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消化道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技術要點

2024-05-09 08:30杜宏宇
新農民 2024年10期
關鍵詞:防治診斷病豬

杜宏宇

摘要: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概率相對較高,此類疾病常見的有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副傷寒、豬輪狀病毒病以及豬痢疾等。消化道疾病對豬的危害性較大,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豬只死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對豬消化道疾病進行準確診斷,并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這樣才能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關鍵詞:豬消化道疾??;病豬;診斷;防治

豬肉不但營養豐富,且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從而成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為滿足人們對豬肉的需求,生豬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在養殖過程中,消化道疾病對豬的生長發育產生了一定的危害,若是防治不到位,則會給養殖場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要了解診斷方法,并掌握防治技術,方可降低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概率。

1 豬流行性腹瀉

1.1 診斷

1.1.1 流行病學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一種豬的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歸屬于消化道疾病的范疇,任何日齡的豬均為可感染對象,最易感的是7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為100%,發病時有典型癥狀,母豬的易感性次之,發病率為15%~90%。通常情況下,該病呈現為暴發性的流行特點,當養殖場內1頭豬感染PED后,其他豬會陸續發病,病程的持續時間在14~21 d。PED的傳染源為病豬和帶毒豬,該病的發生與季節密切相關,氣溫較低的冬季和初春是PED高發的季節。

1.1.2 臨床癥狀

不同日齡的豬感染PED后會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具體如下:染病仔豬最為明顯的癥狀是上吐下瀉,排泄物呈水樣,病程持續的時間大約在3~4 d,若是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染病仔豬會因為脫水而死亡,調查結果顯示,病死率高達80%~100%;成年豬感染PED表現出來的癥狀相對較輕微,病豬的體溫升高,精神狀態較差,食欲減退,伴有腹瀉發生,一般

7 d左右病癥會逐漸減輕,并有好轉的跡象,很少出現死亡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成年豬感染PED后會繼發其他疾病,從而導致病情加重,造成死亡率升高。

1.1.3 病理變化

病豬典型的病理變化出現在小腸位置處,對小腸進行病檢后發現,其中存在液體,顏色呈淡黃。因小腸膨脹導致腸道壁的厚度變薄,并且在腸黏膜上能夠看到較為明顯的出血點,腸系膜淋巴結呈現為腫大的現象。通過觀察小腸發現絨毛變短,嚴重時小腸絨毛會消失,由此消化酶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導致營養物質無法被腸道消化和吸收,從而造成腹瀉進一步加劇。

1.1.4 診斷方法

按照流行病學分析、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對PED做出初步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以采取實驗室技術,如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IFA(免疫熒光試驗)以及血凝試驗等[1]。因PED與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處,所以要仔細鑒別,避免誤診。

1.2 防治

1.2.1 預防

為有效預防PED的發生,要加大飼養管理力度,給豬群提供良好的飼養管理,以保證圈舍干燥潔凈,做好定期消毒,殺滅致病菌;對分娩前的母豬進行接種免疫,增強母源抗體,這樣可降低仔豬染病的可能性。

1.2.2 治療

目前,尚未有治療PED的特效藥。因此,一經發現仔豬染病要及時補液,防止脫水死亡,在補液的基礎上,使用一些抗生素藥物,避免繼發性感染。腹瀉嚴重的仔豬可口服頭孢和黃芪多糖,并肌內注射乙酰甲喹,這樣可以緩解癥狀。

2 豬傳染性胃腸炎

2.1 診斷

2.1.1 流行病學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該病毒歸屬于冠狀病毒的范疇,其血清型具有唯一性。任何年齡的豬均為易感對象,日齡小的仔豬更易感染,發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較高,成年豬染病后能夠自行恢復,一般不會出現死亡的現象。貓科和犬科動物均可攜帶該病毒,并且會將之傳染給豬,染病后的豬會變成新的傳染源,發病時和康復后60 d以內均會攜帶該病毒,對豬群的影響較大,該病的傳播途徑較多,如接觸、排泄物、呼吸道以及乳汁等。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與季節有關,冬季和初春是該病的高發期,發病具有突然性、區域性、周期性和流行性等特點。

2.1.2 臨床癥狀

病豬在不同時期表現的癥狀有所區別,如14日齡以內的仔豬染病后24 h內會出現上吐下瀉的狀況,排泄物為水樣,呈淡黃色,伴有惡臭味,仔豬因脫水導致體重大幅度下降,若是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在發病后的1周內死亡;14日齡以上的豬病死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容易造成發育不良,染病的仔豬與母豬接觸時,會將病毒傳染給母豬,染病的母豬食欲減退,伴有上吐下瀉的現象,乳汁分泌減少甚至停止分泌。育肥豬因體質強健,所以染病率較低。

2.1.3 病理變化

病豬典型的病理變化出現在胃部和小腸處,胃部有明顯的膨脹現象,腸炎是小腸處主要的病變情況,腸壁變硬且彈性喪失,病情嚴重時,小腸壁呈現為透明狀,伴有惡臭味,小腸上表皮組織有充血或是出血的跡象。通過剖檢可見小腸內絨毛縮短,有炎癥反應。

2.1.4 診斷方法

按照流行病學分析、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對豬傳染性胃腸炎作出初步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以采取實驗室檢測,如病毒分離鑒定、電鏡觀察法、病毒中和實驗,以及免疫熒光技術等。

2.2 防治

2.2.1 預防

為有效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養殖場要減少引種,盡可能自繁自養,必須引種時要避開疫區,引進的豬要隔離飼養,時間不少于30 d,確認無異常后方可合群。養殖場采取封閉式管理,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出,人、車入場前要全面消毒,同時要加大環境管控力度,做好圈舍的日常清潔工作,保持干燥、通風,各類器具和工具要定期消毒,選用高效的消毒劑。對豬群接種免疫,提高抵抗力,可以選用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或是G5型三聯滅活疫苗等。

2.2.2 治療

豬傳染性胃腸炎尚未有特效藥,針對發病的仔豬要加強補液,使其體內的電解質保持平衡,防止脫水死亡,并使用相應的藥物控制繼發性感染。染病的母豬可靜脈注射維生素C、恩諾沙星和葡萄糖生理鹽水混合液,1次/d,持續3 d可以見效[2]。

3 豬副傷寒

3.1 診斷

3.1.1 流行病學

豬副傷寒的致病菌為沙門菌,6月齡以內的豬為易感對象,該病的發生基本不會受到季節的影響,全年任何時間段均可能發生,潮濕、多雨會增大發病概率,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當仔豬自身的抵抗力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降時,會增大該病發生與流行的可能性。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均會有沙門菌,病菌會導致飼料和飲水污染,并通過消化道傳染給健康豬,病菌進入健康豬體內后會潛藏于消化道、膽囊、淋巴結內,豬的免疫力下降時,便會發生內源性傳染,一旦發生連續感染,病菌的毒力會大幅度增強,從而導致傳染范圍增大。

3.1.2 臨床癥狀

豬副傷寒具有一定時間的潛伏期,短則2 d,長則數10 d,可將該病分為3種類型,即急性、亞急性、慢性,不同類型的臨床癥狀有所差別。感染急性型副傷寒的病豬,會表現出敗血癥的典型癥狀,雖然發病率比較低,但病死率卻非常高,病豬的體溫會上升到41~42℃,精神變得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減退,隨著病情的加重,病豬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困難,并伴有下痢,顏色呈淡黃,在瀕死期時,在病豬的胸腹、耳根處有明顯的斑點,呈紫紅或藍紫色.感染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副傷寒的病豬表現的癥狀基本相同,初期時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有明顯的畏寒現象,體溫上升到40.5~41.5℃,結膜發炎,眼角處有分泌物,呈膿性,角膜變得渾濁,個別有潰瘍的跡象。初期時便秘,逐步轉為下痢,

排泄物內混有少量的血液,散發出惡臭的味道。

3.1.3 病理變化

感染急性型的病豬病理變化呈敗血癥,肝臟、腎臟、脾臟等臟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腫大現象,其中肝臟和腎臟充血或出血,脾臟的顏色為暗藍紫色,全身淋巴結腫脹、充血,漿膜面及胃腸黏膜上均有出血點;感染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病豬病理變化發生在腸道,在腸黏膜上覆蓋有一層壞死物,狀若糠麩,剝除后可見潰瘍面,呈紅色,邊緣不規則,因組織增生導致腸道壁的厚度和硬度增大,肺部切片可見干酪樣的病灶。

3.1.4 診斷方法

按照流行病學分析、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對豬副傷寒作出初步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以采取實驗室技術,如分離培養、生化鑒定、血清學鑒定等。

3.2 防治

3.2.1 預防

要做好仔豬生長發育階段副傷寒的預防工作,保證初乳充足,并在正式斷奶前為仔豬充分補料,以此來增強其體質,使仔豬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這樣可以使副傷寒的發生概率大幅度降低。養殖場要加大飼養管理力度,減少仔豬的應激反應,重點注意仔豬分群,保持圈舍清潔,定期消毒。

3.2.2 治療

選用復方新諾明,采取口服的方式給藥,用藥量根據病豬的體重合理確定,首次用藥時可將藥量增加為2倍,之后每天早晚各用藥1次,持續7 d可以見效,也可選用呋喃唑酮或是甲氧芐胺嘧啶進行治療。

4 豬輪狀病毒病

4.1 診斷

4.1.1 流行病學

豬輪狀病毒病是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疾病,該病在全年的任何時間段均可能發生,氣溫較低的冬季發病率較高。該病的潛伏期相對較短,約18 h,帶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經空氣和接觸傳播。病豬康復之后,攜帶該病毒的時間可達4個月以上,因病毒能夠在低溫下生存,所以多在冬季時流行。

4.1.2 臨床癥狀

1~5日齡的仔豬感染該病后,會表現出較為嚴重的腹瀉現象,發病初期階段,嘔吐是最為典型的癥狀,隨著病情持續加重,病豬開始腹瀉,排泄物呈水樣,由于脫水導致異常干渴,7日齡以內的仔豬染病,病死率基本為100%。30日齡以上的豬染病癥狀有所減輕,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母豬在孕期時染病,會出現流產的情況,哺乳期染病,乳汁的分泌會受到影響。

4.1.3 病理變化

病豬典型的病理變化出現在小腸處,因病毒增殖使絨毛上皮細胞被破壞,病變略早于腹瀉出現。小腸后半部分的腸壁變薄,有明顯的膨脹現象,存在彌散性出血,腸內有水樣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有充血的跡象,盲腸臌氣,肝臟腫大。

4.1.4 診斷方法

按照流行病學分析、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對豬輪狀病毒病作出初步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以采取實驗室技術,如電子顯微鏡、血清學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等。

4.2 防治

4.2.1 預防

養殖場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的方法預防豬輪狀病毒病的發生,要使圈舍保持干燥、潔凈,定期對圈舍全面消毒,殺滅致病菌,不斷提高母豬和仔豬的抗病能力,以保證新出生仔豬有充足的初乳,以此來獲得母源抗體。選用適宜的疫苗對豬群接種免疫,如核酸疫苗、轉基因植物疫苗等。

4.2.2 治療

豬輪狀病毒病尚無特效藥,發現病豬要及時隔離,準備葡萄糖鹽水供病豬飲用,使用止瀉藥控制腹瀉,配以抗生素,避免繼發性疾病的發生。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和碳酸氫鈉溶液,可以有效防止因脫水引起死亡。

5 豬痢疾

5.1 診斷

5.1.1 流行病學

豬痢疾歸屬于接觸性傳染病的范疇,是豬消化道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7~16周齡的豬為易感對象,在一個豬群內該病的傳播速度相對比較緩慢,大約在

1~2周發病,發病率高達100%,若是治療的不及時,則病死率可達50%以上[3]。該病在全年任何時間段內均可能發生,氣溫突變或是豬的免疫力下降會增加該病的發生概率。病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可通過飼料、飲水等途徑傳播。

5.1.2 臨床癥狀

病豬會表現出以下典型癥狀:體型消瘦,腹瀉,出血性下痢,流行的初期階段以急性為主,逐步轉變為亞急性和慢性。感染該病的豬精神狀態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降低,腹瀉并伴有下痢,病豬嚴重脫水,初期排泄物呈稀糊狀,隨著病情加重,排泄物中可見血塊,為膠凍樣血便,帶有腥臭味。

5.1.3 病理變化

病豬典型的病理變化出現在大腸處,結腸的變化相對比較明顯,腸壁腫脹,并因充血而呈現紅色或是暗紅色;腸黏膜表面有壞死點,腸內有黏液與血液混合而成的內容物。

5.1.4 確診方法

按照流行病學分析、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對豬痢疾作出初步診斷。為進一步確診,可以采取實驗室技術,如鏡檢、微量凝集試驗、核酸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等。

5.2 防治

5.2.1 預防

養殖場應采取科學的飼養方法,加大管理力度,定期開展圈舍消毒工作,以保持環境清潔;堅持自繁自養,確需引種時要避開疫區,并對引進的豬進行隔離飼養,時間不少于60 d,確認無異常后,便可合群;每1 kg飼料中加入0.4 g金霉素,連續飼喂14 d,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

5.2.2 治療

選用痢菌凈,以肌內注射的方式給藥,用藥量控制在每1 kg體重0.5 mL,每天注射1次,連續3 d可見效。癥狀較為嚴重的病豬應補充適量的復合維生素,可口服或注射。

6 結論

綜上所述,豬消化道疾病的種類較多,針對不同類型的疾病,應采取有效的診斷方法和防治技術,這樣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并可在確保養殖場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推動生豬養殖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暢.規模場常見豬消化道疾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9):156-158.

[2] 李艷.豬常見消化道疾病防治[J].中國畜牧業,2022(20):109-110.

[3] 劉洋.豬消化道疾病的防控[J].畜禽業,2021,32(6):92-93.

猜你喜歡
防治診斷病豬
氟苯尼考對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治療效果觀察
病豬喂藥有辦法
克林霉素對豬肺炎霉形體病的治療效果
紅外線測溫儀在汽車診斷中的應用
窄帶成像聯合放大內鏡在胃黏膜早期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瘟混合感染的診斷》圖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