部也因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而出現工資收入的分化[7-13]。

四、結束語

馬克思對當時機器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不僅分析了機器的自然屬性,而且更將機器置于社會生產關系中進行研究,探討機器的應用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如今,智能機器與馬克思時代的傳統機器相比,已經展現出顯著的區別,在結構上和功能上超越了傳統機器?;隈R克思機器觀的啟示,我們思考智能機器的應用時,應該考慮其應用的社會制度背景。如果其應用基于個人追求利益的資本主義目的,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智能機器的廣泛應用將可能給人們帶來隱患和擔憂,成為一種比傳統機器更有效的奴役他人和獲利的手段。反之,如果智能機器的使用是以促進人的自由個性發展為目的,那么智能機器將能充分展現其積極效應,并自覺避免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而且應關注它在合理社會制度內規范使用的重要性,以確保其更好地造福人類。

猜你喜歡
勞動者機器勞動
機器狗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機器狗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未來機器城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在云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