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破辗漳芰μ嵘牟呗匝芯?/h1>
2024-05-09 23:45華南理工大學王功敏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廣東教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科普活動科普科技

文/華南理工大學 王功敏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蘇 潔

一、研究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1]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具有開展科普的天然優勢,應積極開展科普服務?!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作了相應規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提出,“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高??破辗帐菄铱破阵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高??破辗漳芰κ翘嵘覈萍紕撔履芰?、服務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根據統計,201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3.27%,2015年是6.20%,2020年達到10.56%。對照同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0年第43位、2015年第29位,上升到2020年第14位、2022年第11位,與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同頻且密切關聯?!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實現此目標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高校大有作為。

與此呼應,高??破辗盏难芯客缴L。在CNKI數據庫,截至2023年12月,以“高校+科普”為主題檢索有2232篇文獻;以“高校+科普服務”為主題僅97篇。研究內容較分散,側重科普活動、科普教育等,缺少整體性視角,而增強科普服務的系統性、協同性是提升高??破辗漳芰Φ年P鍵。

二、當前高??破辗沾嬖诘膯栴}

1.高??破辗仗幱谧园l自覺狀態,重視程度待提高

科普是公益事業,一些高校把科普工作當作“軟任務”“軟指標”,存在重科研輕科普、科研與科普相脫節現象。[2]部分高校成立科協,設置科協辦公室等組織機構負責科普工作。據相關科協官網顯示,北京有高??茀f43個,浙江67個,廣東85個。但科普意識、經費人員投入等與高校應擔負的科普責任在制度要求上有差距。如高校參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性不高,2019—2020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共344家,依托單位為高校僅46家。[3]

2.科普激勵機制不健全,師生參與科普動力不足

師生依靠熱情和奉獻做科普服務,對高校教師是否做科普并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以及相應的評價激勵機制。[4]雖然2019年以來北京、天津等部分市已開展科普系列職稱評審,但僅限于本地區的科普從業者。2023年《關于公開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見的公告》新增第四十二條提及“國家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制度,為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但高校教師本身承擔教學、科研等硬考核指標壓力大,易出現不愿做科普、不會做科普、不敢做科普的窘態?!侗本┛茖W素質綱要》提到,引導高校開展科普學分制試點等,但參與科普志愿活動通常不計入學分或者少量學分,或者科普志愿活動對知識性等要求高,導致學生不愿意參加科普志愿。

3.科普平臺類型單一,傳播通俗化、大眾化不足

高校一般依托自身的實驗室、校史館、圖書館等科普場地或設施面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實施過程中比如實驗室等開放必然造成儀器設備不同程度的損壞、實驗安全等問題,增加管理成本,削弱資源開放的積極性。高??破諅鞑サ姆绞讲粔蚨嘣?通常依托校園網等平臺進行科研成果、科普活動宣傳。高??破辗盏膶ο蟛粦獌H限校內師生,應面向大眾,而大眾的需求偏好與大學生不同、科普傳播與專業教育、新聞傳播亦不同,高校需創新科普傳播策略,將科學知識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大眾。

4.科普活動形式較固化,活動特色、常態化、協作性不足

高校通常舉辦或參與科技活動周(日)、特色學科的專業賽事、科技交流活動等,過于注重科普講座、展覽等傳統方式。且高校開展科普服務(活動)往往是基于政策和任務,具體依托院系、校團委等開展一些單一主題、隨機性的活動,沒有形成常態化的科普品牌。

三、高??破辗仗嵘牟呗?/h2>

1.發揮人才優勢,完善科普激勵政策

高校教師具備科普優勢,但參與科普必然增加工作量,需健全激勵機制。首先,高校要加強政策引導,將教師參與科普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在工作量計算、職稱聘評、評獎評優等方面的認定機制,提高教師投身科普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參與科普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促進科普志愿服務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其次,認知認同是執行的前提,通過政策宣傳、專題研討會等幫助教師對科普產生認同感、責任感;基于科技重創新、科普重傳播的特點,開展科普服務等培訓,提升科普傳播能力,引導教師擺脫“講課式”科普方式,圍繞科技前沿、社會熱點等推出科普類慕課、短視頻等。再次,基于受眾主觀上認為某一信息來源專業性越強、可信賴性越高時,就越容易相信或接受這一信息,即信息源可信度越高,傳播效果越好,院士群體科普具有獨特的科學權威效應。[5]高??山M建以院士為核心、青年教師等為骨干的科普團隊、院士科普工作室等,發揮院士示范作用開展科學教育,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等。

2.發揮課堂主陣地,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探索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等強調大學跨學科改革,STEM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跨領域教育。但當前大學STEM教育發展緩慢,大學生又是科普的重點對象,高校應突破傳統專才教育模式,促進跨學科能力發展,成立STEM研究中心等協調、研究機構,加強STEM教師培養培訓,探索開發跨學科整合型STEM課程,搭建STEM 實踐平臺,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融入課程教學和創新實踐,尤其是重構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的教學內容,優化基于項目、問題等的教學設計,以及開發生活化數字實驗、共建校企合作等實習實訓基地。高等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還可探索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科普經營管理、科技傳播、科普產品研發等專業人才。

3.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健全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

科技資源稀缺性決定了共享的合理性??破展芾聿块T強化宏觀統籌協調,健全政策法規與服務體系,打通“科研—科普”鏈條,把技術層面的創新成果轉化成精神層面的創新文化。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等,高校應鼓勵重大科研項目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鼓勵支持具有科普價值的科研項目中適當設置科普任務,如圍繞科技成果開展科普活動、開發科普產品等。出臺科研設施相關保障政策,優化管理,圍繞公眾關注的領域,推動具備條件的科研平臺向公眾開放,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構建高??破展餐w,打破高校、地域等邊界,由高??萍蓟蚩破展芾聿块T牽頭增進與專業科普組織、企業等合作,及時普及科技成果、對接科普資源等,擴大科普覆蓋面。

4.促進點線面協同,構建科普宣傳活動體系

“點上”聚焦青少年,結合招生宣傳等契機,開展青少年科技夏令營、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引導關注國家戰略需求,激發科研興趣?!熬€上”深度挖掘本??破召Y源,打造科普活動品牌、培育科普達人?;诳破展ぷ髡删€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7],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開發沉浸式科普活動、數字化科普產品等,提升科普參與互動和體驗效果?!懊嫔稀奔訌姴邉?與機關、企業、社區等合作開展覆蓋各類人群的科普活動,推動科技工作者與文學、藝術、媒體工作者等合作,從選題方向、傳播形式、語言風格、闡述路徑等層面提升科普內容的傳播力與鏈接感[8];聯合其他高校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科普活動,形成協同效應。

猜你喜歡
科普活動科普科技
科普活動結碩果 廣泛好評樹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進”活動精彩不斷
南京師范大學“科學大篷車”公益科普活動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普活動展少年風采
科技在線
全國各地開展無線電科普活動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