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談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古典詩歌的概念隱喻體現

2024-05-09 10:42王開冉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語言學古典隱喻

王開冉

一、引言

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學中最具審美鑒賞價值的組成部分,詩歌創作者們將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內化為間接的情感表現媒介,代替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這一特征也成為中國古典詩歌抒情體系的優勢體現,在相當程度上為西方一些現代藝術理論的提出貢獻了翔實的論證資料,概念隱喻便在其中。古典詩歌在語言和文學技巧上的靈活處理,可以用認知語言學來較好地解釋,為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堅實提供良好的素材模本,也助力了隱喻學理論的發展,為相關理論范式建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認知語言學與認知詩學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物質現實、文化氛圍、思想認知和意識結構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突出強調認知能力和認知經驗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作用。認知語言學不僅探究語言的發展演變規律,也能從社會生活的語言實踐中分析認知的來源和途徑。認知語言學以哲學思考為羅盤,以思想認知為船帆,通過對認知概念結構溯源與探尋,找尋語言實踐背后的認知方式,從發展道路結構等方面對語言進行解釋,嘗試找出認知思維與表達概念之間存在的現實理據。認知語言學是在反對主流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的基礎上誕生的[1]。在概念表達和語義的隱喻變化中,認知語言學表現出了不拘一格的靈活特征,跳出傳統形式語言學的規范準繩,這對研究古典詩歌作品中的語言使用技巧提供了較好的理論依據。

類似的方法被用于對文學文本的分析研究中,便形成了現在所謂的認知詩學。認知理論和文學文本的結合研究推動了認知詩學的產生。在中國詩歌中,意象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的審美特質和整體抒情的表現源于對意象的使用效能,可以說,意象的功能情感凝結是作者的主觀情感、文學意志的歷史流傳和客觀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耙狻奔醋髡叩闹饔^情感意志,“象”即客觀物象,是一切可以寄托作者情感與想象的內容。

三、概念隱喻與古典詩歌

隱喻這一概念源起于詩學和文體修辭學,相關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其《修辭學》一書中詳細論述了隱喻的功能、性質等內容。西方隱喻研究多見于古典修辭學,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隨著學者們的不斷探索,對隱喻的研究已經逐漸突破了修辭學的單一體系范疇,其文化溯及力已經延伸到心理學、哲學以及符號闡釋學等各個社會科學的研究分支領域之內。[2]20世紀60年代后,對隱喻的研究隨著其他領域的研究而蓬勃發展起來,約翰遜和萊考夫對于隱喻認知功能的研究為隱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人們的思維模式本身也是帶有隱喻性質的。在諸如《辭?!芬活惖脑~典辭書中,將隱喻明確定義為比喻同義,即將陌生的事物事件關系用情感明確的、形象的思維體系來表達,稱為本體與喻體的關系。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和傳統意義上的概念不同,其通過對形式的概念固定與確立,完成舊概念的隱藏和新概念的誕生。隨著隱喻概念認知的更新,新的認知往往會帶來新的概念,從而塑造新的認知模式。在此過程中,語言被賦予了新的概念意義,從而產生了新的概念模式系統。隱喻既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工具,也是認知過程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隱喻既是生活現實概念映射基礎,也是語言文化材料誕生的基石。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語言隱喻現象的研究是隱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人們具有的思維概念模式在初始時便有天然的隱喻特征,故稱之為概念隱喻。一般來說,始發域的特征較為明顯具象,目標域則較為抽象。作為蘊藉隱喻的始發域,在認知上必然不同于隱喻。隱喻轉移過程中社會物理空間是源域,它是隱喻轉移過程中的目標域。[3]概念隱喻的生起過程是矛盾但系統的結構映射模式。方位隱喻是以空間方位等概念來建構起其他概念的,空間概念有上—下、前—后、里—外、深—淺等。本體隱喻是將具有持續性的、抽象的概念看作分離的、能具現的隱喻方式。在結構隱喻的組織架構中,隱喻是以一類概念結構去組織起另一類概念結構,故當從始發域的視角出發去分析目標域的事物時,部分概念會被顯現而部分概念會被隱藏。

隱喻是古典詩歌中重要的修辭手法,詩人通過隱喻表達內心的創作情感,將內心的情感概念具體化到現實語言材料中,以期讀者能理解被概念化隱藏起來的深層內容,實現情感的交互銜接與共鳴。正是由于隱喻的存在,詩歌才會活靈活現、含義深刻、情感充沛。由于隱喻經常借助一個事物來表達另一個事物,因此,一個隱喻往往包含兩個事物以及其他概念關系等多種含義。在一個隱喻中,本體和喻體的映射空間會給讀者帶來無窮的想象。語言是詩歌的語言物質材料,隱喻則是詩人為抒發情感心意而刻意制造的語言現實結果。隱喻的存在為詩歌的藝術鑒賞添加了奪目的色彩,其存在成為詩歌鑒賞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四、隱喻在古典詩歌中的運用

中國是文學的國度,古典詩歌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詩人們習慣用含蓄簡約但意境深遠的形式表情達意,這一方面是文學藝術審美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會歷史環境限制的需要,這就為隱喻的使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隱喻的表達離不開意象的形式展現,古典詩歌的隱喻功能主要通過各類意象來發揮。作為體現隱喻機制的意象,其在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出現,表現出隱喻在古典詩歌創作中的巨大優勢。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具有數量龐大的意象,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意象的隱喻意義都較為清晰。認知語言視角下,人類認知活動的主要特點是用熟悉的概念來描述不熟悉的概念,通過描述來界定、認識和理解不熟悉的事物。[4]概念隱喻作為修辭手法中具有相當深度的抒情方式,體現了認知語言學在古典詩歌創作中的巨大影響力,是詩歌修辭審美藝術的直接體現。意象的含蓄特質,為古典詩歌概念隱喻功能的發揮開拓了廣大空間。

概念意義是在人的情感認知的基礎上誕生的,其組構是人類通過認知等機制對現實遭遇的情景進行語言加工,在組構過程中,隱喻是最為重要的方式。認知語言學認為在隱喻這一認知方式中,本體和喻體之間是相似的投射性關系,這種投射是兩個認知域之間互相影響作用的結果。應該如何判斷兩者之間的聯系,是認知者主體意志的主觀展現,也是文學觀念特色的主觀表達。認知語言學認為,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創造出來的。隱喻在現實中構擬的過程就是事物相似性構擬的過程。人們通過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讓二者產生關聯,其在認知層面就具現為概念的投射,這種時候往往會增加修飾語或圈定范圍。故此,隱喻基于語境事物的相似性構擬而產生關聯,在此過程中完成事物概念的映射和轉移,組織起新的概念建構。

結構隱喻在古典詩歌中的使用十分普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代的《詩經》。提及老鼠,人們的印象圖示首先就是老鼠的偷盜行為。詩人借老鼠偷吃糧食,隱喻貪婪的官吏搜刮壓榨民脂民膏?!睹娦颉氛f:“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痹娙嗽谝岳鲜蟊扔髫澒傥劾舻倪^程中構建了一個結構隱喻。老鼠是始發域,貪官污吏是目標域,二者之間具有“偷盜”的相似性進而發生映射關系,在映射過程中重點突出貪污的可恥行為和丑陋貪婪的外形特征,而忽視了老鼠其余不直接相關的特征。再如李清照詞“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毖闶呛蝤B,每年會在固定的時節往返于南北,因此,古人認為大雁可以傳遞信件,雁這一意象便被賦予了傳遞消息之意。意象有時也會被應用于表達社會概念范疇。如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北闶且詽h朝隱喻唐朝的實事社會境況,詩人以漢代唐,實現了隱喻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漢朝和唐朝是隱喻的兩個主體,詩人出于習慣考慮,以前代隱喻今代,實現了借古諷今的隱喻效果。在古典詩歌中有許多關于社會歷史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較為深刻的概念隱喻。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都是借古諷今,以歷史意象隱喻詩人所處時代的事情。由于始發域的差異,隱喻可以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在一些語境中,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本體隱喻有時會出現重疊,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滔滔江水比喻愁思之濃,以水流動這一形象概念映射憂思難解的抽象概念。江水的波濤洶涌、上下起伏流動隱含了方位隱喻,映射了思緒萬千的情感波動。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出不勝寒”“乘風歸去”隱喻進入官場,“瓊樓玉宇”隱喻官場本身,以“高處”隱喻朝廷和掌權者,暗指其雖身處高位,看似風光卻難免危險,時刻處于如履薄冰之狀態,是典型的結構隱喻;同時“高處”本身直陳位置之高,是明顯的方位隱喻。綜上可知,基于意象的隱喻概念功能被廣泛應用于古典詩歌中,是研究概念隱喻的重要材料,在具體分析時,應將各類隱喻情況統合起來觀察,從多個角度予以恰當地解釋。

五、認知語境與意義建構

劉梅麗認為,認知語境具備制約意義建構和理解的能力。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中指出:“詩歌與隱喻是同質的現象,詩歌在語言本質上與更廣泛的語境相聯系?!币话愣?認知語境的產生是基于人們從自身視角和社會經驗出發完成對另一事物的認知,在形成概念圖示化的過程中,既有對語言情景的認知,也有對文化情景的認知。就詩歌而言,無論是創作者還是閱讀者,都會以隱喻等認知機制對詩歌進行概念組織和加工,在語言和文化等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完成認知加工的過程。由于認知主體和認知經驗環境等的不同,詩歌的認知語境在不同主體中存在差異,認知主體大致可分為詩人認知語境和讀者認知語境兩個部分。

其一是詩人的認知語境與含義建構。文學材料與社會現實是有著密切聯系的,是表達與被表達、組構與被組構的關系。詩人基于自身的創作和生活經驗出發,必然會形成屬于詩人獨特的認知語境。詩人正是在所處現實的情境中,基于隱喻等認知機制藝術化地使用語言完成詩歌的創作。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都是以“折柳”意象出發表惜別的概念,建構起異鄉思親和羈旅思鄉的惆悵意境。詩人基于自己的認知語境,通過隱喻等認知機制對意象進行加工,不僅豐富了意象的內涵,也在此過程中建構起自身的意義。中國古代詩詞則以客觀抒情為創作個性,通過一些象征性物什的代替,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作者的抒情主旨。[5]正如宋代詩僧惠洪所言:“詩者,妙觀逸想之所寓也”。妙觀,就是詩人對外在事物的細致觀察;妙想,就是詩人主觀的認知構想。詩歌所描寫的內容,緣起于對外在事物的觀察理解,在經過主觀的情感重組后,賦予了意象新的內容含義,最終完成對意象的重新建構與解析。

其二是讀者的認知語境與含義建構。就讀者角度而言,其對詩歌的接受是回歸詩人所建構的認知語境,嘗試將自己虛擬地代入詩人的認知經驗和感覺,虛擬還原詩人的認知情景。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的過程。事實上,詩人的認知語境和讀者的認知語境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在這種狀態中,讀者充當著體驗者、反映者的角色,為了能更為深刻地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含義,讀者需要依靠自身經驗等認知圖示建構起一個臨時的認知語境,在認知想象中嘗試解讀詩人的隱喻表達,重新體會詩歌的情景。這種認知更大程度上屬于集體認知體驗,即在認知過程中大眾會達成一定程度上的認知一致。讀者在解讀過程中的還原虛構被稱為“認知語境假設”,在此經歷了一系列活動尤其是人與現實的活動中產生了認知體驗。在認知過程中,要使大眾對認知對象達成某種共識,就要借助這種認知體驗。讀者在分析詩歌的語境時只有結合自身經驗與對現實的體驗,在認知情景中進行理性的分析,才能更還原并回歸詩歌本身,更深刻地理解與體會詩歌的含義。

六、結語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理論出發,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分析,討論了意象的概念隱喻在詩歌創作和詩歌鑒賞中發揮的功能作用。本文先后討論了認知語言學與認知詩學的概念、概念隱喻與古典詩歌的關系、隱喻在古典詩歌中的運用情況以及認知語境與意義建構幾個層面,梳理了古典詩歌意象的概念隱喻形成的理論原則和動因機制情況。對概念隱喻的闡釋是多方面的,這就造成詩歌鑒賞的復雜性。因此,對古典詩歌的概念隱喻研究,我們應該從多方面認真思考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猜你喜歡
語言學古典隱喻
從不同側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怎樣讀古典詩詞?
古典樂可能是汪星人的最愛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社會語言學名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