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中國文化外譯研究

2024-05-07 07:27茹柯耶·玉蘇普
秦智 2024年4期
關鍵詞:對外傳播翻譯技巧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對外宣傳工作的指導方法,是對傳統外宣的補充和豐富,其規律和效果值得深入研究。隨著全球化的諸要素相互疊加,中國步入了公共外交的時代,折射出外交活動更為社會化、世俗化、信息化的特征。每一個好的“中國故事”從本質上講都是政治傳播的符號,而“講好中國故事”對外闡釋好中國文化特色,對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現實意義[1]。本文主要在對中華文化外譯書系內容翻譯與闡釋的基礎上,挖掘出其所折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便更好地進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對外譯書籍所表現的翻譯技巧進行探索,以此來實現外譯方式的創新,從而豐富外譯研究理論。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外譯書系;翻譯技巧;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H159? ? ? [文獻標志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58

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讓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進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暨南大學出版社與暨南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推出中華文化外譯書系,以英譯的方式翻譯出版“中國印象”書系,首批推出“漢字中國”叢書(英文版)6種分別是:《漢字與民俗》《漢字與飲食》《漢字與姓名》《漢字與審美》《漢字與人體》《漢字與書法藝術》。

翻譯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語言轉換,也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跨地域的文化溝通和交流過程。[2]在大數據時代,翻譯更是一種文化戰略,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注定發揮更大的作用,體現翻譯應有的功能與價值。如何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獲得更多外國友人的青睞,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就需要深入地研讀中華文化外譯書系內容詮釋的內容、表達方式及翻譯方式。

一、中華文化外譯書系內容的研讀

“漢字中國”叢書立足于傳統文化,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具有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較高的社會意義,有助于增強外國讀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受漢字的魅力、更好地了解中國。該叢書對于樹立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推動中國藝術、文化精神的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能為中華文化全面“走出去”提供有效經驗。

Chinese Characters and Folkways(《漢字與民俗》)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俗,如生育禮俗、婚俗、喪俗、起居習俗、求福習俗等。該書以民俗為主線,以漢字形體結構及意義特點為依托,將漢民族的風俗與漢字有機結合,揭示漢字背后隱藏的民俗基因,為外國讀者展示一幅幅中國民俗風情的畫卷。民俗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創造并遵守的傳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生活區域幅員遼闊,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域往往存在不同的民俗,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進步,很多民俗加速了消亡的步伐,亟須保護與傳承。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as Foods(《漢字與飲食》)以與飲食有關的漢字為綱,通過對具體漢字的解析,探討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及風俗人情,分專題研究美味佳肴、小吃、作料、食器、炊具、腌漬技藝、酒名、酒器、飲酒禮儀等,系統反映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及相關的典章制度,使外國讀者了解古代中國人的思想情趣及審美價值觀。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僅以品種之豐富、滋味之可口而言就可以說是獨步天下了;而記錄飲食的漢字更是一枚枚珍貴的歷史活化石,形象描述了中國先民的生活痕跡。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 Names(《漢字與姓名》)從漢字的角度對中國人的姓氏名字進行分析,介紹了姓氏的起源和發展,名、字、號的聯系與區別,姓名中的避諱,以及今人姓名的特點等相關知識,使外國讀者領略源遠流長的中國姓名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之一,有著幾千年的姓氏文化積淀,姓名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還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esthetics(《漢字與審美》)以近百個相關漢字的形體、意義為直接證據,結合經典文獻的實例,配以圖片,綜合運用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詞匯學、考古學等多學科知識,從儀表美和品性美等多角度考證古代漢民族從先秦、漢代至魏晉時期審美觀的變遷,為漢字形體意義的發展理清文化脈絡,使外國讀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中國人的審美觀。當下世界范圍內的性別美學已高度分化并各成體系,其在應用層面上也各自擁有一套指向清晰的“美”字系統,而如何以漢字為“顯微鏡”來探究中國古人審美觀的變遷成為跨文字學、文化學與美學的一個交叉課題。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漢字與書法藝術》)從漢字的字體演變、形體結構、簡化規范化、書法藝術對漢字發展的影響等角度分析漢字與書法之間的特殊關系,讓外國讀者在領略漢字魅力和書法藝術的同時,理解漢字與書法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漢字與書法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漢字是書法的母體,而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離不開漢字的構造和發展規律,它以漢字為表現載體,同時又融入了許多藝術上的審美要素;[4]書法因漢字而產生,并因以漢字為表現形式而獨具魅力,漢字又因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演繹而更加精彩。[5]

Chinese Characters and Body(《漢字與人體》)通過對人體漢字的分析和研究,使外國讀者了解中國先民創制文字的歷史,了解與體形、姿勢、體毛、發須、頭面、脖子、眉毛、眼睛、耳朵、鼻子、牙齒、口舌等身體部位相關的漢字知識和文化淵源。中國古人創造文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即近處模仿身體四肢、遠處模仿自然萬物;在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已出現與人體相關的比較規整、系統的漢字,刻畫了形體、頭顱、肢體、胸背的特征,這些直接描寫人體或與人體相關的象形字、會意字真實形象地反映了人體組織和人類生產或生活的實際情況。

二、外譯研究統計分析

本文采取定量研究法對中華文化外譯書系中的這6本叢書進行統計與比較分析,主要統計在當當、京東、淘寶等主要網絡平臺上的大致銷量并進行比較分析,并在當當網和京東的銷量統計中發現:大多集中在《漢字與姓名》《漢字與民俗》和《漢字與書法藝術》這三本書上面,而《漢字與人體》次之,最后是《漢字與飲食》與《漢字與審美》。

由此可見,讀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傾向度是不同的。從內容上來看,《漢字與姓名》體現出的中國文化更加久遠,姓氏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淵源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更能讓讀者看到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會極大程度地調動讀者的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跟著歷史的發展線去探個究竟,是極其耐人尋味的。這也是其銷售量大的一個原因。而從表達方式上來看,其所使用的翻譯策略既有歸化、又有異化、還有兩者的結合,這便能夠讓讀者循序漸進地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并吸收其文化內涵。

三、翻譯技巧的剖析

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已成為一大熱點,中華學術外譯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翻譯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語言轉換,更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跨地域的文化溝通和交流過程。[6]在大數據時代,翻譯更是一種文化戰略,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注定發揮更大的作用,體現翻譯應有的功能與價值。在研讀中華文化外譯書系內容的基礎上,對其翻譯技巧進行剖析,有助于探索中國文化外譯方式的創新,從而豐富現有的翻譯理論。

(一)異化為主,歸化為輔

從譯者角度來看,翻譯策略是譯者本身所體現出的文化認同,因此翻譯不能僅從表面上去看、把其視為不同語言的轉換,而是要深入內部去看、其實質是文化的滲透與交流。中華文化外譯叢書——《漢字與民俗》《漢字與飲食》《漢字與姓名》《漢字與審美》《漢字與書法藝術》《漢字與人體》這6本書的譯者譚萬文、高黎平、高遠、陳毅平、羅柳玲、周燕舞、侯奕茜、朱珠、胡富茂、段奡卉、呂兆杰、蔣玨、陳佳、郝景潔、黃瑞瓊都都十分熟悉自己所翻譯的書籍內容,而且長期從事與翻譯有關的事業,所以就具有文化優勢,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準確地進行文化的輸出。在對這6本書探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譯者確實如此,凸顯出的翻譯策略是“異化為主,歸化為輔”,以本土文化為主,盡可能地做到把所涉及到的中國文化原汁原味地傳達給目的語讀者,讓其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

這6本書都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進行翻譯的,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借助漢字這一載體來實現源語文化的交流?!稘h字與民俗》這本書在介紹女性生理變化時,并沒有以歸化為主,而是從外國文化出發,以目的語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翻譯、以漢字為依托、以中國文化為歸宿來進行翻譯,以此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外國讀者體會異域風情。例如:“女”字講解中,一開始就采用了中國式漢字的標注法,一個漢字一個拼音的結合——女(nǚ);接著在用英文詳細地解說的過程中,并不是全英文式的闡述,中間也摻雜了用漢字“女”和“婦”的字樣來辨別兩者的不同,同時還出現了象形字“女”的樣子。在翻譯“女”的生理發生變化時,為了讓外國讀者深刻體會其中的內涵,附帶了標志性的中國古代女子的畫像來進行翻譯,在“身”和“胚”字的解釋中,涉及到文字的出處、典故、歌謠等會用漢字標注,來體現出源語文化的精髓之處,例如:“For instance,Lin Juemin wrote to his wife”“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in his farewell letter。該書基本上無外乎這樣的翻譯模式,這是很明顯的異化翻譯策略;而在其它5本書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此就不進行一一闡述。

這6本書在外譯的過程中,并不是單一的異化策略,而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文化交流和準確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側重地使用了異化策略,所以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還是能看到歸化的身影;歸化和異化是相輔相成的,并不能完全地割裂。從這6本書的語句來看,讀起來是極其流暢自然的,可見譯者在形式上是對語言采取了歸化的策略,而深入到內部考慮到文化的因素又對其進行了異化的處理以此來尊重原文,從而能夠更好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例如:《漢字與飲食》中的成語“茹毛飲血”的英語解釋就是歸化的手法,The Chinese idiom“茹毛飲血”(“live the life of a savage”)originates from this saying , which fully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imitive human beings.在《漢字與姓名》中有部分的翻譯是這樣的歸化和異化的結合,加有專門對應的漢字進行標注,如:“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logographic , and we can know the meaning from its form.”

(二)遵循文化和諧觀原則

不同民族之間文化是有差異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需要明白的是存在文化差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去試圖消滅文化差異,用所謂的強勢文化去取代弱勢文化。事實上,不管是從譯者自身來說,還是從外界環境來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是潛藏著文化差異的,而且這種文化差異是被允許的,所以這就需要目的語和源語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來進行交流,從而使譯者的作品體現出源語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化大潮流的發展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自存在,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必然的;文化的融合是揚長避短,而不是自我泯滅,文化的吸收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各取所長,在結合自己本民族的實際需要從而推陳出新。

翻譯策略更是如此,根據所需循序漸進地吸收某種翻譯技巧,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異化策略在保持源語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交流,能夠讓目的語更好地認識源語文化,并從中吸收與借鑒。必須承認的是,異化會受到目的語文化的限制和規范,這樣的約束是有“度”的,而超出所承受范圍內的約束就不會被目的語所接受,也會讓源語文化失去所獨有的特色。所以,在遵循文化和諧觀的原則上、在異化的過程中,根據目的語所需做適當的歸化處理是被允許的;需要牢記的是適當地歸化,而不是過度歸化,用目的語文化來取代源語文化。

很顯然,中華文化外譯書系中的這6本書在外譯的過程中,譯者是在遵循文化和諧觀的原則上,堅持了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這不僅是恰當的、合理的,還在理論上豐富了翻譯策略,是值得學術界去推廣的。翻譯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在空間上的擴展與內涵上的豐富與提升,譯者就是在尊重文化平等的原則上,用異化策略來進行原文的翻譯,不至于在“逆文化”的形式下被吞噬、被異質化,從而能夠彰顯出中國文化特色、保留其獨一性、確立漢文化的身份并讓其風靡全球;另外,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考慮讀者的接受度,但必須是在保持原作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才能給予讀者閱讀的空間,讓其真正理解源語文化;這不僅是異化的基礎,更是和諧觀原則下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7]

四、結語

在堅持文化和諧觀的原則下,做好中華文化外譯工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堅持“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能夠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8]同時,應適應網絡時代發展趨勢,在外譯的理念和方法上進行創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仍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研究討論,以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仍需更多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增進見聞、開拓視野、潛心吸取前人之道為今人之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5.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3.

[3]張珊姍.《紅樓夢》中的茶文化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23,45(3):196-198.

[4]李淑璧.試說漢字與書法的關系[J].嶺南文史,1999(3):54-58.

[5]薛晨.書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文學教育(中),2012(2):76-77.

[6]王宏印.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文化的域外翻譯與傳播[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9):199-200.

[7]張文娟.世界主義視域下我國文學走出去的困境與解決策略[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4):114-117.

[8]李衛麗.黃河文化外宣翻譯方法研究[J].海外英語,2023(14):25-28.

作者簡介:茹柯耶·玉蘇普(1991.8-),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英語教育。

猜你喜歡
對外傳播翻譯技巧
《廈門日報》:聯手華文媒體 講好廈門故事
英—漢翻譯技巧在藝術英語文獻中的運用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淺談中國特色經濟詞匯翻譯特點及技巧
新媒體時代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目的論視角下商務英語翻譯技巧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英語電影片名翻譯
文化在我國國際話語權中的作用及路徑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