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背景下耕地保護利用策略研究

2024-05-09 04:01孟憲清
新農民 2024年10期
關鍵詞:耕地保護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孟憲清

摘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審視我國耕地保護與利用的實際情況,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與城市建設存在一定的矛盾。此種情況下需要明確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要求,要以生態文明為背景,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利用,促使耕地創造更大的價值。鑒于此,本文將從概述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要求展開,著重分析耕地保護利用現狀,明確問題,探討生態文明背景下耕地保護利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耕地保護;耕地利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當下,需要正確認識耕地保護利用的重要性??陀^分析耕地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堅持生態保護、大食物觀理念,更好地利用保護耕地、利用耕地,滿足糧食需求,滿足生態環保需求,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1]。

1 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要求

我國耕地保護經歷30余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糧食供需平衡狀態尚未改善,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預警尚未停止。當前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耕地保護與利用更加重要,對其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要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對耕地流轉、土地承包等行為的監管,嚴禁非農用地侵占耕地。建立耕地劃定和登記制度,確保耕地的明確界限和產權歸屬。同時,加強耕地輪作、休耕、耕地保護區的劃定等管理措施,保護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

第二,要推進科技創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通過研發和推廣高效農業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產量,減少對耕地的占用和開墾。推廣應用精準農業技術,通過精確施肥、精準灌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和資源,并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此外,加強農業生態化建設,推廣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模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第三,要加強耕地保護與復墾工作。根據國家政策要求,適時適當地進行退林還耕,并且增加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以便更科學合理地利用耕地,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加強對工業和城市建設用地的監管,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的擴張,保護好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

第四,要加強耕地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評價,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將耕地保護與農業生態建設緊密結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互動。加強耕地保護和利用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經營,增強他們的土地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2]。

總之,保護和利用好耕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農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耕地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順利進行。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維護農業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

2 耕地保護利用現狀分析

2.1 耕地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存在矛盾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擴建成為必然趨勢,這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設住房、工廠、商業設施和基礎設施等,這使得耕地資源面臨嚴重擠壓和破壞;同時,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基礎,其保護利用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耕地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存在矛盾。經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地理空間矛盾。城市擴張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耕地資源有限,城市面臨擴張的空間受限制。這就導致了城市建設與耕地保護利用之間的矛盾。第二,經濟利益矛盾。城市建設帶來了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但同時也破壞了耕地資源,影響了農業和農民的生計。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城市建設往往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耕地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視。第三,生態環境矛盾。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土地被混凝土和建筑物所覆蓋,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同時,耕地的退化和污染也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環境質量。城市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長期以來得不到有效地補償和修復,這使得城市建設與耕地保護利用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3]。

2.2 耕地征收過量較為突出

耕地征收過量問題是指在農村地區,政府或其他相關部門征收耕地數量超過實際需要的情況。這種問題在一些地區尤為突出,對農民的生計和農業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首先,耕地是農民的生存依靠,過量征收會導致農民失去自己種植農作物的土地,給他們的生計帶來嚴重困擾。農民失去土地后,往往無法找到新的生計來源,導致貧困率上升。其次,耕地征收過量還會導致農業產出的下降。農業是農村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耕地被征收后,農民缺乏土地種植農作物,導致農業產出減少。這不僅會影響糧食供應,也會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給人民生活帶來壓力[4]。

最后,耕地征收過量還會破壞生態環境。耕地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過量征收將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的加劇。

2.3 耕地總量無法實現動態平衡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但由于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耕地總量的不斷減少導致了耕地資源的緊缺和不平衡分布。首先,人口的增長使得對糧食和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業需要更多的耕地來滿足需求。然而,耕地的擴張受到自然條件、土地所有權和政府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導致耕地總量無法跟上人口增長速度,從而出現了耕地緊缺的問題[5]。其次,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對耕地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城市擴張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設住房、工廠、商業區等,這使得原本可以用于耕種的土地被轉化為城市用地,進一步減少了耕地總量。同時,城市化還帶來了農村人口的流失和農業生產力的下降,使得耕地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降低。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工廠、礦山等工業設施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導致一部分耕地被征用或者污染,無法繼續用于農業生產。最后,工業活動還會帶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對農業和耕地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

利影響。

3 生態文明背景下耕地保護利用策略

面對當前耕地保護利用存在諸多問題的實際情況,應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以生態文明為基石,探究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改變現狀,更好地保護與利用耕地,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

3.1 均衡糧食與生態,優化布局耕地空間

耕地保護政策頒布實施的情況下,因農業結構調整、城鎮擴張、生態退耕等多種情況的發生,流失耕地與新增耕地數量相近,但位置相異,形成了明顯的耕地位移現象,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城鎮化進程較快,耕地補充多發生在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這給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帶來潛在威脅。為了能夠改變此種局面,應當注意均衡糧食、生態,優化布局耕地空間。具體的做法是:第一,劃定農田保護紅線。根據土地資源評估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明確劃定農田保護紅線,嚴禁破壞或占用劃定區域內的耕地,并加強對農田保護區域的監督和管理。第二,實行耕地資源利用總量控制:制定和實施耕地利用總量控制政策,明確耕地利用上限,合理調控耕地資源開發利用速度,防止過度開墾和過度利用[6]。第三,推行糧田生態補償機制。對于一些環境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糧田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補貼、獎勵等方式,鼓勵農民減少施肥、化學農藥的使用,實施農田輪作休耕,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第四,推廣高效灌溉技術。在農田耕作過程中,推廣高效灌溉技術,如滴灌、微噴灌等,通過定量供水,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灌溉效率,確保農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第五,發展農田水生態工程。在耕地布局上合理規劃農田水生態工程項目,通過修復濕地、恢復水系,提高農田生態環境質量,保護水源地和生物多樣性。

3.2 堅持“大食物觀”,合理管制耕地用途

“大食物觀”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食物可持續供給的理念。它強調將精力和資源集中在發展戰略性重要的農產品上,以滿足廣大民眾對食物品質和營養的需求。為了能夠在堅持生態文明的基礎上更好地保護利用耕地,就需要科學合理地管制耕地用途,確保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避免過多耗費土地資源。第一,保護農業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合理安排耕地,可以減少因耕作方式不當導致的土壤侵蝕、固定化和質量下降等問題,這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并且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第二,保障食物供給的穩定性。合理安排耕地用途,將土地優勢資源用于糧食作物的生產,滿足人民的基本飲食需求。并且,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合理規劃耕地,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產業升級[7]。第三,加強新型耕地的建設。即建設好、管控好、利用好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新型耕地”。為順應“大食物觀”背景下食物生產設施化新趨勢,應完善“新型耕地”的“建—管—用”方案措施,充分發揮設施農業生產優勢來擴充食物品類、保障食物供給。第四,加強彈性耕地調控??茖W合理地構建耕地利用彈性調控機制,對區域耕地資源予以調查和了解,之后根據市場需求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確定彈性耕地的目標及保護安排,進而合理地進行彈性耕地轉用及分區分類施策,以便充分利用耕地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3.3 面向農業現代化,耕地集中連片經營

耕地連片經營是一種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和提升農民收入為目標的管理模式。通過整合土地、保護生態、機械化操作、科技支持和資源共享,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為了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合理規劃耕地,將相鄰的小塊耕地合并為連片耕地,并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劃分。與此同時,加強連片耕地管理,通過設置合理的防護地帶或生態廊道,保留水源地、濕地和林地等生態區域,加強連片耕地邊界的植被保護,控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比如鼓勵廣大農戶利用現代農業機械化技術,可以更加有效地組織和利用這些機械化設備,提高農田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比如邀請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促使農民可以有效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進行農田管理,實時掌握農田的水分、養分和病蟲害等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農田管理的精確性;比如鼓勵農民可以共同投資購買農業機械設備、農藥、化肥等,共同使用和維護耕地和水利設施,形成規?;洜I,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4 面向綠色發展需求,持續集約利用耕地

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倡導下耕地保護利用應面向綠色發展需求,從粗放利用轉變為集約利用。為此,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當詳細了解耕地利用實際情況,明確可能存在的耕地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以此為切入點,制定并實施可行性的耕地集約利用方案,以便耕地創造更大的價值。第一,優化種植技術。通過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提高土地的產出和效率。比如合理運用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物資,優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減少對土地的壓力,提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性。第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農田灌溉中,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和管理措施,減少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比如使用滴灌、微噴等灌溉方式,避免水分的浪費和土壤鹽堿化問題的產生。第三,農田整治和改造。對存在退化或浪費的耕地進行整治和改造,以提高土地的生產潛力和利用效率。比如開展土壤改良措施,修復退化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質量。第四,多元農業發展。通過開展農田與養殖業的綜合經營,發展農牧種養結合、林果種養結合等模式,綜合利用農田資源,推動多元化的農業發展[8]。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利用依舊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以生態文明為前提,探究可行性的改進策略,解決問題,實現耕地的合理開發、利用及保護。

參考文獻

[1] 李國景,羅其友.我國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挑戰與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6):9-15.

[2] 肖英軍.新形勢下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的優化策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9):79-81.

[3] 柯新利.關于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思考[J].中國土地,2023(9):28-31.

[4] 高樂,姚鳳桐.生態文明背景下內蒙古耕地保護利用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7):18-23.

[5] 杜辰,劉濤,黃大全,等.中國空間規劃耕地保護指標分配和優化——以2006—2020年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5):1240-1261.

[6] 孔祥斌.休養生息制度背景下的中國耕地保護轉型目標框架與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3):1-12.

[7] 韓楊.中國耕地保護利用政策演進、愿景目標與實現路徑[J].管理世界,2022,38(11):121-131.

[8] 劉蒙罷,張安錄.建黨百年來中國耕地利用政策變遷的歷史邏輯及優化路徑[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12):19-28.

猜你喜歡
耕地保護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淺析山東省臨沂市耕地保護與利用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