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心態的塑造及其影響

2024-05-10 13:51劉海明
社會科學輯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圈層網絡空間心態

劉海明

社會生活方式塑造道德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是全體社會成員道德面貌的總體表現。道德風尚的實質是“德性的風尚”〔1〕,它體現著一個社會普遍的品行?!霸谝粋€現代的、世俗化的、陌生人的社會里,國家的法律規范越是嚴密,則社會的道德風尚便越為淳厚。因為精密的法律規范的普遍恪守,久而久之就可以催發出寬展扎實的道德習慣?!薄?〕法律規范也是社會共識的重要來源,這種規范的范圍相對狹隘,而社會性的道德習慣規范著社會成員的人際交往。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網絡空間成為“第二社會空間”,使用社交媒體作為新型的社會生活方式,社交媒體平臺的道德狀況成為當代社會道德風尚的縮影。盡管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管理和數據隱私問題經常受到批評,社交媒體用戶數量仍在不斷增長。截至2023 年6 月,我國的社交媒體用戶達到10.47 億人,網絡視頻用戶10.44 億人,短視頻用戶10.26 億人?!?〕人們在以用戶身份使用社交媒體的同時,社交媒體也在塑造著網絡空間的社會道德心態,這種心態反過來也在影響著當代的社會道德風尚。

一、社交媒體用戶跟帖討論心態的道德性

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格局中,新聞媒體為社會架起信息橋梁,公眾是媒體信息的消費者,后者缺乏公開發布并廣泛傳播個人信息的渠道。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格局,如果說互聯網搭建的是全球范圍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社交媒體在這條“高速公路”上則架起了信息交流的“立交橋”,這種社會化媒體在將公眾聯結起來的同時也創造出信息在線交流的新形式。

個體道德體現在行為上,人們可以通過習慣性行為的道德性評判個人的品行;社會道德是社會行為道德性的結晶,對這種道德的評判主要通過觀察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狀況。使用社交媒體成為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跟帖討論成為當代社會典型的社會行為之一,這種行為的道德性反映著網絡文明的程度。

認識社交媒體用戶跟帖心態的道德性,應先了解這種介質的媒體特性。社交媒體也被稱作社交網站,是指允許參與的個人和社區通過用戶生成的個人資料和內容公開或半公開地進行交流的在線平臺?!?〕在社交媒體剛興起時,用戶參與社交網絡通常出于以下的動機:①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②創造個人身份,③尋求信息,④將其作為一種消遣/娛樂?!?〕以新浪微博為例,截至2023年6月底,該平臺月活躍用戶達到5.99億,日活躍用戶達到2.58 億,活躍用戶中來自移動端的比例達到了95%?!?〕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用戶使用這種媒體的動機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用戶對參與在線公共議題討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作為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社交媒體是媒介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技術的價值在于“不懈地改造世界和人類以便它們能相互適應”〔7〕,無論一項技術的功能多么強大,其應用總是在適應用戶心理需求的背景下發生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眾渴望媒介技術滿足大規模的在線交流需求,社交媒體創造了虛擬的社會交往的“第二空間”,社交媒體平臺作為現實空間的延伸,從這里可以間接觀察到現實空間的道德風貌。社交媒體用戶的在線跟帖討論也在為虛擬網絡空間的道德風貌進行數字畫像,為認識社會道德心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社交媒體用戶在線參與公共討論,這種意見表達的背后隱藏著相應的道德心理。這種特定的心理活動是社會道德要求在人們內心的反映,一個熱點事件的社會道德要求相同,不同的人對這樣的要求有著不同的心理反應。新浪微博熱門的話題投票發起者就某個爭議性話題設置若干個選項,每個選項都隱含著參與者的道德選擇。①2023年11月2日,上?!缎侣劤繄蟆饭俜轿⒉┵~號發起“你的工作底薪有多少”的投票,有八個選項供用戶投票并發表看法,不到兩天時間就獲得5600 多個點贊。參見《你的工作底薪有多少?》,2023 年11 月2 日,https://weibo.com/1314608344/NqIykerP7?refer_flag=1001030103_,2023年11月4日。傳統媒體的單向度傳播模式限制了公眾參與公共討論的機會,社會道德風貌更多是媒體敘事的產物,這樣的社會道德心理符合媒體議程設置的預期,并以靜態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ヂ摼W為公眾參與公共討論提供了可能,媒介環境的變化使靜態的道德心理通過在線的即時跟帖討論變得直觀,研究者可以通過關注在線跟帖討論觀察用戶動態的內心波動,由此帶來道德心理研究的轉向。

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開始使用“道德心態”這個用語,但并未界定這個概念?!?〕進入21世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創造了新的公共交流方式,公眾的道德態度間接反映在在線的公共討論中,研究者開始嘗試界定相關概念。雖然社交媒體用戶的規模以億人為單位,但真正帶動網絡輿論走向的卻是意見領袖。個別意見領袖將刻意追求言論的輿論反響作為保持個人熱度的底線,這樣的底線心態一方面刺激了追隨者的不道德的親意見領袖行為,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具有強烈道德認同感者的離去,造成了輿論場的極化現象?!?0〕審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社會道德心態問題,需要了解用戶的道德焦慮、他們對輿情事件的消極道德判斷以及隨之出現的粗暴言行?!?1〕社交媒體上消解的道德心態弱化了用戶的道德意志,網絡輿論場內非道德的行為難以追究某個用戶的道德責任〔12〕,這樣的行動是用戶群體的心理意義先于道德造成的因果關系〔13〕,是情緒刺激反思而不是直接推動行動?!?4〕如果不能改變這種狀況,將造成社交媒體用戶的冷漠心態或怨恨心態,進而顛倒社交媒體公共討論的應然秩序?!?5〕

隨著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幾乎同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公共討論,社交媒體用戶跟帖心態的道德性趨于直觀。在公共討論中,用戶容易受到其他用戶的影響,對于與自己價值觀接近的用戶持欣賞態度,對價值觀不同的用戶持否定態度,這樣的認同(或不認同)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因為用戶間的跟帖討論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道德心態的波動反過來影響他們的態度。虛擬網絡空間所提供的在線跟帖討論常態化,觀點的多元與傳統道德觀念發生碰撞,跟帖討論越是激烈越是在參與討論的用戶內心影響其道德態度。

社會道德心態包含公眾作出判斷和行為反應的過程。由于“心態”包含著“品行”和“德行”的義項,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心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從倫理角度研究社交媒體跟帖討論的心態問題,即便是在匿名狀態下發布的跟帖也折射出用戶的某種“品行”。通過對不同品行的跟帖心態分類,用戶跟帖心態的道德性隨之顯現。社交媒體用戶跟帖討論中所呈現出來的群體性的道德態度有別于現實空間的道德觀念,這樣的心態“并不是有賴于我們的思考而存在的,它屬于思維所能理解而不能創造的那個獨立世界”〔16〕。

行為是心態的外在表現形式,心態規定著行為的表現方式。跟帖討論作為社交媒體平臺在線討論的大眾化行為,社交媒體用戶跟帖心態的道德性有著自己的特點。

第一,社交媒體用戶道德認知的差異性。道德認知是對人際道德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認識,對個體或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社交媒體用戶的道德認知來自現實空間形成的道德觀念,熟人社會所形成的道德認知在匿名的在線跟帖討論中,出格的跟帖容易逃避道德懲罰,這樣的僥幸心理造成了部分用戶道德認知的差異。懷有僥幸心理的用戶在跟帖時受到感性的驅使,選擇以任性的方式跟帖表達觀點,不愿冒道德風險的用戶選擇以相對理性的方式參與跟帖討論。用戶在道德認知方面的差異導致兩種不同性質的跟帖心態,跟帖心態的道德性因不同用戶道德認知的差異性而呈現不同的討論方式和討論結果。

第二,社交媒體用戶道德推理的跳躍性。跟帖評論作為社交媒體在線討論的基本手段,用戶以即興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議題本身或者對其他用戶跟帖的看法。跟帖是用戶作出的道德反應,這種反應在形式上表現為即興發言,實質上卻包含著相應的道德推理。倫理學追問的是行為的理由,用戶跟帖提供的主要是個人意見而非補充性事實。跟帖心態的道德性在于用戶瞬間的推理是否遵循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是否符合常識道德。符合道德準則和常識道德的跟帖預示著用戶跟帖心態具有道德性。在跟帖討論實踐中,初始階段的跟帖心態符合常識道德的要求,隨著跟帖討論趨于激烈,用戶的情緒變得亢奮,即興發言的道德推理呈現跳躍性的特點,用戶可能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忽略了對道德準則和常識道德的堅持。

第三,社交媒體用戶道德準則的脆弱性。社交媒體用戶參與跟帖討論時需要依據主觀性原則,這種原則指引用戶形成意見以及詞語的選擇和觀點敘事的方式,這樣的主觀性原則通常被稱作道德準則。道德準則規定人的行為方式,道德意志堅定者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具有穩定性;相反,道德意志脆弱者的道德準則呈現脆弱性的特點,其道德觀念受制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在線討論中,道德意志脆弱的用戶對道德準則的遵守也表現得較為脆弱,在跟帖交鋒中缺乏堅持己見的堅定性,為避免被孤立或受到其他用戶反駁而被迫選擇從眾,這樣的脆弱性在社交媒體用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以上三種跟帖心態的道德性是在社交媒體這個特定環境下形成的,認識當代的社會道德心態,需要進一步了解社交媒體對這種心態的塑造。

二、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心態的塑造

“道德”蘊含“應該”的成分,這是因為道德無形中向人們發出理性行動的要求,響應這一要求的行為具有道德性,這類行為遵守道德的內在規定并產生預期的社會效果。

為營造良好的跟帖討論秩序,平臺通過制定發帖規則規范用戶間的跟帖互動,發帖規則培養著用戶的跟帖習慣。在現階段,社交媒體用戶已經接近全國總人口的75%,社交媒體用戶整體上的道德心態是社會道德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匿名的跟帖討論所展示的用戶道德心態更為真實,因此,社交媒體對用戶發帖習慣的塑造,歸根結底也是在塑造當代的社會道德心態。發帖規則的要求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社交媒體道德規范的“應當”要求,培育著以社交媒體用戶為代表的社會道德心態。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社會道德心態的塑造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直覺的塑造

道德觀念始于家風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誨,道德觀念的應用場景更多是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社會實踐在檢驗道德觀念有效性的同時也在重新塑造著人們的觀念。社會實踐對道德觀念的再塑造需要得到人們的道德許可,這種認可包含著道德直覺。直覺是快捷的判定方式,從接觸一個事物到瞬間作出判斷,這個判斷的過程雖然難以察覺,判斷作為實存的行為卻客觀存在著。簡單快捷的直覺判斷并非出于任性的意念,而是出于個人自由意志的判斷標準。這其中道德直覺判斷依據的就是行為主體所接受的道德觀念。道德直覺對道德觀念的適應性憑借的是習慣性的道德思維。道德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只能由當事人自己提供,這樣,道德直覺被賦予了自省的職能。西季威克認為“直覺”是“未經反思的常識”〔17〕。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也在塑造著社會道德心態,媒體機構按照自己的道德觀念有意識地引導公眾選擇其所認可的道德標準去審視世界。社交媒體的去中心化解構著傳統媒體的道德權威,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使道德觀念從單向度轉向多向度,多維度的道德觀念影響著社交媒體用戶的道德認知。在圍繞重大突發事件的跟帖討論中,不同道德觀念所形成的見解同時呈現在跟帖評論區,多元的觀點所包含的道德觀念可能截然不同,不論何種形式的觀念總有人認可。一種異質的道德觀念受到部分用戶的認可,這樣的道德認知沖擊甚至解構了部分用戶的道德觀念。如果一種異質的道德觀念反復出現在跟帖討論區,該觀念將涵化原本持不同道德觀念的用戶,引導用戶在遇到類似討論時可能傾向于曾經的異質觀念。社交媒體對社會道德直覺的塑造,逐漸變成不經跟帖用戶反思即可自動識別的新的“常識性的”道德觀念。

(二)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行為的塑造

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媒體形式,傳統媒體是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社交媒體以信息平臺的形式創造了信息交流的虛擬空間。社交媒體創造的虛擬空間前所未有,這個空間的運行需要模仿現實空間。從媒介史的角度看,雖然社交媒體的歷史并不長,但公眾對這種媒體介質并不陌生,新注冊的用戶會很快適應這個虛擬空間的生活方式,其行為也表現出“社會化”的特征。不論是單獨發帖還是參與跟帖討論,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行為要么延續自己在現實空間的行為方式,要么在模仿其他用戶的行為方式。社交媒體平臺提供的網絡空間(虛擬社會空間)“是由一群傾向于互相模仿的人組成的;即使彼此不進行實際的模仿,他們也比較相像,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又是同一個范本的歷史悠久的副本”〔18〕。

從現實社會空間轉向虛擬社會空間,雖然模仿可以避免社交媒體用戶無所適從的窘境,但兩種社會空間所依賴的行為方式畢竟有所區別?,F實生活空間個體的身份相對確定,陌生人的身份可以被追蹤,身份的確定性要求行為方式的相對理性,理性蘊含著道德方面的要求。虛擬社會空間的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身份的確定或者不確定(匿名),身份隱匿賦予用戶更多的自由發揮余地,促進用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作用。這樣的身份也可能放大人的感官欲望,降低行為的道德性。選擇實名還是匿名的身份,實質上是社交媒體用戶根據其心理事實采取的一種社交策略。心理事實是一種許可的事實,它經過認識主體的價值觀的審核被賦予合法性的事實。當用戶自我許可自己的身份選擇,也是在選擇他所模仿的對象,實名注冊用戶的行為相對理性,理性的行為避免降低個人的聲譽,避免給自己的現實生活造成困擾;隱藏真實身份的匿名身份滿足的是個人的任性需求,在這種狀態下的用戶行為有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一種是亦步亦趨地模仿物件,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19〕。第一種行為方式是缺乏個性的用戶更愿意選擇的行為方式,第二種行為方式對于匿名狀態的用戶更具有活力。在跟帖討論中,逆反心理促使有的用戶為反對一種意見或者一種類型的用戶,采取與其相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社交媒體塑造著習慣匿名用戶的行為方式,當匿名被認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時候,社交媒體也在塑造著用戶不同的社會道德行為方式。

(三)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交往的塑造

社交媒體為用戶開辟了一個與現實空間社交網絡平行的社交網絡?,F實空間的社交網絡基于熟人關系而建立,彼此多有交叉。一個穿梭于現實空間的人無法在同一時間與不同地點、不同的人面對面地交流。在社交媒體平臺的虛擬空間內,社會交往擺脫了具身的束縛,用戶可以同時以不同的身份(不止一個賬號)與不同的用戶進行互動。虛擬空間的社會交往可以是私密的點對點交流,也可以是在跟帖評論區的集體互動,前者的交流類似于現實空間的人際交流,遵循合作原則要求雙方以文明的方式交換信息,討論對一個事物的看法。跟帖評論區的跟帖討論以辯論為主,這種交往只需遵守平臺的發帖規則,而不必在意其他用戶的感受。用戶享有跟帖討論的自主性,塑造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交往方式,這種較少受制于理性制約的在線交流造成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在跟帖討論中,并非用戶否定道德標準,而是將自己認可的道德標準作為唯一合乎道德的標準,這種道德相對主義造成虛擬社會空間社會交往的道德性降低,指責、攻擊、謾罵成為跟帖討論區的常態,相互指責的雙方都認為自己的交流方式合乎道德標準。①參見新浪微博跟帖評論社區的觀點對立現象,這些評論盡可能把新浪微博網友圍繞熱點事件展開的辯論予以概括。比如,2023年10月,成都2歲女童被狗咬傷事件引起熱議,事發后,家屬發起200萬元籌款。由于籌款金額較大、受害人家境等問題引發質疑,千余名愛心捐款者向平臺申請退款。關于捐出的款該不該討回在新浪微博引發爭議。參見劉海明:《捐退款之爭:社會倫理心態何以搖擺》,《北京青年報》2023年10月29日,第A2版。這種現象在現實空間的社會交往中較少出現,是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和辯論性塑造的一種獨特的社會道德交往方式②確切地說,虛擬社會空間的這種“社會道德交往”應該被稱作“準道德的”或者說“非道德的”社會交往方式。由于這樣的交往符合持肯定這種交往方式的用戶的道德意愿,在他們看來是“道德的”。因此,這里使用“社會道德交往”的表述,而沒有直接用類似“非道德的社會交往”的表述。,這種交往模式一旦成為思維習慣,反過來將影響現實空間的社會交往方式。

現階段虛擬空間的社會交往手段以文字和表情包為主。用文字與他人交流,文字的組織反映著個人的態度,表情包被用于虛擬空間的社會交往,以社交媒體平臺提供的表情包為主,有的用戶為表達的個性化選擇制作表情包,表情包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景被用來表達使用者的道德態度。隨著用戶間互動的頻繁和用戶群體心態趨于復雜化,用表情包“斗圖”成為群體表達情緒的一種互動儀式。表情包無法給出準確的情境,理解邊界廣泛,可以從頭到尾參與跟帖互動。在虛擬社會空間,用表情包“斗圖”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用戶狂歡的一種社交儀式。社交媒體平臺通過提供并允許表情包介入跟帖討論,用戶跟帖討論中的道德心態以視覺化的形式得以呈現。表情包從創意、設計到應用,三個環節的道德性反映出平臺和用戶的道德取向,而這種取向本身就是社交媒體用技術手段塑造的產物。

(四)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圈層的塑造

人在現實空間的社會交往受制于空間范圍的限制,社交媒體創造的虛擬社會空間為用戶提供了無限交往的可能,這種可能的實現又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所聚集的用戶不會相同,同一平臺上的用戶因語種、種族、文化和價值觀以及道德觀的差異,以及用戶彼此之間接觸的機會限制,一個用戶在虛擬空間的社會交往同樣有限,只能與有限用戶建立社會交往網絡。跟現實空間的社交網絡相互獨立又有所交集相似,虛擬社會空間的社交網絡也是既相互平行又有所交集地存在著。不論是哪個空間的社交網絡都必然經過道德觀念的篩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社交網絡的形成過程中,一個人被某個社交網絡接納必然經歷了道德觀念的許可,從這種意義上說,社交網絡也是社會道德圈層,它以道德為媒介,將道德觀念彼此接近的人們組織在一起。用戶在公共討論過程中經過不斷地分化,形成若干個“道德圈”?!暗赖氯Γ╩oral circle)”表示一個群體對他人的道德關注的廣度,用以區分需要道德關注與沒有道德關注的實體的界限?!?0〕

在不同的社會空間內,社會道德圈層道德觀念的顯示度也各有特點?,F實社會空間的社會道德圈層(社交網絡),圈層成員間彼此較為熟悉,個人的品行受到較為嚴格的審查。相反,虛擬社會空間的社會道德圈層比較松散,圈層成員間多數互不相識,只是從有限的跟帖討論的態度中評判是否符合本圈層的道德興趣,這樣的社會道德圈層在經歷一個激烈的跟帖討論后,因為某些用戶道德觀念發生變化需要重新組合。

社交媒體對虛擬空間的社會道德圈層塑造,在于允許一個人以雙重的道德觀念存在,即用戶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或者同樣在虛擬空間可以扮演兩種不同道德標準的人。道德身份的雙重性只有在虛擬社會空間和現實社會空間并存的今天才可能存在。這樣的雙重性可以用數字雙重關系理論進行解釋。數字多重關系是社交媒體釋放人性感官欲望的結果,當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與人交往,他可能會根據個人需要和情境變化與不同的人建立聯系。社交媒體塑造的雙重關系的社會道德圈層使虛擬社會空間的倫理困境變得更為常態化和復雜化?!?1〕

(五)社交媒體對社會道德責任的塑造

中國社會素有強調社會道德責任的傳統,強調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分內之事。中國傳統的道德教化主張性善論,由強調修身涵養之道德行動而形成強調“誠”的道德心態?!?2〕社交媒體跟帖討論區延續了承擔社會道德責任的傳統。在虛擬社會空間內,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被視作履行社會道德責任的主要形式。雖然“責任”是個高頻詞,不少人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卻未必清晰??档聫淖杂梢庵九c道德法則的關系出發,將“責任”界定為“這樣一個意志與這條法則的關系”之依賴性,法則不允許被違背,自由意志規定人的思維方式,因此,責任“意味著對采取某個行動的一種強制”,這種強制只能“通過理性及其客觀法則”,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責任也被叫做“義務”〔23〕。

責任要求人以理性的方式對待一切事務,現實空間的人在處理事務時需要考慮行為的后果,理性提醒他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在虛擬社會空間的跟帖討論中,用戶必須遵守的道德法則被平臺的發帖規則具象化,比如愛國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違反了這樣的規則要被限制發帖。道德責任作為一項寬泛的責任,問責事項無法涵蓋全部的社會行為。同樣,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帖規則無法為用戶提供一份完整的責任清單,只能用禁止性和倡導性的有限規定引導用戶承擔道德責任。對這種責任的履行在于用戶對在線社會交往道德法則的認識,當一個用戶認可這種法則,其在社交媒體的活動與這種道德法則形成依賴性,他在虛擬社會空間的活動自然愿意履行網絡交往的社會道德責任,這建立在該用戶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理性基礎上,以理性的方式與其他用戶交往。

社交媒體提供的在線即時交流客觀上并不利于用戶的理性交流,匿名用戶的理性交流需要相應的自律能力。虛擬社會空間環境復雜多變,置身于這種環境下的用戶之理性經常受到沖擊,面對嚴重背離自己價值觀的觀點,他的道德情感開始波動;在遇到言論攻擊時,人的本能驅使其作出非理性的反應。當這樣的反應常態化,社交媒體就不是在強化用戶的社會道德責任(感)而是在弱化它。這種狀況的持續將導致社交媒體跟帖討論區社會道德責任的懈怠現象。

三、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跟帖討論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4〕已經成為新的社會共識。社交媒體將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匯集在平臺上,跟帖討論是民心和民意的集中反映。民意有著強烈的道德意蘊,是社會道德心態的集中反映。了解民意、解讀民心,需要進一步認識由社交媒體所塑造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跟帖討論的影響。

(一)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用戶跟帖實踐的影響

社會道德心態作為一種普遍的、動態的社會道德心理活動影響著社會成員的行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網絡空間的道德心態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的形式涵化著用戶的個體道德心態。雖然社交媒體用戶的規模龐大,用戶的道德心態種類畢竟有限,按照是否符合常識道德可以分作正常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和反常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在正常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中,又包括比較正常的和基本正常的兩種道德心態。網絡空間的道德心態主要反映在用戶的跟帖實踐中。正因為“每個帖子都可以產生影響”,使得“社交媒體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夠利用數百萬人的個人行為,并在社會層面培養影響力”,社交媒體的帖子通過話題標簽能夠“傳播到其他平臺,成為連接社交媒體上對話的一種強大方式”〔25〕。

在熱帖引發的跟帖討論中能夠發現跟帖用戶群體性的道德心態。社交媒體塑造了多元化的社會道德心態,使不同性質的道德心態同時存在于網絡空間,每個用戶可以選擇自己所認可的某種道德心態。反常的道德心態是基于常識道德作出的判斷,對于內心并不認可這種道德心態的用戶來說,限于擔心受到道德懲罰(熟人社會的指責),他們在現實空間的交流互動不得不遵循基本的合作原則,因而這樣的互動依然有其道德性。在網絡虛擬空間,個人身份的隱匿使其可以聽從內心的召喚,按照本性參與跟帖討論?!吧缃幻襟w的社交性在幫助用戶加強關系、積累社會資源的同時,也產生了反社會行為?!薄吧缃幻襟w平臺通過構建和實施特定行為(例如,黑客攻擊、網絡攻擊、垃圾郵件)和界面設計(例如,指標、新聞源、使用條款)來決定、影響和塑造平臺上的社交性。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需要警惕這些有偏見的規范對我們在網絡上的行為和認知的負面影響?!薄?6〕用戶對反社會行為的警惕在于真正意識到這些行為違背了其行為準則,假如用戶制定的行為準則偏離了常識道德,反社會行為反而符合這些用戶的道德標準,他們的跟帖實踐必然是非理性的,這樣的跟帖方式受反常的道德心態的影響,用相對的道德標準向自己頒發道德許可。

(二)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輿論動員的影響

每一種介質的媒體被創造出來都會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改變公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創造新的社會交往形式。社交媒體創造了一種新的交互式在線環境和大量不同的網絡位置,用戶可以在其中協作、交流并共享信息和文件。社交媒體用戶的在線交流更多是個體間的行為,與此同時,還可以是群體性的行為。所有介質的媒體都有輿論動員的功能,報紙、廣播和電視的輿論動員是媒體發出號召,用一種意見倡導人們行動起來;社交媒體上的輿論動員不同于傳統媒體(也包括網絡新聞媒體和商業門戶網站),后一種形式的動員頻率不高,但權威性較高;社交媒體的輿論動員呈現常態化的趨勢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主要由活躍在平臺上的某個“意見領袖”發起。傳統媒體對意見領袖的選擇有著道德方面的考慮,言論不符合常識道德的人難以被機構媒體接受,社交媒體的意見領袖來源多樣,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用戶同樣可以成為意見領袖。

在社交媒體上,由道德相對主義塑造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道德心態在這個空間內相互碰撞,每一次激烈的沖突都具有輿論動員的性質。道德觀念相異的沖突雙方以跟帖評論的形式捍衛著各自的道德主張。在跟帖討論(辯論)中,具有正常的社會道德心態的意見領袖善于發動用戶從社會道德角度評判所討論的話題,其中也包括對持相反意見的用戶的批評;持反常的道德心態的意見領袖則給反社會行為貼上道德標簽,引導用戶支持,以“道德正確”否定常識道德對所討論話題的影響。當社交媒體允許大規模的在線互動,輿論動員歸根結底就變成了道德動員,網絡空間道德心態相反的意見領袖都以道德為旗幟,號召認同自己觀點的用戶更加支持自己的立場,消解不認可自己觀點的用戶的道德敵意。這樣的輿論動員(道德動員)經常出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意見領袖的道德心態影響著輿論動員,這種動員反過來也影響用戶的個體道德心態,影響網絡空間的群體(社會)道德心態。

(三)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道德教育的影響

在中國,儒家重視道德教育對公眾道德取向的影響,主張“教以效化”和“民以風化”(《詩·周南·關雎序》),教導民眾承擔社會責任。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承擔,近代媒體誕生以來,媒體對公眾的影響逐漸增加。媒體具有天然的道德教育功能,它所傳播的信息中已然蘊含著媒體的道德取向,同時也影響著公眾的道德選擇。機構媒體的把關人角色事先過濾掉有悖公序良俗的內容,避免受眾的價值觀被扭曲。社交媒體平臺的議程設置更多是通過數據將高流量的帖子編入熱搜榜,用戶(個人或者機構)為吸引流量可能制造引起爭議的帖子。為追求流量,熱帖的道德性面臨著挑戰?!霸谏缃幻襟w上,人們經常面對一系列準觀念上的舉止挑戰。這些挑戰可以被看作是進一步交流的障礙?!薄?7〕交流的障礙只是持不同意見者之間的深度交流的困難,一個熱帖的跟帖討論無法達到深度交流的效果,素不相識的用戶就一個爭議性話題展開辯論,選擇以道德的方式還是非道德的方式發表看法,選擇對自己的言論承擔道義方面的責任還是根本不在意道義責任,這是其內心的道德心態作出的選擇。一個以道德的方式發言并愿意為此承擔道義責任的用戶,并不等于他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始終這么要求自己,關于這一點,可以從意見領袖群體中得到驗證。即便一個公認的素質良好的意見領袖在跟帖討論中也總有違背自己的內心規定,可能使用不敬之詞回擊令其憤怒的網友的時候。

在社交媒體的跟帖討論區,用戶只是跟帖討論的參與者,他們的情感傾向是否合乎理性對公眾的影響看似不大,實際上,卻是構成社會道德情感的重要部分。當相近道德情感的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社會道德心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可能是道德世界的守門人”〔28〕。一種道德情感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多數用戶的認可,這種情感在網絡空間所塑造的社會道德心態影響著用戶的道德意向。這種意向的有效性也就是取得了相應的道德教育成效。社交媒體對社會的影響越大,這種媒體對公眾的道德涵化也就越為明顯。

(四)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準則制定的影響

在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同時生活成為當代的社會生活方式。在現實空間里,每個人都有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為人處世準則,即他向自己頒布行為準則,并按照這一準則行動。關于準則,康德給出的定義是:“使某些行動成為義務的原理是一種實踐法則。行動者出自主觀的根據使之成為自己的原則的規則,叫做他的準則(Maxime);因此,即便法則相同,但行為者的準則卻可能大相徑庭?!薄?9〕準則具有格言和座右銘的功能,一經制定出來就對行為主體具有相應的約束力,規定著一個人的品行并塑造著其人格。行為準則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個體道德心態的產物。換句話說,道德心態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行為準則。

既然社交媒體塑造網絡空間的社會道德心態,這種心態的復雜性影響到用戶對行為準則的制定。一個人在踏入社會之前,哪怕他通過書本和影片對社會的了解再多,書上的教導僅具有參考價值,并無法滿足其社交需求。環境是最好的導師,環境塑造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個體的道德決策。在現代社會,媒體環境將所有人變成它的“居民”,當代社會的人都是媒體的“土著”,媒體在引導人如何思考和決策時,也在影響其制定行為準則。對于絕大多數用戶而言,社交媒體所創造的網絡空間比他所接觸的現實空間更為完整也更為真實,在現實空間中,人們的活動范圍受到局限,這個空間對理性的要求使得他們不得不以符合道德底線的方式生活在其中;在社交媒體的網絡空間中,用戶可以選擇以真實或者匿名的身份活動其中,真實身份的用戶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相對理性,否則將面臨道德風險,匿名身份用戶的準則制定更符合其本性。社交媒體上的暴戾風氣就是用戶的準則偏離道德底線的結果。當一個人不必為非理性的言論承擔責任,無異于默許自己的出格行為,而這樣的行為在其內心被認為是可取的,因為此類行為符合其主觀道德標準。當這樣的行為付諸實踐且未受到道德懲罰,這樣的行為方式就會上升為一種準則,按照這樣的準則從而產生更多的類似行為。社交媒體網絡空間的文明程度與用戶普遍的行為準則的道德程度相關。

(五)社交媒體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對圈層分化的影響

社交媒體跟帖討論區的圈層化現象造成了討論區的群體分化,不同道德旨趣的用戶逐漸形成一個個道德共同體,也就是前面論及的“社會道德圈”。在“道德圈層”內,總有屬于該圈層的理想交流狀態,這由道德的理想性質所決定,也是康德所說的“第二自然”,這個擬態的自然是由人們在內心世界按照道德法則建構出來的。網絡空間的道德圈層不同于倫理學所設想的圈層,后者是在純粹思辨意義上抽象出來的具有理想色彩的道德共同體,社交媒體用戶組成的社會道德圈層,其道德使命是參與跟帖討論(以辯論為主導)。這樣的圈層通常臨時組成,一個持續數日的討論主題就可以形成若干個不同的道德圈層,它們因對意見的接近性而自動納入其中,圈層內的成員未必知曉自己所在的圈層,而是研究者事后觀察到并命名的。隨著跟帖討論的結束,這樣的“道德圈層”隨之解體,少數用戶只能在未來的某個討論中偶然相遇。雖然這樣的道德圈層存在的時間短暫,但仍有其價值:一是可以提高意見交流的質量;二是促進倫理道德觀念的融合,強化圈層成員間的關系。

在社交媒體上跟帖討論的主題數量眾多且更迭較快,這些特點加速了“道德圈層”的分化。圍繞一個主題的討論尚在進行,某個圈層就可能出現分化,這是由于跟帖者的觀點未能保持連續性造成的,或者同樣的觀點表達由于用詞不當傷害了意見和道德旨趣相近的其他跟帖用戶。圈層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自然的過程,圈層的分化多是情緒激化所致,一言不合就可能造成兩個跟帖用戶之間的沖突。如果受傷害的是意見領袖級的用戶,等于冒犯了這個意見領袖及其粉絲,可能導致一個圈層的瓦解。意見領袖間的沖突在社交媒體上已經常態化,同一圈層的分化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得尤為明顯。圈層分化不會被追究責任,膽怯的用戶可能很快刪除不當言論的帖子,不怕被圍攻的用戶也不屑于受到指責。對于后一類跟帖用戶而言,對行為的道德責任不僅僅被個人所累,而且還取決于其無法控制的集體外在力量?!?0〕外在力量的缺失或者失靈將加速一個道德圈層的分化,新分化出去的圈層要么變得更為情緒激化,要么延續以往的傳統而存在。

四、結語

社會道德心態是社會心態的特殊表現形式,對社會心態的把握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社會治理質量。我國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要求重視對社會心態的研究。將培育社會心態納入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始于2011 年國務院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是社會治理目標。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薄?1〕隨著社會心態研究的興起,2017 年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次將社會倫理心態作為研究課題,新聞傳播學研究者開始從媒體角度關注社會道德心態問題。

社交媒體的文明狀況是社會文明的縮影,社交媒體對網絡空間道德心態的塑造,影響公眾的道德思維方式。社交媒體的文明狀況集中體現在跟帖討論中,為了加強社交媒體的道德建設,道德心態的培育就成為重中之重。對于社交媒體文明狀況的批評和擔心造成人們對社交媒體的成見,似乎社交媒體的文明程度難以提高,這是對社交媒體道德建設缺乏信心的表現?!靶判氖且环N社會狀態,它同時也與討論理論研究反思性有關;與之相應,這些活動本身是些實踐形式,占據社會空間?!薄?2〕威廉斯的這個論斷道出了信心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對于社交媒體文明狀況的失望基于跟帖實踐的現實,應該認識到社交媒體的歷史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對這種介質的媒體的認識尚處于起步階段,社交媒體的道德秩序暫時處于倫理自然狀態階段,也就是基本沒有倫理秩序的狀態可言。一種介質的媒體在剛被創造之初,毫無例外都要經歷這樣一種倫理自然狀態,至于“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的倫理自然狀態也許比傳統媒體的這一狀態持續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但不能就此否定社交媒體的道德性。隨著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深入,對社交媒體管理的科學化,社交媒體培育的網絡空間道德心態同樣會趨于理性,接近常識道德。

社會道德的改善需要經歷一個道德上的改善過程,這種改變的動因必然是因為某個領域的道德空場所造成的社會局部秩序紊亂,從而引起社會的關注(批評)和反思。媒體研究者在認知社交媒體用戶的道德心態方面負有特殊責任,確保形成的理論與社交媒體輿論場的復雜性相協調?!?3〕當社會的問題呈現在社交媒體的網絡空間時,現實空間的道德問題在社交媒體的跟帖討論區被放大,從而引發公眾的激烈爭論,這種爭論在形式上是非理性的,但畢竟也有理性的聲音參與其中,正是這些少數的理性之光點燃公眾對道德理想狀態的向往。當對道德理想狀態的渴望成為一種有感的社會力量之時,社交媒體道德建設的力量來源也就形成,網絡空間的道德心態將逐漸回歸常態,網絡空間道德心態的成熟反而會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心態的成熟程度。

猜你喜歡
圈層網絡空間心態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濟價值釋放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B站沖破圈層
只要心態好,我就是班里最靚的仔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讓圈內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做謙遜的人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探討
還是“看掐架”心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