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與新范式*

2024-05-09 09:02歐陽日輝
廣東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供給要素數字

歐陽日輝

一、問題的提出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工業經濟增長范式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突出表現為2000年至今起于歐美、波及全球的多次危機。發達經濟體一直在努力解決停滯、不平等、脆弱、不良競爭等問題,這個調適過程已經持續了半個康波周期。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主流經濟學家紛紛討論低投資、低貿易、低資本流動、經濟持續低迷問題,對經濟增長理論進行反思。比如,2013年,薩默斯提出“長期停滯”假說,嘗試解釋為何技術創新在低利率情況下沒有明顯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①Summers, L.“Speech at the IMF’s Fourteenth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in Honour of Stanley Fischer,”Washington D.C.,8 November,2013.經濟學界對“長期停滯”及其原因進行了大量討論,大致可分為總需求派、技術派、生產要素派、總供給派,基于對經濟“病因”的不同判斷不同理論,給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議。①鄒靜嫻、申廣軍:《金融危機后“長期停滯”假說的提出與爭論》,《國際經濟評論》2019年第4期。比如,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認為,在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技術將持續地以令人吃驚的指數級速度增長,這種能量將在完美的數字化世界里不斷地被復制,組合式創新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然而,我們仍然沒有擺脫商業周期的宿命,現有的GDP核算制度低估了經濟增長、知識產權、組織資本、用戶生成內容和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決定生產的未來。②[美]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安德魯·麥卡菲:《第二次機器革命》,蔣永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軟件和研發等無形資產投資,以及平臺、網絡和強勢品牌帶來的無形利益,對一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經濟低迷是因為無形資產投資放緩,根本問題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必須調整制度以適應無形資產發展和無形資產豐富型經濟。③[英]喬納森·哈斯克爾、斯蒂安·韋斯特萊克:《重啟未來》,江生、于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在實踐和理論上也面臨挑戰。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夠強;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復布局和內卷式競爭,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企業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現象;外部環境動蕩不安,逆全球化加劇,對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范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各傳統產業紛紛進行數字化改造,不斷釋放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實踐,需要我們加強理論創新,對主流經濟學理論進行修正。數字經濟的本質是技術-經濟范式轉換,④楊青峰、李曉華:《數字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結構、制約因素及發展策略》,《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日益融入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范式正在發生改變。那么,數字經濟中支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什么?數字經濟如何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新范式是什么?從技術-經濟范式轉換的角度,我們如何理解數字經濟中的經濟增長?這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脈絡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話題。近年來,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和應用,“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⑤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求是》2022年第2期。數字經濟是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然而經濟學的稀缺性假設不會因為數字化經濟的發展而改變,⑥黃少安:《關于“數字化經濟”的基本理論》,《經濟學動態》2023年第3期。在經濟增長方面并沒有改變主流經濟學的總需求-總供給分析范式。關于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動力和范式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供給、需求和創新三個層面,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兩條主線。

從總供給-總需求的角度,已有研究聚焦于數字經濟在供給側、需求側與傳統經濟結合產生的化學反應如何引發經濟增長。在供給側,數字經濟、數字技術提升了生產效能。比如,在數字經濟如何影響單個廠商生產行為的研究中,主要涉及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兩個方面。數字經濟中的企業生產存在很強的規模經濟特點,零邊際成本是數字經濟生產區別于傳統生產的主要特征之一,導致企業的固定成本被不斷攤薄,進而使得供給呈現顯著的規模經濟特點。①Rifkin,J.“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and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St.Martin's Press.2014.正如Shy(2011)所指數字產品不僅具有供給的規模經濟特點,而且存在需求的規模經濟。②Shy,O.“A Short Survey of Network Economics,”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38,no.2,2011,pp.119-149.由于規模經濟特點,企業競爭更加激烈,“贏者通吃”現象愈發顯著。③Shapiro, C., Carl, S., and Varian, H.R.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8.在數字經濟中,技術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進而實現范圍經濟。比如,互聯網打通了虛擬和實體經濟,打破了時空約束,豐富了交易品類,加快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網絡化生態、全球化整合、平臺化運作、無邊界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④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中國工業經濟》2014年第10期。此外,在供給側,數字經濟實現了生產要素數字化,催生了新的產業發展形態和經營方式。⑤Nambisan, 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Vol.41,no.6,2017,pp.1029-1055.

在需求側,數字經濟中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推動消費升級。消費者網上購買產品時可能存在三種信念:節省時間、節省金錢和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這三種信念都會影響消費者的互聯網購買行為?;ヂ摼W改變了消費者偏好和消費者行為,并最終影響消費者決策。已有研究表明,信念對消費者互聯網購買行為的影響,與消費者的人口特征(如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性別等)和消費價值有關。⑥Punj,G.“Effect of Consumer Beliefs on Online Purchase Behavior: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umption Values,”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1,25:134-144.與傳統消費環境相比,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了新的消費者類型,即網絡消費者。網絡消費者可以參與到企業產品設計和生產環節中去,將自己的個性化需求直接反饋給企業,增加消費者消費與企業生產之間的互動性。在需求側,數字經濟改變了消費者偏好和行為,個性化、長尾化特征日益凸顯,推動了商業模式與營銷方式的變革,顯著提升了供需雙方的匹配效率。⑦Erdem,T.,Keller,K.L.,Kuksov,D.,and Pieters,R.“Understanding Branding in a Digitally Empowered Worl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Vol.33,no.1,2016,pp.3-10.

數字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資源配置方式,深刻反映了創新的內在要求。創新驅動已經替代要素驅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在原創性技術、應用性創新、跨界融合創新等方面,呈現出多點突破、亮點頻現的創新密集發展態勢。⑧左鵬飛、陳靜:《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的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財經問題研究》2021年第9期。在數字技術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等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組織創新。數字技術能夠直接驅動鏈群組織變革和創新,增強產業組織的環境適應能力。⑨余東華、李云漢:《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組織創新——以數字技術驅動的產業鏈群生態體系為例》,《改革》2021年第7期。企業開始反思組織結構,試圖建立有足夠彈性的、更加靈活的組織和管理模式,虛擬企業得到迅速發展。⑩李俊明:《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組織結構與治理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15年第9期。趙英(2004)總結了柔性生產的特征:一是制造系統具有很強的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二是系統具有很強的適應內部變化的能力。①趙英:《柔性制造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影響》,《經濟管理》2004年第7期。虛擬企業由于具有高度的資源流動性以及靈活的利潤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住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是未來企業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②Holt,G.D.,Love,P.E.,and Li,H.“The Learning Organisation:Toward a Paradigm for Mutually Beneficial Strate?gic Construction Allia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vol.18,no.6,2000,pp.415-421.總之,數字經濟的發展邏輯與新熊彼特主義的創新邏輯高度一致,表現在供給角度的產品差異化、需求角度的差異化即用戶體驗、供需結合角度的差異化即質量的重要性。③左鵬飛、姜奇平:《數字經濟學(宏觀經濟卷)》,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22年,第1—2頁。

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研究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兩條主線。數字技術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曾經存在爭議,目前已經達成共識。著名的“索洛悖論”(生產率悖論)、“高登質疑”認為,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并沒有帶來明顯的經濟增長,對生產率提升效果不明顯。后續也有一些研究支持了“索洛悖論”。認為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產生正面影響的研究,比如,Czernich et al.(2011)測度了1996—2007年經合組織國家的寬帶基礎建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寬帶普及率每提高10個百分點,人均年增長率就會提高0.9—1.5個百分點。④Czernich N.,Falck O.,and Kretschmer T.“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Jour?nal,2011,121(552):505-532.

關于數據能否像技術一樣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存在著爭議。持贊成態度的學者認為,雖然GDP統計中缺失數據生產要素,但是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驅動新知識生產,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挖掘經濟增長潛力,促進經濟增速提升。⑤徐翔、厲克奧博、田曉軒:《數據生產要素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4期。Jones和Tonetti(2020)將數據要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認為數據的非競爭性導致回報增加,數據在公司中被廣泛使用也可能會帶來社會收益,將數據產權授予使用者可以生成接近最佳的分配。⑥Jones,C.I.,and Tonetti,C.“Nonrivalry and the Economics of Data,”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110,no.9,pp.2020,2819-2858.Cong等(2021)將消費者產生的數據作為知識積累的新關鍵因素,發現中間商品生產者使用數據進行創新,并為最終商品生產做出貢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⑦Cong L W.,Xie D.,and Zhang L.“Knowledge Accumulation,Privacy,and Growth in a Data Economy,”Manage?ment Science,vol.67,no.10,2021,pp.6480-6492.實證研究表明,數據要素作為關鍵的資源,正通過優化生產決策和驅動技術進步等方式,⑧謝康、廖雪華、肖靜華:《效率與公平不完全相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視角》,《經濟研究》2021年第2期。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⑨龔強、班銘媛、劉沖:《數據交易之悖論與突破:不完全契約視角》,《經濟研究》2022年第7期。推動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革。

綜上,在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方面,學者們提出了諸多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觀點,然而已有研究缺乏對經濟增長動力和范式的系統研究?;跀底纸洕募夹g密集性、強滲透性、平臺生態性、融合創新性等特征,本文從供給側、需求側和創新驅動方面分析經濟增長動力機理,從數據要素、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研究經濟增長范式轉換,力圖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分析框架。

三、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促進經濟持續增長,關鍵還是要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發掘新的增長潛能?,F階段我國經濟有兩大新的增長潛能,一個是基于擴大消費規模、結構和水平的橫向需求空間,一個是基于培育產業轉型、價值鏈升級、新產業形成和壯大的縱向升級動能。數字經濟是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的經濟,主要依靠數字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在供給側、需求側和創新驅動三個方面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诳傂枨蟆偣┙o分析框架,本文將消費拉動、供給推動和創新驅動,歸納為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一)消費拉動

消費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必須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數字經濟對消費增長的影響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電子商務、社交平臺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初期,對線下消費和傳統的消費產品會產生擠出效應,同時也通過不斷培育線上消費、新型消費業態等方式拉動消費增長。第二階段,數字平臺發揮數據驅動、個性化推薦和定制化服務、供需精準匹配、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等優勢,創新消費內容,推動傳統消費實現從渠道到場景的全方位深刻變革,對需求結構、消費結構、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環境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擴大消費規模、結構和水平的橫向需求空間,促進消費型經濟增長。

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需求增加、優化需求結構的邏輯主要是:一方面,數字經濟對新型消費市場具有顯著的驅動效應。①康敏、孫靜:《數字經濟對我國新型消費市場的影響:理論與實證》,《商業經濟研究》2023年第2期。在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創新驅動下,網絡購物等線上商品零售業態、“互聯網+服務”等線上服務新業態、無接觸式消費等新模式、平臺型和共享型消費新業態,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發展持續性、循環暢通性,契合了居民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消費快速升級的趨勢,為中長期增長創造了新空間。另一方面,數字平臺的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出現了新消費人群、新消費方式和新消費場景?;谝苿踊ヂ摼W平臺的購物、社交、搜索、通信、娛樂、閱讀等應用日益普及,數字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日益豐富的消費途徑、形式和場景,通過改變消費方式與習慣、衍生消費產品和服務、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等路徑促進消費結構優化。

數字經濟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渠道更加完善、體驗更加好。數字經濟發展會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本地人均消費支出等途徑影響居民消費。②賀唯唯、侯俊軍:《數字經濟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來自城市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改革》2023年第5期。第一,刺激長尾需求。數字經濟產生了顯著的“消費激勵”效應,③劉洋:《數字經濟、消費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經濟與管理》2023年第2期。呈現出消費者的消費內容向著多元化發展、下沉市場消費者群體的消費潛力正在不斷被挖掘,以及新生消費群體展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等發展態勢。④任保平、杜宇翔、裴昂:《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消費新變化:態勢、特征及路徑》,《消費經濟》2022年第1期。比如,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顧客對工廠)模式中,電商平臺將消費者規模巨大且相互之間割裂、零散的消費需求數據整合在一起,經過大數據分析后反饋給供應商,實現“小批量、多批次、多樣化”的柔性制造,創造了消費驅動供給的反向生產模式。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數字平臺不僅能刺激消費沉淀的需求,還促使購買決策效率成倍提高,決策周期縮短。降低交易成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降低了交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擴大了消費者的搜尋范圍,提升了商品信息搜索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物流、支付、快遞業發展降低了渠道成本、信用成本、物流成本與時間成本等。第三,間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網絡零售的價格普遍低于傳統渠道,平均價格的降低意味著相對購買力增加。此外,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商品品類極其豐富,打破時空限制,提升了消費者選擇權,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業態強調與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數字消費已深入廣大消費者中,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增加了消費者福利。比如,數字消費具有包容性增長特征,通過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倒逼數字金融縱深發展、提升外商直接投資水平三條路徑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①茹慧超、鄧峰:《數字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機制探索與中國經驗——來自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的準自然實驗》,《中國流通經濟》2023年第11期。

(二)供給推動

古典學派普遍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薩伊早就提出,“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交易總是以一種產品交換另一種產品,產品從產出那刻起,“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產品開辟了銷路”。②[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陳福生、陳振驊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42、144頁。這就是薩伊定律的核心思想,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在數字經濟中,薩伊定律的基本觀點則可能是正確的。一方面,創新性生產、新供給構成了數字經濟的新供給體系。在工業經濟中,商品過剩意味著缺乏創造性的生產,缺乏新的供給和新的需求,③[美]喬治·吉爾德:《財富與貧困》,儲玉坤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59頁。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加強創新,增加有效供給。在數字經濟中,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消費結構的高級化,不僅會誘發數字平臺等新的商業模式和新興產業的出現,通過恩格爾效應和鮑莫爾效應,促使生產和服務向縱深發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進化,而且會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產業、升級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改變產業結構、匹配關系與運行方式,形成供給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加速發展和應用為供給創造需求提供了可能。庫茲涅茨提出,把人類需求結構當作不變的外生變量是危險的,因為忽視了生產方面和最終消費結構變動的主要影響。技術進步是影響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原因,技術變化速度越快,產業結構轉變越大,從而引起需求結構的更大轉變。④[美]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戴睿、易誠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93—94頁、第137—138頁。在數字經濟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超越了邊際成本遞增的常識,催生了無限供給的新模式,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受到挑戰。由于數字經濟領域大量無限供給產品的出現,使得基于傳統生產函數構建的經濟增長理論,已經難以充分揭示數字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⑤周春生、扈秀海:《無限供給:數字時代的新經濟》,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年,第30、49—51、88頁。

供給創新與需求變革互動實現“供給創造需求”,⑥朱祖平、婁小亭、張宇航:《數字經濟背景下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智能手機行業的實證分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從供給端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在農業領域,推廣應用互聯網、物聯網、遙感等數字技術,搭建包括農產品供需信息和交易、支付等服務功能的電子商務平臺,并相應配套建設完善城鄉之間產品和服務相對接的農食供應鏈系統、物流快遞體系、金融支撐體系和技術應用服務體系。在工業領域,與平臺融合發展的新型實體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更加容易低成本地獲取市場需求,實現市場精準對接與動態更新,有效糾正供求錯配,使得大范圍、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定制成為可能。比如,工業互聯網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實現生產與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加速發展,不僅驅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有效緩解由于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產品過度生產或生產不足等問題,而且工業互聯網也正在孕育形成一系列以數據為核心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模式,平臺化設計、數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動能。在服務業領域,數字技術創造出了新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數字產品成為人們消費的熱點。①韓文龍:《數字經濟中的消費新內涵與消費力培育》,《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平臺通過提供網絡零售、網上支付、即時配送、精準推送等專業服務,促進購物、餐飲、娛樂、出行等生活型服務業增長。比如,我國快遞業與電商平臺互相滲透、相互支撐,以網絡零售為代表的新型消費發展迅猛,成為供給創造消費的典型案例。

未來有效需求是創新的供給創造的,數實融合是創造供給的有效途徑。數實融合從創造新的生產要素、更新傳統生產要素以及集約化配置全要素三個層面,有效提升生產要素的質量與利用效率,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實現集約型增長。在數實融合的進程中,電子商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市場強勁動力,更是數實融合的“傳動軸”:一方面,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促進交易及消費增長的市場新動力,與消費增長命脈相連;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用市場強力拉動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應用新技術以應對訂單增長,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來源。更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商務滲入產業鏈方方面面,形成“蜂巢”市場網絡,以此為聯動效應平臺,既可迅速將需求傳導到供應鏈和產業鏈,又把供應鏈和產業鏈端通過數字技術升級形成的產品及服務能力迅速輸入市場競爭與合作,形成供需之間更高效更高水平的互動和動態平衡。

(三)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特征,創新加快融入傳統要素中,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改變了經濟增長路徑。從理論上看,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更新的生產函數,即全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引入生產體系。②于立、王建林:《生產要素理論新論——兼論數據要素的共性和特性》,《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生產函數可以是微觀的(如體現勞動和資本要素與產量關系的企業生產函數) ,也可以是宏觀的(如常見的經濟增長模型),但原理都是相通的。③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財經研究》2021年第7期?;凇皵祿?算力+算法”的數字生產力,提高工作效率并釋放人的潛力,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最大效率、資源的最優配置,成為創新驅動的新動力。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制度創新也不斷調適,與技術創新相互促進。

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創新能力提升,創新驅動也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在微觀企業層面,平臺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超越了傳統企業組織邊界,為企業從事創新活動提供了全新條件和手段,實現了需求導向型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支點,對企業產生進化效應。在中觀產業層面,數字技術具有擴散效應,創新資源配置跨越了物理空間局限,創新成果的溢出還會不斷向上下游產業鏈滲透,帶動整個產業的創新。創新驅動產業融合發展,產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融合式發展成為新的增長源泉并進一步影響產業結構的演變。①史丹:《數字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趨勢的演變》,《中國工業經濟》2022年第11期。在宏觀層面,數據資源作為核心要素,電子商務、在線支付以及人工智能等硬件投入的邊際成本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而遞減,共享資源推動技術吸收與再創新速度,相關市場融合并逐漸形成規模效應,進而提升整個地區的創新能力。②溫珺、閻志軍、程愚:《數字經濟驅動創新效應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回歸》,《經濟體制改革》2020年第3期??傊?,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邁進中,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學理論內涵是,實現由低水平供需關系向高水平供需關系的躍升,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會引致新的供給,創新驅動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以及新業態,不斷培育和發展新需求和新供給結合的新興市場。③裴長洪、倪江飛:《習近平新舊動能轉換重要論述的若干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動態》2020年第5期。數字經濟催生的新產業和新業態正在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動力由需求側的牽引力、供給側的推動力以及創新的驅動力匯聚而成。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在技術、數據和平臺的相互作用下供需可以無縫對接,這樣,需求能夠由供給更精準地滿足,供給也會通過技術和平臺挖掘出新的需求或者潛在的需求,供需互動推動供給模式創新,還會創造新的需求。在需求側,數字技術促進新型消費擴容提質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供給側,數字技術降低了企業的搜尋成本、復制成本、運輸成本、追蹤成本以及驗證成本等,極大地提升了生產的柔性化、供應鏈協同性以及對風險管控的有效性。在創新驅動方面,創新驅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科技貢獻率、人力資本積累等,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四、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新范式

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消費、供給、創新三大新動力,是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的結果,是增長范式轉變的結果。數字經濟在基礎設施、生產要素、生產和服務方式等方面表現出與工業經濟明顯不同的特征和規律。④歐陽日輝:《數字經濟的理論演進、內涵特征和發展規律》,《廣東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以“數據+算力+算法”為代表的數字生產力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消費和供給高效匹配,帶來了工具革命和決策革命,也帶來了經濟范式的革命。有效驅動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必須培育發展新動能,范式轉換是理解數字經濟中經濟增長的關鍵。

(一)數據成為經濟增長關鍵要素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首先是儲存于數字空間的虛擬的資源。虛擬性的存在就意味著數據需要與其他生產要素互相融合,形成新的要素組合和要素結構,才能釋放數據紅利。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融合,尤其是與技術、勞動和資本要素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分析等一系列勞動與數據結合形成知識,并將知識應用于企業管理和決策;另一方面,“倒逼”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以資本投入為基礎,將數字技術與資本結合形成數字化資本。⑤李海艦、趙麗:《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特征、機制與價值形態演進》,《上海經濟研究》2021年第8期。由此可見,數據作為“黏合劑”,全面融入勞動與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促進要素間的連接和流通,打造各類生產要素一體化的要素體系。在要素體系內,要素間的協作性和聯動性,不斷發揮要素組合和要素結構的乘數效應和網絡效應,釋放數字生產力。數據要素的倍增效應或乘數效應,在數據的協同、復用和融合中不斷強化,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

數據生產要素主要通過驅動知識生產影響經濟增長。從數據生產要素的角度,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有效提升了算法預測有用知識組合的準確度,進而提高了新知識的發現率。新知識的不斷發現提高了全社會的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速度的提升。①徐翔、厲克奧博、田曉軒:《數據生產要素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4期。數據的正外部性能夠給數據收集型企業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Schaefer和Sapi(2020)發現,使用雅虎搜索引擎的用戶,其搜索數據顯著改進了該引擎的搜索質量,進而產生了很強的正外部性。②Schaefer M., and Sapi G. “Learning from Data and Network Effects: The Example of Internet Search,” Working Paper,2020.此外,數據生產要素還通過改善運營、促進創新和優化資源配置的方法,在提升企業組織效率和用戶體驗上實現正外部性。比如,有研究者通過結合樣車試駕、車間報告和其他來源的數據分析發現,寶馬公司可以快速發現潛在的問題和漏洞,并在新車型推出之前消除這些問題。③Kshetri, N.“Big data's Impact on Privacy, Security and Consumer Welfare,”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38,no.11,2014,pp.1134-1145.此外,數據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礎投入要素,極大地加快技術進步和知識增長,促進經濟增長。比如,微軟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在藥物發現、生物學、計算化學(DFT 和MD)、材料設計和偏微分方程(PDE)等方面,GPT-4對于發掘各個研究領域的潛力、驗證其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加速科學進步、優化資源配置、指導未來模型開發和促進跨學科研究至關重要。

數據要素的規模效應體現在生產過程與數據積累的強化作用。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活動可以通過數據的積累提升自身的生產率與產品質量,更高的產品質量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產生更多的經濟行為。隨著更多經濟行為的出現,更多的數據也會隨之生成,從而實現更多的數據打包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數據,又反饋給企業。因此,企業生產行為、數據、共享數據、促進企業生產行為,更多的企業生產行為,更多的數據,這便是數據資產的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可以產生增長的飛輪效應,產生新的內生經濟增長機制,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二)數字生產力為數據要素化提供有效途徑

數字技術是在信息技術革命基礎上不斷催生的新興技術,可以解決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利用問題,對經濟增長產生規模經濟效應、網絡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數字技術與數據要素結合的“算法”,成為數據要素價值實現不可或缺的條件,進而從技術進步的視角給傳統的生產函數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數據+算力+算法”定義的世界里,知識創造者借助智能工具,基于能源、資源以及數據這一新生產要素,形成一種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新能力。數字生產力的核心是“數據+算力+算法”,三者共同構成數字生產力的技術基礎,推動生產力核心要素升級、改造和重組。在“數據+算力+算法”定義的經濟增長中,數字生產力是人類將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應用于經濟活動的生產能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在實踐中,數字生產力通過挖掘數據資源,并借助數字平臺作用于生產過程,數字技術與生產力基本要素相融合,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①謝中起、索建華、張瑩:《數字生產力的內涵、價值與挑戰》,《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年第6期。

數字技術牽引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從開發自然資源向開發信息資源拓展,從解放人類體力向解放人類腦力跨越。其背后邏輯在于構建一套賽博空間、物理空間、意識空間的閉環賦能體系:物質世界運行—運行規律化—規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碼化—代碼軟件化—軟件不斷優化和改造物質世界。通過軟件、算法處理數據資源,以及硬件層面由數字基礎設施質量所決定的算力的保障,最終形成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數字生產力。這一變革推動勞動者成為知識創造者,將能量轉換工具升級為智能工具,將生產要素從自然資源拓展到數據要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單點到多點、從靜態到動態、從低級到高級的躍升。②安筱鵬:《數據生產力的崛起》,載李紀珍、鐘宏等編著:《數據要素領導干部讀本》,北京:國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1年,第21頁。

(三)數字平臺促進供需動態平衡

數字平臺成為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的有效載體。平臺型企業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兼具市場與企業功能。一方面,作為交易場所的提供者,平臺為供需雙方提供互動空間,可以更好地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平臺企業將“數據+算力+算法”進行組合,實現了市場中的信息流與交易場所的統一,增強了信息交互有效性,降低供需缺口,提高市場效率。數字平臺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即平臺一側的用戶或關注平臺另一側(或數側)的用戶數量,極大減少了供需動態平衡的成本。平臺發揮長尾效應既可以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又具備將剩余供給轉化成有效供給的能力。另一方面,平臺經濟以消費為起點,逐步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推動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整合,尤其是以B2B電子商務平臺為主的交易型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訂單驅動,集成前沿技術完成全產業鏈的智能調控,實現訂單產品全流程各環節降成本、提效率,逐步具備打通消費端渠道的能力,最終實現以消費數據引導生產端供給。

數字平臺通過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極大地豐富了產品種類與市場供給主體,促進供給體系的優化。一方面,數字平臺增加了供給主體。數字平臺吸引了大量生產要素流向新興產業中,降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這些企業通過數字平臺開創靈活多變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手段,拓展了傳統市場邊界,增加了市場供給主體,促進了市場產品與服務的競爭。以抖音電商發起的“王牌工廠”項目為例,在服務服飾鞋包優質工廠形成自主品牌的同時,會幫助企業引入“小單快反”機制等,促使企業及時了解平臺上的銷售情況,并對供應鏈和流通組織方式加以調整優化。另一方面,數字平臺有效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程度,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不斷延伸形成新的產業鏈。依托數字平臺,生產者將拋棄單向設計、規?;a等剛性思維,轉而重視各市場主體的交互設計和多品種定制化生產經營,進而通過供需精準匹配實現產銷合一,不僅提升了供給體系效率,而且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③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財經研究》2021年第7期。比如,阿里巴巴投資支持重慶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生鮮水果從加工、包裝、倉儲到運輸環節的垂直整合,形成“端到端”的數字化鮮果供應鏈,探索解決了鮮果行業分銷損耗率大、配送穩定性差、質量難統一等難題,有效提升鮮果產品分銷效率,促進了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四)數字生態驅動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運行機制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系統性重塑,實現人機協同、產業跨界協同、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打造了經濟增長的數字生態。數字化環境下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通過這個智能網絡,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服務與服務之間形成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數字化促進參與者與平臺企業進行分工重構,參與者可以減少底層技術的資源投入,聚焦行業專屬能力培育,進而與更多的平臺合作,形成“多維平臺嵌套”的生態結構。①陳威如、王節祥:《依附式升級:平臺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數字化轉型戰略》,《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在數字生態下網絡協同效應發揮作用,供應鏈維度的融合與產業間的協同,縱向實現IT/OT深度融合,橫向實現企業/產業深度融合。在供應鏈維度,典型場景是基于產業互聯網平臺在供需信息發現和撮合方面具備的范圍更大、更充分的天然優勢,通過堅持用平臺和系統取代傳統模式下有限范圍內的人工找貨、詢報價,吸引越來越多的供需雙方加入平臺并形成正反饋的網絡效應,通過整合上下游供需、實現大規模分銷,可以同時實現產品采購成本、物流配送成本、資金成本的顯著降低。在產業鏈維度,典型場景是,產業互聯網通過為各環節參與主體提供SaaS服務等方式促進其信息化改造,打通各環節參與主體從生產端到流通端的信息流,掌握相關數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數據分析和預判,從而推動供給端對終端需求的變化進行及時反應,真正實現C2M柔性供應鏈。比如,我國制造企業正借助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化戰略,通過探索性橋接、資源蓄能、數據激活、空間擴容、包容演化和生態反哺等關鍵環節,形成“支撐—驅動”并行的數字創新助力機制,助力制造企業分別跨越“智能升級與產業融合障礙”和“生態系統架構障礙”兩個層級的數字鴻溝,從而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②杜勇、曹磊、譚暢:《平臺化如何助力制造企業跨越轉型升級的數字鴻溝?——基于宗申集團的探索性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

融合是數字經濟的新生產和新服務方式,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生態促進產業融合。產業協同邏輯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數據協同,平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在線和共享,圍繞產業鏈不同環節(基礎研究、原型設計、產業開發、市場拓展)、不同主體(管理部門、制造部門、研發部門、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等)、不同客體(產品、資金、技術、人才等)的行為信息,構建描述產業運行基本態勢的全息數據體系。數據要素具備極強的跨界融合性,不僅包括不同種類數據間的跨界融合,還包括不同生產要素間的跨界融合,使得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間的要素融合效應非線性增長。③李海艦、趙麗:《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特征、機制與價值形態演進》,《上海經濟研究》2021年第8期。二是業務協同,即在數據協同的基礎上,通過精準投顧、定制開發、定向育人等方式,實現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與實體經濟精準對接。三是價值協同,在數據協同和業務協同的基礎上,企業創新活動呈現模塊化和組件化趨勢,將使得企業經營邊界不斷模糊化,導致企業間的價值鏈之間相互交叉、相互纏繞,形成有機的價值網絡體系。④王建冬、童楠楠:《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聯動機制研究》,《電子政務》2020年第3期。

數字生態通過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演進革新,持續催生制造業內部生產組織和外部產業組織變革,實現整體宏觀供給體系的效率提升與質量優化。⑤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財經研究》2021年第7期。以制造業創新為例,企業利用“云、網、端”等新興數字技術,構建智能生產系統,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等主體實現智能互聯,構建制造業的新基建。上億用戶、百萬供應商、千萬智能終端設備、萬家企業等智能主體,實時產生的產品數據、設備數據、研發數據、工業鏈數據、運營數據、管理數據、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等,成為制造業的新要素。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技術等,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賦能定制化生產,聚合全產業鏈上下游生態資源,實現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賦能,實現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企業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通過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的優化,形成高效率、泛連接的新經濟生態,促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五、結論與建議

數字經濟中,以需求拉動新消費,以供給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創新驅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數據成為關鍵要素,數字平臺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了傳統組織的邊界,要素共享化、生產柔性化、產供銷一體化逐步成為現實。在數字生態中,跨界融合創新、產業協同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正是因為有了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滲透運用,才有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新動力,才有了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數字平臺實現精準供需匹配,數字生態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市場一體化。

“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本文提出四條建議。第一,加強智能互聯。技術實現連接,連接產生數據,連接促進跨界,連接強化社交,連接推動全球化。建議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地方政府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機器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消費者和政府等“萬物互聯”“智能互聯”。第二,做強做優做大數字平臺。必須加快健全透明可預期的常態化平臺經濟監管制度,支持數字平臺抓住發展的新一輪機遇期做強做優做大平臺、打造數字平臺生態、強化數實融合。第三,著力建立健全數據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鼓勵和支持數字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領域及行業,不斷探索數據流通模式、數字技術在數據交易流通中的應用創新,加快在制造業、金融、醫療、教育、交通、電子商務、智慧城市等細分領域形成數據流通形態和應用場景。第四,強化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運行機制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系統性重塑,實現人機協同、產業跨界協同、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打造跨界運營、價值共創和產用融合的新型實體經濟,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猜你喜歡
供給要素數字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答數字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數字看G20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也談做人的要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