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的力作:評《“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

2024-05-09 21:50周忠元
臨沂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場域話語研究

周忠元

(臨沂大學 文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2012 年11 月29 日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中國夢”概念,此后在不同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夢”概念進行深入闡釋,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 同時,作為一個“群眾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國夢”又是一個生動形象的語言符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最閃亮的話語。

“中國夢”話語在社會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中國夢”學術研究成果很多,幾乎涵蓋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其中產出成果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學科當屬新聞傳播學和語言學。 語言學領域在深化“中國夢”研究與傳播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語言研究存在明顯缺陷和天然不足,容易脫離意義生產的社會背景。 語言不僅是符號與表達的問題,“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1],語言研究忽略了更為廣泛深刻的社會和文化向度,在“中國夢”宏大敘事層面的研究明顯不夠。

話語研究關涉到各個學科領域,“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不同的研究者因不同的研究立意給予“話語”以不同的詮釋”[2]。 話語研究部分地克服了傳統語言研究的局限,“中國夢”不再被視為“言語”,而是“話語”,“強調話語在于現存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的作用”[3]。相較語言學,傳播學領域對“中國夢”的研究視野更開闊,內容也更豐富,趙光懷、馬文霞的《“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一書即屬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從研究內容看,《“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以“中國夢”的傳播為主線,深入系統地探討了“中國夢”話語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國夢”話語構建及文本生產、“中國夢”話語內涵及傳播特性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傳播策略,在30 萬字的篇幅中向我們完整地呈現了“中國夢”話語敘事和傳播的主題特征。

《“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一書學術視野開闊,除新聞傳播學科外,還綜合運用了社會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理論,學科交叉特征十分鮮明,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中國夢”話語體系。 “一個場就是一個有結構的社會空間”[4],作者力圖全景式展示“中國夢”的話語場域,體現在具體研究內容中,作者既關注“中國夢”的宏大敘事,又重視“中國夢”的日常敘事,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言:“‘中國夢’不僅是國家話語的再建構,還深深卷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成為一種極其普遍而廣泛的話語資源,在認知、情感、價值諸層面,呈現于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交談等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思考、行動的內容和話語組織形式。 ”[5]

《“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對“中國夢”內涵的闡釋深入細致,作者不是將“中國夢”視為單一話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話語體系,認為“中國夢”既是宏大敘事中的國家話語和集體話語,也是日常敘事中的日常話語和個體話語,在不同的敘事背景下,不同的話語層面上蘊含了豐富的含義。 圍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國夢”對歷史話語與現實話語、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政治話語與社會話語的整合與意義多重構建,深化了“中國夢”的內涵研究。在話語傳播方面,《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一書頗有新意。作者以傳播效果為著眼點,以符號傳播的互動性為理論依據,從受眾對話語的接觸認知、對符號意義的賦予及重構等方面審視話語表達與傳播策略。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提出了“中國夢”在不同屬性層面的敘事及傳播偏向特性,并從這些特性逆向反推文本生產及傳播策略,充分展現了作者在話語傳播問題研究上的學術功底和方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話語理論體系的深化和反思,呈現出較強的思辨性特點。

在“中國夢”傳播層面,作者突破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信息“傳遞觀”局限,將傳播視為意義協商與交換過程,將“中國夢”傳播視為一個復雜場域,深入分析了這些場域的內部結構及其對傳播活動的影響。大抵而言,作者將“中國夢”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大場域,在不同場域中,又根據話語性質、內涵及傳播對象的差異細分為更小的場域。不同場域的傳播特性不同,傳播規律也有所差異,作者針對這些差異深入分析了不同傳播場域對話語意義構建、敘事模式、文本生產、傳播策略的影響。在國內場域,作者從敘事角度,關注“中國夢”的宏大敘事與日常敘事、集體敘事與個體敘事之間的差異及其邏輯關系;在國際場域,作者既關注國際傳播場域的特性,又重視國際國內兩大場域之間的邏輯和現實關聯。具體而言,作者將中國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等一系列對外傳播的重大問題納入“中國夢”話語體系之下,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為“中國夢”話語在國際場域的延展,還是有很多見地的。

除對“中國夢”的話語構建與傳播進行研究外,第六章還專門論述了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歷史,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特性,進一步闡明了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和平性特征。從表面看,這一章的內容似乎與前面五章有些脫離,更像一個“附章”,但從更深層次來看,“中國夢” 作為國家話語符號, 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話語,從文化傳統分析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特性,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基礎,筆者認為,這或許是深化“中國夢”話語研究的另一突破口,期待未來結出更加豐實的學術成果。

總之,《“中國夢”話語構建與傳播研究》一書內容豐富,是對“中國夢”進行全方位、多學科、立體化研究的一部高水平學術專著,縱橫貫通,學理性強,形成了嚴整的理論體系,是“中國夢”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力作。

猜你喜歡
場域話語研究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