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成因與紓解之道

2024-05-10 04:18方曉田
關鍵詞:慢就業畢業生大學

何 珺 方曉田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重慶 400031)

“Z 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2009 年間的一代人。他們一出生便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因受信息技術、智能手機等的深刻影響,又被稱為“網生代”“互聯網世代”[1]。與前幾代人相比,Z 世代因其出生時代與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呈現出獨特的價值取向、心理特征與行為方式。當前,以Z 世代為代表的大學畢業生紛紛走出校園,步入職場,成為就業群體的主力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國家與社會大力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同時,卻有不少Z 世代大學畢業生傾向選擇延緩就業——“慢就業”?!奥蜆I”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突出現象。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其成因,進而探尋有效的紓解之策,這對于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Z 世代大學生群體特征與“慢就業”表現

Z 世代大學生由于出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環境的特殊性,表現出較為特別的群體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隨著他們逐漸步入就業市場,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壓力下,越來越多的Z 世代大學畢業生選擇了“慢就業”,表現出“積極慢就業”與“消極慢就業”兩種主要形式。

(一)Z 世代大學生群體特征

Z 世代大學生出生和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與快速增長的家庭收入使他們從出生便享受著較富裕的物質生活、優渥的家庭環境以及優良的教育環境。在各方的護愛下,他們對未來滿懷憧憬,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但相應地也缺少現實社會的歷練,吃苦耐勞精神和對抗挫折壓力的能力較弱。由于Z 世代中獨生子女占多數,“421”型家庭結構比較突出[3]。他們多是“小王子”或“小公主”,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易滋生自私自利等價值觀。而父母等長輩對教育的重視、對他們學業情況以及就業問題的密切關注與高度期待,也導致Z 世代大學生對學業和就業產生了較大的壓力,同時也對家庭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自我認知、規劃和行動等能力相對不足。

Z 世代大學生是一出生便與信息時代無縫對接的“互聯網世代”,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基本上是伴隨互聯網生活和現實世界的疊加而塑成的。但在多元開放的網絡環境中,人人暢所欲言,一些網絡亞文化充斥和占領了網絡空間,吸引了Z 世代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而這些亞文化在新奇的表面下,經常傳遞著消極負面的價值觀。近年來,“佛系”“躺平”“內卷”等網紅熱詞被這種亞文化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少Z 世代大學生自稱“佛系青年”,宣言“躺平”“反內卷”,對專業學習熱情不高、課堂教學保持沉默、社會活動避之不及,“佛系”地度過大學生活直至畢業。尤其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自媒體不斷興起的流量時代,網紅文化不斷發酵和蔓延,有些人可以憑借網絡流量一夜暴富或成名。這些光鮮亮麗、精致享樂的網紅群體的生活吸引著Z 世代大學生的目光,但卻傳播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導致很多Z 世代大學生不再認同辛勤勞動和努力奮斗的重要性,反而對網紅群體的生活充滿向往。此外,網絡亞文化也影響著Z 世代大學生與他人的交往和社會關系,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反復,“宅文化”不斷興起。受此影響,很多Z 世代大學生為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相比“走出來”與人和社會打交道,宅在屋里追劇、杜絕交際是他們更喜歡的生活方式。而當主流意識形態的支配地位被亞文化擠占,Z 世代大學生對政治生活也表現出一種“政治冷漠”[3],相較于前幾代人而言,他們的政治參與度與責任擔當意識也明顯削弱。

(二)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表現

關于“慢就業”,目前學界和政府均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一般是相對于大學生“一畢業就就業”的傳統觀念而言,用來描述Z 世代大學畢業生畢業后不立即就業,而是以繼續備考工作崗位、深造學習、旅行、支教或創業考察等形式延緩就業的一種“暫時性未就業”狀態?!奥蜆I”之“慢”,既指時間意義上的延遲、行動速度上的緩慢,更指思想觀念上的松慢、情緒狀態上的怠慢。一方面,個性張揚的Z 世代大學畢業生享受著優越的成長環境,在家庭物質條件的支持下,他們敢于突破就業常規,遵從內心理想,選擇“佛系”或“躺平”,推遲就業行動;另一方面,受“互聯網世代”網絡亞文化影響,不正確的價值觀充斥著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思想,導致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就業行動時受阻,裹足不前,進一步拖延了就業進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Z 世代大學生在畢業時面臨“有業不就”或“無業可就”,主動或被動地加入了“慢就業”行列。從動因和表現來看,“慢就業”可分為“積極慢就業”與“消極慢就業”。

所謂“積極慢就業”,指Z 世代大學生在畢業時由于“無業可就”,或“有業可就”但因不符合理想工作目標而不急于就業,于是在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內遵從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價值觀,選擇繼續備考工作崗位、學習、深造、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積極方式體驗社會生活,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力[4]。一方面,Z 世代大學畢業生“積極慢就業”出于他們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的需要。他們自我意識較強,面對多樣化的就業方式與創業機遇,他們希望通過一番自主探索與考察,甚至等待,在增進對職業了解的同時,增加人生閱歷和自身素質,從而在精挑細選的基礎上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慢就業”出于他們提升自我,追求理想的需要。他們表面上“停滯”,暫時沒有就業,但深層次的就業意愿是很強烈的,如考編、考公未能一次“上岸”的畢業生,往往會以“慢就業”的方式繼續積累學識和經驗,提升能力,努力靠近理想崗位標準。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考慮自身素質與目標職業之間的差距,選擇畢業后深造,提升自身的學歷層次,期待以后找到理想工作?!胺e極慢就業”有利于Z 世代大學畢業生增強獨立意識和相應素質,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他們自主化生存、多元化成長的社會現實,其最終目的依然是“快就業”“就好業”。

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以游學、陪伴父母等為借口,對就業持拖延與逃避態度,此類現象則稱為“消極慢就業”[4]。具體來說,“消極慢就業”表現為兩類。一類是深受形勢所迫的“逃避族”。這一群體在心理準備和生涯規劃上“掉隊”,在技能養成與求職行動中“落后”,面對社會崗位的快速更迭和有限的就業崗位,他們深感迷茫焦慮,不得不推遲就業時間以暫時逃避競爭。另一類是依賴家庭支持的“啃老族”。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家庭經濟環境較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依賴家庭支持維持生活,父母的支持、自身的惰性以及享樂的心態使他們無心就業,成為“啃老”的“消極慢就業”一族[5]。無論是哪一類“消極慢就業”,任由其持續發展下去,則會轉變為“懶就業”“不就業”狀態,無疑會影響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進程和獨立成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也極為不利。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積極慢就業”在動因與表現等方面與“消極慢就業”不同,但實質上還是屬于“畢業未就業”,客觀上同樣會延緩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進程。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復雜的背景下,如果這一群體認識自我和追求理想的工作目標在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內(通常一到兩年)未能達成,則易滋生出焦慮、不滿、逃避等負面情緒,“積極慢就業”很有可能向“消極慢就業”轉化。從現實和未來角度而言,如果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持續蔓延,不僅會讓大學生錯失就業機會,影響未來發展,更會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就業市場運轉受阻的后果,最終壓制整個社會的活力與進步。因此,有必要科學分析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背后的成因,為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尋求紓解之道。

二、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主要成因

近年來,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及衍生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宏觀經濟社會層面的因素,也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還有Z 世代大學生個體層面的原因。

(一)宏觀經濟、就業形勢與“慢就業”

當前,世界范圍經濟形勢嚴峻,我國經濟也正處于快速轉型期,市場性崗位需求不足,就業競爭日益加劇,客觀上造成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慢就業”。

1.經濟下行總體性壓力陡增

宏觀上看,當前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全球性新冠疫情影響仍在延續。在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運行總體上呈下行態勢,也拖累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復蘇進程。其次,在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擾動下,全球供應鏈受阻,國際能源、食品和資產價格高企,也推升了全球通脹水平。高通脹的狀況是全球經濟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對各國及世界的經濟恢復與增長帶來嚴峻挑戰[3]。最后,國際地緣政治環境日益復雜,2022 年2 月爆發的俄烏沖突使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更加晦暗不明。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中國作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經濟增速整體趨緩。在總體性壓力下,全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處境異常艱難,外貿訂單受國外形勢影響大幅減少,國內消費也受到明顯沖擊,整體需求增速放緩,很多用人單位被迫縮減招聘計劃,減少崗位投放。高校畢業生所處的就業市場也遭受影響,就業景氣程度顯著下降,就業壓力同步增大,隨之而來的就業難題便壓在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肩膀上。因此,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與就業規劃都受到影響,被迫選擇“慢就業”。

2.人才市場需求側的快速調整

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內嵌于社會經濟整體中的一部分,而就業市場中的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都受到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階段,也帶動了人才需求側的調整。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自動化生產持續發展,新興技術、新興產業、新興模式不斷涌現,過剩的產能與部分傳統行業被淘汰,相關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對應的招聘需求也急劇減少,市場中的崗位數量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另一方面,新的產業結構需要更多信息型、復合型的技術人才,新的經濟常態呼喚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然而,人才的供給側并未隨之作出快速調整,高等教育依舊遵循原有的培養模式。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就業結構的調整完善不同步、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的人才需求不匹配時,“用工難”與“就業難”便同時存在,引發了一系列的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給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帶來較大沖擊。

3.社會就業形勢持續嚴峻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全國高校連續多年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提高,2021 年達到57.8%[6]。相應地,應屆畢業生的人數也在逐年攀升。據教育部統計,2022 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到了1 079 萬人,規模首次突破千萬人[7];2023 年畢業生總規模達到1 158 萬人[8]。從學歷層次看,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不斷擴招也使部分用人單位將招聘的重點轉移至碩士研究生,給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9]。此外,從很多單位的招聘要求與各地相關政策來看,“985”“211”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的優勢更加明顯,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的發展通道正不斷收窄[10]。經濟整體下行的嚴峻形勢直接沖擊著整個就業市場。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信息顯示,2022 年,二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CIER)為0.53,降至2020 年以來最低,且低于全國同期1.35 的水平[11]。而持續3 年的疫情也直接影響了旅游、酒店、餐飲、教育培訓等服務行業的發展,縮減了崗位數量;各高校為了師生安全也限制了線下活動,企業招聘的方式被迫由線下轉為線上,帶來了諸多不便;國外疫情的肆虐使得留學生紛紛回國求職,也加劇了就業競爭。

總之,就業競爭的加劇,市場活力與行業景氣程度的下降,以及疊加疫情之后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與總體下行趨勢,給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最終形成了“慢就業”現象。

(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慢就業

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就業指導與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加劇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形成。

1.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經濟的結構性轉型升級帶動了人才市場需求側的調整,然而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難以迅速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加劇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首先,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新經濟、新業態呼喚更多兼具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然而,很多高?!爸乩碚?、輕實踐”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全轉變,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不強,導致了人才供給質量不高。而在科技高速發展、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以保持核心競爭力的當下,部分高校仍未轉變辦學思路,與行業市場和企業缺乏有效對接[14],造成了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持續脫節。其次,學科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各高校持續擴大規模、增設專業,但在增擴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對市場需求的充分調研和自身辦學條件的科學衡量,盲目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專業設置趨同嚴重,就業競爭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口徑較為固定,而人才培養又有一定的周期性[15],很難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到真正的“同頻共振”。由此導致的就業專業相關度低、專業對口情況差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Z世代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與競爭性,也造成了“慢就業”。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滯后

雖然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其教育理念滯后,未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為選修課程,或將課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學期,學分與課時量均與其他課程存在差距。二是教學方式傳統。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多以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專家講座、報告會為主,而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實踐性教學活動較少,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教學方式的實操性依然不強,無法真正解決學生需求的問題;再加上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課程采取敷衍甚至逃避的態度。三是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目前,大部分職業生涯規劃課由輔導員或學生就業部門人員兼任教師,專職教師占比少,學生難以接受到專業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訓練[12]。四是缺乏連續性與系統性。部分高校僅注重對新生的宣傳教育以及畢業生的求職指導,忽略其他年級學生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造成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斷檔”現象[1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滯后,導致Z 世代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相對不足,在尚未明確把握職業目標與方向的情況下迎來了就業難題,一時間陷入迷茫,出現了決策上和行動上的“慢就業”。

3.就業指導與服務供給不足

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市場開拓有限、精準服務不足等諸多問題。第一,重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與服務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高?!叭珕T發力、全程跟進”。然而,很多高校僅依靠就業指導部門,未能形成學科教師、管理人員、輔導員乃至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協同就業指導體系,工作效果不如人意。第二,市場開拓有限。一是渠道有限。目前,各高校的就業服務方式仍以傳統的宣講會為主,單一的校園招聘渠道難以滿足Z 世代大學畢業生多元化的就業需求。二是地域有限。一些地方性高校的市場開拓局限于本地用人單位,不僅忽略了畢業生的多元化就業意愿,而且本地就業崗位的數量與質量也十分有限。第三,精準服務不足。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仍采取集體授課等傳統方式,對全年級學生授以統一內容,忽略了個體差異性,就業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學生就業部門所提供的就業信息還存在即時性差、匹配度低、良莠不齊等問題,難以滿足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期待。高校的信息對接不夠精準,造成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慢就業”現象。

(三)大學生個體素質與“慢就業”

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面對持續性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未能及時轉變觀念,不愿乘風破浪、主動出擊,而是焦慮迷茫、消極等待,主觀上也導致了“慢就業”。

1.就業觀念偏差

其一,受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就業觀念影響。Z 世代大學生成長在相對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又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家庭的中心,長大后面臨就業問題,缺乏吃苦耐勞的奮斗意識,難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忽略國家與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一些宣揚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網絡亞文化在他們中間持續流行,進一步加重了Z 世代大學生就業觀的浮躁化、功利化色彩。他們在就業地域上追求一線城市,不愿去人才緊缺的中小城市和偏遠地區;在就業單位上追求大單位,對于物質待遇較差的基層單位則不作考慮。急功近利的就業觀念,最終導致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意愿與社會需求不斷錯位,不得不放慢了就業的腳步。

其二,受脫離實際、追求完美的就業期望影響。Z 世代大學畢業生一般家庭經濟地位尚可,父母的職業屬性、積極期待以及自身良好的教育經歷,直接抬高了他們的就業預期。這一代大學畢業生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與較高的就業期待,不但追求高薪資、高待遇,更對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抱有“完美”期待。然而,與高預期相對的,是當前經濟總體下行、就業崗位有限且競爭性加大的社會現實。困境之下,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仍不斷努力嘗試,堅持尋覓自己的理想崗位。而相對寬裕的家庭經濟條件更使部分學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與允許,秉持“寧缺毋濫”的就業理念暫時選擇“慢就業”。

其三,受從眾求穩、固守體制的就業傾向影響。受疫情與經濟下行的雙重沖擊,Z 世代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也逐漸求穩,不再愿意成為“敢闖敢拼”的年輕一代。公務員、教師等體制內崗位由于其穩定性高而受到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熱捧。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和從眾心理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他們選擇體制內就業的傾向。追求體面穩定的工作本無可厚非,然而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固守體制的觀念,致使他們錯過了大量就業機會。因為他們一心備考各類編制考試,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選擇“慢就業”。

2.綜合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求職能力與職業適應能力的缺乏。一方面,Z 世代大學生在社會與家庭的呵護下長大,面對就業挑戰,不僅缺乏主動搜集信息、開發職業資源的能力,而且缺乏自我規劃的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心理上的依賴性不僅使他們在入職前缺乏必要的專門訓練,對基本的求職技巧與職業常識,如簡歷制作、面試禮儀、公文寫作等一知半解,進一步阻礙了他們從校園向職場的跨越,而且在入職后也缺乏自控力與執行力,在遇到工作問題時缺乏職場韌性與抗壓能力,難以勝任工作。

二是職場通用技能與實踐創新能力的羸弱。職場通用技能包括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受網絡亞文化影響,熱衷于網絡社交的Z 世代大學畢業生對于真實情境社交的熱情與參與度相較于前幾代人明顯減弱,對于社會交往的常識與規范不甚了解,對于真實職場人際關系沒有清晰的認識,就職后存在著溝通交流不暢、團隊協作效果不佳等問題。而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下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十分注重的因素,部分Z 世代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會實踐機會少,仍然延續著高中時期的學習觀念,忽視了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的提升,難以達到目標崗位的需求。

面對綜合能力不夠、競爭優勢不足的現狀,一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只能停下腳步,繼續提升自己以實現理想的就業目標。而美好的職業期待與自身能力不足的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也進一步刺激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做出“慢就業”的抉擇。

3.角色認同迷失

社會中的每一個體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就業過程,正是一個由大學生過渡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過程[16]。從大學生到職業人,Z 世代大學畢業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角色環境,必須遵循新的行為規范,承擔新的社會責任。在此過程中,一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在角色認同上有所迷失,未能及時邁出求職就業的步伐、順利完成轉變,產生了消極的“慢就業”傾向。

一方面,相當一部分Z 世代大學生長期處在父母庇護之下,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他們從求學階段選擇學校、專業便聽從家長意見,因此當畢業后獨自面臨就業問題時,就表現出心理素質尚不成熟、心理調控能力十分有限等問題,而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更是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職業人的合格標準,試圖以“慢就業”的方式來暫時逃避。另一方面,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滯后、就業指導與服務不足、實踐教育相對匱乏,不僅導致學生缺乏自我認知與職業發展意識,更使他們缺少職業體驗與社會經歷,未能充分了解職場規范與制度,對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感到不適應,無法清晰定位自己的新角色。部分Z 世代大學畢業生更是因此恐懼職場、逃避社會,選擇“啃老”,加入了“慢就業”大軍。

三、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紓解之道

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形成,既因特殊的社會經濟背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等因素,也有這一代人獨特的個體原因,因此紓解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全社會加大支持力度,創造積極的就業環境

紓解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慢就業”困境,需要全社會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和用人單位等各方主動承擔責任,協同發力,為Z 世代大學畢業生破除宏觀就業障礙,創造積極的宏觀環境。

1.創造良好的就業市場環境

首先,破除就業歧視,打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當前人才市場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就業歧視現象,如戶籍歧視、性別歧視以及“唯第一學歷論”的學歷歧視等,不僅損害了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平等就業權,也挫傷了他們的求職積極性。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破除就業歧視,落實公平就業政策;同時,完善法律法規,以立法形式保障大學畢業生合法權益,打造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其次,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健康的就業生態。當前不同行業之間、城鄉之間、體制內外仍然存在著收入待遇、發展機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地域結構性矛盾。一線大中城市、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崗位廣受追捧,而西部地區、小城市以及基層工作崗位則不受青睞。因此,應著力消除一系列制度性障礙,構建有利于Z 世代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體制機制[17]。最后,強化價值觀培育,形成良好的就業氛圍。近年來,部分網絡亞文化傳遞著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與“佛系”“躺平”的消極態度,影響著Z 世代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塑造。政府、社會與媒體應當協力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奮斗觀與就業觀,營造積極向上的就業氛圍與社會風尚。

2.政府加大政策和資金保障

政府作為就業政策的制定者,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拓展Z 世代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首先,擴大公共部門、國有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等招聘力度,為畢業生釋放更多崗位。其次,引導民營企業擴大招聘規模,鼓勵中小微型企業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如在財稅政策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的優惠與扶持,增強民營企業的就業吸引力。再次,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就業,通過招錄基層選調生、選派“三支一扶”畢業生等基層專項就業計劃,為Z 世代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基層就業機會、更好的基層工作待遇與更優的基層成長環境。最后,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畢業見習活動,搭建好過渡平臺,在豐富畢業生工作經驗的同時,提升就業競爭力,幫助Z 世代大學畢業生轉變觀念、適應市場,從容應對就業挑戰,切實解決“慢就業”問題。

3.用人單位切實擔負社會責任

用人單位是就業市場中的需求方,紓解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慢就業”問題,需要用人單位切實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首先,轉變傳統觀念,消除就業歧視。正如前文所述,當前就業市場中存在著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及學歷歧視等不合法、不合理的就業歧視現象。因此,消除就業歧視,用人單位作為招聘的主體,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Z 世代大學畢業生群體,用人單位應認識到他們雖然工作經驗相對不足,但擁有工作熱情高、學習能力強、創造力強等獨特優勢,應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鍛煉機會與成長環境。其次,規范用工行為,改善工作條件。用人單位應嚴格遵從勞動法等規定,保障Z 世代大學畢業生作為員工應享有的各類合法權益;同時,應積極改善畢業生的工作條件,如優化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拓展晉升發展空間等,消除其后顧之憂,提振他們的工作激情,幫助Z 世代大學畢業生走出“慢就業”的消極狀態。

(二)高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應充分認識到“慢就業”問題的嚴峻性與緊迫性,積極承擔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任,通過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優化專業設置、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和開展精準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全力破解“慢就業”難題,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1.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應承擔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體責任,加快構建課內課外結合、各年級全過程“不斷檔”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全面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是優化課程設置,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要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納入公共必修課,合理安排開課時間,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同時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構建真實的職業生涯規劃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切實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此外,師資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高校必須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的專業化組建與專門化培訓,積極外聘行業企業高管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打造出一支專業理論扎實、社會經驗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團隊。二是開展競賽活動,全力提升教學效果。職業生涯規劃課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課程,課堂時間有限,高校要真正深化教學效果,還應抓好“第二課堂”。高??梢越Y合課程設置,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大賽、模擬求職競賽、職業技能競賽等,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同時,利用好節假日,結合專業特色與地方實際,組織志愿者服務、參觀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融入社會、體驗職場。三是做到全過程跟進,切實解決“慢就業”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一堂課、一個學期的教育,而是貫穿大學各年級乃至學生一生的教育——入學階段的職業啟蒙、就讀期間的生涯規劃與計劃執行畢業時的職前訓練、就業后的跟蹤管理與總結工作等,都應包括在這個體系之中。尤其是對于決策慢、行動慢的“消極慢就業”的Z 世代大學畢業生群體而言,全過程的監督與跟進是工作的關鍵。

2.優化專業設置,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作為人才的供給方,高校應將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風向標,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教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解決人才供需脫節問題,為Z 世代大學畢業生實現更充分、更優質就業鋪平道路。

首先,高校應積極更新觀念,著力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一要切實改變“高分低能”現象。高校不僅要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批判性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二要強化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高校應積極與區域企業和各行業深度對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專業課程,共創實踐基地,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適應性,培養高素質的實踐應用型人才。三要適應就業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培養多元特色型人才。近年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導致人才供給的同質化現象嚴重,而市場呼喚多樣化的人才供給,絕非“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因此,高校應結合Z 世代大學生獨特的時代特征和個性差異,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理念,因材施教,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更好地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其次,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專業設置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高校應在專業設置方面下功夫,并對各專業招生規模、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師資配置等做出同步調整。一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面對宏觀形勢變動、產業結構優化等新變化,高校不僅要科學研判,及時跟上步調,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結合當下與未來的人才需要對專業結構進行及時調整,提升專業的適切度與生命力。二要根據自身條件突出辦學特色。發揮人才需求側的信號作用,并不等同于一切從需求出發。高校是辦學主體,應結合自身的辦學歷史、優勢和特色以及教學設施等資源稟賦,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方案,在全面科學剖析自身條件優勢的基礎上提高對于需求變化的敏感度,辦出優勢、辦出特色,幫助畢業生提升就業競爭力。三要與區域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區域性強校、地方性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應優先考慮區域和地方的產業經濟結構與自身發展實際,強化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為區域、地方的重點產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

3.全方位開拓高質量就業市場和崗位

市場開拓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中之重。高校只有全方位開拓高質量的就業市場與崗位,才能為Z 世代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的職業選擇與就業機會,實現充分就業,紓解就業之“慢”。

一要全方位拓寬就業渠道。首先,應著力加強校企雙向合作。高校既要主動“走出去”,組建專門團隊到用人單位進行走訪調查,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深化產學研合作,又要積極“引進來”,組織好線上線下各類宣講會、雙選會,同時邀請企業家、行業專家進校園,幫助學生掌握有效信息。其次,應充分發揮校友資源。一所高校的校友數量龐大,分布在不同的城市、領域、行業,能夠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信息與資源。高校應組織開展校友交流會、校友“一對一”幫扶等活動,同時深化與校友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

二要全方位豐富就業形式。Z 世代大學畢業生不拘一格,追求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高校也要轉變觀念,全方位豐富畢業生就業形式。如設立科研助理崗位,吸納對科研工作感興趣的畢業生留校參與科研工作;暢通人才流通渠道,鼓勵引導有志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等。此外,隨著產業優化升級,高校應鼓勵畢業生投身到在線教育、網絡直播銷售等新興業態中靈活就業,并幫助引導有能力的畢業生自主創業,實現多元化就業。

三要全方位擴展就業區域。Z 世代大學生的理想就業區域往往是多樣的,遍布各地,比如部分畢業生傾向于回到戶籍所在地就業,部分畢業生向往行業發展的熱點地區。高校在開拓市場時應當做到按需拓展、全面覆蓋,切實回應畢業生就業需求,幫助緩解由于就業地過度集中而導致的地域結構性矛盾。

4.全過程開展精準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

首先,要認識到就業工作的長期性與全局性,做好總體安排。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不能只追求首次就業率,而應貫穿整個大學階段,融入專業教學之中,并做好后續的跟蹤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過程覆蓋;另一方面,就業指導與服務不僅是就業部門的責任,更需要充分調動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等共同參與,并與家長保持協作,凝聚就業合力。輔導員和班主任作為最直接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者,與學生接觸多、工作經驗豐富,應發揮好良師益友的作用,積極參與畢業生就業決策,為其答疑解惑。專業課教師作為專業知識的傳授者,是開展專業特色就業指導的重要力量。教師的指導不應僅限于畢業論文的撰寫與就業求職時的督促,更要貫穿全過程,與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工作相配合、互補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幫輔。與此同時,學校還應關注到家長對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與決策產生的重大影響,如家長一味期望子女考公、考編,最終會限制畢業生的自主選擇。高校方面尤其是輔導員,應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隨時溝通學生情況,助力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精準優質服務,提升工作實效。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對應著不同的就業需求,不同的學生之間也存在著成長經歷、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差異,懷有各自的就業夢想與困惑,因此唯有變“一刀切”式為精準化就業服務方式,方能有效提升人崗匹配度,解決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難題?;ヂ摼W技術的進步正為精準就業服務提供著堅實的支撐。高校應利用大數據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精準統計并有效匹配,適時地、定向地推送大學畢業生真正需要的就業信息資源;搭建線上就業信息共享平臺,與政府、其他高校、用人單位及行業協會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就業信息的多元開放共享與供需有效對接;同時,精準分析就業數據,追蹤學生的就業質量與滿意度,從而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提升服務實效。

(三)個體積極轉變認知觀念,努力提升就業能力

紓解“慢就業”這一難題,必須發揮Z 世代大學畢業生個體主觀因素作用。應引導大學生自身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并從內心強化自我角色認同,從根本上消解“不愿及時就業”的消極心態與“不能及時就業”的無奈困境,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1.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第一,樹立奉獻的就業觀,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Z 世代大學畢業生應當提升自己的愛國熱情與社會責任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就業、擇業時,摒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狹隘觀念,樹立奉獻自我、服務社會的就業觀,更多地考慮國家社會的需要而非自身的安逸享樂,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社會發展大局的統一。第二,樹立合理的就業觀,結合實際,明確就業預期。很多Z 世代大學畢業生脫離實際的就業觀,最終導致無業可就。因此,Z 世代大學畢業生應審時度勢,確定合理預期。一方面,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就業競爭力,對自身素質進行全面的評估;另一方面,認清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于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不過分苛求,綜合考慮自身條件與市場需求,對就業抱有合理期待,同時應認識到就業是提升閱歷、積累經驗的必要渠道,積極主動參加工作也是為理想職業蓄力的過程。第三,樹立多元的就業觀,不固守也不盲從。Z 世代大學畢業生要認識到,眾人熱捧的體制內“鐵飯碗”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應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避免“大家考公我也考公”的從眾行為;同時,適當拓寬擇業范圍,不局限于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各類市場招聘活動,在更加多元的選擇中確立適合自己的去向。

2.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首先,夯實基礎,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Z 世代大學生應立足所學專業,結合專業特點與自身能力確定職業目標,在校期間勤勉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同時,還應堅持“一專多能”式發展,在學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提升跨學科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提升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實習工作。除校內專業課程學習之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專業實習是學以致用的關鍵環節,Z 世代大學生可以利用節假日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工作中積累經驗,對課堂所學“查漏補缺”,全面提升就業能力。最后,適應職場,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職場韌性。當今職場要求畢業生基礎扎實、技能過硬,更要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Z 世代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就業指導培訓、模擬招聘活動等,提升求職技能,養成良好職場心態。作為備受長輩呵護的新一代青年,Z 世代大學畢業生還應糾正依賴心理,有意識地走出舒適圈,從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做起,培養獨立能力,鍛煉自己的抗壓能力,做一個有韌性的職場人,勇敢而堅定地面對就業中的各種挑戰。

3.強化自我角色認同

自我角色認同的實現是扮演好社會角色,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的先決條件,是從根源上解決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的關鍵。

首先,應學會自我心理調控。Z 世代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要盡快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增強獨立意識,掌握心理調控的科學方法,能動地調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以積極的情緒狀態適應新角色;面對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應當明確社交目的,有意識地調整人際交往需求,以恰當的方式進行人際交往活動,更加深入地接觸社會,從而融入職場新環境,扮演職業人新角色。

其次,應意識到角色轉換的長期性,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提升自己。角色的轉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臨近畢業才匆忙準備,往往會感到迷失與慌亂。Z 世代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做好充分準備,增強對職業角色的認同,從容不迫地應對角色轉變。一方面,在校期間要加強學習專業知識以及與職業有關的知識,夯實知識基礎,從而增進對專業的了解與認識,增強專業認知與職業角色認同;另一方面,除了加強專業課程的學習,也要積極參與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習,樹立正確的職業角色觀,通過參與就業指導培訓與各類實習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習工作環境中的行為規范,明確職業角色的權利、義務與責任,鞏固自我角色認同。

四、結語

就業是民生之本。Z 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是一道全新的社會民生難題,凸顯了新時代青年的特殊群體特征與獨特就業訴求,反映了經濟社會新形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影響,也暴露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諸多問題。應以理性姿態對Z 世代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進行全面審視與分析,著力尋求突破口,落實社會、高校以及畢業生自身等多主體的責任,堅持多措并舉,從根源上紓解“慢就業”現象及問題,以促進Z 世代大學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猜你喜歡
慢就業畢業生大學
9歲的高中畢業生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大學求學的遺憾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慢就業”并非一曲田園牧歌
“慢就業”開始在中國流行
警惕“慢就業”變身“懶就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