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名窯傳播的“文化集合編碼”

2024-05-03 09:56趙億祥趙亞峰
新聞愛好者 2024年4期
關鍵詞:汝窯文化傳播

趙億祥 趙亞峰

【摘要】通過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和口述史方法考察中原名窯傳播規律,分析當前中原名窯傳播的主要編碼形式并查找其問題和不足,發現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受眾的“文化集合編碼”是當前中原名窯傳播的新理念,包括與其他傳統文化相融的編碼、非遺文化編碼、科學文化編碼、審美文化編碼等。通過對這些文化特征的強化,并在傳播中形成文化集合效應,促進社會對中原名窯文化的協商式解碼。

【關鍵詞】文化集合編碼;中原名窯;文化傳播;編碼解碼;汝窯

中原名窯指的是唐宋以來在中原地區燒造、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地位顯要,并在當今陶瓷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陶瓷窯口,如汝窯、鈞窯、官窯、磁州窯和鄧州窯等窯口。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中原名窯是根植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代窯工生產勞動實踐形成的優秀文化結晶,深藏著豐富的文化遺存,蘊含著厚重的中國精神,對當代中原名窯傳播行為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其傳播規律,對于提高民眾文化素養,推動陶瓷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更好地傳承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中原名窯文化的傳播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缺乏對中原名窯文化傳播現象和傳承傳播規律的深入分析,無法對多元的傳播實踐進行理論指導;二是長期以來急功近利的市場化傳播行為使中原名窯文化形式異化、內涵淡化,被削弱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該怎樣破解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目前,學界對上述問題的研究還比較零散,沒有對中原名窯文化傳播進行過系統的學術建構。

對文化研究卓有貢獻的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在其代表作《編碼/解碼》中運用符號學揭示受眾解讀意義與主導意義輸出之間的互動性,推翻了以多元主義解釋傳播結果、崇拜傳者輕視受眾、回避體制性因素的傳統認識,確立了嚴肅研究受眾的取向。[1]本文以汝窯為主,通過口述史方法考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原名窯的傳播路徑和編碼,發現“文化集合編碼”是中原名窯傳播的新理念,即通過強化、集合某些文化符號,建立起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場景新的編碼解碼機制,以促進社會對中原名窯文化的理解。

一、中原名窯傳播常見的編碼形式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指出,受眾對編碼者試圖傳遞意義的解碼具有動態性、多義性和變化性。中原名窯傳播既是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也涉及各種文化要素在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程度。借助編碼理論和口述史方法考察中原名窯傳播,可以發現有四種常見的編碼形式(見表1)。

(一)展覽評獎“舞臺式”編碼

展評活動如同一個巨大的舞臺,因充滿鮮花、掌聲和鎂光燈而備受矚目,也得到中原名窯傳承人和藝術設計人員的熱情回應——這一點從許多中原名窯傳承人多達幾十項的“獲獎經歷”介紹可以得到印證。展評活動有兩大類:一是針對作品的展評活動;二是側重于對“人”的評選活動,廣泛被認可的有國家級、省級的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國家、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評選等。通過參加和主辦各種展覽評獎活動,對于提升中原陶瓷的整體品牌形象,宣傳推介中原名窯特色陶瓷文化,促進傳統中原名窯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具有積極作用。

(二)禮品收藏“傍名式”編碼

1997年7月1日,特制鈞瓷花瓶“豫象送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作為贈送給香港的禮品,用來慶祝香港的歷史回歸。這一創舉開創了中國鈞窯“國禮”市場化模式的成熟運作。[2]此后,鈞瓷、汝瓷多次被選做國禮,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等重要國際活動中登臺亮相。國禮是依傍國家政治經濟活動之名來達到廣泛傳播的最高形式,這股“傍名”禮品收藏之風還包括傍名人、傍名博物館等,“傍名式”編碼本質上是傳統陶瓷與現代商業模式的聯姻,通過“傍名”增添光環,揚名天下,身價也因此激增。

(三)傳承傳播“課程式”編碼

除了傳統的家族、師徒傳承模式之外,“課程式”傳承傳播編碼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面向社會廣泛開展的講授活動。一系列陶瓷文化講座、論壇等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公眾陶瓷文化素養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獲得感和自信心。二是面對從業人士開展的專題講座。禹州市政府曾專門舉辦鈞瓷行業人才專題研修班,汝州市則舉辦陶瓷藝術人才技能提升培訓班等。這種加強內部交流和行業人才的培養培育,是推動中原名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三是職業和高等教育的課程傳播。鄭州輕工業大學陶瓷美術學院、平頂山學院陶瓷學院等大中專院校都有涉及中原名窯歷史文化、燒造等的相關課程。

(四)文旅結合“體驗式”編碼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原名窯體驗傳播也向更深的層次拓展,一批陶瓷文化旅游與古都古鎮文化旅游結合的主體項目相繼在中原大地開建,如汝瓷小鎮、神垕古鎮、花瓷小鎮、沁陽黑陶小鎮、宜陽紅星陶瓷文化創意園等。雖然各窯特色迥異,但其定位大同小異,即以陶瓷業態為主,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協調發展,既能吸引創業創新人才,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實現產業、旅游收入的良性發展。河南省有部分陶瓷文化旅游“體驗式”項目捷足先登,不僅實現了當地旅游服務業的效益增長,同時也以文旅方式對地域性名窯進行了文化普及與傳播。

二、中原名窯傳播常見編碼形式存在的問題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強調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都受到生產者或受眾的知識框架、生產關系和技術設備的影響,而且受眾可能對文化產品的意義進行多種解讀?;魻栒J為,編碼和解碼的符碼并不一定是完全對稱的,二者的不對稱性會對信息造成一定的“扭曲”和“誤解”。[3]霍爾提出,作為信息接收者的解碼者,因為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對傳播的信息會有霸權模式解碼、協商式解碼和對抗式解碼三種解碼模式。在中原名窯傳播常見的編碼形式中,傳統陶瓷文化內容因市場化商業化浪潮而被改良、創新或異化,致使一般受眾對中原名窯的解碼也存在誤讀、曲解甚至走向傳播意圖的反面。

(一)“舞臺式”編碼飽受質疑

首先是對各類展覽評獎活動過多的批評。全國每年舉辦的與陶瓷相關的展覽評獎至少有上百項,名目繁多、魚龍混雜,許多展覽評獎主辦方的身份、展評的性質令陶瓷企業和公眾難以辨別。其次是對一些展覽評獎合法性、公正性的質疑,最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12月,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等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活動被民政部判定違規違法,并對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作出警告的行政處罰,致使91名剛剛被評上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處境尷尬。[4]還有一些評獎活動沒有任何的公正性可言,交錢就能拿獎、交的錢越多獎項層級越高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導致“大師”“金獎”泛濫。一些擁有精湛技藝、精良作品的藝人因門派和利益之爭屢屢在展評活動中落榜自然十分失望。無疑,這些負面信息也使公眾對各種展覽評獎活動失去信心而作出對抗性解讀。

(二)“傍名式”編碼異化名窯文化

從營銷學角度看,傍政治活動和政治名人之名是“名窯”與“名人”“要事”的疊加,帶來的傳播效益可觀,但也會被異化為“迷戀權勢”等解讀。同時,政治氣候的陰晴冷暖也給這種依傍帶來巨大風險?!鞍健本幋a還加劇了各窯口的惡性競爭,各種“傳說”放大了所謂高超的“政治通關”技術,變相鼓勵了盲目攀比、爭名逐利甚至是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這對一些希冀通過不斷提升作品和服務等內在品質來贏得市場的傳承人是一個沉重打擊,而且,曾經因“傍名”獲利的窯口也坦言爭名之累。名望造成的超高價格更令一般的陶瓷愛好者、消費者望而卻步并產生對抗情緒。

(三)“課程式”編碼淡化文化內涵

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的陶瓷講座或論壇大多以科普為主,一些“大師”忙于各種應酬交往而疏于對此類講座的準備,不分對象、場合和環境都是同一個課件,給人以應付差事之嫌。針對業內人士的交流和專題講座,因難以觸及關鍵技術和問題,讓學員收獲有限——陶瓷燒造技藝的核心如釉料配方是被藝人當作身家性命看護的,課程講授時進行有意的過濾和裁剪成為必然。上述課程編碼還有一個共性的問題是中原名窯理論研究的缺乏,這也是嚴重制約中原名窯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原名窯不缺大師但缺乏理論,理論的嚴重缺乏淡化了中原名窯的文化內涵。

(四)“體驗式”編碼急功近利

目前,大多數中原名窯體驗式旅游產品的精細化、品質化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沒有具體的配套管理辦法與機制,沒有形成科學化、規范化的陶瓷文化旅游產品評價機制。[5]大部分陶瓷小鎮正處于方興未艾的建設階段,部分景區內陶瓷產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時有發生。陶瓷小鎮旅游體驗的好評率與重游率相對較低。

三、中原名窯傳播的“文化集合編碼”

現階段中原名窯文化面臨社會轉型期特有的復雜而立體的傳播語境。以汝窯為代表,先后對10余名汝窯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口述訪談,通過對口述文本細致解析發現,“文化集合編碼”是中原名窯傳播的新理念,即包含了多種文化符號的重新拼接組合,傳承人在傳播實踐中會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受眾采取不同的編碼組合方式,以達到和促進社會的協商式解碼。

(一)中原名窯與其他傳統文化相融的傳播編碼

從一些汝窯傳承人的實踐可以看出,他們已不是單純地傳播陶瓷文化,而是將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與陶瓷相關的儒釋道、琴棋書畫、醫藥茶等元素,都作為陶瓷文化的衍生內容進行傳播,以此內化到不同受眾的文化結構之中。比如,汝窯的傳播已經與茶文化有了緊密的結合。以茶文化的視角來對汝瓷的審美特征、造型設計等進行重新審視,能夠很好地促進汝瓷與茶文化的互動,讓汝瓷在茶葉市場中被更多的人所青睞。此外,將汝窯與中國哲學思想、養生保健需求等相結合,是獲得社會和民眾認同并接納汝窯產品的極佳方式。

(二)中原名窯非遺文化傳播編碼

強調中原名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是對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高度認同。2011年,汝瓷燒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極大地增強和鼓舞了民間傳人的文化自信,促使他們在各種文化活動中自覺地傳播汝瓷非遺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吳馨萍指出,以人為載體和具有時間性的動態表現是無形文化遺產區別于有形遺產的兩個基本特征。[6]非遺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或精神,一大批汝窯傳承人勇敢地從藏身了數百年的汝瓷背后的暗影中走了出來,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在更大的空間展示汝瓷技藝的身體性、活態性,在上下代之間進行各種行為、技能、習慣的傳承活動,使技藝等無形遺產得以不斷傳承傳播。

(三)中原名窯科學文化傳播編碼

科學文化是現當代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科學文化是尤為強烈的理性的和實證的文化”。[7]現代科技環境下汝窯的生產已經由傳統經驗科學階段邁入現代理性科學階段,釉料的配方是通過化學成分的化驗和分析之后做出的精確配比,燒成上有科學的燒成曲線做指引,造型上則運用力學、幾何學等原理,可以說,現代科學已系統地進入到汝窯燒造的全部工藝流程之中,而對汝窯科學文化的傳播編碼可以強化其可信度和先進性。汝窯科學文化傳播編碼極大地增強了科學文化的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說,科學文化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共通的,能為每一個樂于分享它的個人和群體所共享。

(四)中原名窯審美文化傳播編碼

審美文化是當代一種以人的精神體驗和審美的形式觀照為主導的社會感性文化形態。審美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感性化”和“消費性”。感性化代表著主體的自由體驗和審美的感性自覺,消費性促使藝術和審美從過去那種特定的神圣文化圈中走出來,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大眾真實的生存狀態。審美文化一方面把傳統文化史上偏于理性規范和群體認同的文化,逐步改變成為一種人人都可以接近并參與的文化形態[8],得到更多更廣泛的審美陶冶;另一方面也常常生產制造出畸形的文化消費行為,導致文化發展的滑坡。汝窯審美文化編碼不斷強化的“沉靜優雅美好”等汝瓷特征恰恰與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浮躁浮華雜亂形成鮮明對照,成為人們可想象、寄予、慰藉的審美活動之“物化品”。

[基金項目: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點實驗室校內開放課題(ZYGTCXN2018-3)]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林羽豐.繼承與創新:研讀斯圖亞特·霍爾代表作《編碼/解碼》[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8):99.

[2]王洪偉.中國鈞瓷藝人錄:政治、市場和技藝框架下傳統手工藝人的社會學敘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191-192.

[3]熊蕾.論廣告符號的結構、邏輯與不對稱性[J].武漢大學學報,2008,61(1):117-122.

[4]人民政協網.陶瓷藝術大師評選違規?主辦方:評審結果不受影響[EB/OL].http://www.rmzxb.com.cn/c/2017-02-14/1340170.shtml?from=singlemessage.

[5]劉艷兵.文化旅游背景下河南陶瓷非遺保護與傳播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0(4):64.

[6]吳馨萍.無形文化遺產概念初探[J].中國博物館,2004(1):70.

[7]中國科學院網站.李醒民:科學文化的特性[EB/OL].http://www.cas.cn/zjs/201702/t20170220_4590900.shtml.

[8]李西建.審美文化與美學學科的當代轉型[J].浙江學刊,1998(1):60.

作者簡介:趙億祥,英國利茲大學表演與文化產業學院碩士生(利茲 LS2 9JT);趙亞峰(通訊作者),平頂山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平頂山 467000)。

編校:王 謙

猜你喜歡
汝窯文化傳播
汝窯憑什么坐“頭把交椅”
汝窯為魁 天青如玉
“仿汝釉”與“汝窯”的差異所在
英語新聞中文化傳播的特色與現狀
從眼動實驗看中原服飾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北京故宮秀“清淡含蓄”汝窯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