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陵工業園區轉型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2024-05-07 05:22竇立成朱菊萍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海陵工業園區園區

竇立成,朱菊萍

(1.泰州市社科聯;2.江蘇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江蘇 泰州 225300)

20 年前,海陵工業園區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鄉鎮工業園區。正因為位于城市之中,又較其他園區經歷了“要不要搞”“讓不讓搞”“能不能搞”的諸多爭論和質疑。

20 年來,海陵工業園區擔負著市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產興城、工業強市的使命擔當,聚焦發展,聚集資源,聚合要素,聚力創新,探索走出了一條城市園區轉型發展之路。破繭化蝶,已逐步成長為一個現代都市型產業園區、科創智創型活力新區、宜居宜業型城市片區,以新的形象崛起于城市之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開發園區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海陵工業園區調研剖析,并提出工作建議,以期對全市園區轉型發展有所啟發。

1 突圍之路

殺出重圍,是每個園區面臨的一道必答題。海陵工業園區的突圍,不僅有工業園區面臨的共性問題,而且作為城市園區,面臨著更多個性問題,是繞不開的關口、推不掉的難題。他們咬定發展不放松,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能夠彰顯特色和優勢的突圍之路,逐步成長為具有現代產業特征的都市型工業園區、產城深度融合的城市新片區、多元要素集聚迸發的創新活力區。

1.1 從全省開發區的激烈競爭中成功突圍,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為承載中心城區產業發展和完善城市功能,2003年4月,園區在原泰東鎮應運而生;2006年4月,升格為省級開發區;2011 年8 月,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掛牌成立。目前總面積約40 平方公里。他們堅持把重心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和用創新的方法驅動發展,堅持活化存量,優化增量,注重質量,突破總量,堅持接二連三,優二強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互動并進,從當年微不足道的鄉鎮園區逆襲成為舉足輕重的現代園區。在全省91 家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排名中,由2016年的60位躍升到2022年的15位,4年內上升45位, 2020~2022年,園區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676 億元、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 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0億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1.2 從低端低效的傳統產業中成功突圍,城市經濟顯示度不斷提高

園區發展初期,以機電配套、機床加工、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為主打,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資源消耗型發展方式明顯。他們壯士斷腕,騰籠換鳥,雙招雙引,培大育強,一方面聚焦發展智慧家電、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一方面重點打造文創園、科創城、信息城等新型產業載體,大力引進博士科技、江蘇億蜂信息科技、泰科檢測、華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加快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努力打造一個承載和體現城市經濟、城市產業的現代都市型工業園區。文創園加強招引數字經濟、廣告文化、影視制作、總部經濟等項目,強化稅源經濟培育,從業人員由原來400 多人躍升為1000 多人,盈利水平明顯提升??苿摮且钥苿撋鐓^、科技人才廣場等載體為抓手,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的全鏈式孵化平臺,放大創新溢出效應。信息城重點建設泰州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招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打造信息產業新高地。2022 年,園區已擁有400 多家企業,其中規上企業80 家,招引高科技高層次人才項目十余個,引進高層次人才100 多人,在泰州重點產業園區名列前茅。

1.3 從參差不齊的城市環境中成功突圍,產城互動融合度持續優化

園區從當年鄉鎮基礎上建設起來,周邊環境可謂臟亂差。他們立足于整個城市發展的大格局中加快產城深度融合,一手抓園區內部綜合環境的建設改造,一手承擔園區外部城市環境的優化提升,致力于產城共建、城園共融、資源共享、功能共優。突破困難阻力,實施陽光搬遷,治理整頓公共環境,完善交通、醫院、學校、商業等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提升人居生活舒適度,吸引留住外來人口約8 萬人,城市變新變大變美,園區變優變高變強,加快發展要素配置由“產-城-人”向“人-城-產”的轉型。據對云涌電子等企業的調研,80%的員工選擇5 公里內買房居住,實現員工職住平衡,體現出城市空間與產業空間的深度融合度和內在匹配度。隨著園區所在海陵東部新城地位和輻射力的逐步提升,以城引人,以人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將進一步助推泰州中心城區首位度整體提升,成為不可或缺的城市發展熱土和產業發展高地。

1.4 從矛盾重重的基層治理中成功突圍,資源要素集聚度日益彰顯

園區內擁有溫泰市場、蘇北商業廣場等12 個大市場,門店7000多家、市場主體近4000個,占地總面積達42.8 萬㎡,商業業態豐富,日均人流量2.6 萬人,年零售額近60 億元。同時,還下轄18 個社區,戶籍人口4.5 萬人,常住人口12.6 萬人,一段時期,矛盾不斷,隱患不少,形象堪憂。他們在抓產業環境治理的基礎上,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優化溫情民生功能,轉化基層治理效能,激發共建共享動能,實現從粗獷式管理向現代化治理轉型。通過為8 萬多新市民提供就業創業、教育醫療等方面一攬子服務,形成宜居宜業宜商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一批優質項目、高端資源、高層次人才落戶,2020~2022年,園區累計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6 個,其中5億元和3000萬美元以上新開工項目28個,新竣工項目12個,實現大幅增長。特別是10萬人在此創業就業,追逐夢想,將是一個活力涌現、潛力無限的發展磁場。

2 突微之招

“致廣大而盡精微”。園區突圍遠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之能,既要錨定方向,增強定力,從最大處著眼發力,更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痛點堵點難點關鍵點爆發點,從細微處入手,向精微處努力,啃下一個個攔路虎,積小勝而成大勝,方能華麗轉身,浴火重生。海陵工業園區為此實施關鍵之招,激發發展動能。同時,海陵工業園區面臨的一些發展難題,也值得其他園區重視和克服。

2.1 堅持“改”字當頭,在管理機制上致力出新

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是園區高效運轉的根本保證。創新園區機制改革,2020 年8 月,園區堅持刀刃向內自我改革,在全市率先啟動“兩集中三剝離”體制機制改革,精簡機構和人員,推行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統一領導的“京泰路街道+集團公司”管理模式。園區管委會主要強化經濟工作統籌作用;京泰路街道主要承接民生社會事務;東城集團聚焦招商引資、開發建設、資產運營管理及投融資等工作,實行公司化運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通過厘清園區、街道及集團的職責邊界,確保權責明晰、權責對等,各司其職、聯動協作,以改革為園區發展添活力增動力聚合力。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成立為民服務中心,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設立項目審批服務專區,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實現“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投產即上規”。針對流動人口較多、異地參保就醫需求大的痛點,設立醫保經辦專用窗口,實現異地就醫業務、城鄉居民參保等13 項醫保服務均可辦理,2021 年被確定為省級“15 分鐘醫保服務圈”示范點。

2.2 堅持“鏈”字為要,在創新生態上致力出彩

重點培育產業鏈。受疫情及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產業鏈區域化、本地化傾向明顯。園區圍繞“鏈主”企業,引培“鏈核”企業,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打造特色主導產業鏈,推動產業經濟向產業鏈經濟的轉變。如,以泰州樂金為鏈主,招引壓縮機部品、注塑件、電子線束、智慧家電配件等“鏈核”企業,建設集研發、生產、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華匯智谷(泰州)智慧家電產業園,拓展家電產業范圍,避免依賴冰箱產業一支獨大導致一損俱損的風險。加快打造創新鏈。推進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科技創新“智高點”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倒逼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轉型。園區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設科創社區、科技人才廣場、上海虹橋時代廣場離岸孵化基地等載體,打造從“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的科企孵化鏈條,成功孵化云涌科技、科化新材料、濟遠醫療等10 多家科創型企業,成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支撐。2022 年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1 家、實現產值約200億元,占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8%,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做新做特基金鏈。為了招引優質項目,東城集團與信達風投、賽澤集團等多家基金公司合作,組建各類基金16 只、基金總規模51億元,采用“基金+產業”的對賭招商模式,依托頭部基金機構的專業水平,發現或跟投優質孵化項目,把控項目風險,提高國有資產經營能力和盈利水平,更重要的是培育新興產業。近兩年,累計通過基金招引落戶科技型項目近20 個,涵蓋醫療器械、新材料、半導體等新興行業,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加速集聚。

2.3 堅持“特”字為重,在產業形態上致力出眾

為了做精做深特色產業,營造園區品牌效益,先后建成運營文創大廈、科創社區、新材料產業園、鑫寶智能制造產業園、鼎鑫人工智能科創園(S-PARK 產業園)等一批專業園、小微園,形成“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致力實現“一樓一主題”“一園一特色”,提高產業集中度,取得“1+1>2”的成效。文創大廈于2015 年建成,致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通過運營機制改革,2022年入駐企業442 家、納稅3373 萬元,與2020 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 倍多和15 倍,成功獲評“2022年江蘇省第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等稱號??苿撋鐓^原是中節能環保產業園區,主要用于科創企業孵化。目前已招引公安部三所、濟遠醫療等10 多家科創型企業,2022 年實現開票銷售10億元,新增納稅2000萬元。鼎鑫人工智能科創園(S-PARK產業園)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目前入住企業近50 家,如江蘇億蜂信息科技和泰科檢測、華設設計等,入駐率達90%。

2.4 堅持“盤”字為魂,在集約發展上致力出效

在當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園區積極主動盤活低效閑置用地。2020 年9 月,園區以全市開展“三比一提升”行動為契機,率先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綜合運用嫁接、升級、置換、倒逼、收購、招引等多種盤活方式,實行差別化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實現“騰籠換鳳”,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園區盤活的不僅是閑置低效土地和廠房,最為關鍵的是,盤活自身的觀念和思維,用真情、真心去招引高科技產業與高層次人才,敢于自我解剖問題,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2020 年以來,園區盤活低效利用土地4500 多畝,占地3 畝以上的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增幅達16%,用于引進5 億元以上新項目近10個,落戶高層次人才產業化項目20多個。

2.5 堅持“考”字引領,在營商環境上致力出色

通過厘清園區、街道及集團的職責邊界,建立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確保權責明晰、權責對等。對園區管委會,出臺考核細則規定,建立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的競爭機制,落實剛性淘汰;對街道社區,制定《京泰路街道機關工作人員績效管理考評辦法》,落實機關干部、社區干部、非編人員“三大績效考核”舉措,打破身份管理上的限制,突出對機關、社區、非編人員的實績考核;對東城集團,制定出臺《東城集團績效管理考核辦法》,落實綜合績效管理改革,以公平、公正的管理方式提升集團的管理效率。通過建立不同層次的考評體系,激發活力和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經過調查分析,海陵工業園區的轉型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園區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多方重視,合力攻堅。

一是產業布局系統性亟需增強。圍繞“產城融合”和現代都市型園區發展定位,產業規劃缺少系統性、科學性的整體設計。受限于歷史原因,園區的工業區呈現南北分散,中間集聚生活區,沒有形成集中連片的聚合效應。

二是新舊動能轉換亟需加快。園區緊扣海陵區“1+2+3”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初步形成智慧家電、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板塊”,但園區產業的雙引擎結構明顯,2022 年隆基樂葉和樂金電子兩大產業鏈開票占園區比重近70%,雙引擎結構具備一定的抗風險性,但一旦其中一個引擎出現問題,對園區影響較大。應圍繞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加快招引第三家龍頭企業,盡快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進一步增加園區產業的抗風險性。此外,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成長不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已刻不容緩。

三是產業鏈建設亟需賦能?!版溨鳌逼髽I擴鏈不足,目前園區已有樂金電子和隆基樂葉兩大“鏈主”企業,但在招大引強、培優育強鏈上企業方面還有很多文章要做。在科技型企業“補鏈”方面,雖然也招引了云涌電子等企業,但面上還需形成集群效應。

四是“畝均論英雄”改革亟需深化。從供地成本看,園區工業用地供地成本大約60 萬元/畝,個別地段還會更高,但園區80 家規上企業中畝均稅收5 萬元以上的僅有20 多家。園區還需從開源節流上下功夫,一方面盤活清退低效用地,扶優做強重點規模企業;一方面全面加快“智改數轉”,鼓勵企業走好“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亟需支持。園區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當前海陵工業園區框架已經基本拉開,但還有部分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需要投資建設。據了解,園區僅能分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0%作為可用財力,這是普通鄉鎮的標準,園區小馬拉大車的壓力太大;園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不少土地被泰州市城投、交產等平臺公司收儲,這部分土地在開發過程中園區的全過程參與度不高,平臺公司的收入也受到限制;園區土地資源緊張,已成為嚴重制約園區招商引資的瓶頸。園區可用的工業用地不多,轄區范圍內東環高架以東絕大部分土地不在《泰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建設用地范圍內,極大地制約了園區的經濟發展。

3 突危之思

海陵工業園區的轉型發展再次說明,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在面對危機、克服危機、危中見機、危中搶機中爬坡過坎、轉換賽道、轉型出關的。順境時思危知危,逆境中見?;?,園區方能應對風險挑戰,發展方能行穩致遠。當前,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泰州實踐,必須大力踐行“三個不相信”的精神特質,繼續過五關斬六將,抓產業興園區,抓發展強實力,才能殺出重圍,闖出新天地。

3.1 強化“后高鐵時代”意識,保持高質量發展定力

從區位環境來看,泰州處于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蘇錫常都市圈的外圍方位,被邊緣化傾向依然存在,且日益明顯。蘇北地區擁有空間優勢,發展勢頭強勁,GDP 增速較快,加上省委省政府由支持蘇南蘇中園區共建轉為支持蘇南蘇北園區共建,東西相逼、南北夾擊態勢亟需化解。開發園區當以強烈的危機感和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拿出拼勁、闖勁,擰成一股勁,于危機中尋生機,在融入中進位。從北沿江高鐵效應來看,2027 年北沿江高鐵將開通,點軸理論表明,區域經濟空間運行規律是沿交通軸線由點及軸發展的,最終形成由點帶軸、由軸帶面的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應當高度重視和應對“后高鐵時代”上海蘇南等發達地區對泰州的虹吸效應。今后幾年應當是泰州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堅決克服“躺平”心態和“躺贏”錯覺。各園區應當抓住當前高鐵尚未開通的時機,發揮招商成本相對較低優勢,大力招引優質項目,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營商高地、項目高地、產業高地,才能在高鐵開通之際,進一步吸引和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加速集聚。從中心城市布局來看,泰州打造中心城區“一軸一核三極三城”新格局中,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周山河街區發展成效明顯,拉近了海高之間的時空距離,南部城區發展得以成“強翼”,相對來說,而海陵向東姜堰向西的海姜融合區域須成“新翼”,進一步優化拓展泰州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以海陵工業園區、姜堰工業園區為橋頭堡,以蘇陳鎮為關鍵片區,以“兩高(高定位、高品質)兩大(大交通、大生態)兩新(新片區、新產業)”為主攻方向,加快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片區規劃,加快園區高位共建、產業錯位共融,推進海姜兩地由斷裂帶向隆起帶轉變,致力打造海姜融合新高地、城市未來增長極。

3.2 大力實施“智改數轉”,提升實體經濟質量和效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海陵工業園區聚焦平臺建設、信息制造業、場景應用三大板塊推進“信息城”建設,招引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5G+行業應用服務中心項目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圍繞新能源光伏鋰電池、智能家電、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打造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信息技術應用推動工業升級,著力打造信息產業新高地。因此,借鑒海陵工業園區做法,其他開發園區應當加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智改數轉”和融合創新等提供基礎和保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園區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標準廠房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新建項目與新基建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實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滲透、融合和創新應用。打造開發園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各類精準服務。構建部門、各園區聯動的統一管理平臺,實現各園區全要素場景數據匯聚融合,形成數據資產,通過數據分析和應用,為各園區管理和決策提供支撐,提升開發園區要素配置效率,實現開發園區集約高效發展。組織開發園區外出學習先進地區做法,鼓勵各園區探索實踐,盡快創成1~2 家省級智慧園區,實現零的突破。

3.3 培育主導產業鏈,打造現代產業集群

開發園區應當進一步細化主導產業鏈,開展靶向招商,久久為攻,大力招引產業鏈上的核心、關鍵項目,形成“謀劃一批、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推廣海陵工業園區打造智慧家電產業園的做法,建設產業鏈龍頭企業主導的專題產業園,發揮龍頭企業以商招商作用,積極引進一批上下游企業配套項目。圍繞產業鏈發展需要,積極引進一批有項目、有技術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聚焦優勢特色產業,鼓勵和支持各市(區)持續推動產業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探索“飛地項目”合作模式,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打造空間布局合理、區域特色突出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圍繞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中度,打造集研發、制造、流通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實現企業“引得來”、來了“不想走”,最終形成自我配套、自我循環的鏈式、集群化發展格局[1]。

3.4 整合資源,打造創新創業創投“鐵三角”

從培育創新載體來看,遠期科學布局建設市科創中心先導區,近期對現有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大化所、東大泰州研究院等16 家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組建“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科創聯盟等形式,推動多部門、多單位、全鏈條協同創新,打造優勢互補的創新共同體,推動與本地產業創新相結合,強化產業引領帶動和外溢作用,逐步形成市場化盈利模式,實現自我造血功能。此外,發揮市產研院與姜堰達成創新發展示范作用,鼓勵其他市(區)成為市產研院的合作對象,對接高端科創資源,助推產業創新發展。從打造創新平臺來看,常態化開展“政產學研金”對接活動。海陵工業園區依托博士科技專業服務團隊,深入了解企業技術需求,幫助對接科創資源,切實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受到企業好評。優化泰州人才科技專員隊伍,建立市(區)、鎮(街道)、開發園區聯席會議制度,準確掌握企業技術需求,精準對接高??蒲性核蒲腥藛T,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從創投基金來看,發揮創投基金產業化促進作用。技術是基礎,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離不開資本的扶持,海陵工業園區的濟遠醫療等科創企業正因為獲得基金扶持,加速產業化進程,向專精特新企業升級。發揮泰州市天使投資基金作用,對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開展股權投資,可借鑒海陵工業園區做法,積極與頭部基金機構合作,發現優質項目,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傊?,應當進一步推動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加強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協同配合,建立開放包容的創新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以及容錯糾錯機制,打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2]。

3.5 突破生產要素制約,打造優質產業發展環境

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泰州還是人口凈流出城市,也是重度老齡化城市,但已是高端人才特別是年輕創業創新者的青睞之城。面對周邊城市人才引進政策的大手筆,泰州需要大智慧,加快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探索人才工作市場化發展路徑,推廣海陵打造的“科創+產業+資本+人才+項目+服務”六位一體式人才科創集團的做法,實現人才全鏈條服務。同時,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為吸引年輕人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實現事業留人。圍繞人才需求,精心打造高品質人才公寓、休閑娛樂設施等基礎配套,提升城市品位,持續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為來泰人員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讓外來人員在泰扎根發展。

土地資源制約是各園區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土地的二次開發將成為常態。海陵工業園區通過盤活土地,招引優質項目,以“小空間”產出“大效益”。泰州開發園區“畝均論英雄”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必須加快克服低效用地界定標準不明確、法律及政策依據不足、土地再開發利用規劃缺乏等現實難題。持續推進低效閑置廠房綜合治理,推動低效企業改造提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導園區鏈式發展,推進園中園、標準廠房建設,通過空間置換節約土地面積提升畝均效益。鼓勵園區企業集中建設共建共享服務配套設施。支持企業不增土地增空間,不增土地增技改,開發利用地地下空間,加強土地復合利用。

3.6 提供優質服務,打造良好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易碎品”,昨天好不代表今天好,面子好不代表里子好,事關經濟發展大局,是各開發園區的第一生命。在發展充滿不確定的當下,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服務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簡政放權,建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政務服務體系,大幅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提高服務效能。另一方面要以“營商環境百日攻堅”活動為契機,厘清政府與中介機構之間的職能權限,處理好中介服務費與服務質量之間的矛盾,想方設法既能收費少,又確保服務質量。厘清中介服務收費標準明細,做到公開、透明,努力幫助企業降低中介費用[3]。在政策制定方面,讓企業參與政策的制定及市場監管,使得政策契合市場主體的困難需要,并適時對新政策進行全面效果評估,聽取市場主體對政策的評價,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并加強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確保企業進一步增強投資預期。

猜你喜歡
海陵工業園區園區
贊海陵湖
工業園區的陰影
磐安工業園區
Beautiful Summer
《宋書·州郡志》“海陵”的一處句讀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該不該在小鎮附近建立工業園區
郵亭工業園區管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