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不良信息誘導未成年人犯罪的網絡文化失范問題研究

2024-05-09 08:40唐立青張彤云梁麗莎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犯罪

唐立青 張彤云 梁麗莎

(吉利學院,四川成都 641423)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科技創新發展,現代社會被互聯網推進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給予人類全新的知識獲取途徑,突破了以紙質圖書構建的傳統學習時代。目前,龐大的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在現代城市極度開放下,在各種真實、虛假、善惡、美丑的信息以極快的傳播速度灌輸進未成年人意識里,對未成年的尚未發育完善的心理造成全面性的沖擊,由于未成年人價值觀處于學習階段,缺乏真正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正確的、有節制的運用網絡,為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埋下極大地隱患。

2022年6月1日,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數據所示,未成年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犯罪逐年增高,由2020年的236人增加至2021年的3001人,又增加至2022年的5474人,2022年較前年同比增長82.41%。2017年,由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項目組發布的《2017年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中數據所示,未成年犯罪群體日均上網時長控制在1-2小時內的人數相對較少,日均上網時長控制在3小時以上的人數明顯偏多,近四成人數在此日均上網時間數據統計范圍內。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網絡不良信息與未成年人保護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同時,未成年犯罪群體對于瀏覽網絡色情、犯罪暴力、血腥游戲等網絡信息內容相對較多,該類不良內容極易促使未成年人產生較強的依賴心理。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可知,日均上網時長和瀏覽不良信息內容會促進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因此,為防止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人數激增,必須從源頭進行遏制,加強網絡信息化治理,全力推行綠色上網機制,針對性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從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不良現狀。

二、網絡文化失范成因分析

1. 網絡匿名性引發失范問題

自互聯網進入Web3.0時代,互聯網與現實社會融合程度加深,依托新的媒介平臺和傳播方式的網絡暴力迭代更新,從居民生活蔓延到全社會各行各業領域中,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媒介故意制造虛假輿情、操控誤導民意、謀取不正當利益,網絡匿名性使得人們更容易隱藏真實身份,從而逃避現實社會的道德約束和監管,導致網絡社會呈現出利益驅動化、組織產業化、專業分工化、群體對立化等惡性發展態勢,逐漸形成網絡暴力黑灰色產業鏈。①余俊渠:《網絡違法不良信息與青少年越軌行為探析》,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3 期。

2. 網絡開放性引發失范問題

基于利益考慮,部分非法人員從事非法編造虛假信息、非法推廣等違法活動,嚴重危害互聯網生態,擾亂市場秩序。②陳國猛:《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結構分析與預防策略》,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7 年第2 期。2023年9月21日,成都市武侯區公安分局破獲一起事非法編造虛假信息、非法推廣等違法活動案件,該作案團伙以企業形式,對大眾點評、美團等電商平臺商家發布合作意愿,通過簽訂《店鋪運行合作協議》,明確合作內容、收費標準等,由該公司為商家店鋪發布虛假好評、提升店鋪瀏覽量、收藏率、店鋪排名等,提升商家店鋪銷售數和好評率。最終由成都市武侯區公安分局抽調網安大隊、經偵大隊、晉陽派出所精干警力成立專案組破獲,抓獲犯罪團伙15人,作案工具電腦10余臺、手機20余部。此類非法人員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特點,故意制造和傳播一些虛假廣告和詐騙信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和流量,嚴重破壞了網絡文化的和諧氛圍和公信力。

三、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引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類型

誘導未成年人實施網絡犯罪的信息具有非常龐大的數量體,本文將列舉以下四種網絡不良信息導致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一是受網絡色情引誘實施犯罪行為;二是受暴力因素引誘實施犯罪行為;三是受網絡虛假信息引誘實施犯罪行為;四是受網絡傳播犯罪方法引誘實施犯罪行為。

(一)受網絡色情引誘實施犯罪行為

案件陳述:2013年9月28日,未滿15周歲小華(化名)正輟學在家,其父母在福州打工,疏于管教,在網絡上閱覽黃色視頻后,將兩名未滿11歲未成年少女騙到公園實施性侵。該案件最后由公安機關移交至福州市倉山區檢察院,檢方認為小華利用言語恐嚇、暴力等行為對未滿14周歲少女強行發生性行為,應以強奸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2022年3月20日,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公安局接到報警電話,在某直播軟件中有大批量涉黃直播視頻,該平臺主為一款傳播淫穢視頻的APP軟件,通過付費成為注冊會員便可觀看主播色情直播表演,其次,該平臺開通主播打賞功能,根據平臺規定,主播可獲得80%利潤分紅。經觀測,該平臺注冊會員高達12萬余人,黃色主播4272人,其中未成年主播人數高達113人,18-25年齡段的主播人數為1544人,不同風格主播受到不同管理人員管理,且具有極強反偵察能力。該公安局歷時四個月深度挖掘,最終成功破獲該特大網絡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橫跨17省70余市抓獲犯罪嫌疑人84人。目前,該團伙主要成員均已落網,針對其余成員的抓捕行動仍在進行中。

典型意義:2023年3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2023年“清朗”專項行動,將專項針對互聯網自媒體亂象、網絡水軍、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等9大方面問題。①于洋、尚富錦:《互聯網型運動式治理:新特征與運行邏輯——基于“清朗”專項行動的研究》,載《公共管理學報》2023 年第3 期。2023年暑期期間,清朗行動針對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涉未成年人涉黃涉黑等違法網絡信息。清朗專項行動的有效推動,從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互聯網不良信息多且混亂,由于未成年人性道德觀念及法制意識處于萌芽階段,網絡色情會進一步刺激未成年人對性的沖動,滋生性犯罪意圖,增加性犯罪動機。未成年認性犯罪主要行為表現有強奸、性騷擾、淫穢物品傳播等行為,網絡色情傳播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傳播數量大、密度強等特點遠高于傳統紙質淫穢色情讀物,對未成年人性犯罪的誘導性遠高于傳統形式。②王貞會:《未成年人網絡社交中的犯罪被害:風險類型與防范之策》,載《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 年第6 期。同時要加強家庭教育和社會道德建設,家庭教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社會道德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

(二)受暴力因素引誘實施犯罪行為

案件陳述:2015年10月1日晚,山東省東營市發生一起故意傷人案,被告人蓋某與被害人王某在網絡社交平臺聊天時發生語言沖突,雙方添加其他人員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參與其中導致沖突升級,后雙方因置氣約定在東營市東營區勝利街道辦事處王營村籃球場附近準備斗毆,過程中蓋某將王某打傷,經鑒定,被害人王某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

案件由東營市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蓋某故意傷害他人,導致一人輕傷二級,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被告人蓋某歸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案發時系未成年人,應從輕處罰。案發時被害人亦系未成年人,且雙方對案件引發均有責任,量刑予以考慮。案發后被告人蓋某賠償被害人王某經濟損失共7.4萬元,同時取得被害人諒解,以故意傷害罪判處被告人蓋某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

典型意義: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得網絡信息交換自由度超過極限,未成年人在海量網絡信息中容易失去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隨著網絡暴力血腥游戲和部分違法犯罪信息在互聯網中蔓延,此類信息對未成年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導致未成年人出于好奇去模仿相關犯罪手段。③劉亞娜、高英彤:《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及引發犯罪的實證研究與應對機制》,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3 期。部分檢察機關審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涉聚眾斗毆案件多起因暴力血腥游戲,從網絡社交平臺言語沖突升級線下肢體沖突。此外,部分未成年人因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約束,在網絡社交平臺極易與之相符條件的其他未成年人產生糾集,在無正常經濟來源情況下,為滿足更高層次心理需求,遂共同產生違法犯罪行為。

(三)受網絡虛假信息引誘實施犯罪行為

案件陳述:2023年4月25日,未成年人孫某、李某、石某為獲得500元非法所得,在已知電信網絡詐騙后,仍協助上級實施詐騙所得他人財物113300元,經滎經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認為,三名被告人均構成詐騙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至一年十個月不等刑期并適用緩刑,并處五千元至八千元不等罰金,三名被告人均對判刑結果無異議。

典型意義:近年來,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司法案件中逐漸呈現出犯罪主體年輕化、受害人群體低齡化趨勢,④尹曉彤、葉萌:《未成年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面臨的困境與對策》,載《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3 期。為切實增強未成年人群體集體防騙意識和能力,遏制未成年人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各省、市、區縣級司法部門應加強法律教育宣傳,結合庭審真實案件,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常見詐騙手段對中小學未成年人進校宣講,促進未成年人客觀全面了解電信網絡詐騙陷阱,提高未成年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能力,杜絕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意圖,以“庭審+普法”方式進一步提高陽光司法實施進程。

(四)受網絡傳播犯罪方法引誘實施犯罪行為

案件陳述:2023年3月30日,汾陽市某小區無人地下室中8名未成年男女對另一未成年女孩實施毆打、侮辱等欺凌行為,并拍下視頻,通過學習他人網絡傳播毆打他人視頻以此來博取流量。6月28日,汾陽市公安局在網絡日常巡查中發現此視頻,立即安排網安大隊和刑偵大隊核查處置工作。6月29日,汾陽市公安局對涉案的8名未成年人進行立案調查,對2名年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拘留,其余6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典型意義:網絡視頻平臺大力推廣對未成年人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網絡犯罪方法以各類新聞形式避開互聯網視頻平臺嚴格審核,直觀地展現在未成年人面前,極易產生對互聯網犯罪視頻內容對照性學習。首先,網絡傳播犯罪方法的危害性和未成年人易受影響。在本案中,涉案的8名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學習他人傳播毆打他人視頻的方式來博取流量,說明他們已經受到了網絡傳播犯罪方法的影響,此類現象表明,網絡傳播犯罪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犯罪手段,對部分未成年人產生了極大的危害,由于未成年人心智未開,未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于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而對于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則應當采取其他措施進行懲罰和教育。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監護人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監管,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和犯罪行為的影響。①靳昊、鄭歷惠:《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載《 光明日報2023 年5 月31 日。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特點,網絡成為傳播不良信息和犯罪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和信息治理,防止不良信息和犯罪手段的傳播,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能效將進一步提升。

四、未成年人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引起犯罪成因分析

(一)個人身心失衡

根據社會控制理論學家特拉維斯·赫希在《少年犯罪原因探討》一書中對信仰觀念進行闡述:良好心理認知(信仰)是社會化過程中內生出健康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進而強化自主控制規避犯罪行為。由于未成年人處于思想轉換期,思想發育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弱,如在社會化轉換過程中未能及時調整好自我信仰和價值觀,易產生心理認知失衡狀態。

未成年人在心理認知失衡中主要表現于心理認知失衡和家庭滿足感失衡兩方面,其心理認知失衡主要表現于信仰和價值觀的錯誤發展,催生出盲目隨從、性格缺失等不良性格,促使其對社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惡性行為。家庭滿足感失衡是導致未成年人個人身心失衡的主要直接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最為主要的是父母離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喪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極易導致未成年人犯罪。②田苗苗、司盈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路徑》,載《中國檢察官》2021 年第3 期。殘缺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由于缺少家庭情感,會積極尋求社會不良人員慰籍,違法犯罪集團對其進行針對性誘導,使其協助進行網絡詐騙、直播淫穢視頻等違法犯罪行為。

(二)監管教育缺位

目前我國網絡法律體系不健全,未成年人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缺少相應的法律制約,國家雖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利用網絡犯罪的法律法規,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現有的法律制度無法適應現有的網絡狀況,形成新的法律空白,且互聯網平臺和社交媒體缺乏監管和規范,促使網絡文化進一步失范。其次,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和網絡環境道德教育嚴重缺失,部分教師對待成績較低的學生秉持放棄態度,甚至產生反感或歧視心理,進一步促進學生自我放棄,癡迷網絡帶來的自信。

(三)社會環境失序

當前我國社會中充斥著大量的“規范軟化”現狀,“令不行,禁不止,小人縱欲,善良吞泣”的現象在互聯網中屢屢發生,不法人員為了經濟利益將大量的網絡不良信息灌輸進我國互聯網中,嚴重侵害我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對社會穩定造成惡劣影響。其次,網絡信息的虛構性粉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性,網絡不良信息削減了未成年人對真實社會的接受程度,在使用網絡實施犯罪埋下隱患。

五、網絡不良信息引發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對策

(一)遵循司法規律,加強未成年人雙向保護

未成年人雙向保護,是我國未成年人司法的應有理念,相關部門在執法管理過程中,既要注重維護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也要落實維護被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1. 依法懲治和精準幫教涉罪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應分級依法治理:對具有社會危害性大、犯罪主觀意識強、犯罪情節嚴重的未成年人依法懲治,并對案件進行社會公開,發揮其警示教育作用;對犯罪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較輕、在犯罪過程中為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初犯或非主觀意愿犯罪的未成年人,應落實“管束+教育+保護+抽檢”一體化管教保檢貫徹與辦案全過程,切實實施涉罪未成年人精準幫教,協助其回歸社會;對具有或嚴重具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相關單位應及時進行教育矯治。同時,建議當地相關司法部門設立“一人一檔”幫教檔案,通過社會公益形式招募司法志愿者、心理咨詢師等積極參與精準幫教工作。①夏紀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保障研究——從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幫教機制切入》,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9 年第4 期。

繼續深入推進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專門學校是矯治具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有效場所,專門教育是對具有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一種重要保護懲治措施,也是我國特殊教育中的一種重要舉措。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和專業優勢,形成推進專門教育工作的強大合力,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提升教育教學特別是法治教育和心理輔導水平,要明確辦學方向,完善運行機制,不斷創新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出符合我國特色的專門教育新路徑。

2. 深入落實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保護工作

各地區應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深入貫徹未成年人“一站式”辦案機制建設,簡化并加快未成年被害人報案流程,加強未成年被害人多元化綜合救助,及時開展未成年被害人心理疏導、心理測評工作,對需要生活安置、司法救助的未成年被害人應給予全方面物質及精神保護救助。

(二)加強網絡犯罪預防,提升法治宣傳教育效果

各地區司法部門應加強推進法治進校園專項工作,對未成年學生群體講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性侵害、拒絕校園欺凌、禁毒、防范電信詐騙等方面的法律知識,結合真實案例警示未成年人拒絕誘惑,遠離新型網絡犯罪,并敦促中小學校以校長為第一負責人,班主任為學生直接負責人,全方面提升未成年人綜合素質,識別并拒絕瀏覽不良網絡信息,提高未成年人防范網絡詐騙能力,杜絕實施網絡犯罪主觀意圖。

(三)立足法律監督,促進“六大保護”整體落實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僅非單純立法可以實現,則需“六大保護”相互融合,以檢察機關為主導,推進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及網絡共同協同促進,才能確切落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一是推動家庭保護工作。各地區司法部門應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對家庭“問題父母”進行專項指導,宣傳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重要性。設立“優秀家庭”公共榮譽,引導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優質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是深入開展法治進校園等宣講活動,促進法治校園、安全校園建設工作,對管轄區內中小學進行抽樣檢查,與學校共同推動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

三是司法機關、公安機關等相關單位加強互聯網文化建設,減少互聯網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犯罪引導,禁止電競酒店、網吧等娛樂場所向未成年人提供相應服務。地區政府應加強社區司法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具有一定法律理論基礎的群眾隊伍建設,積極主動參與未成年人心理干預、社會救助、教育矯治、法制宣傳等,促進社會責任落實與社會資源配置的有機結合,提升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能力。

四是大力推行互聯網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引導、幫教涉嫌網絡犯罪的未成年人,做到寬容但不縱容的有效處罰管理機制。對主觀犯罪意識不強、犯罪情節較輕、屬于初犯的未成年人,依法治理時應考慮幫教為主,盡快幫助其回歸社會。

五是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問題。重點對未落實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段時長、規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和打賞服務等方面要求的網絡游戲企業或平臺進行全面整治。其次,集中整治網絡不良行為。加大對“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的治理力度,重點對涉及未成年人網絡社交中出現的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以及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違法活動予以查處。同時集中對學習教育類網站平臺和其他網站的網課學習版塊推送網絡游戲、低俗小說、娛樂直播等與學習無關的信息問題進行治理。督促互聯網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對涉未成年人信息內容審核力度,及時發現和處置有害信息。加強信息通報,引導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規范有序經營,部署各地中小學集中開展學生網絡素養和網絡自我保護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學生網絡安全意識。①《六部門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0 年第10 期。

綜上所述,希冀各地區政府及司法部門努力把未成年保護做深做實,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走深走實,積極推進未成年人網絡文化綠色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長。

六、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隨著互聯網和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未成年人已無法避免拒絕使用一切科技設備,但由于其心智未開,難以抵抗互聯網不良信息侵蝕,近年來未成年人利用網絡而進行違法犯罪數量穩呈上升趨勢,網絡不良信息已成為誘發未成年犯罪的“第一誘因”。②陳小彪、張蕓:《論網絡不良信息犯罪之未成年人“被害——加害”機制及其預防》,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 年第5 期。根據未成年人從滋生犯罪心理至實施犯罪過程中分析,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等方面皆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生,因此,各地政府及司法部門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監督管理,嚴格審核并清理涉嫌違法誘導的不良信息,家庭、學校及社會高度關注并提高未成年的網絡素養,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保護須結合全社會因素形成內外合力,共同治理,才能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網絡不良信息給未成年人造成負面影響,讓互聯網成為協助未成年人成長的真正力量。

猜你喜歡
犯罪
公園里的犯罪
“碰瓷”構成多重犯罪形成震懾力
Televisions
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立法模式的選擇
環境犯罪的崛起
什么是犯罪?
重新檢視犯罪中止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及預防
恐怖犯罪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
打擊涉醫犯罪切忌“息事寧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