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

2024-05-09 10:42袁昌澤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民族音樂時代音樂

袁昌澤

在傳統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受到傳播渠道單一化、傳播內容局限性、傳播模式單向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傳播效果欠佳,使得民族音樂文化處于音樂文化的邊緣化地位。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與以往有所不同,呈現出諸多新特點,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綜合化、交互化和多樣化等方面,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事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新特征

(一)傳播內容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盛行時代,各大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等傳統媒介經常傳播港臺流行音樂文化和西方音樂文化,并且音樂文化傳播呈現出壟斷化、中心化的特點,導致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1]。而在新媒體時代下,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民族音樂文化氛圍愈加濃厚,社會各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度也隨之高漲。新媒體中存儲和傳播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音樂文化,滿足了社會受眾群體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這就打破了傳統媒體以往單向性傳播的局面,使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內容更加多元化,滿足不同音樂愛好者對音樂文化的需求。如,對于喜歡《梁?!返墓姸?他們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搜索《梁?!?獲取與其相關的多種資源,包括創作背景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載體資源,以及民族聲樂版本、小提琴協奏曲版本、原生態音樂版本、傳統戲曲版本、舞臺劇版本等多種音樂形式資源。

(二)傳播渠道綜合化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渠道增多,為傳播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更多的操作空間。與傳統媒體語境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渠道相比,新媒體語境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渠道具有綜合化、兼容性的新特征。這是因為傳統媒體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斷探索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發展之路,所以使得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渠道同時兼有電視、電臺、廣播、微博、音樂網站、音樂APP、短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可以讓社會公眾自主選擇喜愛的渠道獲取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如,新浪、網易等官方網站開設在線學習平臺,通過網絡公開課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免費的民族音樂文化講座視頻,使社會公眾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觀看視頻,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增加社會公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度,達到傳播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2]。

(三)傳播過程交互化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具有交互性的特點,能夠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提高傳播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可度。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而言,在新媒體語境下可以形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傳播模式,實現民族音樂創作者、傳播者、社會受眾三者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打造多方良性互動局面。新媒時代下的傳播過程為:民族音樂文化發布者在新媒體平臺上公開發布相關信息,社會公眾從平臺上獲取資源,及時對文化信息作出藝術評價、文化交流等反饋,民族音樂創作者和發布者通過平臺直接獲取這些反饋信息,再次予以回應,實現多方在文化傳播中的多向交互。此外,新媒體技術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提供了便捷、即時的交互平臺,多方可以利用交互平臺進行跨越空間的直接對話,促使民族音樂文化傳播過程更加接地氣。如,微信平臺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提供傳播途徑,“南音”愛好者可以利用微信群相互傳遞信息資源,滿足民族音樂文化愛好者即時互動交流需求。

(四)傳播主體多樣化

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主體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從以往的單一化傳播主體向新時代下的多元化傳播主體轉變。在傳統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主體以著名音樂家、專業音樂學者為主。而在新媒體語境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主體逐步擴大,包括民族音樂作曲家、業余愛好者、音樂產業人士、音樂消費者等多樣化主體[3]。其中,民族音樂消費者是最為龐大的群體,這部分群體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展成為民族音樂文化作品的擁護者和傳播者,不斷擴大民族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受眾群體規模,增強本民族音樂文化自信。同時,新媒體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中具有便捷性、成本低、范圍廣等優勢,在傳播民族音樂文化信息時免受固定場所、固定時間的限制,僅僅依靠擁有通信網絡的終端設備就能夠實現遠程傳播,使民族音樂文化的普通愛好者也能夠成為傳播主體。

二、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價值體現

(一)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社會影響力

在傳統媒體時代,只能通過電視、電臺、報刊等傳統媒介定時定量傳播民族音樂文化,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音樂文化需求。在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渠道更多、傳播范圍更廣、傳播內容更豐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整體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以往音樂文化以流行音樂、港臺音樂、西方音樂占據主導地位,而在新媒體語境下更多優質的民族音樂作品不斷推陳出新,贏得了越來越多受眾的喜愛,提升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

民族音樂文化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繁多的種類,但是受諸多因素影響,很多民族音樂文化種類逐步消亡,未能傳承下去,給傳統文化發展帶來一定損失。新媒體時代開辟了全新的傳播路徑,為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了數字化記錄空間,讓民族音樂文化長久地保存在新媒體平臺上,及時共享給社會公眾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進而為傳統民族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4]。如,泉州南音樂團對南音的音頻、視頻進行數字化處理后上傳到“福建南音網”,社會公眾登錄到網站便可以獲取南音資訊、圖文、樂理、樂譜、曲庫、視訊、在線課堂、作者名錄等資源,滿足社會公眾隨時隨地獲取民族音樂文化信息資源的需求。

(三)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呈現出融合發展趨勢,進一步豐富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途徑。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眼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傳播技術創新,既可以為民族音樂文化信息記錄、保存與再現提供技術支撐,也可以推進民族音樂文化與流行音樂等多種音樂形式融合發展,賦予民族音樂文化更多、更新的表現形式,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創新發展[5]。如,《新貴妃醉酒》是一首結合傳統京劇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的音樂作品,此作品集古典、戲劇、流行于一身,其演唱者李玉剛運用“雙聲”唱法,使這首歌曲成為了當年中國原創流行音樂的經典曲目。

三、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策略

(一)精準定位,優質發展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的特點,承載著多民族文化精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文化面貌。在新媒體時代下,為提高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影響力,應制定精準定位、優質發展的傳播策略,對音樂文化用戶進行梳理細分,準確劃定民族音樂傳播目標群體,向這部分群體精準推送民族音樂文化信息。具體傳播策略如下:其一,精準定位傳播目標。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采集新媒體平臺上民族音樂用戶的消費特征、歌曲偏好、歌手偏好、收聽收看行為等信息,提取出民族音樂用戶的特征點,之后結合民族音樂用戶的特征點,從眾多音樂用戶中確定潛在民族音樂用戶,將現有的民族音樂用戶與潛在民族音樂用戶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重點目標,為精準傳播民族音樂文化打下基礎[6]。如,網易云音樂APP利用分布式技術、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打造云服務平臺,能夠結合民族音樂用戶的喜好向用戶推薦歌單,滿足民族音樂用戶的個性化音樂服務需求。其二,擴充傳播內容。新媒體平臺要關注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受眾對文化知識、文化交流、文化反饋等方面的需求,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模式進行創新,使其涵蓋多樣化民族音樂形式、多元化音樂文化內容以及便捷化音樂交流渠道,從而吸引更多的目標群體參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播。

(二)迎合時代,開拓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下,要想煥發出民族音樂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活力,就必須促使民族音樂文化迎合新時代發展,在繼承與創新中探尋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從而不斷擴大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覆蓋范圍和社會影響力。具體傳播策略如下:其一,民族音樂作品創新。在新時代下,青年群體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生力軍,為了激發青年群體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應積極推進民族音樂作品創新,將傳統民族音樂作品中融入西方音樂元素,以保留民族音樂文化精華為基本點,創新音樂作品創作技法[7]。如,朱哲琴演唱的歌曲《山頂》是民族音樂創新的產物,其音樂創作素材取自于藏族定日洛諧傳承人的錄音采樣,再結合現代打擊元素實現傳統民族音樂作品的創新發展,并通過多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二,傳播形式創新。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要創新傳播形式,增強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滲透力,使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將閩南童謠改編成為手機彩鈴、舞蹈、動畫片等形式,借助多媒體平臺傳播,使廣大青少年接觸更多的閩南童謠文化,積極學習閩南童謠,從而擴大閩南童謠這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體。

(三)塑造品牌,產業驅動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擁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值得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下傳播推廣,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民族音樂文化自信。在新媒體語境下,要深入挖掘民族音樂深厚的文化內涵,綜合應用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打造文化品牌形象,促使民族音樂文化從小眾文化發展為大眾文化。具體的傳播策略如下:其一,品牌宣傳。民族音樂文化是一種擁有豐富知識架構和文化底蘊的產物,在塑造民族音樂文化品牌形象時要立足于其文化性與工具性的雙重屬性,融合運用電視、廣播、微信、短視頻、APP等多種渠道傳播音樂文化知識,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活動,使民族音樂文化深得民眾之心,讓更多的民眾意識到民族音樂文化是一種值得當代人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資源,打造屬于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品牌,增強民眾文化自信心。其二,全球化傳播。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不能局限于國內范圍,而是要走向國際化舞臺,向國際化舞臺展現民族音樂的魅力,開創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新空間。民族音樂可以與中西樂器相融合,在國外演出中展現民族唱法,向外國音樂受眾展現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民族音樂傳播者也可以通過國際版的新媒體平臺,如抖音等社交軟件傳播民族音樂作品,助力民族音樂文化走向國際化發展之路。其三,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現階段國家高度重視發展的產業之一,民族音樂文化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依托良好的品牌文化形象,拓展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的覆蓋范圍,形成日益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如,通過舉辦民族音樂文化節、開發民族音樂文化旅游項目和組織民族音樂歌唱比賽等,不斷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價值創造力。

(四)健全機制,強化管理

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是一種社會責任,新媒體時代下要明確各個部門組織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責任,建立健全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管理機制,有序引導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事業蓬勃發展。具體實施策略如下:其一,完善傳播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民族音樂傳承人培養機構,通過該機構的設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人才,并將這些人才輸送給專業的表演劇團或是業余的音樂社團,使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后繼有人。民族音樂文化老一輩的傳承人應給予新生代傳承人更多的幫助,由老一輩傳承人親自指導新生代傳承人表演技法,鼓勵老一輩傳承人,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與發展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同時,各地方義務教育中的音樂課堂應納入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內容,從小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為發展更多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打下基礎。其二,完善公共管理機制。民族音樂文化傳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和引導民族音樂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健康發展,并利用綜合性網絡宣傳平臺播放民族音樂,讓民眾感受到國家對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其三,完善資金保障機制。傳播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一種社會責任,需要創新資金供給機制,匯集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體的多種社會資本力量,共同助力新媒體時代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帶來了新技術、新渠道、新手段和新形式,能夠打造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全新模式,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事業蓬勃發展。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中,要善于運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精準定位傳播目標,主動迎合時代創新民族音樂作品,塑造民族音樂文化品牌形象,拓寬民族音樂文化傳播途徑,引導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從而激活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強大生命力。

猜你喜歡
民族音樂時代音樂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音樂
課堂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與探索——以《其多列》一課為例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