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治理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生動力及其激發路徑*

2024-05-07 20:40陳偉王佳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4年6期
關鍵詞:育人思政課程

陳偉 王佳

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昆明 650500

0 引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培養高質量學生的重要途徑。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機制不健全、條塊分割、信息鴻溝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切實貫徹與有效推進。因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各主體需要按照協同治理的理念,加強各主體的互動性與協同性,積極協同各方育人主體、整合各種育人資源形成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努力構建新時代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生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主體的需要是發展進步的自覺動力[3]。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參與者主要是高校、教師和學生,三者的自身發展需要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內在動力。其中,高校的制度設計引導著教師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在課堂上融入思政元素積極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學生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積極將思政知識融會貫通,踐行到實際學習和生活之中。三大主體從宏觀到微觀,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1.1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

高校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主體,是高等教育階段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具有切實推進具體建設工作的多重動力。

1)政策落實的需要。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各項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針政策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各高校必然需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

2)自我建設的需要。各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肩負為黨和人民教育事業服務的時代重任,迫切需要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而實現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學校發展之路。這就要求高校集中一切有效資源和力量,夯實立德樹人基礎,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實處,使高校的育人工作有高度、有力度、有效度[4]。

3)培養目標的需要。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和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著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穩步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致力塑造大學生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和敬業奉獻的優秀道德品質。

4)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時代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政治素質。高校需要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努力為現代社會培養政治正確、思想理論素養高、了解國家戰略與政策、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和關注社會問題的復合型時代新人。

1.2 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

對高校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5],因而廣大教師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具體執行者,無疑是具體貫徹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并蘊藏高效推進建設工作的諸多動力。

1)職業道德的要求?!陡叩葘W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高校教師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而教師需要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踐行教書育人和敬業愛生職業道德要求的重要載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為學、為事和為人道路。

2)法律規范的要求。我國《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第八條還規定教師應當履行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治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等義務,為此,教師應圍繞落實相關法規要求,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努力塑造學生健康品格,啟發學生把對祖國的熱愛、以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意志貫穿學業和追求事業的全過程。

3)教學任務的要求。高校教師以教學和培養人才為工作中心,致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許多高校還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教師職務晉升甚至年度考核之中,故而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也需要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所教授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朝著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現代化人才培育方向邁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人才儲備。

1.3 學生: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引擎

如果說高校和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供給側”,那么大學生就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需求側”,他們不僅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直接作用和受益的對象,自身也因追求和滿足成長與發展的強大內在需要而具有反作用并驅動課程思政建設的磅礴動力,從而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長為有理想、肯學習、敢擔當和能吃苦的新時代大學生。

1)人才成長的需求。在校大學生除了需要加強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以掌握較復雜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遠大抱負,自覺增強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主動把“小我”融入“大我”,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精神追求與自覺行動。

2)公民道德的需求。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也應是一個符合社會規范的人,是一個有社會主義道德的新時代公民。為更好地成長為有較高道德素質的合格公民,學生也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大力貫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教師要把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體現到各學科教育中,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教育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和嚴私德,筑牢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職業品格與行為習慣。

3)自我發展的需求。高校學習時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借助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更好地樹立獻身社會主義事業和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培植昂揚向上和奮發有為的意志,構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和經世濟民的意識與能力。

4)響應時代的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呼吁廣大青年包括在校大學生應具有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過硬的擔當本領,故此學生需要憑借課程思政構建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融通專業教育知識和思政教育知識,更加有效地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和塑造品格,力爭不負韶華、不負時代,在青春的賽道上奮發有為,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任。

2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內生動力的現實困境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協同參與。但遺憾的是,目前部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并不顯著,關鍵原因是高校作為一個層次分明的組織機構,各主體之間在協同育人機制上存在諸多待解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高校統籌謀劃不周

2.1.1 頂層設計不完善

目前,各大高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但并未在人才錄用、選拔培訓、評獎評優等方面得到明顯體現,使得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設計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競爭機制。高校教師多為事業編制人員,擁有較穩定的工作和薪資,這種安穩的工作氛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自我追求與進步,也影響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高。2)激勵機制不完善。高校教師通常更加注重追求社會地位的提高和高級職稱的評選,這些精神層面的追求大都因高校對激勵因素認知不夠而在激勵機制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3)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是整個教學流程和運行系統的重要環節,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薄弱環節[6],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標準總體難以量化,評價主體單一,評價要素簡單。

2.1.2 政策執行不到位

許多高校通過舉辦系列活動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但落實情況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缺乏經費支持。高校經費一般來自財政撥款,主要用于科研與教學,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小,許多項目甚至需要教師自行承擔研究經費,使得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足夠的熱情。2)建設常流于形式。高校圍繞課程改革以項目形式來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項目成果多以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予以呈現,而這些成果更多地從理論上探討課程思政,并沒有多少內容能夠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看似進行了課程思政建設,卻難以真正達成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3)存在信息鴻溝。各教學單位之間課程思政資源沒有互通,教師之間缺乏相互學習和借鑒,造成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不佳。

2.1.3 思政文化氛圍不足

校園文化能夠激發大學生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輔助工具。然而,目前校園文化因存在一些問題沒有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受社會娛樂的影響,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越來越趨向于娛樂化,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導致優秀文化難以深入大學生內心;再者,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創新和特色,活動內容缺少吸引力,而少有的一些思政活動也多是停留在淺層次的實踐活動中,思政元素融入較弱,使得大學生缺乏深度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在校園中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和造就健康人格的思政文化氛圍還遠未形成。

2.2 教師教學水平不高

2.2.1 部分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不重視

有數據表明高達86.8%的高校專業課教師認為,在日常專業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屬于自身職責范圍[7],這種認知決定了部分教師在落實課程思政過程中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重教書輕育人。再者,部分高校教師政治素養薄弱,對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價值意義理解淺薄,對課程思政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甚至簡單地將“課程”與“思政”進行堆疊,難以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找準教學切入點。此外,大多數高校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知識講授和相關科研項目上,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視不足,應付課程思政教學任務,甚至敷衍了事。

2.2.2 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不足是制約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1)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講授能力不高。部分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敏感度不高,不清楚如何將思政元素合理和有效融入專業課堂教學,容易出現“兩張皮”現象,未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導致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明顯。2)課堂教學設計能力不足。課程思政注重潛移默化地將政治教育、專業教學與學生成長有機融合,但在一些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痕跡過于明顯,無法起到深入人心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3)教學手段創新不足。由于教材更迭比較遲緩,教材內容滯后,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難以有效融入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思政元素,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3 教師職業素養不夠

高校課程思政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專業課教師良好人文素養和政治素養是決定其高質量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當前,部分教師在追求自我發展過程中,過于滿足完成常規教學和科研任務,缺乏擔當奉獻精神,沒有站在鑄魂育人的高度審視自身責任,缺乏對新時代育人使命的深刻思考。此外,部分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政治立場不堅定,對社會熱點問題也缺乏政治敏感,而教師作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缺乏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難以切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

2.3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2.3.1 思想觀念不成熟

當今社會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瘋狂膨脹,大學生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更加關注自身專業學習和各類證書的考取,而忽略甚至漠視自身政治素養的培育,對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不關心,不了解國家現實,也不愿參與國家建設。此外,在專業課程學習時,他們注重抓取專業課程本身的重點內容,忽視教師在知識講授過程中對思政元素的滲透。這樣,一方面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不敏感,只能進行淺顯化的理解,不能透過現象思考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碎片化傳授難以形成系統的思政知識體系,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較為薄弱,難以實現知識學習、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相融合的高質量學習。

2.3.2 學習過程主動性缺失

大學生本應出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但仍有部分大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淡薄,主動性相對較低,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1)由于高校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部分學生在專業課堂上經常心不在焉地聽講或者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如玩手機或寫其他課程的作業,這種一心多用的學習態度嚴重影響了課堂知識的消化與吸收。2)部分學生認為課堂的思政知識對自身發展作用不大,加之有些教師授課比較呆板無趣,于是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的態度也變得消極,對于課程考試也多是臨時突擊和應付過關。

2.3.3 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學生成績,而忽視思想素質的培育,使得大學生在思政方面的學習能力有待加強。1)由于課程思政是隱性教育,學習效果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的理解、感悟和實踐中,而學生往往沒有掌握正確的課程思政學習方法,單一地學習理論知識,并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思政知識。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學習渠道逐漸多元化,但許多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迷失方向,沉浸在游戲等虛幻世界難以自拔,在校學習的自控能力弱,專業課程包括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3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激發內生動力的緊要路徑

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充分激發各主體的內生動力,盡力協調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其中,黨的領導是課程思政建設必不可少的指路明燈;學校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應制度體系建設;教師應當貫徹黨和國家政策,積極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水平;而學生也要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增強對課程思政的認同。同時,各主體還要積極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高效地把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形成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的協同育人整體效應,努力造就高素質時代新人。

3.1 加強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領導

高等教育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課程思政建設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和把握意識形態主旋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黨對高校工作的統一領導,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堅強陣地。

1)加強黨委對課程思政的組織領導,把握高校政治工作的主動權。校黨委要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統一領導和籌劃本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機制建設,持續優化建設工作的保障體系,建立黨政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和院系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不斷提升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2)各院級黨委負責落實、謀劃和推進具體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重視院系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開展師生交流會和座談會,推動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程設置、教學大綱修訂、教案課件編寫等方面,并在教師、教學條件、實踐教學等方面支持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升黨委領導思政工作的協同一致性。

3)動員基層師生黨員的力量,開展各種黨團活動,營造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廣大師生對建設工作建言獻策并充分聽取他們的建議,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并深入探索和創新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3.2 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面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性工作,需要以實現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有機結合的原則,逐步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和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

1)通過明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和規劃建設進程來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學校各專業基于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實現課程思政覆蓋所有課程和各個培養環節,深入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強化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各課程思政之間的同向同行,探索打造涵蓋多個專業的課程思政示范群,致力形成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

2)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相應配套資源,深入發掘高校所在地區可利用的思政教育基地,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力度,打造探討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項目,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穩步有序推進。

3)通過開展研討會、講座等形式,增強教師的政治素養,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斷提高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與能力。

4)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制定恰當的建設質量和成效的評價標準,對學院和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情況進行考核,并將測評結果作為學院黨建思政與教學績效考核以及教師工作量計算、年終考核、評優獎勵和崗位聘用等的重要依據。

3.3 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

教師是決定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及其成效的關鍵因素,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增強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提高教師思政建設能力。

1)在校級和院級層面加強專業教師思政素養能力的培養,依托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基地資源和網絡學習平臺,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的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教學能力培訓等方面,注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強化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和正確價值觀的再塑造。

2)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管理能力,引導教師做好課程教材和教學案例的編寫、選擇和使用工作,不斷優化課程教學大綱,主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授課、實驗實訓和作業論文等教學全過程。

3)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充分激發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業使命感,激勵引導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積極探索運用案例教學、混合教學、第二課堂、實訓教學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課程思政的隱性滲透,善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課堂教學魅力,努力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樣板課堂”或“示范課”。

4)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契合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課程思政工作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8],進而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動力,形成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融洽與互動,促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

3.4 增強學生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同

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追求獨立,課程思政建設要基于學生特點,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激發學生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內生動力,引導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進而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主動求變、積極進取和完善自我。

1)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思政氛圍,在各自領域與學生接觸交流中明確表達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相關內容,而非僅某一方重視而另一方漠視甚至貶低,努力形成多主體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同頻共振和“大合唱”,進而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使課程思政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并予以高度重視。否則,即便高校和教師千方百計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缺乏學生“需求側”這一重要主體的認同、參與和入腦入心之下,建設工作往往會變成“獨角戲”,建設實效也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2)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需要從傳統的教學意識轉變為課程意識,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主動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展示,積極探索、發現和領悟思政元素的豐富內涵,使課程思政教學成為生動活潑、主動融入和富有創造性的多彩學習過程。

3)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教師結合課程內容深入挖掘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璀璨奪目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接受和賡續中華文化,主動增強個人獻身民族復興偉業的信念與能力。

3.5 發揮社會大講堂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作用

激發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而主動將科學知識與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高校才能更好地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1)學?;驅W院層面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三下鄉”活動、寒暑假支教活動以及“美麗中國”等社會調研項目,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奉獻社會和充實自身;此外,教師也需引導學生參加課程思政的實踐活動,延伸課程思政教育鏈,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未來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發展的榮譽感與自豪感。

2)開展校外合作,將大學生分配到企業、社會組織、黨政機關開展實習、見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將自身專業所長應用到工作之中,激發對專業和行業的自信心與責任心,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從而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3)讓大學生自發走進社會基層,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了解基層百姓的真實訴求,進而明確自己的時代擔當,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塑造良好思想品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與滿足感。

猜你喜歡
育人思政課程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