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功能、短板與優化路徑

2024-05-09 23:56劉倩倩
關鍵詞:鄉土農民旅游

宋 瑞,劉倩倩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0006; 2.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濟南 250014)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三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目標,就需要選擇具有持續增長性、綜合帶動力、城鄉協同性和廣泛包容性的產業作為支撐,而鄉村旅游是其中一個重要選擇[1].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鄉村旅游作為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的綜合性產業,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穩定、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0.9億人次,占當年國內旅游總人次的50%以上[2],鄉村旅游已然成為新時期國內旅游消費的“主陣地”.與此同時,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學術探討的重要對象,相關研究涉及鄉村旅游的概念辨析[3]、發展類型[4]、關鍵問題和對策建議[5-6],以及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7]、鄉村振興[8]、共同富裕[9]的關系等.當然,由于理論對實踐的滯后性等原因,僅有少量研究將鄉村旅游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進行研究.相關研究中,房艷剛和劉繼生[10]認為鄉村旅游可以通過對農業、鄉村環境和文化資源的重組和再造挖掘鄉村內生發展潛力,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蕭洪恩和姜芳[11]認為鄉村旅游通過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村就地城鎮化、就地現代化的目標;張圓剛[12]認為鄉村旅游可以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吳開軍[13]認為,我國鄉村旅游將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能顯著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已邁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并按照從“總體”到“五位一體”再到“共同體”的邏輯,系統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徑,鄉村旅游肩負著實現“三農”現代化的重要使命,應在農業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要求,對鄉村旅游的潛在功能、發展短板和優化路徑進行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

1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潛在功能

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鄉村旅游是在“三農”領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其價值意蘊和潛在功能與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相呼應,應在以下五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1 鄉村旅游應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領域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鄉村高質量發展既是破解“三農”發展系列難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三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鄉村高質量發展要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實現鄉村就地化發展.作為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應從促進農業就地轉型升級、農民就地就業創業和農村就地城鎮化等方面助力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鄉村旅游應促進農業就地轉型升級.鄉村旅游通過對鄉村生產形式、生活形態和生存方式等資源進行可視化、體驗化和展示化,在農村現有產業基礎上注入更多服務元素,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由傳統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農業和非農業協同發展的多元結構轉變,從而實現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方面,鄉村旅游可橫向拓展農業功能,通過深入挖掘鄉村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將農業開發為包括旅游休閑在內的具有多種服務功能的產業形態;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可縱向延伸產業鏈條,通過帶動食、住、行、游、購、娛在內的旅游核心行業,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手工藝品生產、旅游用品和紀念品生產開發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助力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其次,鄉村旅游應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創業.旅游作為綜合性產業,具有“一業帶百業,一業舉而百業興”的聯動效應,能夠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并創造豐富的就業機會.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超過290萬家,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多萬家,若按每個經營主體帶動就業5人計算,相關就業人數超1 500萬人[14].可見,鄉村旅游能夠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擇業范圍,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就業.與此同時,發展鄉村旅游,還可以通過實施“歸雁計劃”吸引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到鄉、能人回鄉等,推動多主體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自主創新創業.

再次,鄉村旅游應促進農村就地城鎮化.作為一種異地流動性產業,鄉村旅游是聯結城市和鄉村的重要載體,也是城鄉之間資本、人力、知識等各種要素雙向流動的重要渠道[15].鄉村旅游能夠吸引城市居民、中小企業下鄉,推動資金、資源、項目入村進屯,為鄉村發展帶來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管理、物流等生產要素,并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深度融合,將鄉村發展嵌入更廣闊的社會網絡之中,為農村地區的就地城鎮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避免重復鄉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老路.

1.2 鄉村旅游應保障農民主體地位

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領域要求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具體到“三農”領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談不上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要以尊重廣大農民主體地位為基本導向,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作用.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應從個體主體性和組織主體性兩個層面有效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

一方面,鄉村旅游應增強農民個體的主體性.鄉村是當地人的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鄉村旅游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應在于農民.作為一種多產業融合的綜合性產業,鄉村旅游能夠通過旅游的形式提高農民在鄉村發展中的參與程度和受益比例,從而增強農民在鄉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鄉村旅游發展可為農民帶來非農收入和就業機會,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旅游開發和經營的積極性,調動農民群體在鄉村發展中的參與度、共享度和創新度.與此同時,鄉村旅游可拓展農民視野并增加培訓機會,提升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水平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能力[16].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應發揮鄉村組織的主體性.鄉村組織在鄉村發展中具有橋頭堡和主心骨作用,能夠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持續而有力的保障.就基層黨組織而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活力、組織效力和組織能力,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引領和思想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言,發展鄉村旅游可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助推村集體經濟組織向集約化、規?;l展,推動新型農民股份合作社、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的形成和發展,促進鄉村旅游組織的建設、規范和壯大[17].

1.3 鄉村旅游應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領域要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頭在鄉村、主體在鄉村,有必要深入挖掘、繼承和創新傳統優秀鄉土文化,促進以農民為主體的鄉土社會融入精神文明,以鄉村文化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旅游具有承載鄉土文化精神內涵、向內筑牢鄉土文化和向外傳遞鄉土文化等多重作用.

首先,鄉村旅游應承載鄉土文化精神.鄉村作為延續千年的聚落形態,保留并承載著老宅大院、歷史遺址、民間傳說、手工技藝以及各種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活動在內的鄉土文化,是一種包含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的綜合性文化價值體,具備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鄉村旅游以物質的、非物質的鄉土文化為“魂”,將質樸的鄉土文化轉化為寶貴的旅游資源,使其在旅游發展中得到活化、保護、利用和傳承.例如:將農業生產場所和農民生活場景轉化為鄉村旅游體驗項目,將鄉村的特色手工藝品轉化為旅游紀念品,將鄉村的民間傳說轉化為旅游演藝活動,等等.

其次,鄉村旅游應向內筑牢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根植于鄉村,蘊含著濃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鄉村旅游開發實現了鄉土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鄉村居民在此過程中受益并重新認識和建構鄉村的文化價值.當地特色文化的精彩展示以及游客的積極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并進一步激發村民對當地特有的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愿.另外,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鄉村內生的民俗民情、村規民約等地方性知識,作為內嵌于鄉村生活語境的文化表達范式,能夠切實滿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要,并在鄉村旅游的強化作用下,推動鄉土文化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再次,鄉村旅游應向外傳遞鄉土文化.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鄉土文化,因其與工業文化具有反向互補的特征,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不同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差異性文化體驗,滿足其在觀光、休閑、學習、社交、懷舊和自我身份建構等方面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要.鄉村旅游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手法,以現代審美方式對傳統鄉土所留下的建筑形態、形成的社會風尚、蘊含的人文精神加以詮釋,在高度還原鄉土文化符號和事象的基礎上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鄉村旅游產品,引導鄉村發展從“賣(農)產品”向“賣風景”“賣溫情”“賣文化”轉變.通過鄉村旅游,外來旅游者流入鄉村空間,在與鄉村的自然世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鳴中對鄉土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在城鄉互動過程中實現鄉土文化的向外傳遞.

1.4 鄉村旅游應增進鄉村民生福祉

中國式現代化在社會領域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難點和主要任務在農村、在農民.這要求鄉村振興必須把實現農民群體共同富裕擺在首位,讓廣大農民能夠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而鄉村旅游在助力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鄉村旅游應助力農民增收.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種養業一直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其經濟收益較低且穩定性較差.鄉村旅游作為一種“不離土不離鄉”的新型發展道路,能夠突破傳統種養業的發展瓶頸,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并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例如,農民可利用自有場地、房屋、設施從事采摘園、休閑農莊、鄉村營地、鄉村民宿等旅游經營活動,取得經營性收入;可出售自家特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取得商品性收入;也可將土地、資金等自有生產資料和各類資產投資入股鄉村旅游項目,取得權益性收入;還可以直接在鄉村旅游經營戶中參與接待服務,取得工資性收入[17].通過上述方式,農民能夠公平合理地分享鄉村旅游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收入得以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應縮小城鄉差距.長期以來,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落后所導致的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由于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異質性文化資源,大量的城市居民流向鄉村地區進行旅游休閑活動.鄉村旅游作為異地流動性產業,在為農村地區帶來規模龐大的旅游消費的同時,還通過旅游消費促進生產要素向鄉村集聚,進而改善鄉村地區發展環境,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研究表明,鄉村旅游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方面效果顯著,具體通過提升公共服務產品(如農村交通設施、通信設施和醫療設施等)供給水平、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民就業渠道等多種方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8].

1.5 鄉村旅游應推動鄉村綠色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文明領域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是難點,鄉村是重點.鄉村是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鄉村振興必須牢固樹立并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鄉村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鄉村旅游作為推進綠色興農與農業發展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在激活鄉村生態價值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為鄉村振興“賦能增色”.

一方面,鄉村旅游應激活鄉村生態價值.鄉村旅游要能夠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領域.鄉村旅游以鄉村生態資源為依托,通過挖掘鄉村生態資源的景觀價值,可將自然、原生態的生態資源通過鄉村旅游轉化為具有休閑觀賞游覽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從而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與此同時,“綠水青山”不僅僅是山清水秀的鄉村生態資源,還是以田園風光、村落景觀和鄉土文化為載體的鄉村文化景觀,它是鄉村生產、村民生活、生態環境等鄉村地域系統功能分異的空間表現,其鄉土性價值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同樣得以轉化.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應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旅游作為資源依賴型產業,以鄉村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等作為其發展的資源本底.為了發展鄉村旅游,不僅需要對荒山、林地等進行生態修復,還要加強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整治,如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的生態環境質量.另外,鄉村旅游發展也有助于提高村民和當地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貫穿于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當中,并通過建立健全鄉村生態補償機制,將鄉村旅游的“金山銀山”回饋到鄉村的“綠水青山”之中.

2 當前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

在全面認識鄉村旅游在“三農”領域促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潛在功能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原因,鄉村旅游發展中還存在諸多短板.只有精準厘定并真正彌補這些短板,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式“三農”現代化的實現.

2.1 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

盡管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旅游項目遍布全國各地,但是鄉村旅游單一化、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其中旅游產品千篇一律、開發模式千村一面等問題尤為突出.這既制約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其具體表現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鄉村旅游產業缺乏整體規劃.不少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鄉村旅游大力支持,但并未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系統整合.由于鄉村旅游產品和項目投入較小、進入門檻較低,不少企業或個人各自為政,基于相似的鄉村資源稟賦進行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一定區域內鄉村旅游項目之間互補性不強,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從而導致鄉村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無法形成有效合力,難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并發揮規模集聚效應.

其二,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地域特色.獨特的鄉土文化和生態資源是鄉村旅游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關鍵.但是,既有鄉村旅游產品對鄉村風貌特色、鄉土文化特色、地方土特產特色和傳統工藝技能特色的挖掘不夠,多數鄉村均以農田、村莊、林地等非壟斷性資源作為鄉村旅游資源基底,并以大同小異的手段和形式進行旅游產品設計和開發,導致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地域特色.即使部分經營者有意打造特色旅游IP,但仍存在挖掘深度不夠、建設標準不高、過度城市化或商業化等問題.

其三,鄉村旅游項目開發模式雷同.一些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習慣于走“借鑒成功經驗”的老路,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喜歡簡單模仿或復制拼貼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這種盲目跟風式的發展模式雖能在短期內獲得一定收益,但也造成了大量項目雷同、重復建設.不管是早期的“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是后來的休閑農場、鄉村民宿,乃至近年走熱的田園綜合體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產品同質化、類型單一化等問題.

2.2 農民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從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鄉村旅游應最大程度地實現廣大農民的參與和受益.但是,當前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以當地政府和外來資本為主,村集體缺乏主導權,村民參與程度和收益比例較低,導致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一方面,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民主體地位缺失.目前,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僅僅表現為城市資本和城市人群對鄉村資源和鄉村空間的利用和消費,把當地農民視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客體而非主體,并未提升農民的自主發展能力.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諸多旅游開發商更傾向于以“整村搬遷”、雇傭部分村民的形式承接鄉村旅游資源,鮮少注重對鄉村居民“非農就業”能力的培養,導致當地農民無法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獲得長效合作和發展機會[19].另外,由于缺乏平等協商機制,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群體難以與外來資本平等對話,致使部分地區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不斷被邊緣化.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經營中農民自身能力有限.目前從事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活動的當地人大多是留在鄉村地區的農民.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因外出求學或打工而流入城市,現有的鄉村留存人員多為中老年人、學生或孩童等.相對于專業人員而言,其文化教育水平和知識領悟能力偏低,且沒有從事過鄉村旅游工作的相關經驗,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或教育,缺乏適應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的經營管理理念,在能力和心智等方面難以滿足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另外,盡管部分地區通過吸引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等方式為鄉村發展儲備人才,但是人才留存效果并不理想[19],鄉村旅游專業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都難以滿足發展需要.

2.3 文化保護利用不充分

鄉土文化根植于鄉村發展血脈,是鄉村旅游的根基和靈魂.以鄉村旅游為載體,對鄉土文化進行系統挖掘和保護傳承,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存在鄉土文化傳承力度不強、保護意識淡薄、開發創意不足等問題,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其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鄉土文化傳承力度不強.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鄉村人口外流和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加之外來先進文化的流入和沖擊,使得鄉村原生態的鄉土文化日漸沒落甚至中斷.鄉土文化內涵的缺失削弱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相應的旅游產品開發大多停留在農家宴、垂釣、攝影等休閑娛樂、鄉間野趣的初級階段,涉及鄉土文化內容較少.這必然導致游客難以在旅游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鄉村文化認知和高水平的鄉村旅游服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在鄉村旅游中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其二,鄉土文化保護意識淡薄.鄉村居民作為鄉土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了解當地的鄉風民俗,掌握特有的傳統技藝.然而,不少地區由于鄉村居民缺乏對鄉土文化價值的認識,難以形成鄉土文化自信并自覺參與到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之中.另外,在快速城鎮化和過度商業化的沖擊下,鄉土文化容易因以經濟為中心的片面發展觀而產生異化甚至面臨瓦解.一些地方將現代化、城鎮化的元素符號過度嵌入到鄉村旅游文化體系之中,導致鄉土文化的扭曲和失真.

其三,鄉土文化開發創意不足.當前鄉村旅游中的文化資源開發規模持續擴大,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策劃與規劃,鄉村文化項目建設標準化和發展樣板化等問題凸顯,導致鄉村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缺乏創意創新,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和消費訴求.如某些鄉村旅游目的地擁有極具地方特色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其發展方式老套呆板,致使鄉土文化個性和特色被抹殺,從而導致鄉村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價值特色和鄉村地方調性.

2.4 利益共享機制有待優化

盡管鄉村旅游能夠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提高農民非農收入,但是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傳統外源式發展模式導致不少地區“飛地化”現象突出,且鄉村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程度存在較大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推進共同富裕的效果.

一方面,鄉村旅游產業收益漏損嚴重.盡管鄉村旅游開發的內外互補機制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效率,但是外源式發展模式的逐利性容易造成外來投資者對鄉村資源的掠奪以及鄉村居民在鄉村發展中的失權問題.這有可能致使鄉村旅游開發陷入公平與效率雙重失衡的不良循環.具體來講,外來投資者的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者均從外部帶入,在進行大規模、低成本甚至破壞性的旅游開發之后,除少量補償金和稅收外,對當地勞動力、關聯產業及社會建設的貢獻有限.在一些地方,鄉村旅游發展成果被外來投資者“卷走”,鄉村旅游發展陷入“收益漏損”的陷阱,無法實現增加鄉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內部參與機會不均.當前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共識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19],鼓勵鄉村居民更多地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然而,在部分地方,由于綜合協調的缺位或不當,少數擁有區位、資金或規模優勢的村民在單純市場力量的推動下參與到旅游經營接待之中,成長為旅游精英并獲得較高的旅游收益,而缺乏相應優勢的村民只能從事低水平、低收益的體力勞動或小商販經營,在鄉村旅游發展中逐步被邊緣化[20].在資本博弈、社會網絡和地理優勢的共同作用下,鄉村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降反增,導致鄉村居民內部貧富差距有所擴大.

2.5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挑戰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鄉村旅游項目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粗放式、盲目性、無序化的旅游發展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鄉村旅游開發的生態保護意識淡薄.近年來,受“重績效、拼經濟”理念的影響,部分地區在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時追求“短、平、快”,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對生態保護重視不足.一些鄉村旅游項目在前期開發階段,以“走馬觀花式考察”代替深入、嚴謹、專業的調查、論證、評估,盲目批準、開展旅游項目.一些鄉村旅游項目在中期建設階段,因缺乏必要的規范約束和監管措施,部分項目開發造成建設性破壞或經營性破壞,為鄉村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的環境承載力面臨挑戰.我國每年超30億人次的鄉村旅游客流量,在帶來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導致鄉村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在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過程中,積少成多的環境污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態損失,例如水體污染加劇、大氣質量下降、固體廢棄物增多、植被和土壤破壞等.與此同時,鄉村地區缺少相對完善且先進的垃圾處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加之鄉村的自然生態循環與恢復能力又相對較為緩慢,隨著游客規模的持續增大,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巨大壓力.

3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優化路徑

就其潛在功能而言,鄉村旅游對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要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出發謀劃鄉村旅游的發展愿景.而就其發展現狀而言,鄉村旅游發展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值得關注的問題和亟待彌補的短板.未來,要針對這些短板問題,提出系統性的優化思路和具體舉措.最主要的是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探索鄉村旅游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創新

如何發揮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產業優勢,實現鄉村就地高質量發展,是以鄉村旅游為抓手推動“三農”現代化的關鍵問題.為此,要特別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要以全局思維做好鄉村旅游規劃.在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時要堅持規劃先行,對所有鄉村旅游資源,包括原生鄉土環境、村落結構以及村落周邊的古樹池塘、水系濕地、田園山林等,進行整體規劃,在資源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布局基礎上,注重區域競合與垂直分工,明確每個區域或村莊應該從事的旅游項目類型,有目的地引導形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多元化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爭取通過分層利用、疊加利用、多維利用的方式“用足”鄉村各色資源,從而推動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

二是要以特色理念開發鄉村旅游產品.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包括成都的“五朵金花”、北京的“十大業態”在內的多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被復制和模仿.然而,鄉村旅游的活力和魅力在于其特色化和個性化[21].換言之,鄉村旅游發展應尊重地方個性,立足于當地特色旅游資源條件,不能簡單復制或直接照搬其他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因此,要重視獨特的地方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依托于不同區域或村莊獨特的產業資源、歷史文化、區位優勢,實施“因村制宜”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三是要以融合模式創新鄉村旅游業態.近年來,旅游業的融合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其產業關聯性特征日益凸顯.鄉村旅游作為發生在鄉村空間的旅游形式,可以通過與農業、體育、康養、生態等諸多行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業態由單一形態向復合形態的轉化,并推動形成鄉村綠道、登山步道、戶外體育公園、休閑露營地、房車自駕車營地、馬術俱樂部、鄉村主題博物館、鄉村非遺展示與體驗館、鄉村美術公社、鄉村音樂部落、鄉村動漫基地等各種鄉村旅游新業態[22],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啟智增知、研學游歷等多元化需求.

3.2 構建鄉村旅游人才支撐體系,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實現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鄉村旅游發展不僅要注重發揮本地農民的主體作用,也要注意激發外部人才參與鄉村旅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要重點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一方面,要注重培養鄉土人才.缺乏高素質、專業化、富有創新意識的鄉土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主體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未來可加大力度,培養一批既懂農業生產又懂旅游服務的新型農民,激發和引導他們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體,并組建農民股份合作社.既要引導農民更深入地參與甚至主導鄉村旅游,通過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自主能力,提升農民自我成長、自我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也要重視鄉村旅游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與相關培訓機構和院校合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升現有鄉村旅游參與者的整體素質、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還要建立多元化的保障體系,包括行政保障、師資保障、法律保障等,使鄉土人才培養成為一項長期的持續性工程[23].

另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外部人才.除培養鄉土人才外,還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各類“人才計劃”引導外部人才向鄉村一線集結,多措并舉“引智下鄉”,從而為鄉村旅游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吸引“鄉賢”返鄉,牢牢抓住返鄉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依戀”特性,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要吸引人才下鄉,通過專業志愿支援、掛職鍛煉、人才輸送、對口幫扶等方式吸引專業型旅游經營管理人才,滿足不同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需要.另外,要充分利用好“新鄉賢”“鄉村精英”“藝術家紳士”等的示范引領作用,更好地發揮其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帶頭作用.

3.3 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特色鄉土文化

如何全面活化和廣泛傳承鄉土文化,使鄉村旅游獲得持久生命力,是以鄉村旅游為抓手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為此,有必要對鄉土文化進行再認識、再傳承和再創造,并特別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一要系統性挖掘鄉土文化.鄉村地區保存有最豐富的、最完整的傳統文化,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引領、市場推動、村民和社會參與的共同作用下,對鄉土文化進行主題式、系統化的挖掘與重構,將更多的鄉土文化符號納入鄉村旅游吸引物的開發范疇,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本底.例如,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挖掘不同鄉村獨有的風俗、禮儀、飲食、服飾、建筑、戲曲、手工藝等傳統文化遺產;實施“非遺文化入戶、文化活動入場、文化產品入展、文化符號上墻、傳統禮儀進家、文化景觀進村”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回歸計劃,從“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鄉村傳統文化感知體驗系統.

二要創造性轉化鄉土文化.旅游活化是鄉土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通過將特色鄉土文化融入旅游發展規劃,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持續激活鄉土文化生命力.具體來講,在系統梳理、整合、追憶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旅游開發者運用善于發現的眼光和精于轉化的能力,實現對傳統村落、鄉土文物、鄉風民俗等鄉土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例如,實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推動鄉村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活化與常態化演出;打造鄉情展覽館、鄉村遺產活態博物館、農業文化公園等,全景展示鄉村的歷史文脈和民風風俗,強化村民和游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鄉土文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彩.

三要創新性發展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鄉村旅游作為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必要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為基礎,在充分尊重傳統鄉土文化的前提下,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現實課題和民眾需求,創作一批充滿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為今天所用,為現實所用.例如,依托于當地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通過文化創意等新生產方式或藝術手段,打造一系列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IP衍生品、主題文化衍生品等在內的特色文創產品,對鄉土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從而讓鄉土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時代價值.

3.4 規范鄉村旅游收益分配機制,保障村民合法權益

鄉村旅游發展必須重視村民權益,確立科學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充分保障村民公平享受鄉村旅游發展效益的權利,防止挫傷農民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鄉村旅游的熱情.為此,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以內源式發展實現福利本地化.鄉村旅游要以鄉村內源式發展為根本,同時借助外部資源的力量,在內外部資源的共同作用下,推動鄉村地域自然、社會、文化特征有機地嵌入到鄉村地區.例如,通過現代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園、生態農家樂、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等形式將鄉村旅游資源的經營權、管理權、使用權進行內生保留,在鄉村旅游產品與地方生產要素、生產活動、生產主體之間建立深度聯系[24].通過將地方資源創造的價值再次分配給地方,最終實現發展過程、發展選擇和發展紅利等最大化地落實到本地.另外,要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避免散沙式發展,爭取在外來資本與村社資源動態博弈的過程中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有力而持續的保障.

二是要以共享式發展實現收益均衡化.一方面,要完善鄉村旅游開發收益補償機制,在落實征地補償政策的前提下,將土地要素等鄉村旅游資源公平合理地量化至鄉村居民,并形成公平有效的“資源變資產”的量化機制,切實保障村民公平享有應得的收益補償.另一方面,要完善鄉村旅游開發收益分配機制,在政府部門的有效干預下,確保在資金、知識、信息、社會資源、綜合實力等方面處于不同水平的村民,擁有共同參與、公平受益和同步發展的機會,并改善鄉村旅游合作社或鄉村旅游企業內部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切實擴大鄉村旅游的民生覆蓋面并維持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3.5 完善鄉村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鄉村旅游要兼顧鄉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既不能“竭澤而漁”,以犧牲鄉村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緣木求魚”,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為借口而舍棄鄉村發展.為此,要特別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制定鄉村生態環境專項保護規劃.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環境評估體制,借鑒并運用國際先進的生態旅游發展方法和理念,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鄉村轄區內的土地、水質、氣候、生物等重要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歷史景觀、村落建筑、傳統文化等人文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專業嚴謹的評估,從而確定合理的鄉村旅游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另一方面,要統籌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統治理,并制定科學的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體系,嚴守鄉村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的基本原則,在保護與改善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鄉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是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應用.發展鄉村旅游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必要建立綠色發展機制,實施綠色開發和綠色管理.以智慧監測技術為支撐,通過技術創新深化精益服務,既要加強對鄉村水土、大氣等資源的監督和保護,又要科學測定鄉村旅游的社會環境容量和生態環境容量,并嚴格監測控制旅游設施建設和游客流量.以環保技術創新為基礎,加強環保技術在鄉村的應用推廣,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包括但不限于組織力量進行垃圾回收、分類和處理,建設污水處理中心和完善的污水處理管網系統,全面展開改電、改灶、改廁等工作.

三是完善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首先,要改革現有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結合當前鄉村旅游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修改并完善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性環境保護條例,為鄉村綠色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培育、建立并健全鄉村旅游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如建立生態資源市場、構建價值評估核算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等,促進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再次,利用鄉村旅游收入建立環境財政,并加大鄉村生態環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對鄉村環境進行專項治理.

4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協調推進的發展方式.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出發,鄉村旅游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三農”現代化的有力抓手,兼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優勢,具有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保障農民主體地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進鄉村民生福祉和推動鄉村綠色發展等重要功能.然而,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仍然存在同質化問題嚴重、農民主體地位不突出、文化保護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機制有待優化、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挑戰等問題.未來,亟需從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弘揚特色鄉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權益、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加以優化.

猜你喜歡
鄉土農民旅游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旅游
芬芳鄉土行
讀《鄉土中國》后感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