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醫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研究*

2024-05-09 13:40屈坤燕劉浩羊海燕
醫學與法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醫事新文科法學專業

屈坤燕,劉浩,羊海燕

(1.西南醫科大學法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藥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2018 年,國家教育部召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在會上首次提出了“新文科”這一概念。同年,國家開始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將法學專業列入“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19年,教育部聯合科技部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1]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等教育要作好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四新’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雹倭暯娇倳浛疾烨迦A大學時指出:“高等教育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部分具有內在的相互依存關系。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薄靶挛目啤焙汀半p一流”建設為醫事法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契機與挑戰?!靶挛目平ㄔO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家,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盵2]法學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以問題為導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結構性改革,形成適應和滿足“新文科”建設所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方法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各學科的交叉融合,通過建設“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和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應用型”“復合型”醫事法學人才培養目標。

一、對我國醫事法學教育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文科”建設給醫事法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新文科”發展理念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靶挛目啤苯ㄔO的核心是“新”,是創新思維,通過改革傳統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模式,使文科的發展適應現代化數字信息社會的要求?!靶挛目啤钡陌l展理念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以交叉融合為渠道,構建融通、協同發展的新文科?!靶挛目啤苯ㄔO的目標是培養新網絡智能時代下新的文科人才。②參見《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法學教育的“新文科”發展之路》(劉艷紅,《中國高教研究》2022-10-20)一文中對“新文科”建設的核心、發展理念以及發展目標的定義:“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在于新,而新不能簡單認為是對傳統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教育的課程更新、師資更新以及培養模式更新,更是要對文科的內涵予以全新闡釋,使得文科的發展與時代發展相匹配,與數字信息社會相適應?!靶挛目啤卑l展理念是以繼承與發展、協同與共享、交叉與融合為主要途徑,打破學科之間的層層壁壘,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深度交叉融合,進而推動傳統文科轉型升級?!靶挛目啤苯ㄔO的根本目標是在交叉融合的網絡智能時代塑造新的人文精神、開創新的人文思維、培育新的文科人才。因此,“新文科”的特點是綜合性、整體性、融合性?!靶挛目啤钡慕ㄔO手段是學科交叉、知識整合?!靶挛目啤苯ㄔO要求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3]法學學科建設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部分,而“新文科”建設對高校法學教育提出了以下四點新要求:第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更新?!靶挛目啤苯ㄔO要求從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創新性、能夠適應當今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第二,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靶挛目啤苯ㄔO要求深度交叉融合各學科知識,形成有特色的復合型課程體系,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第三,培養模式的更新?!靶挛目啤苯ㄔO要求拓展法學教育中協同育人的深度和廣度,調動校內外資源,以科研促教學,培養理論功底深、實踐能力強的法學人才。第四,教師隊伍的更新?!靶挛目啤苯ㄔO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即大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中國法治建設為醫事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法治人才培養,更好地發揮法學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③參見《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為中國法治建設培養德法兼修的法學英才》(耿振善,《人民法治》2018-11-05)一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法治人才培養,更好發揮法學教育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法學興則法治興,法治興則國家興。我國在二十一世紀中葉要全面實現內部治理的體系化、法治化,這個過程就是實現治理的現代化、制度化和體系化。[4]新時代的法治人才需要具有新思想、新觀念,要具備更高的政治站位,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以及應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法學實務能力和為法治建設獻言建策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將視野放之全球,努力培養國際法律精英,適應建設“法治中國”的需要,維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利益。因此,培養拔尖國際法律人才也是中國法治建設對醫事法教育提出的新目標。法學教學改革應當探索開展校際合作、學科融合、國際聯合的協同創新,優化現有交叉學科課程內容,增加一定比重的涉外法律知識,培養國際性法律人才。

(三)以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推動醫事法學教育不斷改革

2019年,國家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推進“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把涉及“新文科”的本科專業建設作為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點抓手。結合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我們要從人才培養模式、教師育人能力、課程建設質量、實踐教學體系、協同育人機制等五個方面不斷推動醫事法學教育的改革創新。其一,一流專業建設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打造優勢特色鮮明、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流拔尖人才。其二,一流專業建設要求強化師資隊伍內涵建設。要求強化對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教師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意識和高水平的教學能力。其三,一流專業建設要求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打造“金課”,加強“國家、省、?!比壍囊涣髡n程建設,建立專業核心課程的數字化資源,促進一流本科專業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其四,一流專業建設要求強化對教育新技術的運用。運用現代化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現代化專業實驗實習實訓平臺。其五,一流專業建設要求深化交流合作,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探索與各行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完善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開發教材、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實習基地、實施培養過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我國醫事法學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事法學專業定位不明

醫事法學專業的定位不清,導致了各院校的醫事法學專業建設的差異性大,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效果不明顯。醫事法學專業在我國已經開辦20余年,切合社會發展需求,取得了較大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醫事衛生法治人才。然而,醫事法學專業在國家層面仍未獲得建制,并未被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據調查,全國開辦醫事法學專業的29所高校在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名稱、招生與學位授予等方面均存在差異。而這種定位不明所帶來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差異,使專業實訓平臺和實踐基地的標準化建設困難,很難打造優質的實踐教學基地。[5]這種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質量等方面出現的差異,導致對醫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無法形成一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無法規范醫事法學專業的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極大地制約了醫事法學專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新文科”視域下,國家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也為高校醫事法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國際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的法律人才,以處理涉外醫療糾紛、解決跨境醫療問題,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制定法律政策和措施,提升我國在涉外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話語權。

(二)醫事法學專業師資隊伍發展存在瓶頸

“新文科”建設要求醫事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應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雙師雙能”,既懂醫學又懂法學,還要具備解決復雜問題和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實務經驗。目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雙師型”教師數量不夠,質量參差不齊。我國高等學校醫事法學專業的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隊伍學緣結構不均衡,欠缺法學專業背景,高學歷教師和“雙師型”教師較少。其二,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較難。國內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些學者將“‘雙師型’教師”定義為指具有高學歷、高職稱,考取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具有豐富的法律事務經驗和從教經驗,能全面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實訓活動的綜合能力較高的教師。④參見《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王輝,《中國高等教育》2020-02-18)一文中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雙師型”教師要有博士學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具備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證書,近五年中有一年以上在法律實務部門從事法學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全面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實訓活動;近五年內主持(或主要參與)兩次法律類課程、教改、科研工作,或參與兩項校內及市級以上學科競賽并獲獎,主持或參與籌建校外實踐基地并組織學生開展實習活動。由于學科差異,目前國家尚未形成對醫事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加上醫事法學專業定位不明所導致的教師隊伍建設差異,各個高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和評價標準尚待統一。[6]其三,對“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機制不完善。部分高校在師資管理上缺乏創新,沒有建立或者沒有完善對“雙師型”教師的管理制度,沒有有效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和激勵措施,限制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其四,教師內生動力不足。由于教師隊伍在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多方面的不足,教師團隊建設欠缺,很難形成合力。教師主觀上產生職業倦怠,且內生動力難以被激發而多不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這使得“雙師型”教師中高層次教師數量更少。其五,對教師的考核培養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教師外出訪學交流、到企業任職、參加行業培訓、到國(境)外學習或到企業工作等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而目前高校對這些途徑的開拓、利用不夠,因而對教師的培養效果不佳。

(三)醫事法學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短板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儀式上指出,“新文科”中的“新”不是新舊之意,而是創新的“新”。據統計,目前國內有700 多所高校開展了中國大學慕課建設,其中法學類課程有近200 門。但在建的法學專業慕課在課程交叉融合、對AI技術的使用等方面參差不齊,所運用的教學手段各有差異。新文科的建設理念是深度的學科交叉融合,即學科的重組、文理的交叉,探索跨學科教育的課程體系、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7]醫事法學專業的課程建設在交叉融合方面存在不足。首先,課程負責人觀念轉變難。課程改革是“破”“立”“廢”的過程,是培養任課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的過程,但轉變醫事法學課程負責人傳統的教學思維是目前課程體系改革的難點。其二,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不夠。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法學理論的更新,如何將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變化大的兩個學科進行融合,突出醫事法學專業特色,是目前課程建設的一大難點;而如何將醫學、藥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到法學教育中,則成為醫事法學課程建設的薄弱環節。其三,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也是醫事法學課程改革的難點。其四,如何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對標人才培養方案,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是醫事法學專業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醫事法學專業實踐教學面臨難題

“新文科”賦予了傳統文科新的內涵和新的使命,要求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豐富教學內容、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重要的環節,而醫事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失衡。其一,實踐教學資源的失衡,法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不均衡。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法學的理論教學資源遠超實踐教學資源,課程資源的局限性十分不利于教學的設計和開展。其二,校內資源和校外教學資源的失衡。校內傳統的實訓平臺與校外豐富的法治資源沒有很好地融通,導致校外優質的實踐實訓條件和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其三,教學模式與“新文科”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需求失衡。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以“知識+能力+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為主,而實踐實訓教學仍然以案例教學和理論研究為主,例如模擬法庭辯論活動。學生深入到實務部門少、解決實際問題少,鍛煉不足,很難適應社會發展,解決現實的新問題。其四,法學實踐教學手段與對新技術的運用脫節,實踐教學的數字化程度不深、智能化程度不夠?!吨袊逃F代化2035》《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對智能化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8]高校法學實踐教學智能化不夠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的數字化與智能化之間的轉變不夠、教師的智能化教學能力不夠——其對智能化法律檢索、證據標準數據化、案件偏離度分析、網絡執行插空等技術的運用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學實踐教學的創新和發展。

三、我國醫事法學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之的對策

“新文科”建設要求高校要結合自己的辦學實際,制定體現自己特色的應用復合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需要構建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師資隊伍。以西南醫科大學醫事法學專業為例,經過2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逐步確立了“1346N”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9]“1”指“一個結合”,即醫學與法學的有機結合,通過醫學與法學交叉融合,實現醫事法學人才專業基礎的復合;“3”指“三個并重”,即醫學課程與法學課程并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并重,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交叉融合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的復合;“4”指“四個要素”,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四要素,通過對教學質量的監控,確保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6”指“六個卓越”,即“卓越品質、卓越思維、卓越知識、卓越能力、卓越素養、卓越視野”;“N”指“多種能力素質”。在這一培養模式中,通過明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以評價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一)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

以西南醫科大學法學專業為例,其通過課程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與通識課的比例為1.8∶1,其中法學專業課程與醫學專業課程比例為2∶1;以專業教育為基礎,強化法學理論教育,充分體現“醫法結合”特色;專業開設有9門交叉融合課程,如“醫事法學”“醫患溝通學”“醫療數據法”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增加課內實踐課時,提高實踐課實效性,提升學生的法律職業素質和法律實務能力,實踐教學學時在總課時數中占比為25.56%。

(二)建立復合型課程體系

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改革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整合教材資源等方式優化課程體系。通過設置“法學+”課程、醫學法學交叉融合課程,建立復合型課程體系。

1.實現教學內容交叉融合

以加強法學專業課程的“精、深、廣”為目標,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的改革。其一,“新文科”視野下,法學課程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鹽溶于水”,實現法學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其二,課程不但要體現法學學科內部知識的交叉融合,將公法與私法有機融合,更重要的是要破除學科壁壘,將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融合。以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將醫學、藥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融入到法學專業課程中,例如“醫事法學”“醫療數據法”等課程,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法學+”復合型課程體系。其三,將法學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及時補充到理論教學中去。例如,隨著《民法典》的實施,“民法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隨之更新。

2.創新教學方法

以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為目標,以教改類課程、精品課程建設為抓手,探索多學科、多技術的交叉融合式課堂教學?;贠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導向教育”,簡稱“OBE”)理論的教學模式,以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為基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開設“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課程。運用現代知識圖譜、AI 智能技術輔助課程設計,建立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提升課程的有效性;以慕課、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微課建設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此外,與其他學校、法律實務部門共建共享課程,充分利用網絡化教學、大數據資源,實現交叉融合型的課堂建設,完善交叉融合課程體系。

3.打造數字化教材

以體現醫法交叉融合特色的教材建設為目標,探索新時代數字化教材的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關注新興學科和專業,關注課程發展和學生需求,圍繞課程融合撰寫體現學術前沿和專業特色的教材。教材的編寫要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將實踐案例、問題引導、拓展閱讀等形式用于交叉融合課程的教學活動。充分運用AR、VR等技術,融合紙質教材與新媒體資源,研發數字化教材,實現教材的可視化和立體化。通過整合線上資源,建立線上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實現教材和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的融合。

(三)建立復合型實踐教學體系

1.更新實踐教學理念

在新文科視域下,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交叉復合、創新驅動的實踐教學新理念。⑤參見《“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創新》(潘鎮,李金生,王麗萍,《中國大學教學》2022-06-15)一文中,對“新文科”視域下實踐教學“交叉復合”的定義:“交叉復合”是改變傳統文科實踐教學分散、孤立、關聯性、系統性較差的問題,縱向上建立實踐教學與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自主發展課程交叉融通的教學體系,橫向上形成文文、文理、文工、文醫等學科交叉復合的格局,以提供解決包含多學科專業知識的復雜性、綜合化的社會問題的方案?!敖徊鎻秃稀狈譃閷嵺`教學知識的交叉融合和實踐教學方式的交叉融合。實踐教學知識的融合,即文理、文醫、文工的交叉融合;實踐教學模式的融合,即新的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融合,通過大數據、云網絡與線下實務案例的交融,全面更新實踐教學的教學理念。[10]圍繞對學生“復合型”能力的培養,更新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探索“交叉復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例如對“證據法”“法律文書寫作”“模擬審判”等課程內容的改革中,可以結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編寫課程教學大綱,優化實訓課程內容。開設特色課程,通過“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課程,創新實踐教學手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智慧法庭、虛擬教研室,提升實踐教學的課堂效果。

2.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

優化培養方案,調整實踐課在培養方案中的比例。通過調整醫學實習和法學實習的時間、修訂實習大綱、完善實訓實習考核方案,提升實習實訓的實效性。強化“三導師”制度,通過校內、校外(醫務+法律)導師的指導,提升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探索校企共建法學實踐基地,整合實務部門資源,建立大數據司法實踐基地、網絡法院實習基地、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研究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創新實踐教學基地等,高效推進交叉融合型法學課堂建設。開展涉外醫療與公共衛生法治人才的協同培養,促進醫事衛生法治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處理涉外醫療糾紛、解決跨境醫療問題,推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

3.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協同聯動的考評機制。圍繞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修訂實習大綱,量化對學生實習成績的考核。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方案,實現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同質化管理,對其開展教學指導,強化對實訓實踐過程的質量監控。制定優質實踐教學基地評選方案,保障實習教學條件,提升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水平,確保實習教學質量。通過督查實踐教學基地等方式,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收集教師、學生意見并及時整改,形成教學質量監控閉環,不斷完善法學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考評機制。

(四)提升復合型教師的素養

1.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

所謂“雙師”,即兼具本專業和企業、行業經歷和職業資格的教師。對“雙師型”隊伍建設主要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實施“三導師制”,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發揮企業優勢和主體作用,加強企業與學?!爱a教融合”,開展協同育人項目,探索企業、學校協同育人的機制。

(2)創建外聘教師庫。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聯系,聘請企業名家、行業專家作為兼職導師。同時,選派校內專業教師到企業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掛職、培訓,實現教師團隊與實務部門人員的交叉任職,相互聘任。

(3)完善教師考評、職稱評聘等激勵機制。教師考評機制應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為導向,要激勵教師赴企業參與實務工作,拓展應用性教學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應用研究或參加學科競賽。

2.提升“雙師型”教師能力

“雙師型”教師既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提升“雙師型”教師能力主要從提升其基本課堂教學能力和法律實務能力兩方面入手。

(1)提升教師專業內涵。通過送培、交流訪學,提升教師學歷,完善教師學緣結構,豐富教師學科背景,拓展教師的專業發展渠道。通過開展教學競賽、教師“傳幫帶”等活動提升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

(2)探索“多師同堂”的應用型課堂教學?;贠BE 理念,采取專業教師、實驗實訓教師、行業企業教師、優秀學生等聯合授課的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提升教師的應用能力。[11]

(3)加強國際交流、校際合作。整合資源,與高校、法律事務部門合作,探索課程共建,用“行業教材”“企業案例”開展項目化實訓課程,提升教師的法律實務能力。

綜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醫事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應當堅持以法學專業教育為基礎,建立“交叉復合型”課程知識體系、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構建“復合型”實踐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教師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實習實訓、教學資源的整合等多維度創新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醫事新文科法學專業
張慕歧與張蔥玉的一段醫事
高校書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構建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論法學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
第五節 2015年法學專業就業狀況
第三節 法學專業培養方案
科技背景下醫事刑法應對的基本立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