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論析

2024-05-08 00:23吳家華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富裕現代化

王 倩,吳家華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盵1]這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對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思想內涵和哲學智慧所作的新總結、新概括,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一個復合概念,具有多重規定性,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解讀。從其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條件、理論樣態、時代意義三個維度來詮釋理論意涵,對于進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理論體系、堅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理論尋根: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條件

深刻的理論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形成與發展必備的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其形成和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哲學基礎,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是其形成和發展的深厚土壤,中國共產黨百年價值追求為其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根基。

(一)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方向引領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決定了根本政治立場和基本價值導向。首先,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觀?!盁o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2]42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指引下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為民造福的價值立場,踐行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為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念、外化為價值創造的行為準則。其次,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為更好地利用資本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在創造生產力、發展人的社會關系、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無限制地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勞動者、生產資料、科學技術、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以及精神文化等要素都只是用來生產剩余價值而被最大限度利用的工具和條件,不發達的東方國家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商品傾銷地、原料來源地和資本輸入地,進而成為依附于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導致資本主義國家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矛盾沖突和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矛盾的激化。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正確對待資本提供了價值指引。要合理、規范地利用資本,充分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防范其牟利本性造成的負面影響,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引領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最后,馬克思對“拜物教”的批判為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鞍菸锝獭笔俏锘庾R的集中表現,其價值取向是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物質消費代替了人的全面發展,“物質的人”和“精神的人”相分裂?!顿Y本論》及其手稿深刻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實質和產生條件,破除了對商品、貨幣、資本等迷信。馬克思指出,“拜物教”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消滅拜物教,不能僅僅依靠意識形態批判,必須從根本上改造社會的生產方式。只有當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成為“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資本主義社會的拜物教的神秘紗幕才會被揭掉[3]97。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只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才能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二)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的豐厚涵養

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文化底色,為其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基因和深厚的道德根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扎根中國大地,吸吮優秀傳統價值觀積累的營養成分,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價值認同,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和發展前景?!袄喂痰暮诵膬r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4]164,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5]18,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因。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重要來源,深深扎根于群眾的潛意識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精神的延續,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必須同人民日用而不覺的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相融合,才能凝聚最廣泛的價值自覺和價值認同,從而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緊跟時代發展需求,深入發掘、整理、凝練、闡發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精華,從中汲取豐富營養,賦予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內涵,推動其實現現代化轉化、融入現代文化發展,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文化底蘊、民族特色,更好地發展了具有強大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

(三)思想凝聚:中國共產黨百年價值追求的理論升華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凝聚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思想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斗,將中國人民的解放和自由發展作為自己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價值追求,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夢想,中華民族的“站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致力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為價值追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揚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的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根本價值追求,中華民族實現了“富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根本價值追求,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價值理論體系,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維護、發展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二、理論樣態: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現實呈現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就其現實體現和具體樣態而言,包括以“人民至上”為執政理念的政治價值觀、以“共同富?!睘榘l展目標的經濟價值觀、以“守正創新”為基本范式的文化價值觀、以“和諧共生”為基本內核的生態價值觀、以“命運與共”為核心理念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要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秉持的具有指向性的價值理念和目標追求,構成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主要意涵。

(一)以“人民至上”為執政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價值觀

“中國式現代化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盵6]59堅持人民至上,是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人民至上的政治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核心,從本質上回答了“為誰執政、靠誰執政”的根本問題,像一根紅線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各個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的政治價值追求,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始終。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至上始終如一。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7]483,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奠定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并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8],強調尊重人民主體性,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認識有了新的拓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各項工作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功把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推向21世紀;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征程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新的形勢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自立自強、守正創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424,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梢?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堅持人民至上,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踐行利民之事,使中國式現代化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參與,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深層原因。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民民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民真正成為自己國家、社會、命運的主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深化民主理念,創造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5]37;有序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人民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護,人民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升,推動中國政治文明不斷發展。

黨的領導是堅持人民至上政治價值觀的重要保障,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關鍵所在。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價值觀的核心和中堅,是執政為民、人民當家作主最根本的政治前提。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者、設計者和組織者,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過程中逐漸確立起來的,是廣大人民所認可、所選擇、所擁護的,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把握“三大規律”,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目標,努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價值觀,積極回應人民對政治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不斷優化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功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政治文明道路。

(二)以“共同富?!睘榘l展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價值觀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盵9]142實現共同富裕,是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價值觀的核心內涵。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共同富裕,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具體實際,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作為“共同富?!钡淖钤绯珜д吆头e極探索者,毛澤東深刻認識到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然選擇,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保障。他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盵10]495這種最終實現“共同富?!钡闹贫?毫無疑問,不是資本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就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鋪平了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加以強調。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11]655。鄧小平提出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構想。在他看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承認收入分配差距的客觀性,同時提倡和鼓勵“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即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民幫助沒有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民,縮小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1]635。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將共同富裕的目標落實到國家發展重大戰略之中。針對日益顯現的“貧富差距”問題,江澤民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12]1356。他深知沒有西部地區的富裕,就沒有全國的共同富裕,明確提出并實施東西對口扶貧協作計劃、西部大開發戰略,將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提至黨和國家的戰略高度,多層次、全方位加快中西部地區協調步伐,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快了邁進共同富裕的步伐。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共同富?!蹦繕送耙匀藶楸尽钡目茖W理念有機結合,以人為本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理念。胡錦濤指出,要將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13]712。為此,中國共產黨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竭力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不斷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把實現共同富裕置于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新時代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精準脫貧、實現全面小康,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實現了全面小康這個千年夢想,為切實推進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強調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5]24,將共同富裕的思想全面貫徹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之中,推動共同富裕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三)以“守正創新”為基本范式的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文化使命。守正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科學方法,也是人民至上的政治價值觀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上的內在要求。

以守正為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笆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盵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根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靈魂,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方向保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之中,中華民族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獨特價值體系已經根植于中華兒女的靈魂深處,是中國人民根深蒂固的情感認同根基,于無形之中影響著其思想方式和行為選擇,成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重要遵循。習近平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盵4]164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離開“守正”,離開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發展就會失去根基,難以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在探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征程中,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精髓和內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結合起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和培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借助優秀傳統價值觀來塑造民眾的思想觀念、規范民眾的行為選擇,提升其文化素質,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塑造作用和涵養功能。

以創新為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具有旺盛的生機活力和光明前景?!皠撔?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盵14]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不是因循守舊的僵化體系,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為發展根基,以激發核心價值觀的育人魅力為目標,借助創新發展的活力,積極汲取國內外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念,創造富有生命力的現代化核心價值觀。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搶占人類文明發展的制高點,在變革文化理念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價值共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相結合,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積極培育和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不斷增強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凝聚力。中國共產黨立足新的社會實踐和時代要求,結合人民群眾話語風格和信息接受方式的轉換,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和語言風格,不斷更新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話語形式和表達方式,增強其在受眾群體中的說服力、感召力,使之更能為群眾所接受,并在實踐中大力培養、踐行和弘揚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使其成為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更好地助力民族復興。

守正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基本方式。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始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為思想根基、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理論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踐路徑,既“固根基、揚優勢”以保持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增強其創新性和生命力,在“變”與“不變”的良性互動中實現保持定力和改革創新的統一,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文化價值觀的發展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唯物辯證法思想和方法,以辯證的科學態度對待“立”與“破”的復雜關系,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特點,對仍有借鑒意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及其落后的表現形式加以創新發展,賦予其新的表達方式和時代內容,增強其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生命力,促使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價值觀在守正中發展、在創新中堅守根基,妥善處理了守正傳承與融合創新的辯證關系,真正做到不忘根本、辯證取舍、守正開新,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當代價值,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

(四)以“和諧共生”為基本內核的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5]23。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的核心內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是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的根本追求。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以中華傳統生態觀中蘊含的天人協調理念和哲學智慧為思想根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經常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將其稱為“天人關系”,即觀察、思考自然變化規律與人的行為方式之間的關系,其生態觀富有樸素的萬物一體的整體論自然觀,如儒家所奉行的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佛教所信仰的眾生平等、善待萬物等宇宙之理、宇宙之道都透露著樸素的生態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觀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整個發展歷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邏輯起點,“以天合天”“天人合一”主張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宇宙萬物運行規律和自然界發展規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與發展的思想根基和道德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優勢和樸素生態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賴以生成的民族土壤,為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情感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以中華優秀傳統生態觀為發展根基,但又不局限于此,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觀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不僅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還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既對史前文明、農業文明進行反思、總結,又對工業生態文明模式進行全面剖析、思索,以實現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的過渡,引領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文明,滿足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觀的超越。

“和諧共生”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的最新形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理論起點和理論依據。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56,強調人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之中生存,二者存在天然的和諧關系,要求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共存的生態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為指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和諧共生”思想指導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格局,引領人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熱愛自然,“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5]24-25,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生態價值觀提供了科學的生態觀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生態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

(五)以“命運與共”為核心理念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

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是美美與共的現代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為人類謀進步的價值理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一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僅反映了人類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共同追求,也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是其重要價值追求。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中國發展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富有天下情懷、國際視野及時代擔當的價值觀。面對多重危機背景下全球發展的未來走向問題,中國共產黨站在全人類價值共識的制高點上,看到了世界人民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價值及共同利益,著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進步的熱切期望,創造性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助力建設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網絡,為推進全球和平發展確立了價值目標、指明了行動方向。世界各國都是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發展利益的價值理念,歸根到底是由世界各國在發展領域日益增多的廣泛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價值共識,通過對話協商和共同行動的方式尋找利益交匯點,攜手共進、謀求共識,各盡所能、各負其責,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集體行動和最大合力。只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實現人類整體的和平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向世界人民表達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立場、展現了多樣化的發展圖景,為命運與共的和平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主張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觀。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把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重要來源和有益補充。習近平強調:“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盵16]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其歷史文化和人民實踐發展的產物,都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各民族文明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向世界各國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肯定不同民族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及其民族特色,強調尊重文化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主張各民族文化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相互欣賞、互學互鑒?!叭蛭拿鞒h”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價值立場、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倡導各民族文明平等交流和共同發展,號召各國擴大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視域和互動空間,為人類文明發展畫出了“價值同心圓”,凸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為多元文明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三、現實指向: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時代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盵5]22這一本質規定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價值觀的深層邏輯和重大時代價值。

(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價值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破除了“現代化=西方化”的價值認知。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盵1]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輸出直接干擾著其他國家現代化實現路徑的選擇。近代以來,西方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發展一直處于優勢地位,這常常被看作是其現代化模式正確性、先進性的現實注釋。西方國家借助其話語優勢向外輸出其現代化模式、鼓吹其現代化的“普世性”;一些西方“理論家”極力鼓吹“現代化=西方化”,宣揚其發展模式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獨一無二性,無形之中增大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誘惑力。不少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盲目效仿西方國家走過的發展道路而忽視了本國國情、民族傳統等,最終淪為“西方價值鏈”的低端。百年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扎根中國大地、不斷探索與實踐,創造性地建構了以人民本位、共建共享、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各國證明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化的、現代化模式是多種的,打破了西方現代化“一家獨大”的局面,超越了以叢林法則、全面擴張、唯我獨霸為價值取向的西方現代化模式,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價值選擇。實現現代化,道路選擇是關鍵。各國、各民族應在遵循現代化共同規律的前提下,以科學的現代化價值觀為指導,準確把握人類現代化的歷史本質、歷史邏輯和發展趨勢,根據自身歷史、文化和現實條件,探索、選擇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和發展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這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視域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和人類發展所秉持的根本價值立場和價值追求?!叭丝谝幠>薮蟮默F代化”是基于國情所作出的重要判斷,內在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屬性,14多億人一同邁入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邏輯,這既是一種機遇與挑戰,更是一種價值選擇和歷史地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意在使全民全面、全方位地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這既是價值目標,也是其本質特征;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為避免西方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單向度發展的弊端,必須堅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以辯證、全面、系統、協調的觀點看待和處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向世界展現一種嶄新的文明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塑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協調推進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金鑰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平發展”既是時代主題,又是實踐要求,是正確處理國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和價值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色,既為民族謀復興,又為世界謀大同,是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路徑。這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體系的要求,為新時代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開辟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價值體系,其理論意涵和實踐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與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指導,創造性地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個體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原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價值遵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根據時代主題轉換和實踐發展新要求,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與時俱進的新內容、新形態。從20世紀邁向21世紀之際,江澤民依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衡量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價值標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進入21世紀,胡錦濤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及其基本價值觀,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發展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融合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化時代化,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六觀”,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立場、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及價值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精神富有、和諧共生及命運與共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囊括了社會發展及生產生活的基本領域,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原則和價值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的條件下,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承載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思考,既反映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同時彰顯了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推動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情懷。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共同理想為政治信念,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神力量,以“六個必須堅持”為立場觀點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走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和平發展、協調發展、合作發展、全面發展的康莊大道,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三)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情感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在“守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傳承的優秀傳統價值觀,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革故鼎新、厚德載物、美美與共等價值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價值追求,塑造了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的中華文明,成為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價值資源和精神滋養,增強了其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成為涵養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因。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理論結晶。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立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順應現代化的時代潮流,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激活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并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將中華優秀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注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把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精髓同中華優秀價值觀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體系,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新時代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結合上,發掘契合點,探索結合點,找準著力點,瞄準創新點,讓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成為現代的,使“結合”中生成的新價值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支撐,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不僅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還以“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為價值目標,其價值追求超越了國家、民族、文明差異,為世界人民謀求最大發展利益。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堅持“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在科學回答中國之問的同時,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世界”的世界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謀劃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習近平先后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積極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世界現代文明發展提供了新方案,展現了多樣化的世界文明圖景,回答了世界未來文明向何處發展的問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高尚的人類情懷。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價值引領,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全新概括,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怎樣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紀之問,從價值理論和價值創造的結合上深刻闡明,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西方文明不是人類文明的唯一形態,更不是代表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理想形態;相反,它包含著種種不可解決的內在矛盾和沖突,越來越不符合時代要求和人的發展需要,必須建立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這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文明,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形態,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以及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超越,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富裕現代化
共同富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