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服務鄉村振興模式研究與實踐

2024-05-10 10:50鄭曉凡汪建飛張栩赫
蚌埠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技人員特派員小院

鄭曉凡,汪建飛,張栩赫

(1.安徽科技學院 管理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科技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自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三農”工作重心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黨中央對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小院服務“三農”工作高度重視并充分肯定。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隊伍不斷壯大,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他強調,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2023年5月,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表揚了青年人“自討苦吃”的精氣神,并提出殷切期望,鼓舞了更多研究生加入科技小院服務的熱情。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將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小院寫入同一文件,為“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模式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為實現技術、資金、人才等外生動力向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轉化提供了途徑支撐。同時,有效規避了單一由外生動力帶動而造成的可持續性低、單一由內生動力帶動而引發的見效慢的問題[1]。

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制度起步較早,于2004年開始組織試點,2007年即遍布全省,截至2009年11月,全省已選派科技特派員1533名,其中大部分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他們指導農科研究生入村實踐,掀起了一股送“技”下鄉的熱潮。以安徽科技學院專家團隊為代表的科技特派員順勢而為,在中國農大科技小院聯盟的支持下,于2013年5月在馬鞍山當涂縣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家科技小院,為農企、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四零”精準服務。自此之后小院的建設工作備受省級主管部門和各級領導重視,涉農高校開始陸續申報建設科技小院,相當數量的科技特派員也加入到科技小院指導教師的行列。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三部門聯合發文,確定對68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2],其中包含安徽省三家高校支持建設的22個科技小院。本文在對科技特派員與科技小院關系的論述基礎上,結合部分案例和制約因素分析,提出了破解問題和進一步發揮“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服務鄉村振興模式作用的思路。

1 科技特派員與科技小院兩者之間的關系

1.1 目標統一,互促互進

從性質來看,兩者均是為更好地服務“三農”而衍生出來的科技強農手段,是我國基于傳統農業推廣體系進行創新的成果。兩者強調從生產一線出發,立足于實際需求,自下而上實現技術供需對接,為農民提供實用技術,解決現實問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诜漳康牡囊恢滦?科技特派員與科技小院在服務過程中產生了交叉,有相當一部分科技人員擁有小院專家和科技特派員的雙重身份,在兩種服務模式之間架起了橋梁,實現了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安徽省當涂縣抓住省級科技特派員領銜組建“盛農水稻科技小院”的契機,率先提出由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共同為水稻種植企業開展全方位技術服務的模式,并由縣農業農村局給予項目和經費支持。2019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府也提出了這種“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的新型服務模式,將建甌閩北烏龍茶科技小院與科技特派員制度結合起來,把科技小院的常駐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均列為設區市一級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列入科技特派員團隊,享受科技特派員相關待遇[3]。近兩年,將科技特派員身份的教師、專技人員選派為科技小院的指導教師已成為多地的慣常做法。

從發展路徑來看,兩者均是從地方試點實踐開始,逐步發展到全國范圍的技術推廣模式,而且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科技小院的形成和發展做了鋪墊??萍继嘏蓡T制度的產生時間比較早,1999年發端于福建省南平市,2002年在西北五省區進行試點,服務效果顯著。2004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示范推廣,于2012年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時科技特派員制度正式從地方實踐上升到了國家級政策層面。而科技小院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于2009年帶頭發起的,在河北曲周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科技小院。2012年底召開的全國首次“科技小院”工作交流會,科技小院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示范推廣。

從服務成效來看,兩者均對依托單位、農村、社會創造了價值。于依托單位而言,科技小院及科技特派員為其發揮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職能提供了施展空間,能夠提升本單位的社會聲譽。于農村而言,技術服務人員為本地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為農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壯大了當地產業,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于社會而言,科技小院和科技特派員的出現破解了技術供給與農村實際技術需求不匹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對等、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的現實問題[4]。在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協同配合下逐步形成了政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1.2 形式創新,性能升級

從功能上來看,兩者兼備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主要功能,但科技小院是基于科技特派員制度上的創新升級,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農學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萍夹≡和貙捔丝萍继嘏蓡T的人才培養范圍,從專家教授的科技幫扶延伸為學生等年輕力量的向下扎根[5]。除本地人才培養外,還培養了在校學生這類后備人才,幫助學生在基層服務過程中尋找研究興趣點,確定研究方向,將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成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實用型人才。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留在了基層工作,緩解了農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與原專業不匹配的問題。

從人員構成來看,科技小院的服務人員以在讀研究生為主,專家教授為輔。學生和專家常年駐扎在小院內,隨時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四零”服務,研究生導師擔任首席專家負責總指揮,指導學生完成服務工作。而科技特派員以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為主,學生身份的科技特派員較少,即使選派大學生科技特派員,面向的大學生群體也僅限于應屆畢業生。而且在服務年限上也與其他科技特派員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其服務期限設置較短,普遍為一年。

從服務方式來看,科技小院屬于駐地服務?;谌腭v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培養計劃要求,學生有至少長達一年的時間駐扎在科技小院內,與農民共同生活居住,隨時可以為其提供服務,打破了距離和工作沖突等障礙,培養了學生的實操能力,破解了部分高校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的人才與農村現實需要脫節的問題。同時得益于高校專項招生計劃的實施,小院每年都會有源源不斷的研究生加入進來。而科技特派員大多數來自高?;蚩蒲性核?肩負服務鄉村責任的同時還承擔著原單位的工作任務,或因工作單位與派駐地的距離問題導致無法長期駐扎農村,普遍采取不定期進村服務的方式。

2 “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模式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效

2.1 因地制宜探索“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模式,農民增產增收效應明顯

由于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存在差異,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技術服務供給方式??萍继嘏蓡T通過實地考察,結合地方特色和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服務模式。農民作為農村生產生活的主體,科技人員開展的一切技術活動均是圍繞農民這一主體而服務的,所以無論是哪種服務模式最終都會落腳到農戶身上。

針對那些有龍頭企業的地區,技術人員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構建了“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公司+農戶”模式。盛農水稻科技小院就是安徽科技學院依托當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盛農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攜手共建的研究生培養及產學研合作基地。學校每年派出10名研究生進行駐地服務,配合以科技特派員身份服務的專家教授們為企業的生產運營管理、核心項目研發、技術推廣提供智慧方案,協助公司研發和引進先進技術,幫助企業完成了“南粳46”等優良水稻品種選種、遙感長勢監測、微噴灌基質育秧、測土配方、氮素營養診斷及推薦施肥、農業固廢肥料化、物聯網與可追溯等20多項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以“參觀+培訓”的方式向農戶普及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推廣新品種。2017-2019年累計組織培訓19次,田間觀摩28次,受益人數達到2877人。在科技人員的參與下,企業與農戶之間搭建起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發揮了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的社會服務功能。近3年來,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11個,推廣新技術應用40萬畝次,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約65萬畝次,推廣水稻綠色防控約10萬畝次,帶動全縣8個鄉鎮約7000個農戶,增產糧食約3.5萬噸,幫助農民增收近1億元[6]。對于設有基地的地區,普遍采用“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基地+農戶”模式,技術人員使用新品種、新技術在基地進行試驗示范。為先進技術的有效性和產品的優良率提供保障,降低農民承擔的風險[7]。而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則采用“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項目+農戶”模式,以更直觀的方式激發農民積極性[7]??萍继嘏蓡T根據地方發展狀況申請項目和資金,租賃農戶土地做新品種試驗示范,雇傭農民在試驗田工作,幫助農民拓寬收入渠道。

2.2 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內生動力提升效果明顯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開展技術培訓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能夠為農村提供“造血式”幫扶,提升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服務效果的可持續性。當前線下技術培訓方式包含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實用性強、見效快為特點的培訓座談會,小院師生及科技特派員基于實地調查,以村為單位,圍繞當地農戶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宣講。在以養殖業為主的地區,宣傳疫病防控和糞便處理知識;在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普及科學種養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同時配合問答互動,現場教學答疑,為農民送去了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技術,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第二類是以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為特點的廣播宣傳。2023年2月15日,安徽省鳳陽縣太山村的大喇叭響起來了,科技特派員“老黃?!毙斓旅餍南缔r民的小麥種植生產問題,親自下地檢查小麥生長和病蟲害情況,隨后利用村里的廣播細心地為農民講解了當前麥田里的雜草種類以及化學除草方法和用藥注意事項[8],聲音響徹家家戶戶,村民紛紛表示受益很大。這種貼合廣大群眾的廣播式培訓沿襲了傳統的農村信息傳播方式,為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的農民送去了福音,將新技術、新知識、新政策傳到了千家萬戶,也為其他科技特派員如何更好開展服務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線下培訓指導外,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科技人員實現了“線上+線下”雙渠道服務,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線上問診幫助農戶及時解決了很多生產難題,有效避免了重大損失。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科技特派員信息平臺專門設置了問專家和學技術專欄,農戶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設定區域、專業領域和科技特派員級別,系統將自動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專家供農戶選擇。24小時開放的科技特派員系統也為農戶提供了門類豐富的技術培訓視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滿足了農戶隨時學、隨地學的需求,有效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力量。

2.3 發展壯大當地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扶持壯大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手段。在脫貧攻堅階段,脫貧人口中絕大多數是依靠扶貧產業實現脫貧的[9]。安徽省舒城縣河棚鎮地處大別山區,以油茶種植為主,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但受制于產品品種雜亂和生產技術落后,起初一畝地僅能產出5公斤左右的茶油,貧困發生率達50%以上。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作為當地油茶產業的龍頭企業,在種質選育上下足了功夫,積極對接高校、研究所,開展產學研合作,2021年入選全省唯一一家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庫,協同十個單位搭建了舒城油茶產業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形成了“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企業+基地+農戶”服務模式??萍既藛T聯合企業圍繞核心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在基地進行試驗示范,用專業化、標準化的技術手段為農民提供了從產前選種育種到產中種植管理再到產后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服務。當前河棚鎮油茶種植面積超過4萬畝,年產油茶籽750噸,產值5000萬元,有效帶動了農戶就業增收。

科技小院獨特的運行模式更具針對性地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每個科技小院聚焦于為縣域內的一個主要農產品產業提供服務。依托安徽科技學院成立的安徽盛農科技小院以水稻種植為主,研究生們對富硒水稻的市場行情和產品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建立了水稻富硒葉面肥的研發與推廣項目。經過試驗驗證,總結出了一種適合本地區的富硒水稻精準給肥技術,幫助農戶平均每畝增收1000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效益。該項目在全國首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榮獲二等獎。依托企業在“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的支持下探索形成了一套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突破了工廠化育秧、機播、機插、機耙、機收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服務技術瓶頸;建立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成了規?;?、標準化的高產高效水稻生產示范區;完善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服務模式,降低了水稻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了產量,水稻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

2.4 重視農業人才培養,推動鄉村實現人才振興

“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進一步強化了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人才培養功能,創新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去的媒介和場所,為農村培養了一批真正用得上的人才。安徽省涉農高校對本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其中安徽農業大學積極響應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關于設立科技小院專項深化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倡議[10]。通過選拔專業學位研究生入駐和設置科技小院專項招生的方式為科技小院提供生源,結合教學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一線建小院,小院筑大院”的安農特色建設模式。安徽科技學院將研究生培養與科技小院模式相結合,優先選派科技特派員身份的教師作為科技小院的指導教師,或遴選地方科技特派員作為校外導師,實行雙導師負責、導師組聯合培養制度,明確規定入駐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必須完成不少于12個月的頂崗實踐,并撰寫工作日志。在長期的服務過程中,進一步堅定了學生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的信念。

在開展農業類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同時,科技小院及科技特派員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技術人員以普及宣傳為切入點,逐步轉變了農民對待技術的態度,使他們開始意識到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足以適應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借助技術手段提升生產效益。配合集中授課、播放視頻、互動問答等多種培訓形式,優先培養文化素質較高和受教育意愿強烈的農民,充分利用從眾心理,循序漸進地擴大受訓人員群體數量。借助網絡平臺零距離、可回放的特點,為農戶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反復學習的渠道,形成了“線上+線下”協同配合的培訓模式。理論培訓結束后,技術人員會到田間地頭親自指導,確保農民真正學有所用,發揮培訓的最佳效果,在農村營造了主動學習的氛圍。

盡管“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服務“三農”的模式在實踐中形成發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毋庸諱言,在當前的教育模式和農技推廣體制下,“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模式的運行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需要不斷完善專業結構,優化運行激勵機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這一全新技術服務模式聯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3 制約因素分析

3.1 農民科技素質偏低,制約農業技術推廣

在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差和農民受教育觀念不強的雙重因素制約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學習理解能力差,難以掌握培訓內容,進一步導致了科技素質低下。加之受到城市務工收入拉動作用,為追求更高的收益回報,很多青壯年放棄了在家務農的生活,選擇進城務工,留下文化水平更低的老人和體力不具優勢的婦女在農村務農。這類僅依靠婦女老人種地的家庭已經不再將務農收入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自然會減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熱情和精力,甚至采取粗放經營態度,對技術培訓不感興趣。同時受制于小農意識和短視思維的長期影響,農戶更看重眼前利益,忽視長期收益,想致富但不想投入時間和經濟成本。而且基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的特性,收入不高的農民群體無法承擔由于技術改變帶來的減產風險,在面對新技術時往往采取觀望的態度,主動學習的意識不足,對科技人員的信任度不高,技術推廣難以實施。

3.2 專業結構不完整,無法滿足農村多元化需求

無論是科技特派員還是科技小院都存在專業結構不完整問題,由于科技人員的派遣單位多為涉農高校,因此技術人員開展的服務以農業的產前和產中環節為主。然而農業生產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包含產前、產中、產后三大環節。而且科技小院是以某一具體產業作為研究重點,入駐的研究生幾乎來自同一個學院,難免會存在專業單一的弊端,無法滿足農村復雜的多元化技術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必須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對農民的產前選種和產后的精深加工進行指導,吸納包含育種、科學種養、市場營銷、產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更多專業類型的專家教授,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提供全產業鏈式服務。

3.3 內部機制不完善,制約科技人員積極性發揮

在選派機制上,地方政府發布的科技特派員選派通知中沒有任何關于任務量的描述,直到選派程序結束,后期發布的考核標準等通知才對工作任務量進行明確說明。這導致一部分被選派的科技特派員由于原工作單位原因無法完成每月到村服務次數的硬性指標,無奈下選擇放棄,挫傷科技特派員服務積極性的同時也損害了農民對科技特派員的信任度,不利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持續發展。而且硬性的定量規定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督促科技特派員到村服務,但是也很容易激發其抵觸和應付心理,為了完成任務而工作,導致服務效果不佳。在對接機制上,村級和縣級相關管理部門與農民及科技特派員的聯系不夠,沒有做好定期收集農戶技術需求的工作,導致科技特派員到村后沒有具體的解決農戶需求的任務,制約了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效率和作用發揮。在融資機制方面,資金作為推動項目運行的必要保障,缺乏資金的投入將會嚴重制約工作的順利運行,進而影響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但是當前科技推廣的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主要依賴項目、政府和依托單位,銀行和企業的參與度不高。

4 創新對策與路徑

4.1 多渠道喚醒農民科技興農意識,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農民是科技服務的受體,對科技成果的采納與否直接決定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敗。面對農民科技素質偏低這一問題,要運用好技術培訓和試驗示范等手段。首先村干部應該負責做好技術宣傳和協助工作,在村內張貼技術宣傳標語,利用大喇叭廣播和微信群向農民灌輸科技興農理論,轉變農民思想[11];為科技人員安排好培訓場地,通知村民積極準時參加,初期可以通過發放生活用品等實物獎勵來激發農民的參訓積極性,后期依靠積分累計制度和參訓實際效果來維持農民的參訓熱情??萍既藛T則要按照本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為農民傳授真正用得上的技術[12]。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群體做好分類培訓,確保接受培訓的農民聽得懂、學得會,逐步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其次,科技人員可以通過租賃形式租借農戶的土地進行試驗示范,借助科技小院的常駐優勢,加強與農民的互動,邀請農戶參觀并公示產量和收益,讓農戶親身感受技術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改變,逐步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接受新技術。也可以優先動員村內種糧大戶試用新品種、新技術,發揮本地人的輻射帶動效應。最后,政府也要做好制度保障,借助政府的公信力來增強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任度,推動雙方深入合作。通過政策激勵引導科技人員在農村創新創業,為農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減少學習能力強的年輕農民流失,提升農村整體科技素質。

4.2 完善專業結構,滿足農戶的多元化需求

提高專業結構的完整度需要從選派源頭入手,擴大選派范圍,在高校、科研院所、社會中廣泛動員有技術能力的人報名,吸納大學生、鄉土人才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結合市場需求拓寬選派專業領域,將選派專業重點向農產品儲運、加工、銷售等產后環節傾斜;動員高校鼓勵多學科專業的教授、學生入駐科技小院,將科技小院作為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實習基地,進而完善小院的專業結構。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培訓手段豐富科技人員的專業知識,結合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借助互聯網平臺,學習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小院云系統上發布的可復制的地方經驗,與全國研究相似類型或相同作物的科技人員學習交流,拓寬自身知識儲備。但是要求每個村或科技小院的科技人員都發展成精通各種專業知識的全能型科技人才的想法不太現實,可以通過構建網狀化的聯動關系緩解專業單一的問題。綜合考慮距離因素鼓勵鄰近地區科技小院互聯互通、科技特派員自主抱團,根據需要跨地區服務,構建多學科、多專業的學習交流和合作關系,滿足農戶的多元需求??梢詫W習借鑒北京農林科學院的經驗,由科技小院的牽頭專家按照村集體的綜合發展需要,整合、集成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專家形成專家團隊開展組團服務,實現專家與農戶之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多對一”的網狀互動服務關系[1]。

4.3 優化內部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

協調流暢的內部機制是促進制度平穩運行的必要保證。為優化內部機制,提高科技人員服務積極性,可以優先在選派機制上做出改變,要求發布選派通知的各單位明確提出對任務量的要求和保障條件,進一步強化選派過程中的篩選環節,及時剔除無法完成任務的人員,保證服務的持續性。要避免出現選派結果公示后放棄,甚至是服務過一段時間后又放棄的情況。其次需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任務,強化互動聯動,發揮村干部在村民與科技人員之間的潤滑劑作用,協助科技人員定期收集農戶技術需求,及時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提高科技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最后可以通過相應政策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科技人員提供綠色貸款通道,簡化貸款程序,提高貸款金額,做好充足的資金保障。要進一步拓寬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流向農村科技創業服務項目[13],支持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與農戶、企業、合作社搭建利益共同體,獲取額外收益,多措并舉激發服務主體工作積極性。

猜你喜歡
科技人員特派員小院
有夢小院(節選)
農民為什么歡迎這樣的特派員
專職科技特派員進駐架起農民與產業的致富橋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來自寶島的農業科技特派員
春到小院來
制造業企業科技人員激勵機制研究
如何提高基層科技人員撰寫田間試驗報告的水平
科技人員也應實行排名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