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文媒體在海外的文化傳承與互鑒相融

2024-05-03 09:43彭偉步
新聞愛好者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

【摘要】海外華文媒體歷史悠久,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平臺,也是增強華僑華人身份意識的重要文化工具。馬來西亞華文媒體眾多,運作規范,實力雄厚,社會影響力高,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加強與當地文化的交流互鑒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缎侵奕請蟆肥窃隈R來西亞華僑華人社會中影響最大的華文報紙。在將近百年的辦報史中,它生產優質內容,傳承中華文化,擔當不同文化對話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展現了華文媒體在維系華人身份認同與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積極角色。

【關鍵詞】華文媒體;《星洲日報》;中華文化;交流互鑒

海外華僑華人有6000多萬,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獨特性的族群。他們在海外繁衍生息,代際相傳中華文化傳統,促進中華文化與所在國文化的交流互鑒,展現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與深刻內涵。作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重要的文化傳播橋梁,華文傳媒扎根在海外,熟曉當地的政治文化,更有能力和意識開展多種文化交流活動,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與中國的親善感,增強自身的族群(民族)自豪感,乃至身份認同。

馬來西亞華人眾多,是中國之外最繁榮、競爭最激烈的華文報業市場。將近10份華文報紙以全媒體的方式,生產融合新聞在馬國展開競爭。當前該國華文報業已經形成《星洲日報》一騎絕塵的局面。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文化傳播的一面旗幟,自創刊以來,迄今將近100年,在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與互鑒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文以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星洲日報》為例,探討華文媒體在海外傳承傳播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互鑒交流方式,反映其在華人社會中文化教育與族群身份意識喚醒功能,展現其在海外開拓文化空間,促進中華文化傳統的在地化等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為各界人士了解華文媒體在海外的文化生產與交流互鑒提供參考。

一、《星洲日報》的歷史與變遷

海外華文媒體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初至19世紀中期,在華人聚集的地區,如東南亞地區和美國先后涌現出一批華文報刊。如:1815年馬禮遜、米憐在馬六甲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23年麥都思在巴達維亞創辦的《特選撮要每月紀傳》;1828年紀德在馬六甲創辦的《天下新聞》;1833年郭實臘在廣州創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但第二年???,1837年又在新加坡復刊;1854年威廉·霍德華在舊金山創辦的《金山日新錄》;1855年基督教長老會在舊金山創辦的《東涯新錄》。早期的華文報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都是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

東南亞是海外華文報刊的重要發展地區,特別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早期的華文報紙盛極一時,這與當時的新馬華人人口不斷增多、物質條件改善有密切關系。華文報業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南洋華人面前,如采用鉛字印刷,購買新的柯式印刷機等,印刷質量得到改善。此時,在南移的中國文化人中,許多都是富有辦報才華和經驗的著名報人,如傅無悶、胡愈之、張楚琨等,他們帶來了中國報業的傳統和風格,促進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的發展。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東南亞華文報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創辦于馬來西亞的《南洋商報》(1923年)與《星洲日報》(1929年)是東南亞影響比較大的兩份華文報紙。它們對增強華僑愛國愛鄉、服務桑梓的熱情,推動華社的進步,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抗戰時期宣傳鼓動華僑為支持抗戰捐贈財物,甚至回國參戰,實現抗戰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星洲日報》于1929年創辦,培育了一種獨有、珍貴的文化精神,即傳承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缎侵奕請蟆酚赡涎笾摹叭f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在新加坡創辦。報紙創辦后,胡文虎利用其豐富的辦報經驗在馬來亞(1963年才稱馬來西亞)吉隆坡開設《星洲日報》分版。

在抗戰期間,身為華僑報業的《星洲日報》,不甘心中國人做亡國奴,積極為民族事業奔走,不斷刊出最新戰事,向南洋華僑傳播中國最前沿的抗日消息,甚至不惜冒著巨額虧損出版號外,在南洋號召華僑捐款捐物,支持中國抗日,在副刊發表抗戰文學作品。1942年日軍侵入馬來半島后,立即關閉《星洲日報》,拘留名單上的報人,《星洲日報》不得不???年,待到日軍投降,《星洲日報》旋即復刊,為馬來人、印度人一道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馬來西亞的解放和獨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胡氏家族在困難時期受制于馬來西亞媒體管理相關政策,把《星洲日報》吉隆坡分版的股權賣給馬來西亞華人林慶金,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自此各自發展,不再具有從屬關系。1987年馬政府發動“茅草行動”,《星洲日報》被迫??瘜⒔肽?。半年后,馬來西亞富商張曉卿獨資收購了《星洲日報》。收購后的《星洲日報》可謂內外交困,幾乎從零開始。經過多年艱苦奮斗,勵精圖治,《星洲日報》不僅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每日發行量約30萬份(最高發行40萬份),而且是南洋第一大報。2008年4月,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宣布南洋報業集團與星洲媒體集團、香港明報集團合并,成為繼中國之外最大的華文媒體集團,足跡遍及全世界。目前,南洋報業集團、星洲媒體集團、明報集團每日報份總發行量逾50萬份,三家集團有員工3000人。合并后,明報集團成為擁有5大報紙——《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明報》,超過20份雜志,每年收入10億美元的大型華文出版集團。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星洲日報》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在新媒體沖擊之下,《星洲日報》不斷向新媒體轉型,建設官方網站,提供客戶端下載與閱讀服務,在社交媒體網站設置賬號,在推特推出即時新聞,同時創建文化創意空間,為年輕網民提供文化創意服務等。經過多年努力,《星洲日報》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其新媒體影響力在所有海外華文媒體中名列前茅。

《星洲日報》為華僑華人社會與政府搭建了一個溝通的橋梁,在謳歌華僑華人為馬來西亞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華僑華人爭取應有的各種平等權利而奮斗,在傳播和傳承中華文化,并把中華文化推廣到馬來西亞的同時,也為實現種族和諧,文化交融而努力。

二、面向華人的文化生產與在地化傳承

華文媒體為華僑華人而生,幫助華僑華人緩解文化沖突的陣痛,舒緩融入當地主流文化的心理煎熬,消除“空中人”“搖擺人”的情感焦慮。華文媒體在海外深耕華人社區,傳播悠久的中華文化歷史,傳遞真實的中國聲音,打造了一個反映現實中國圖景的文化影像。

在將近100年的歷史當中,《星洲日報》發揮媒體的文化記憶與傳承功能,推動華文教育開展,傳承中華文化,主要體現在:一是報道華人社會的文化新聞,二是開辟文學副刊,三是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四是與華文教育聯動?!缎侵奕請蟆犯笨钬撌⒚臅r期是在郁達夫主持副刊業務期間。1938年12月28日,中國著名作家郁達夫在胡文虎的力邀之下,受聘擔任《星洲日報》文藝版的編輯,負責《晨星》《繁星》《文藝》和《教育》四個副刊,不僅提升了馬來亞華人華僑的文學水平,培養了大量年青作者,而且促進了南洋抗戰文學的發展。

《星洲日報》開辟大量文學副刊,既給讀者帶來精神食糧,也促進當地華文文學的發展,向華僑華人傳播中華文化。該報副刊主要分為三大類:娛樂性副刊、知識性副刊、文藝性副刊。娛樂性副刊側重消費、時尚、美容、旅游等內容;知識性副刊側重醫藥、醫療、保健、飲食等內容;文藝性副刊側重文學,如詩歌、散文、小說等,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副刊版面和內容有:綜合、新新人類、娛樂、健康人生、家庭生活、新教育、小說、婦女、菜式食品、醫藥與健康、青春、星云、文藝、佛學等。周二和周日分別附送8開本《休閑天地》《High星期天周報》等休閑性小刊物。有時還會推出網絡游戲選評的專版。

《星洲日報》多年舉辦各種影響比較大的文化活動,刊登大量健康、文雅有趣的文學作品,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例如,推出“學生記者計劃”,使學生有機會從事有意義的文學寫作,提高寫作水準,接受中華文化熏陶?!缎侵奕請蟆吠瞥雒嫦蛑行W生的《星星》《小星星》等教育副刊,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份份益智、健康、有內容,并協助學生成長的刊物,以更充實和新鮮的內容、更新穎和活潑的設計,吸引華人學生。

文化因為語言而得以傳承。自1994年9月開始,《星洲日報》推行“學生閱報計劃”,舉辦作文比賽、專輯制作比賽、現場問答賽及文學筆試等。據統計,1998年加入“閱報計劃”的華文小學有600家,約占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的67%,受惠學生數以萬計。1999年參加“閱報計劃”的華文小學數量上升至933家。拿督①黃思華指出,“在各有關方面的長期關注及鼓勵下,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的興趣及習慣,就能培養出普及的閱讀風氣,在這一方面,《星洲日報》的行動應該予以肯定”。②

1991年《星洲日報》開始舉辦第一屆“花蹤”文化獎,邀請王蒙、張潔、張賢亮、曹正文、劉夢溪等人在馬來西亞開設文學講座,并巡回演講?!缎侵奕請蟆钒勋@獎作品集合至《花蹤文匯》,并公開出版,幾乎被讀者搶購一空,一時洛陽紙貴。該書收集了花蹤獎入選的優秀作品,刊載了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的作品,文筆雋永,感情細膩,表述清秀,思想深刻含蓄,寫作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星洲日報》的文化生產與在地化傳承,呈現了南洋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反映不同時代華人文化的主要渠道,成為海內外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重要資料來源。

三、擔當不同族群文化交流的信使

由于宗教和文化的隔閡,東南亞華人的政治效忠問題常被政客所利用,華人因此常常成為替罪羔羊。例如1965年印尼驅逐數以萬計的華人,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華人與馬來人的種族沖突。1970年,印支半島三國發生了排華反華行動,1998年印度尼西亞爆發針對華人的騷亂等。這使華人不得不面對一個迫切的問題:海外華人如何融入主流社會,與其他族群和平共處?

為此,《星洲日報》既傳播中華文化,也努力使其他族群了解中華文化,同時也為華人了解其他族群文化提供窗口與條件,希望通過文化間的彼此交流,減少族群間的誤會,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觀念。比如,《星洲日報》通過有系統地翻譯伊斯蘭學者的學術文章和書籍,讓華人更深入地了解馬來人的習俗和伊斯蘭文化,這樣可以促進華人對馬來人的文化了解,從而在與他們的交往當中,有意識地尊重他們的文化習俗,贏得他們的尊重?!缎侵奕請蟆烦浞掷妹襟w的教育和信息溝通功能,建構華人了解世界的文化平臺,幫助華人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宗教和政治信仰,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方式,完整準確、全面真實地介紹其他種族情況,充分展現華人熱愛和平、與其他族群共同創造和諧社會、對社會勇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思想。

自創刊以來,《星洲日報》一直建立文化對話的平臺,承擔文化交流的使者,不僅把其他族群的優秀文化引進來,而且在報社的實際運作中,也與族群進行文化交流,吸納族群員工,以實際行動為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例如,《星洲日報》招聘許多馬來族與印度族員工。他們在工作當中,與華人有意無意地進行文化交流,對促進族群間的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好處,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展現了《星洲日報》注重族群和解,為其他族群創造就業機會的形象。

《星洲日報》介紹其他族群文化,吸納他們的文化精髓,同時向其他族群展示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以全球化的視野幫助華人了解世界的文化格局及各種地域文化特色,減少文化誤解,增進不同族群間的理解。

四、創建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互鑒相融的平臺

《星洲日報》在創刊伊始,便把文化傳播和族群相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1929年1月15日《星洲日報》創始人胡文虎在創辦該報的宣言中就闡述使命:“求民族、政治、經濟的平等地位;力倡華僑投資祖國,奠定國基;提供各種教育,溝通中西文化,以增進華僑地位?!?/p>

由于文化習俗與宗教信仰的差異,長期受到中華文化教育的華人與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在文化交流方面曾經遇到許多困難。在文化觀念出現重大差異的時候,許多華人便拒絕與馬來族進行交往,對中華文化孤芳自賞。然而,如果一味強調中華文化的優越感而忽視了與其他族群的溝通和融合,就會更加封閉自己,斷絕與當地土著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文化在當地變成一個文化孤島,成為在其他族群眼中的文化異類。這樣的文化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展,更何況如今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政治權力,華人均無法與馬來人匹敵,更需要華人放下身段,傾聽馬來人的聲音,主動加強與馬來人的文化和思想交流,以實現華人社會的長治久安。

《星洲日報》意識到文化隔閡的嚴重性,致力于兩種文化的溝通與互鑒,利用媒體的平臺,融通文化互鑒的渠道,搭建文化對話與融合的平臺,例如《星洲日報》出版不少反映馬來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書籍,像《第三只眼看馬來西亞》《蛻變中的馬來西亞》《東南亞行旅漫記》《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律與現代國家概念》等。這些書籍的出版,對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馬來人以及伊斯蘭教等都有極大的助益。

除翻譯和出版馬來文文化作品外,《星洲日報》還利用自身的媒介平臺舉辦不同文化的對話活動。馬來族奧斯曼峇卡(Osmanpaka)教授因此對《星洲日報》能夠破除種族文化藩籬,攜手合作聯辦《兩大文明對話》大表贊賞。他認為類似的對話,不但能促進馬國回教與儒家思想的研究,而且拉近了馬來社會與華人社會之間的距離。奧斯曼峇卡教授說:“這是第一次三大種族一起集思廣益,為當代的回教與儒家文明面對的挑戰尋找出路。與1995年在馬大舉行的回儒研討會比較,這次的對話更加具體,討論的范圍集中在一個主要的課題?!雹鬯硎?,“回教與儒家文明及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可避免受到現代世界文明挑戰與沖擊的事實”。④這種文化對話,有利于伊斯蘭教和儒家文明的交流,對兩個族群加強彼此間的文化理解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從文化對話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來看,通過文化傳播,達到文化共存,提升華人形象的目的,反映了《星洲日報》在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相融作出了重大貢獻。時任星洲媒體集團執行董事蕭依釗總編輯認為:“《星洲日報》多次舉辦不同文化的思想研討會,雖然花費不少,卻有助于提升華人對馬來人與印度裔族群的認知與了解,這不僅會推動華族的文化傳承,而且有助于華族文化吸取其他文化的營養而得到可持續發展?!雹?/p>

文化交流是理解對方、溝通心靈的最佳途徑。中華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但可以增進各個國家主流社會和異族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推動華人與異族友好關系的發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彰顯文化交流的獨特魅力。構建文化傳播的平臺,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了解華人勤勞、善良的性格,不僅可以展示中華文化的風采,為華人在當地贏得更多的理解,而且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活動,影響和感動其他族群,并與他們一起喊出“求同存異”“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心聲。

五、結語

海華華文傳媒是寶貴而獨特的資源,在傳播中華文化,維系身份意識,推動文化交流互鑒,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展示和塑造海外華人形象等方面均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海外華文傳媒已有200年歷史,積極報道所在國的華人生活,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它們熾烈地關心中國,但也關注所在國華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當前,海外華文傳媒出現許多新情況與新動態,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海外華文傳媒呈現出傳播全球化的趨勢,如許多華文媒體與新浪網、騰訊合作,實現微博信息雙向傳遞,使信息交流更加頻繁,搭建了中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平臺,同時也向全球華人傳播主流社會文化。不同文化之間通過華文媒體的傳播網絡而得以對話,產生共識,相互融合。

作為馬來西亞的第一大華文報紙,《星洲日報》積極向新媒體轉型,搭建傳播平臺,做強做實為華僑華人服務的基礎,拉近與華僑華人的距離,擴大生存空間,逐漸走出了一條社區化、圈層性、針對性的服務道路,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傳播方式上,注重族群文化的融合,強調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傳播多元文化,淡化極端、偏激與狂熱情緒,抗拒種族政治,實現文化和諧。

《星洲日報》近百年的中華文化歷史,推動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的生產、繁榮與再生產,維系華族認同,搭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平臺,促進不同文化對話與相互理解,使華僑華人既在媒體的文化傳播中體驗到中華文化之美,感受華族身份的自豪,進一步增強華族身份的意識,也通過吸引其他族群文化而豐富中華文化,形成包容開放的文化胸懷,解構“文化孤島”“文化自我隔離主義”,促進華族文化的海外傳播與發展。

《星洲日報》的近百年辦報歷程,謳歌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奮斗故事,增進華人身份與文化認同,是一部與當地文化交流相融互鑒的歷史。其在海外堅韌的文化傳播精神,及其與當地文化交流互鑒的做法,有效地促進了當地主流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值得肯定與借鑒。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后疫情期間海外華文媒體鑄牢華僑華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編號:20VMZ003)的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拿督,是馬來西亞政府為表彰一些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人士頒發的一種名譽爵位,以肯定他們的貢獻。

②《〈星洲日報〉表現非常好》,《星洲日報》1997年4月12日。

③《奧斯曼峇卡贊本報拉近華巫社會距離》,《星洲日報》1996年9月4日。

④《奧斯曼峇卡贊本報拉近華巫社會距離》,《星洲日報》1996年9月4日。

⑤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的感言來自于本人對其2007年與2019年的采訪。

作者簡介:彭偉步,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州 510630)。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講臺上傳授中華文化
華僑圖書館將建海外漂流站 讓中華文化傳播海外
以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路徑思考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學者四談
讓文物漂洋過海去說話——記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陳建中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中華文化反思
民族遷徙:重構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學揭示了中華文化多樣共生的非凡歷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