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后現代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元宇宙社區

2024-05-10 13:51甘蒞豪
社會科學輯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后現代女性主義氣質

甘蒞豪

在元宇宙社區中,我們目睹了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即對數字人、跨性別者、不知性別者、游戲NPC 以及女性和男性賬戶的稱呼開始普遍采用了一個流行語——“Ta”,而不再使用傳統的性別指代詞“她”或“他”①根據喻國明采用的元宇宙定義:“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融合而創造,包括所有虛擬世界、增強現實和互聯網的總和”,現存人機交往的集體虛擬共享空間,比如Roblox等沙盒游戲、維基虛擬開源社區、META 等虛擬社交平臺等,均為元宇宙社區。參見喻國明:《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新聞界》2021年第10期。。這種語言現象突顯了元宇宙社區中性別認同和語言使用的變革,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種新興的語言實踐在元宇宙社區擴散開來,表明了人們對性別概念的重新審視和重新定義。傳統意義上的性別二元對立逐漸受到質疑,人們開始思考性別多樣性和非二元性別的存在。

這種趨勢與當代后現代女性主義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批判性地審視和挑戰二元性別的固化觀念,并提倡包容性、多樣性和平等性別關系的構建。從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這種使用“Ta”的語言實踐具有深遠的意義。后現代女性主義強調權力、身份和語言之間的緊密關系,認為性別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屬性,更是一種社會建構。在這一理論框架下,使用“Ta”來代替傳統的性別指代詞體現了對權力結構的挑戰,同時也為性別認同的多樣性提供了一種語言上的表達方式。

此外,元宇宙社區作為信息傳播和意見交流的重要平臺,為后現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元宇宙社區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后現代女權主義者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和討論性別議題,同時也促進了更多人對性別平等問題的關注。通過引入“Ta”這樣的語言實踐,元宇宙社區成了一種倡導性別包容和平等的文化場域,為后現代女性主義的推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資源。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種語言實踐所帶來的挑戰和爭議。對于一些人來說,“Ta”可能是一個陌生和難以接受的概念,他們可能會質疑這種語言變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認為傳統的性別指代詞已經能夠準確地表達性別身份。因此,這種新興的語言實踐在元宇宙社區中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語言權力、傳統觀念與變革之間的討論和辯論。

本文將以后現代女性主義視角為基礎,探討元宇宙社區中出現的“Ta”語言現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意義和影響。通過對這一新興語言實踐的理論解讀和社會意義的探索,我們將進一步理解元宇宙社區中性別認同和語言使用的變革,為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提供新的思考和啟示。

一、元宇宙社區中的流行語“Ta”

漢語語言系統中存在許多性別歧視現象。例如,對于社會地位較高的男性長者,可以在姓氏或名字后加上“公”,而對于杰出女性,則只能使用男性的敬語“先生”,如“楊絳先生”和“葉嘉瑩先生”。為了反對這種男權主義的語言現象,近年來,在數字社群流行語中也出現了許多帶有女性視角的詞語,例如“直男癌”已成為當代年輕女性批評大男子主義的重要詞語,“暖男”“小鮮肉”“國民老公”“霸道總裁”等流行語則展現了一種將男性視為商品的“消費主義女權文化”。這種消費主義女權文化試圖反抗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注視和物化,并重新塑造中國社會的性別秩序。然而,仔細思考,這些流行語沿襲了“性別商業化”的男性思維陷阱。盡管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文化啟蒙功能,但并未減少男女之間的鴻溝和敵視,因此無法被歸入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范疇。

與上述流行語不同,后現代女性主義采用增詞法,在“他/她”的二分系統中添加了一個流行語“Ta”?!癟a”既不是英文,也不是漢字,而是漢語拼音形式,被廣泛用于指稱性別不明的人,成為數字社群中的非性別化標識性詞語。例如,在百度百科上有專門的欄目“Ta 說”,而希壤、崽崽ZEPETO、虹宇宙等虛擬社交平臺也廣泛使用“Ta”。2021 年,一首熱門歌曲《Ta》以各種演唱形式在網絡虛擬社區中傳播開來。同時,隨著“Ta”的流行,還衍生出“盤Ta”等流行語,并推動了App 軟件的命名,例如“遇Ta”以及全球華語地區第一個大型線上“同志”綜藝節目的名稱“Ta們說”?!癟a”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詞匯之一。

顯然,后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使用“Ta”這樣的流行語能夠消除性別差異,在性別不明的情況下提供一個中性的稱謂。這種使用“Ta”的方式不僅避免了使用男性化的通稱“他”,也擺脫了對女性的限制。它代表了一種去性別化的倡議,使得語言更加包容和平等?;蛘哒f,在數字化時代的興起中,后現代女性主義者積極地在數字社群中探索新的語言形式和詞匯,以反映性別平等和去除性別二元的理念,即通過引入新的代詞“Ta”,試圖打破傳統的男性和女性二元對立的語言框架,為那些不愿意或不確定如何將自己的性別歸屬為男性或女性的個體提供一個中性、包容的稱謂方式。這種方式能夠適用于所有人,無論其性別認同如何,從而促使交流不再基于假設性別,并降低性別歧視和排斥的風險。

實際上,在漢語中,我們可以將“Ta”和“她”聯系起來理解,并通過探尋這些第三人稱代詞的誕生和流行,窺探不同時代性別平等倡導者們對中國社會性別秩序進行改良的美好意圖。在古代漢語中,“他”本是通性的,可以指稱男性、女性或者所有的人類,并沒有專門表示女性的“她”字和表示非人的“它”字。1918年,27歲的劉半農發現英文中的“He、She、It”在漢語中只能統一翻譯成“他”,從而基于翻譯對等視角創造了“她”字,并在留學英倫之時,懷著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將個人對“愛情”的追求與對祖國的懷念之情編織在一起,寫出了以“她”為對象的情詩《叫我如何不想她》?!?〕這首白話詩包含四個深情的“她”字,在被趙元任譜曲后,很快廣為流傳,喚起了國人的共鳴。作為民國時期的新詞,“她”字能夠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五四時期自由平等、婦女解放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中國最早一波“女性主義”革命形勢之下,“她”字成為女性的專用字,從而第一次從文化上將婦女從男性附庸的角落中凸顯出來,大大提升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別秩序。

然而,隨著20 世紀90 年代西方后現代女性思潮進入國內,“她”字開始遭受質疑。女性主義者發現漢字中,“女”字偏旁往往被用于帶有負面意義的詞匯,比如奸、娼、妓、奴、婊、妖,耍、佞、嫉、妒、妄、妨等。這表明在漢字文化中,與女性相關的字詞往往帶有一種貶低或歧視的隱含含義。這種語言現象反映并加劇了中國女性所承受的不公與偏見。于是,“她”這個詞從讓女性地位凸顯的積極詞語,淪為一系列歧視女性的“女字旁”漢字中的一員。由此,語言學者劉丹青提議取消使用“她”,恢復使用通稱“他”〔2〕。然而,這種提議也面臨一些問題。當涉及男性、女性和性別不明的對象時,統一使用“他”或者“他們”仍然會引發質疑,即為什么要使用男性的代詞作為統稱?或者說,“他”或者“他們”與二元性別觀念緊密相關,如果繼續使用男性的代詞“他”或者“他們”來泛指所有人,那么每次使用該稱謂,會不會實際上都是在實施一種男權社會的再生產儀式,再次強化了社會中固化的性別體系?

顯然,社會需要打破“非他即她”的二元性別想象,為時代賦予新的可能性,創造更加包容的社區文化。由此,中性流行語“Ta”的出現具有重要的思想變革意義,它代表了當代女權主義者改善社會性別秩序的美好愿景?!癟a”并沒有否定男女的生理區別,它的目的是在男女二分體系中添加新的可能性,打破人們大腦中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創造更加包容的社區文化。它所指稱的對象不僅包括男性和女性,還包括雙性人、同性戀者、賽博格、機器人、虛擬人、異裝癖者、異形等群體。這些群體在現實世界中雖處于主流視野之外,但在元宇宙數字社群中,“Ta 們”獲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并有可能成為元宇宙社區中的未來主流。在游戲世界、社交App和開源社區中,性別轉換、人機融合以及角色多樣化成為虛擬現實社會的基本游戲規則。在這種社會中,原本二元對立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男權文化所代表的強權、理性和嚴酷將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包容、協商、對話、多元、共情和無私的文化,即以“愛”為紐帶的母系氏族部落文化場域將得到發展。

與此同時,作為新一輪女性思潮的造詞運動,后現代女性主義者除了造出第三人稱“Ta”詞語之外,還同樣使用增詞法,制造了一系列旨在破除男女二元對立的系列新詞。比如,2020 年,谷歌更新內部的語言風格指南,號召開發人員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性別化語言”,并于2020 年5 月18日推出了“Smart Canvas”功能,該功能能夠自動為谷歌用戶標記“性別術語”并提供替代建議,如向輸入“chairman”(主席)的用戶建議使用中立的性別新詞“chairperson”或“chair”。在維基百科虛擬社區中,維基人也放棄了“chairman”“policeman”“fireman”等詞匯,轉而使用“chairperson”“policeperson”“fireperson”等中性化新詞。而在指稱不知性別的個體或群體時,維基人也提倡盡量不使用“he or she”,轉而使用無性別代詞“they”。

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指出社會話語分為慈母和嚴父這兩種模式。慈母話語模式強調集體力量和和諧,倡導平等、共情和關心弱者以及個體在集體中的責任。而嚴父話語模式則鼓勵個人奮斗,信奉個人主義,遵從權威,提倡差異、理性和自由主義,承認自然和社會中的競爭和優勝劣汰現象。萊考夫還認為,改變話語形式可以改變話語框架,從而改變人類大腦神經回路,形成無意識的認知框架,限制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并影響他們在世界中的行為?!?〕這種改變可以影響交往文化和生存世界。因此,后現代女性主義引入“Ta”這樣的語言形式,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游戲,而是慈母話語模式對嚴父話語模式的政治斗爭,旨在改變當今人類的心理結構和社會秩序。通過使用“Ta”這樣的語言形式,后現代女性主義試圖不斷完善和調整人類社會的思考方式,打破固有的認知框架,致力于努力減少“你和我”之間的主客體沖突,轉而提倡一種“我們”之間更為包容、充滿愛、無私分享的社區協作文化,將嚴父社會轉化為慈母社會,實現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會性別秩序,并朝著一個更加多元和共融的未來邁進??傊?,網絡新詞“Ta”真正反映了第三波后現代女性主義思潮,傳達了為元宇宙社區重新構建一個嶄新社會性別秩序的愿望。

二、元宇宙社區的“Ta”氣質

流行語“Ta”蘊含了一種流行文化和社會觀念——“Ta”氣質:對性別不明或中性個體的尊重和包容,代表了一種去性別化的態度和價值觀,追求性別平等和性別自由?!癟a”氣質強調不受性別限制的個體獨立性、平等性和尊重,并試圖打破傳統的性別二元觀念,為多元性別認同提供更開放和包容的空間。這種氣質在社交媒體、網絡文化和數字社群中得到廣泛傳播和接受,影響了許多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態度。它體現了后現代女性主義者對性別平等的追求,并在推動社會性別秩序轉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歷史和社會結構的影響,男性氣質在許多社會中被賦予了更高的權力和特權,而女性氣質則常常被貶低或忽視。因此,在推動性別平等的過程中,“Ta”氣質往往更加關注打破男性氣質的主導地位,為女性和其他性別認同的個體爭取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需要明確的是,“Ta”氣質并不是說女性氣質就比男性氣質要好,而是主張包容女性氣質、男性氣質、超性別氣質、非人類氣質等多元性氣質。它主張超越性別二元觀念,認可每個人的獨立性和平等性,無論其表現為男性氣質、女性氣質還是其他形式的氣質?!癟a”氣質的目標是為所有個體創造一個平等和包容的環境,使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和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興趣,不受性別角色的限制。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后現代女性主義并不局限于關注“Ta 氣質如何表達和傳播”這種表層話題,而是更注重探討互聯網技術和元宇宙社區本身與性別氣質之間的關系。從互聯網技術架構和組織文化來看,元宇宙社區在四個方面詮釋了后現代女性主義的“Ta氣質”。

首先,元宇宙社區主體是無性別的。在元宇宙世界中,人們通常無法準確了解其他主體的真實身份,真實印證了《紐約客》漫畫中的一句話:“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边@句格言表明,網絡虛擬技術消解了現實世界主體之間的種群、身體和生理差異。從后現代女性主義視角來看,元宇宙平臺的虛擬賬戶,實則是一種數據替身、分身和現實實體的結合體,兩種融合形成的虛構生物體是一種存在于元宇宙中的后人類主體?!?〕這種后人類主體不僅消解了傳統的自然觀和文化觀,而且構建了一種無性別社會秩序。西蒙娜·德·波伏瓦曾在《第二性》中感嘆“她的雙翼已被剪掉,人們卻在嘆息她不會飛翔”〔5〕,主張女人并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然而在元宇宙社區中,這種感嘆卻失去了現實意義:虛擬社會由于無需像現實世界女性一樣整天忙于料理、做家務、生育、撫養等事宜,女人也就不存在了,即任何社區賬戶都沒有必要擔心“雙翼被剪去”,Ta們可以抵制單調重復的家務勞動,轉而自由地在虛擬世界中翱翔,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崇高感。

除了人類賬戶以外,數碼機器人也是元宇宙社區的主要主體,比如,維基百科開源社區就活躍著2000多個機器人。①維基百科開源社區擁有30萬活躍人類用戶和2000多機器人,彼此在虛擬社交平臺中長期合作,編纂著人類最大的開源百科全書,屬于現有元宇宙社區之一。這些機器人在網絡知識社區中扮演了生成器、修理工、鏈接者、標記者、記錄者、檔案員、保護者、輔導員、通知者等各種角色,和人類互補共生,共同維護著維基社區。通過撰寫、修改、斗爭、妥協、配合等一系列編纂行為,它們全面提升著維基百科全書條目的質量?!?〕這些機器人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沒有情感,也無需理性,卻嚴格遵循著腳本程序,在虛擬知識社區中生產著當今最大的開源數字百科全書。

綜上,元宇宙社區主體是無性別的,無論是人類賬戶還是社交機器人。在網絡虛擬社區中,性別的界限已被消解,人們可以超越現實世界中的性別角色和限制,以更自由的方式表達自己,并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這種無性別的社會秩序促進了性別平等和包容,并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平等的機會。

其次,元宇宙社區架構是去中心的。中心化結構是男性氣質的主要特點。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者從女孩沒有陰莖、“力比多”呈現去中心和分布式發展,而男性嬰兒“力比多”聚焦于外生殖器頂端的性特征出發,提出“菲勒斯中心主義”概念。后現代女權主義者進一步將此概念用來批判男權社會的基礎架構,認為傳統男權社會符合“菲勒斯中心主義”,即大到帝國的“中心—外圍”結構,中到國家的一國之君,小到家庭的一家之主,人類習慣圍繞某個中心思考與行動。

然而,元宇宙社區中的物聯網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區塊鏈技術以及分組交換技術、TCP/IP通信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等底層架構卻都是離散型、分布式、多節點的。在這些技術和協議運作的社交平臺中,信息交流由原來“你說我聽”模式,轉變成“我們說”的多中心、裂變式的傳播模式。顯然,元宇宙社區是反“菲勒斯中心主義”的,具有反男性氣質特征?!?〕換言之,傳統農業和工業時代的男性氣質場域意味著“圍繞他者的辛勞工作”,人類在大規模組織和機器系統中異化生存。而當今信息時代的Ta 氣質場域則呈現為“實現自我價值”,虛擬人在互聯網生態和生命系統中繁衍生息。因此,數字社群場域的去中心化、自組織、自協調和自管理特征,更加寬容和人性化。它不僅為邊緣群體創造了生存和表達的空間,還引領人類群體逐漸演變為更為包容的元宇宙人機共同體。

再次,元宇宙社群思維是情感性的。情感化通常被認為是女性的特征。相對于男性更注重證據和事實,女性和跨性別群體常被視為情感性動物,Ta 們通過愛、信任、直覺、形象思維等紐帶來工作和生活。在元宇宙社區,這種Ta 氣質的情感化溝通方式常泛化成一種社區共享文化。例如,在維基百科社區中,維基人常通過愛、無私奉獻等情感紐帶相互聯系,共同分享信息和生產知識。

在元宇宙社區平臺中,信息結構扁平化和“把關人”的缺失導致了一些變化。傳統社會中深度、理性和客觀的知識逐漸被網絡社會中碎片化、情緒化和即時性的知識所取代。也就是說,在傳統媒體時代,公眾情緒受政治規則和社會規范的限制,難以在公共領域表達自己。然而,互聯網改變了情緒傳達的路徑,將無數網民直接聯系起來,激活了網民之間的情感紐帶,改變了數字社群的情感體驗。同時,匿名性交往也促使網民能夠在互聯網上發泄平時無法表達的情緒,并有機會與他人分享,形成共鳴,達到共情的效果。這種情感紐帶的形成也為網民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共享,使他們在數字社群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性關懷或情感共鳴。

最后,元宇宙社群交往是非計算的。馬塞爾·莫斯在《禮物》一書中分析了父系社會之前的人類社會,認為此時人類社會是母系社會,主要通過物物交換和饋贈禮物來構建交換的契約,以保證鄰里之間的和諧,維護社會結構的穩定和社會等級的合法性?!?〕類似地,元宇宙社區的創建靈感也并不源于精明算計的市場經濟社會,而是來源于禮物交換型的母系社會?!?〕換句話說,元宇宙數字社群并不依賴以“差異化”“計算”和“競爭”為交往核心的市場經濟社會形態。相反,它建立了一種以奉獻時間、團結融合、分享互助、社會責任和象征交換為行為準則的數字社區。這樣的社區通常是由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民自發組成,是他們自主建設、自由學習或交流的空間。在這個社區中,成員之間以饋贈思維為交往邏輯,堅信如果無償分享自己的成果,其他人出于感激和慷慨之情,也會回饋自己所擁有的信息。這樣,人們能夠無償地實現合作分工,共同積累、生產和傳承人類的知識財富。

顯然,數字社群的交往模式強調了互助和共享的價值,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利益。成員們相信通過無私地分享和回饋,整個社區都能從中受益,形成一種互利的合作關系。這種非計算的交往方式不僅促進了知識的流動和共享,也培養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共同體意識。

總之,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科技”和“女性”成為了21世紀性別議題的主導因素。后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科學技術的權力挑戰了自然與文化、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邊界,同時也挑戰了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區別。與過去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領域反對男性霸權的女性主義者不同,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更關注科學技術的性別中立性問題。Ta 們認為人類商品和知識的生產技術以及社會治理技術將“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差異替換為“男性氣質”和“Ta 氣質”差異:在工業時代,高度集中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技術、中心化的實驗室科學知識生產流程以及現代科層制的社會治理手段都被視為具有男性氣質的特點。然而,在信息時代,分布式的互聯網數字技術、去中心化的馬賽克知識生成技術、監督和處置分離的網格化社會治理等被認為具有Ta氣質的特點。

三、元宇宙社區的“Ta”困境

社會語言學者羅賓·萊考夫(Robin Lakoff)在《語言和女性的地位》中指出語言系統并非中性,而是存在性別不對稱差異的。這種差異來源于人類社會中性別不平等文化,也進一步鞏固著人類社會的性別不平等?!?0〕任何語言系統都存在“無標識”和“標識”現象。從經濟性考量,正常事物的指稱語言通常形式簡單,采用“無標識”手段,而非正常事物的指稱語言則形式較為復雜,采用“標識性”手段,比如在英語中,“說話那一刻(現在)”對言說者是正常的,所以“一般現在時態”用“無標識”的動詞原形,而“過去時態”卻要加上“-ed”,“將來時態”要添加“will”等“標識性”手段。然而,這種看似自然的手段運用到男女范疇中就會出現明顯的不平等暗示。男人使用形式簡單的“man”,女人卻使用形式更為復雜的“woman”。在指稱上,男人(man)而不是女人(woman),可以代表人類(mankind)。在漢語中,如果群體中有男有女,則用男性代詞“他們”,而不是女性代詞“她們”來指稱群體,等等。這些都似乎暗示男人比女人更為正常。

薩丕爾—沃爾夫(Spair-Whorf)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指出語言不僅僅是社會的產物,也能反過來影響人們的思維和社會文化建構〔11〕,即語言創造知識,知識構建現實。后結構主義學者??抡J為知識本質上是權力通過話語生產的。胡克斯(Hooks)亦指出,語言不受人類操控,其能通過自己的形式和意義侵擾人類身心最私密之處?!?2〕這些思想都讓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意識到,改變人類社會就必須改變人類知識,改變人類知識就必須改變人類語言?;诖?,后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語言具有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不僅是中立的信息傳遞工具,還能塑造思維方式、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因此,她們認為必須改變語言,以反映和實現性別平等和女性權益。

隨著元宇宙社區成為后現代女性主義思潮的主要運動場域,改造元宇宙社區知識的語言形式,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斗爭的首選之地。由此,元宇宙社區中流行的“Ta”話語在后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具有深遠的影響。然而雖然后現代女性主義學者哈拉維在《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一書中喊出“我寧愿做一個賽博格,也不愿做女神”的“賽博格宣言”〔13〕,同時,“Ta”話語從語言政治層面極大助力這波女性主義斗爭,“Ta”氣質的數字技術與數字社群也為哈拉維的宣言搭建了最好的實踐舞臺,但是我們還不得不意識到,盡管“Ta”試圖擺脫性別二元觀念的束縛,探索無性別的主體,并在數字社群中建立一種非計算的情感性交往,然而要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并不容易,我們還需要與現實世界的變革相結合?;蛘哒f,既然存在宣言和斗爭,那就意味著元宇宙社區依然存在強大的男權話語,也反映了第三波女權主義斗爭的“Ta”話語可能存在不能回避的缺陷和困境。

首先,盡管元宇宙社區具有“Ta”氣質,但現實世界中的男性中心主義話語仍然會滲透其中。許多元宇宙社區的構建體系涉及使用Wiki 技術、服務器維護、搜索引擎、代碼軟件等計算機編程技術。這些底層技術架構雖然不可見,但對社區成員在該平臺上進行互動和利用資源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這些特定類型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在傳統社會中呈現性別化的特征,例如,科學、數學、編程等計算和理工知識主要由男性學習。這也導致參與元宇宙社區建設的技術開發人員多數為男性,他們更容易訪問底層服務器,因此,在元宇宙社區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執法權,即男性數量和技術上的優勢使得社區話語仍然建構在強大的傳統性別秩序框架下。這也引發了元宇宙社區架構無法杜絕色情、性騷擾、性歧視等言語暴力現象。此外,數字社群的內容也大量源自現實世界的傳統男權社會。依然以維基百科社區為例,維基人與維基機器人皆需確保知識的可靠性,由此特別強調“可驗證性、中立性和非原創性”三個原則〔14〕,這導致維基百科內容不能原創,而必須引用傳統的學術和媒體知識,從而依然受制于現實領域的男權社會。

其次,雖然社會性別概念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基于生理差異而歧視女性的刻板印象,喚醒女性群體對性別平等的意識,以實現性別和諧為目標,并試圖在制度層面改變社會性別秩序,但是“Ta 氣質”概念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性別二元觀的問題。實際上,“Ta 氣質”只是對“女性氣質”概念的拓展,未能真正消除“男性氣質”這個攻擊目標。換句話說,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提倡生理男性可以具備女性特質,生理女性和跨性別者可以具備男性特質,這看似消解了身體性別的社會刻板印象,卻也削弱了“Ta 氣質”的抗爭性。原因是,如果“Ta 氣質”概念脫離了生理特征差異,那么該概念的內涵屬性也失去了可靠的物質基礎。比如,其對立面“男性氣質”這一概念是否需要存在呢?或者“強硬”這一屬性特征是否仍然應該被歸類為“男性氣質”呢?換句話說,如果男性也能擁有“感性、直覺、依賴、柔弱”等特征,那么為什么還要將“勇敢、邏輯、獨立、強硬”等特征與“男性氣質”聯系在一起呢?總之,“Ta 氣質”必須依賴“男性氣質”襯托,才具備合法性,而“男性氣質/Ta 氣質”二分的概念,恰恰需要依賴于人們基于男女生理差異而形成的社會刻板印象。

最后,“Ta”作為符號形式雖然解構了他/她的二元對立,從而消除了男權社會中的符號暴力,并在象征層面上避免了男性對女性性別權利的合法剝奪,但其使用非漢字系統的拼音字母來突顯自身,在符號形式上不符合漢語現有的語言文字系統,進一步暗示了“Ta”的邊緣性和怪異性,并在字形上固化了中心/邊緣的二元對立觀。此外,由于“Ta”的西文字母形式,導致中文網友在輸入這個詞時常常需要切換輸入法,從中文到英文再切換回中文,非常不方便,這影響了其流通的廣度和速度。

同時,“Ta”的創造故意忽視了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也是一種符號暴力,從社會精神層面上來看,它與男權社會創造的各種針對女性的暴力象征符號并沒有區別。顯然,“Ta”話語看似用多元主義對抗了二元對立,但試圖取消性別概念的同時卻導致了性別指稱的簡單化,從而反而支持了一元中心主義。而這顯然不符合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提倡多元文化的初衷。

總之,和“她”字最終能夠被國人接受不同,因為后現代女性主義概念工具和技術工具身上所攜帶的無法化解的悖論怪圈,“Ta 話語”目前只能在網絡亞文化中生存,而無法真正融入主流。這也預示了后現代女性主義話語的抗爭之路、解構之路和平等之路將是困難重重。

四、結論

女性主義源頭一般被認為來自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響。1789 年著名女性活動家瑪麗·戈茲(Marie Gouze)模仿《人權宣言》,公開發表了第一個《女權宣言》,宣告了女性主義思潮和運動的開端。隨后200多年女性主義運動大致呈現三波高潮:第一波是自由女性主義。19 世紀中期到20 世紀初期,貝蒂·佛里丹(Betty Friedan)等一些白人富裕女性和知識女性積極地在社會公共領域爭取男女平權,認為女性應該和男性相同,擁有教育權、就業權和政治選舉權。第二波是激進女性主義。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新左派運動而興起,凱特·米麗特(Kate Millet)、舒拉米斯·費爾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等女性主義者開始著眼批判現有社會的私人領域,反對父權制和家長制,要求在“尊重男女生理差異”的基礎上,改變社會性別制度,反對男性對女性的性別壓迫和性別歧視。第三波是后現代女性主義,誕生于20 世紀90 年代,著眼批判現有社會的知識、語言和文化領域,希望根本改變人類思想和觀念中的“男女二分觀”。蒙克妮·維蒂(Monique Wittig)等后現代女性主義者受???、利奧塔、拉康等影響,開始反思文藝復興啟蒙主義思潮后一直存在的二元論(dichotomy)思想脈絡。她們認為這種二元論簡單根據生理差異將男女二分,片面認為女性對應著肉欲的、感性的、溫柔的、母性的、依賴的、主觀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而把男性歸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獨立的、理智的、客觀的、擅長抽象思辨分析等,從而忽視了個性、族裔、能力、性格、性取向等對個體的具體影響。由此,她們提出人類社會并非二元化、中心論的,而是多元化、去中心的,應該利用后現代主義文化和話語打破“男人/女人”的生理二元論,同時創造非二元化的性別中性詞,在語言、知識和觀念上瓦解男人對女人的歧視和統治。

進言之,后現代女性主義是一種理論和行動框架,旨在應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它強調了身份的多元性、差異性和平等性。后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性別是社會構建的概念,不僅僅受到生理性別的限制,而且存在于一個連續且流動的譜系中,而非固定的二元分類。元宇宙社區中的“Ta”現象為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用以探索性別的多樣性和流動性。這一現象超越了傳統的性別二元模式,消除了只有“他”和“她”兩種選擇的限制,為那些不認同傳統性別二元的人提供了更多選擇?!癟a”現象鼓勵了對性別多樣性的認可,使個體能夠更自由、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

同時,“Ta”現象在元宇宙社區中為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提供了匿名性和安全性。在傳統社會中,性別多樣性常常遭受歧視和排斥。然而,在元宇宙社區中,虛擬身份和匿名性使個體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無需擔心現實世界中的壓力和偏見。這種安全性有助于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更廣泛地探索和表達Ta 們的身份,為性別多樣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元宇宙社區中的“Ta”現象還促進了性別意識和討論的擴展。通過使用中性代詞“Ta”,人們不再通過性別對言語和行為進行刻板的解讀。這種解構性的語言使用使得人們更關注個體的想法、觀點和才華,而不僅僅是Ta們的性別身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元宇宙社區中的“Ta”現象也存在一些挑戰和爭議。一些人可能對這種語言變化感到陌生或不舒服,并認為它威脅到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此外,虛擬空間中的“Ta”現象并不能完全消除現實世界中的性別不平等和歧視問題。因此,后現代女性主義者只有在多層面的艱難努力下,才能在元宇宙社區中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性別秩序。

猜你喜歡
后現代女性主義氣質
《墜落的人》中“拼貼”的后現代敘事意義
AUDI Q7 無畏,是我一貫的氣質!
90后現代病癥
受得起,也是一種氣質
西海岸新氣質
《寵兒》中的后現代敘事策略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花月痕》的女性主義解讀
《飄》的女性主義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