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經典理論體系之萬物皆藥論△

2024-05-02 15:08張世臣許銘珊鐘琳瑛于智穎董玲于志斌
中國現代中藥 2024年1期
關鍵詞:本草綱目本草藥物

張世臣,許銘珊,2,鐘琳瑛,2,于智穎,2,董玲,2*,于志斌

1.北京市薪火傳承3+3張世臣名老中醫工作室,北京 102488;

2.北京中醫藥大學 現代飲片研究所,北京 102488;

3.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人類生存的實踐、醫療的探索造就了神奇的中醫藥學。自神農嘗百草起,治療疾病的藥物不斷被發現,醫藥學家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皆可為藥,本草學的發展印證了萬物皆可為藥的事實。藥物從發現到應用有著漫長的歷史過程,“有名未用”“俟考訪”為藥物的不斷發現打開了通道,部分曾被記載入醫藥著述而又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的藥物,又會被后世發掘出來,重新發揮作用。

1 藥物認識的逐漸深化,隨實踐認識而螺旋上升

從扁鵲、淳于意、華佗、張仲景到魏晉南北朝時葛洪、陶弘景等,醫藥學家們“研精藥術”,在“田舍之法”“殊域異術”中凝練了很多新穎之藥。因而陶弘景[1]16提出“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即天地間萬物都可藥用,關鍵在發現、認識(觸遇則會)?!缎滦薇静荨酚涊d:“夫天地間物,無非天地間用,豈限其數為正副耶?!盵2]425孫思邈[3]更明確地指出:“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斯乃大醫也。故神農本草,舉其大綱,未盡其理,亦猶咎繇創律,但述五刑,豈卒其事,且令后學者因事典法,觸類長之無窮竭,則神農之意從可知矣。所以述錄藥名品,欲令學徒知無物之非藥耳”,提出“天下物類皆是靈藥”的觀點,認為《神農本草經》載錄365 種只是給出一個典范,動物、植物、礦物皆可為藥。后人按此規范學習、認識藥物,則藥物增加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本草學的發展印證了萬物皆可為藥的事實。例如,公元前后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錄藥物365 種;公元500 年前后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編著的《本草經集注》載藥達730 種;公元659 年前后唐朝組織編修《新修本草》時“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2]3,共載藥850 種,以國家藥典形式奠定了中國本草體系的根基。公元1116年,宋代政府組織重修校訂《大觀本草》,纂成《政和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時“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本”[4]序,載藥達1746 種。故宋代艾晟合《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本草圖經》為一書時,于序中稱:“昔人有云,天地間物,無非天地間用,信哉其言也,觀本草所載。自玉石草木蟲魚果蔬,以至殘衣破革,飛塵聚垢,皆有可用以愈疾者”[5]艾晟序。而自萬物中發現藥物也有一定的規律,艾晟在《大觀本草》右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提到:“凡五方之氣,俱能損人,人生其中,即隨氣受疾。雖習成其性,亦各有所資,乃天生萬物以與人,亦人窮急以致物”[4]20,即人受自然界中各種因素影響,得病是常態,但自然界也一定有物質能治其病。例如,杏仁核有小毒,李時珍[6]1735稱:“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時,可取杏樹根“切碎煎湯服,即解”。公元1593 年,成書于明代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 種,其中礦物藥355 種、植物藥1094 種、動物藥443 種。李時珍按照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編纂,如先從水部43 種起,之后火部11 種、土部61種、金石部161 種、草部610 種、谷部73 種、菜部105 種、果部127 種、木部179 種、服器部79 種、蟲部106種、鱗部94種、介部46種、禽部76種、獸部86 種、人部35 種。李時珍之用心,可謂廣集博采,集前代本草之大成,所著《本草綱目》為我國本草學中最偉大的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 周年前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全國60 多家單位協作、500 余位專家參加編寫的《中華本草》是中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該書歷時10年,于1999年5月18日編纂完成,收載藥物8980 種,仍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3 類[7]。礦物藥按陽離子分類,有鈉、鉀、鎂、鈣、鋁、硅、錳、鐵、銅、鋅、汞、鉛、金、銀等;植物藥分有藻類、菌類、地衣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各類藥物;動物藥亦從低等到高等,如海綿動物門藥、腔腸動物門藥、環節動物門藥、軟體動物門藥、棘皮動物門藥、脊索動物門藥(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反映了20 世紀中國中藥的發展水平。書中藥物分列正名、異名、釋名、品種考證、來源、原植(動、礦)物、栽培(養殖)要點、采收加工(或制法)、藥材及產銷、藥材鑒別、化學成分、藥理、炮制、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劑、現代臨床研究、藥論、集釋23 項依次著述。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資料顯示,我國的中藥資源種類已達1.3 萬多種,為中醫藥在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發揮獨具特色的優勢提供了物質保證。

2 創立“有名未用”類,建立古今驗證的發展本草通道

自神農嘗百草發現藥物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世間萬物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藥用價值。但人們的認識受到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更受到時代局限性的制約,所以藥物從發現到應用有著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到《中華本草》載藥8980種,經歷了2000多年。陶弘景纂著《本草經集注》時,按自然屬性分類,改《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 類,每類之下再分上、中、下三品。雖然對藥物性味功效的認識不斷深入,但仍有難以鑒識的藥物,因而創有名未用類,期待后人再深入研究其性味、功效、應用,建立藥物鑒識的方法。這樣,“有名未用”為藥物的不斷發現打開了通道。

《本草經集注》列入“有名未用”的藥物包括玉石類26 種、草木類138 種、蟲類15 種,共179 種。后世歷次修訂本草都遵循此傳統,《新修本草》《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均列有“有名未用”類。宋代本草在列“有名未用”共194 種。此外,尚列有“本經外類”,其中“草類上·總三十一種”“本經外草類下·總四十三種”“本經外木蔓類·總二十五種”[1],共99種?!侗静菥V目》多部設“附錄”,即“有名未用”之義,如卷十一金石部之“附錄”“諸石二十七種”記載“別錄有名未用諸石及諸家所列而不詳,難以附類者,通附于此云”[6]682;在卷二十一草部“附錄諸草·有名未用一百五十三種”亦稱:“諸草尾瑣,或無從考證,不可附屬,并本經及別錄有名未用諸草難遺者,通匯于此以備考”[6]1416;卷三十三果部記載“附錄諸果,綱目二十一種,拾遺一種”“方冊所記諸果,名品甚多,不能詳其性、味、狀。既列于果,則養生者不可不知,因略采附以俟”[6]1907。另外,還有卷三十七記載“附錄諸木一十九種”[6]2174,卷四十二記載“附錄諸蟲:綱目一種,拾遺一種,別錄五種”[6]2372?!吨腥A本草》依然保留了這一優良傳統,纂輯了“備考藥物”,內容是“選錄了《證類本草》《本草綱目》中內容不甚完備,無法確定基原的藥物,輯附于此(第九冊),存以待考”[7]9741。經統計,其中礦物來源藥97 種、植物來源藥372 種、動物來源藥81 種、其他26 種。

設“有名未用”藥,可使后人知道有這類藥物,不致湮沒;而“以備考”“以俟”,則坦承限于當時認識水平,尚不能深刻認識與應用這些藥物,寄希望于后來者再開展研究。這無疑為后人認識、應用這些“有名未用”藥提供了空間,體現了一種謙遜的科學求實精神。對“有名”而未能很好應用之藥,歷代醫家都引以為憾并努力研究,希望能將其用于臨床。

有的藥雖經反復研究,仍不能確識,如《本草經集注》之植物來源的夏臺,漢代《名醫別錄》稱其“味甘,主百疾,濟絕氣”[8]133。但直到南北朝時期,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仍不能識用,因而感嘆“此藥乃爾神奇,而不復識用,可恨”[1]393。又如《本草經集注》“有名未用藥”彼子,《神農本草經》云:“味甘,溫。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尸”[9]47,到陶弘景時稱:“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了不復識。又一名羆子,不知其形何類也”[1]326。到了唐代,仍無確識,這在宋代《證類本草》載述中可見一斑:“唐本(指《新修本草》)亦云:此彼字,當木傍作柀,仍音披,木實也,識入蟲部?!稜栄拧吩疲簴┮幻?。葉似杉,木如柏,肌軟,子名榧子,陶于木部出之,此條宜在果部中也”“今注陶隱居不識,唐本注以為榧實。今據木部下品,自有榧實一條。而彼子又在蟲魚部,雖同出永昌,而主療稍別。古今未辨,兩注不明,今移入此卷末,以俟識者”[10]?!氨俗印币凰?,從《神農本草經》到宋代《證類本草》,1000 多年仍未確認,仍要“以俟識者”。

但是,醫藥學者從未放棄這些有名未用藥,深入研究代不乏人。例如,《本草經集注》“有名未用藥”丁公寄,《名醫別錄》稱其“味甘,主金瘡痛,延年。一名丁父,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黃,有汁。七月七日采”[8]57-58,陶弘景未識,將其列入“有名未用”。唐代《本草拾遺》丁公藤項下稱:“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為名”[11],至宋代《開寶本草》載“南藤”[12],稍晚《本草圖經》載藥名石南藤,稱:“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榮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5]405。但丁公寄仍列在“有名未用”。到明代《本草綱目》進一步稱:“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細藤圓膩,紫綠色……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莖葉皆臭而極辣”[6]1339。上述可知,唐代已確認《名醫別錄》之丁父,即是唐時所稱之丁公藤,到宋代、明代,認知“南藤”又名“石南藤”,也即“丁公藤”[8]57-58,因此可以確認,該藥為胡椒科藤本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Mig) Hazz 的藤莖。其為藤本、紫莖之描述與記載相符,而氣味也逐漸認知為辛,《開寶本草》記載其功效有“補衰老,起陽,強腰腳”[12]294-295,《本草圖經》記載其“治腰痛”[5]405,與《名醫別錄》記載的“延年”[8]57-58基本一致。至此,丁公寄得以被正確認識。

3 附于某藥“俟考訪”,待后世確識而定本草實名

有的藥物雖未列入“有名未用”,但仍欠缺深入認識,而附列于某些藥物之下,期望后人“考訪”而確識。例如,鹿藥始載于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食治”項[13]893,宋代《開寶本草》單列鹿藥“味甘,溫,無毒。主風血,去諸冷,益老起陽,浸酒服之。生姑藏已西,苗根似黃精。根,鹿好食”[12]255,描述很簡單?!侗静菥V目》將其附于“萎蕤”之下,曰:“胡洽居士言鹿食九種解毒之草,此其一也?;蛟萍词俏?,理亦近之,故附以俟考訪”[6]724,至現代《中華本草》明確將鹿藥單列,云:“味苦,性溫。歸腎、肝經。功效主治:補腎壯陽,活血袪瘀,袪風止痛。主治腎虛陽痿,月經不調,偏正頭痛,風濕痹痛,癰腫瘡毒,跌打損傷”[7]156-157。其基原為百合科植物鹿藥Sinilacina japonicaA.Gray 或同屬興安鹿藥S.dahuricaTurcz ex Fisch et Mey、紫花鹿藥S.purpureaWall.?!侗静菥V目》萎蕤藥下還附有委蛇,記載:“此亦似是萎蕤,并俟考訪”[6]724,《本草經集注》查委蛇已列入“有名未用”[1]411;至《本草綱目》亦列入“附錄”[6]724;到《中華本草》仍列在“備考藥物”[7]758,并轉述《達生篇》泥鰍異名委蛇。但泥鰍為動物藥,“有名未用藥”委蛇一直列在草部,可見委蛇一物至今仍未能確認,還要“俟考訪”。

清代,趙學敏[14]小序在《本草綱目拾遺》序文中記載:“瀕湖之書誠博矣,則物生既久,種類愈繁……此皆近所變產,此而不書。過時罔識”。趙學敏作為偉大的藥學家,不但訪藥,還自己種藥,在實踐中認識到“物生既久”會有“變產”。這就是現代所說物種的遺傳變異。鑒于物種的不斷增加,趙學敏曾設想:“他日擬作《待用本草》,將宇宙可入藥之物,未被前人收采者,合之另為一書,以俟博訪于后之君子”[14]凡例。

4 藥物“隱顯有時”論,在歷史浮沉中傳承本草脈絡

因歷史變革或社會動蕩、遷徙、地域自然變動等原因,部分曾被記載入醫藥著述的藥物又湮沒于歷史長河中,但又會因緣際遇被后世發掘出來,重新發揮作用。

例如,忍冬藤在《本草綱目》卷十八草部:“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除脹,解痢逐尸為要藥,而后世不復知用;后世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萬變不同,未可一轍論也”[6]1335,引《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時便當服……用之奇效。其功尤甚于紅內消……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15]。對此,早在南北朝時,陶弘景[1]165-166就已指出“人惟取煮汁釀酒,補虛治風?!断山洝飞儆?。此既長年益壽,亦可常采服,而。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忍冬一物,藤莖及花、葉皆可入藥,功效亦基本相同,但因易得、價廉反倒不被重視,以至被遺忘而“不復之用”。雖然“至賤”,但因其“有殊常之效”,又被發掘出來。

又如莎草、香附子,陶弘景[1]224已注意到:“方藥亦不復用……而無識者”,漢代《名醫別錄》記載了“莎草”,但未明確入藥是用苗還是用根,后世用其根,藥名香附子,卻不知實是莎草根,故“不知莎草之名”[8]127。到南北朝時期,方藥中已不知用,亦不識原植物莎草及供藥用之根。到唐代,《新修本草》指出:“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合和香用之”[2]242-243,明確了香附子是莎草根,但卻稱其供“合和香用之”。到宋代,《本草衍義也指出“生于莎草根”[16]。金元時期,王好古稱其為“血中之氣藥,凡氣郁血氣必用之……此婦人之仙藥也”[6]889。明代李時珍深入認識香附子,“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貨之。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注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不同,如此則本草諸藥,亦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不收,安知異時不為要藥如香附者乎”[6]888,進一步論述其臨床應用“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6]888?,F在香附子亦為婦科臨床常用之藥,源自莎草(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L.的根莖入藥)。

再如狼牙,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治婦人“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狼牙湯方:狼牙三兩,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瀝陰中,日四遍”[17],但后世本草方書中狼牙之名罕見,只在有關《金匱要略》方藥的釋義中提及。由于不知狼牙為何物,致有以狼毒代之者,如清代《醫宗金鑒》“狼牙湯”注釋中說“狼牙非狼之牙,如不得,以狼毒代之亦可”[18]。近代以來,其臨床之用更近匿跡。以致方名雖存而方用見棄,令人有遺珠之憾。但1970 年一人獻方稱,深秋采狼牙草的根芽,研粉服,驅蟲有效。原沈陽藥學院從中提取分離得到的鶴草酚為其驅蟲有效成分。這與本草所載“牙子即狼牙”“殺腹臟一切蟲”暗合,用嫩莖葉煎成200%的濃縮液治療滴蟲性陰道炎100 例,3 個療程治愈率達到92.5%。唐代孫思邈稱這種病為“陰中癢入骨困”,嚴重可致濕爛,中醫即稱陰蝕瘡,與《金匱要略》狼牙湯證完全一致,其證治也與《神農本草經》中“牙子”、《金匱要略》中“狼牙”相符。狼牙草即仙鶴草,狼牙用其根芽。此藥初顯于張仲景治療婦人“陰蝕瘡爛者”之用,后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現代又因民間應用而再現于醫藥之林。

再如青蒿素。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搜尋了歷代本草方書相關醫藥文獻中有關抗瘧的藥物和方劑進行篩選研究。屠呦呦注意到東晉《肘后備急方》載有“治療寒熱諸瘧方”,其中一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19],《神農本草經》下品亦載草蒿“味苦,寒,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9]55,未述其治瘧。之后,從《本草經集注》到宋代諸本草皆無治瘧之述,到明代《本草綱目》轉述《肘后備急方》青蒿治瘧之法。而金元時期《丹溪心法》及之后的《普濟方》《溫病條辨》《吳鞠通醫案》等書,多有青蒿入方退熱,如青蒿鱉甲湯等,但多煎湯服之。然《肘后備急方》惟單用一味青蒿,而且不經煎煮服用,雖只短短15 字,但方法獨特。屠呦呦從中得到啟示,采取有機溶劑低溫提取法,成功提取分離了抗瘧效果極佳的青蒿提取物,最終發現了結構獨特的有效物質青蒿素。中國的1 味普通草藥,被葛洪發現具有抗瘧功效,沉寂1000 多年后又被從古典醫籍中發掘出來,憑借其極佳的療效和清楚的物質基礎很快地走向世界,為全世界的瘧疾患者帶來健康的福音。由于這一特殊貢獻,屠呦呦獲得了2012 年度諾貝爾獎。她表示,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發展前景。她在獲獎感言中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證明了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萬物皆藥是中醫藥的智慧和胸懷,更是歷代本草傳承經典、守正創新的核心。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藥古籍文獻中,有無限的寶藏和智慧有待我們去學習和繼承。許多因時代更迭而被湮沒的藥物是隱藏于歷史本草文獻的寶藏,等待著現代醫藥學家們去整理發現,使遺珠再現光芒。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守正創新,中醫藥學必將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利益沖突]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本草綱目本草藥物
愛上《本草綱目》 不只因為健身操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如何選擇降壓藥物?
不是所有藥物都能掰開吃——呼吸系統篇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本草,源于延續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