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腫瘤的中醫防治與證治特色

2024-05-03 17:51劉沈林
江蘇中醫藥 2024年3期
關鍵詞:息肉腫瘤患者

劉沈林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胃腸腫瘤是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高發腫瘤[1]。近幾十年來,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發展,腫瘤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然而如何進一步預防腫瘤的發生、降低術后復發轉移率、減輕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狀態,依然是臨床難點問題,任重道遠。

當前,在中西醫結合的背景下,充分發揮中醫、西醫兩者的互補作用,顯得尤為必要。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基本法則,腫瘤難治難愈,臨床通常需要對病情作出分析評估,根據防癌重點、腫瘤分期,以及病程中的標本緩急,確立相應的治療目標,提出具體的證治方藥[2],這是重要的臨床路徑。胃腸屬中焦,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在扶正祛邪的大法之下,借鑒脾胃病理論和治法特色,靈活運用相關方藥,確能在胃腸腫瘤的防治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癌前防變,未病先治

胃腸腫瘤的預防重點是癌前病變。癌前病變雖然還不是癌,但有可能發展為癌,作為一般消化系統疾病常因缺乏特異性癥狀而被忽視。胃腸鏡結合病理檢查,能夠為臨床提供診斷信息。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異型增生(內瘤變),以及胃腺瘤性息肉、腸道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內瘤變)患者,被視為患癌風險人群,應及時治療并定期復查[3]。對于癌前病變,目前尚無特效預防藥物。一般胃黏膜輕、中度異型增生者,??捎弥嗅t藥治療而獲得改善或逆轉。中醫藥也可用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后的療效鞏固,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對于引起較多患者擔憂的“腸上皮化生”問題,多數學者認為這是細胞的老化現象[4],于胃鏡檢查結果中普遍存在,目前看來對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不大。

萬全在《幼科發揮》[5]中云:“胃者主納受,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睆堅卦唬骸皦讶藷o積?!蔽改c位居中焦,故臨床防癌多從脾胃入手,通過調治,改善胃腸道內環境,增強防變內生能力,除患于萌芽狀態。對癌前病變的用藥,以辨證治療效果為好,由癥入手,結合辨病。如胃部病變:(1)中虛氣滯,胃脹納差者,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健脾理氣;(2)虛寒胃痛,悠悠不已者,以黃芪建中湯加減,溫中補虛;(3)肝胃氣滯,脘脅脹痛者,以柴胡疏肝散或香蘇散加減,疏肝和胃;(4)郁熱犯胃,反酸、燒心、嘔苦者,以左金丸、溫膽湯加減,泄肝苦降;(5)胃陰不足,虛嘈、口干、舌紅者,以益胃湯或一貫煎加減,甘涼濡潤;(6)瘀阻胃絡,胃脘刺痛、舌質暗紫者,以桃紅四物湯或失笑散加減,化瘀和絡。此外,若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癥見胃熱、口苦、苔黃者,可加黃芩、仙鶴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這里需要注意,Hp感染也并非全是“熱毒”,尤其是抗感染治療后13C呼氣試驗反復陽性,也有脾虛胃寒證者。至于常用的防癌中草藥亦可適當選用。較長時間服藥者,可采取“服三隔一”或“隔日一服”的方法??傊?,胃以和為貴,以降為順。

結直腸癌絕大多數是由腸道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及時摘除并防止息肉復發是治療的重點[6]。古代文獻并無息肉的病名,亦無具體治法方藥。據觀察,本病臨床表現有三類:無癥狀(體檢發現)、慢性泄瀉、大便秘結。中醫認為“久瀉脾虛”“四季脾旺不受邪”,故筆者臨證對腸道息肉伴久瀉或便溏者,治以健脾化濕或溫陽運脾,以參苓白術散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如脾濕偏重者,加豬苓、澤瀉或車前子;脾陽不振者,加制附片、炮姜、肉豆蔻?!傲酝橛谩?,對腸道息肉伴大便困難者,可據虛實而治,實秘當清熱通便、順氣導滯,虛秘宜滋陰養血、溫通開結。常用方如麻子仁丸、六磨湯、潤腸丸、濟川煎等,均可隨證化裁組方,以改善腸道功能,減少糞便中的有害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吸收。

近年來,筆者以烏梅丸化裁治療腸道腺瘤性息肉,取得良好效果。該方出自《傷寒論》,由烏梅、黃連、黃柏、附子、桂枝、細辛、川椒、干姜、黨參、當歸等十味藥物組成,其特點是酸、苦、辛雜味相投,寒熱并用。方以烏梅為君,用量獨重,據古籍記載烏梅能“蝕惡肉”。在該方的基礎上加用莪術、炮山甲、炙僵蠶、敗醬草等,可增消瘀、化痰、散結之力。此外,根據患者體質的寒熱偏頗,也可適當調整辛溫與苦寒藥物的配比。

案1.蒲某,女,62歲,浙江寧波人。2014年4月17日初診。

主訴:息肉反復發作3年?;颊?年前結腸鏡檢查示:結腸多發腺瘤性息肉,較大的3枚大小分別為1.2 cm×0.8 cm、0.6 cm×0.8 cm、0.5 cm×0.6 cm;病理示:絨毛狀管狀腺瘤伴輕中度異型增生。予內鏡下摘除。此后每半年至1年復查1次,息肉反復再生,反復摘除。2014年3月復查腸鏡,仍為多發性腺瘤,最大者1.0 cm×0.8 cm,伴中度異型增生。訴有便秘史20余年,服一般通便藥無效??滔拢焊共棵洕M,便秘難下,數日一行,食欲欠佳,舌苔淡黃厚膩,脈滑帶弦。西醫診斷:結腸多發腺瘤性息肉。中醫診斷:癥瘕;病機為痰氣郁滯,濕濁極重,腑失通降。治以通陽泄濁、降氣疏腑。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處方:

全瓜蔞15 g,薤白10 g,桂枝5 g,法半夏10 g,陳皮6 g,枳實10 g,厚樸10 g,萊菔子15 g,決明子30 g,大腹皮15 g,莪術10 g,炙僵蠶10 g,炮山甲10 g,敗醬草30 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4年5月5日二診:藥后患者大便已通,肚腹松快,然舌苔濁膩化而未凈,食欲不振。予初診方去厚樸、萊菔子、大腹皮,決明子和敗醬草均減為15 g,加木香6 g、砂仁3 g(后下)、炙雞內金10 g、炒谷芽15 g、火麻仁15 g,14劑。

此后以二診方略作加減,間斷服藥,大便一直正常。2015年5月復查腸鏡,未發現腸道腺瘤性息肉,后隨訪息肉未再復發。

按:該患者腸道多發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屬于腸癌前病變,因摘除后多次復發,精神壓力較大。詢知有20余年便秘史,腹部脹滿不適,其舌苔黃濁厚膩,服一般通便藥少效。辨為痰氣郁滯、腑失通降證,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以通陽泄濁、降氣疏腑而取效。方中全瓜蔞甘寒滑利,寬胸降氣,決明子潤腸通便,薤白辛苦,桂枝辛溫,溫通散結,四者辛滑相伍,開結潤下;法半夏、陳皮理氣祛痰;枳實、厚樸、萊菔子、大腹皮降氣寬中;莪術、炙僵蠶、炮山甲化瘀散結;敗醬草清熱解毒。二診時患者大便已通,腹部松快,然舌苔濁膩化而未凈,食欲不振,故去厚樸、萊菔子、大腹皮,而加木香、砂仁健脾調中,炙雞內金、炒谷芽消食開胃;因決明子、敗醬草偏于苦寒,有敗胃之嫌,故分別去之或減用量,加入甘平之火麻仁潤下。

脾虛內生濕濁,腑失通降的便秘,臨床較為多見,單用攻下或滋潤之劑,均不適宜。筆者借鑒前人經驗,取治療胸痹之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效果甚好,主要取其“下氣”和“散結”之功,別具一格。對于便秘型腸道腺瘤者,治秘通便,分辨證型,以通為順,是為臨證可取之法。

2 術后鞏固,需清余邪

胃腸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案是手術,根治性切除有可能治愈癌腫。也有因腫瘤條件或全身基礎疾病,比如病期較晚或心、肺、腎等主要臟器有嚴重合并癥者,為緩解病情、減輕腫瘤負荷,而采取姑息性手術切除病灶。復發或轉移是腫瘤的危險事件,如進展期胃癌術后復發轉移率較高,5年總生存率僅為35%,Ⅱ、Ⅲ期患者的復發高峰一般在術后2年左右[7-8]。手術、化療結束后至出現復發轉移,臨床有一個抗腫瘤藥物治療的“空窗期”。因此,這一階段的中醫藥治療被認為是預防術后復發的重要時點,也是中醫臨床研究的熱點。

中醫認為,腫瘤術后出現復發轉移,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手術損傷氣血,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下降;二是體內“余邪”未盡,化療失敗,癌毒脫漏、隱伏、流竄,成為復發轉移的核心致病因子。因此,正虛與余邪是術后需要兼顧的兩個方面。

正虛方面。術后患者多有面色少華、神疲少寐、頭暈心慌、納差腹脹、舌淡、脈細等虛損表現,治療宜補益氣血、調理脾胃,可選歸芍六君子湯、歸脾湯等化裁。藥如: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熟地黃、當歸、白芍、陳皮、木香、砂仁、炙甘草等。黃芪為“補氣之長”,在無內熱或舌苔厚膩的情況下,可以重用而起“補氣托毒”、增強免疫之效。此外,由于胃腸根治性手術后1個月需要化療,因此中醫的術后調理也包括對化療毒副反應的處理。還要補充一點,胃腸手術后,脾胃受損,納運功能減弱,無論是補益藥物,還是膳食營養,均應調補有度,注意“滋膩礙胃”“甘能滿中”之弊。術后由于盲目“過補”而致消化不良者,臨床見之較多,故提此為鑒。

余邪方面。所謂余邪是指原發腫瘤雖然切除,但逃逸的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可以再次轉移至腹腔淋巴結或遠處臟器。所以不僅要補虛調理,還要兼顧祛邪解毒,剿撫兼施。腫瘤祛邪之法,諸如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祛痰化濕、以毒攻毒等,這已為大家所熟知,此不贅述。筆者擬重點談點個人對腫瘤瘀血的認識。

“腹內腫塊即是瘀血”,但當癌腫切除,腹腔已無有形之物,或察之亦無舌質紫暗、腹部刺痛之征,此時是否還要用化瘀法,化瘀藥物又如何選擇?對此學術界歷有不同觀點。臨床研究表明,胃癌手術病理標本提示神經、脈管有“癌栓”形成者,是腫瘤術后復發轉移的重要因素[9]。這種帶有癌毒性質的瘀血,由于形態微小,瘀停絡脈,不但影像學檢查無法診斷,用一般中醫的四診方法更是難以辨識。因此,借助現代醫學病理學檢查,能夠為術后中醫運用腫瘤化瘀法提供微觀辨證的依據。據考歷代中醫文獻,腫瘤化瘀以三棱、莪術二味為多,認為此二味“治積聚者良”?!侗静輦湟诽岢觯骸耙擞谄蒲袣馑幹?,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正旺則邪自消也?!惫P者按此組方,用于胃癌根治術后抗復發轉移,取得良好療效。至于清熱解毒之類的抗癌中草藥,如石見穿、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枝蓮、菝葜、蜀羊泉、腫節風,以及以毒攻毒的露蜂房、土鱉蟲、蟾皮、蜈蚣、全蝎、守宮等蟲類藥,均可適當應用。在諸多藥物中,究竟哪一種藥物抗癌效果比較好,目前尚無定論,一般配伍2~3味即可,同時需注意有毒藥物的用量和副反應。

案2.秦某,男,64歲,安徽馬鞍山人。2015年8月4日初診。

主訴:結腸癌術后化療后,嚴重腹瀉2個月?;颊呓Y腸癌ⅢC期,于2015年1月17日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結腸癌切除術,術后接受6個療程化療。2個月前開始出現嚴重腹瀉,每日水樣便20余次,體質量下降8 kg,腸鳴如雷,腹部畏寒隱痛。多次輸液、服止瀉藥物少效??滔拢焊篂a頻頻,形體消瘦,面色?白,身倦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濡細。西醫診斷:結腸癌。中醫診斷:腸蕈;病機為脾陽已虛,固澀無權。治以溫陽運脾、澀腸止瀉。方選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化裁。處方:

炒黨參15 g,炙黃芪15 g,炒白術15 g,豬苓15 g,茯苓15 g,制附片5 g,炮姜5 g,肉桂5 g(后下),烏藥10 g,煨木香10 g,淮山藥15 g,炒薏苡仁15 g,澤瀉10 g,炙升麻3 g,炒訶子10 g,半枝蓮15 g,石打穿15 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5年8月20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仍腹痛即瀉,時有不禁,不能出門,腸鳴轆轆,面色?白。予初診方去半枝蓮、石打穿,加赤石脂30 g、禹余糧30 g,14劑。

2015年9月4日三診:腹痛腸鳴較少,水樣便已止,食欲改善,大便仍未成形,每日2~3次。舌淡、苔白,脈細弱。再擬補脾溫陽、扶正祛邪。處方:炒黨參15 g,炙黃芪15 g,炒白術15 g,炮姜5 g,肉豆蔻6 g,淡吳萸3 g,茯苓15 g,淮山藥15 g,陳皮6 g,木香5 g,砂仁3 g(后下),炙甘草3 g,三棱10 g,莪術10 g,半枝蓮30 g,石打穿30 g。14劑。

藥后癥狀進一步改善,后多次復診,中藥長期服用。隨訪5年,腫瘤未見復發。

按:該患者結腸癌中晚期,手術傷正,加之化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以致嚴重腹瀉,體重下降明顯。診時患者水瀉多日,腹冷隱痛,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濡細。初診辨為脾陽不振、滑脫不禁,故治以溫脾澀腸止瀉為先,選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化裁組方。方中炒黨參、炙黃芪、炒白術、淮山藥補脾益氣;制附片、炮姜、肉桂溫中祛寒;豬苓、茯苓、澤瀉、炒薏苡仁分利水濕,“利小便,實大便”;煨木香、烏藥行氣止痛;炙升麻升提脾氣;炒訶子澀腸止瀉;半枝蓮、石打穿抗癌解毒。二診時患者水瀉次數明顯減少,但仍有腹痛即瀉、面色?白,伴有腸鳴轆轆,仍屬脾陽虛衰、運化失常所致,故暫去苦寒之半枝蓮、石打穿,加赤石脂、禹余糧以增收澀止瀉之功。藥后患者腹瀉旋得控制,腹痛緩解,食欲增加。三診時繼以溫陽運脾、扶正祛邪以鞏固術后療效?;颊呓浿形麽t結合治療,腸癌術后得以康復。從該案可以看出,在腫瘤的不同分期,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扶正或祛邪,靈活用藥,用之得法,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

3 晚期扶正,善治為要

晚期患者,癌細胞擴散,多處轉移,“因實致虛”,以致氣血虛損、臟器功能逐漸衰竭。對此中西醫均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其治療目標是帶瘤生存,提高生活質量?!饵S帝內經》提出:治病用法,勿犯“虛虛之戒”。意在告誡醫者,對于虛損之證,不可再用瀉法,免使虛損的病體更加虛羸。晚期腫瘤患者因過度化療或以毒攻毒而使病情惡化者,臨床屢見不鮮,應引以為戒[10]。

《景岳全書》云:“若積聚漸久,元氣日虛,此而攻之,則積氣本遠,攻不易及,胃氣切近,先受其傷,愈攻愈虛,則不死于積而死于攻矣?!史仓翁撔罢?,當從緩治,只宜專培脾胃以固其本……”清代程鐘齡更提出“積聚末期”宜“善治之法”,認為“必補其虛,理其脾,增其飲食”。胃為人身至寶,“得胃氣則昌,失胃氣則亡”,“胃氣一敗,百藥難療”,古哲先賢在長期實踐中總結的經驗,確有深義,此對當今晚期腫瘤的治療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因此,晚期癌癥宜緩圖慢治,調補脾胃,扶正固本,確為中醫治療的有效方法和明智選擇。筆者臨床體會,有以下情況者,以不用或少用攻邪之法為妥,應以扶正為主,爭取和合共生、帶瘤生存。

(1)患者形瘦骨立,氣短乏力,頭暈心慌,動則喘汗,舌淡脈弱,不耐攻伐者。

(2)抗腫瘤藥物的姑息性治療未能緩解病情進展,且不良反應較重,出現嘔吐、腹瀉、脹滿、腹水、杳不思食者。

(3)因化療毒副反應,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等顯著減少,貧血明顯,肝功能異常;或引發原有基礎疾病加重者。

此外,苦寒之品易于傷脾敗胃,晚期患者陽氣虛衰,消化功能薄弱,不耐重劑,故藥多量重的“大處方”亦常于病無補,用藥當有分寸,過猶不及。

還應指出,中醫的扶正之法并不是一般的支持療法,更不是簡單的多用補藥,臨證必須遵從“虛則補之”“辨證施補”的原則。實踐表明,呆補、蠻補、濫補的效果并不理想。晚期患者的扶正之策,重在調整患者的功能狀態,為緩解病情創造條件?!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靶尾蛔阏?,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比缪a氣健脾、益氣養血、滋陰生津、溫補助陽等法,均可根據寒熱虛實和氣血陰陽的虛損隨證而立;在方藥選用上,諸如補中益氣湯、歸芍建中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益胃湯、左歸丸、右歸丸等經典名方,則可靈活選用,隨證加減。如果治療得法,對于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一般收效都較明顯,這是中醫治療的長處,現代醫學暫無可企及。

案3.陳某,女,58歲,江蘇南京人。2018年10月25日初診。

主訴:腹痛2月余?;颊?018年3月初因胃脘不適行胃鏡檢查,病理示胃腺癌,遂于2018年3月19日于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行胃癌根治手術,術后病理分期提示為ⅢC期,予XELOX方案化療6個周期。2個月前自感腹痛,于2018年8月19日復查CT發現:盆腔腫塊3.2 cm×2.8 cm,少量腹水,考慮為腫瘤轉移。后調整為IP化療方案,轉移瘤又增大至4.5 cm×3.0 cm,腫塊觸之質硬,小腹疼痛較劇,頗為痛苦??滔拢焊共刻弁措y忍,口服止痛藥后仍難以緩解,面色?白,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舌質淡、邊有紫氣,脈細澀。西醫診斷:胃癌。中醫診斷:癥積;病機為正虛寒凝,瘀毒內結。治以溫補扶正、化瘀定痛。方選理中湯、暖肝煎、三棱煎化裁。處方:

炙黃芪30 g,炒黨參15 g,炒白術10 g,炮姜3 g,肉桂5 g(后下),小茴香5 g,三棱10 g,莪術10 g,木香10 g,烏藥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炙五靈脂10 g,炙甘草3 g,石見穿30 g,白花蛇舌草30 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8年11月9日二診:藥后自覺腹部有溫暖感,腹痛顯著緩解,再擬扶正固本、溫通化瘀。予初診方去炮姜、小茴香、川楝子、白花蛇舌草,炙黃芪30 g改為生黃芪60 g,加當歸10 g、白芍10 g、鹿角片10 g、菝葜30 g,14劑。

2018年11月23日三診:患者訴硬塊觸之覺軟,腹部微痛或不痛,已停服止痛藥。繼予二診方調服鞏固。

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半年后,再次復查CT:轉移癌腫縮小至3.5 cm×2.3 cm,病情未繼續進展,癥狀改善。

按:該患者胃癌ⅢC期術后腹腔轉移,病屬復發晚期。因腫塊疼痛較劇,雖服止痛藥而效果漸微,頗為癌痛所苦。根據病史以及診時苔脈形候分析,患者盆腔腫塊質硬痛楚,化療不效,虛弱肢冷,舌質紫氣,脈細澀,其本乃正氣已虛,其標為血瘀寒凝,故治以溫補扶正、行氣化瘀。初診方中炙黃芪、炒黨參、炒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炮姜、肉桂、小茴香溫經散寒,烏藥、木香行氣止痛,三棱、莪術逐瘀消癥,川楝子、延胡索、炙五靈脂行氣化瘀止痛,石見穿、白花蛇舌草解毒抗癌。二診時患者腹痛已顯著緩解,遂去炮姜、小茴香、川楝子、白花蛇舌草,改炙黃芪為生黃芪60 g以增補氣托毒之力,加當歸、白芍養血和血,鹿角片溫補散血,菝葜解毒消腫。經中醫藥治療,患者病癥改善,帶瘤生存。據臨床所見,晚期胃腸腫瘤,以老年陽氣不足者多見,而熱毒實證者較少。血屬陰,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氣屬陽,得寒則聚,得溫則散。故癥積表現氣滯血瘀而腹冷脹痛者,以溫通化瘀效好,而苦寒凝滯之品效微,臨證可參。

4 辨證康復,病心同療

腫瘤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是我國癌癥防治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中醫的腫瘤康復療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整體觀念為基礎,以辨證施治為方法,促進腫瘤患者走向康復的輔助措施,其中包括心理調攝、營養膳食、合理運動等內容[2]。

這里筆者重點講述關于患者心理狀態對腫瘤治療與康復的影響?!靶判氖前雮€生命,悲觀是半個死亡”,這句話用在腫瘤患者身上并不為過。因此,醫者在治療腫瘤的同時,還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鹅`樞·師傳》曾提出精神疏導法:“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其意思是說,對某些重病患者要通過說理分析、開導安慰,使之了解病情,樹立信心,消除焦慮、苦悶、悲觀、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積極配合治療,這樣有利于疾病的向愈和病情的轉化。藥物能治療疾病,但藥物不是萬能的,在診病過程中,醫生認真負責的態度,溫和而同情的語言,本身就是一劑緩解病癥的良藥。重視情志因素,疏導心理壓力,病心同調,歷來是中醫對待和處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

5 結語

胃腸腫瘤高發,臨床難點較多,治多棘手。癌前未變當阻斷,既病術后防復發,晚期扶正宜善治,已是腫瘤防治的基本理念和對策。實踐表明,聚焦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借鑒和運用脾胃病的某些理論和經驗,對于預防胃腸腫瘤的發生,降低術后復發轉移,改善晚期生存狀態,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顯著作用。

腫瘤的特征是局部病變引發全身反應,機制復雜,難治難愈,目前并無一方一藥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腫瘤導致的所有問題,因此根據腫瘤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突出辨證施治的個體化治療原則,仍然是當前中醫處理腫瘤的主導方法。扶正祛邪之法的運用,需要注意腫瘤的分期,病情的標本緩急,以及遣方用藥的宜忌??鼓[瘤藥物的研發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如何從實踐中來,到臨床中去,很多問題還在探討的路上。

此外,晚期胃腸腫瘤日益增多,引起人們深深的憂慮,目前化療或聯合靶向藥物、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比較普遍,對部分患者緩解病情有一定作用,但與此同時,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也相應增加,影響治療效果。中醫如何根據不同的毒副反應,采用相應的治法,研發有效方藥,減少“藥毒致損”,確是當下發揮中西醫互補作用的迫切需要。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目前尚不多,中醫藥治法豐富,應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期待有更多的治療經驗和研究成果回應臨床的需求。

猜你喜歡
息肉腫瘤患者
怎樣和老年癡呆患者相處
甲減患者,您的藥吃對了嗎?
與腫瘤“和平相處”——帶瘤生存
認知行為治療在酒精依賴患者戒斷治療中的應用
息肉雖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宮內膜息肉嗎
ceRNA與腫瘤
醫改如何切實降低患者負擔
ER、PR、Ki-67在絕經后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
床旁無導航穿刺確診巨大上縱隔腫瘤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