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宰治《人間失格》在中國三十年的閱讀史

2024-05-10 14:14王瑞方
武陵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失格太宰佛系

王瑞方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日語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410)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日本文學譯介空前繁榮。日本現代著名作家、被稱為“戰后文學旗手”的太宰治(1909—1948)的作品于1980 年代開始被翻譯出版,《人間失格》(1948 年) 的中譯本于1993 年首次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此后,我國文學界、學術界圍繞《人間失格》發表了一系列感言、評論、研究等。進入21 世紀后,《人間失格》中譯本熱度持續不衰,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太宰治文學迷”,并延續至今。這在中國的外國文學閱讀史上十分罕見,也形成了太宰治《人間失格》在中國的三十年閱讀史。因此,有必要從中日文學交流史、日本文學漢譯史與研究史的角度,將這段閱讀史置于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之下,在時代與社會,譯者、研究者與讀者的相互作用之中,進行多層面的分析。

一、社會學層面的閱讀

《人間失格》是一部中篇自傳體小說,這部作品幾乎說盡了太宰治一生中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后記,以及主人公的三篇手札組成。主人公大庭葉藏自幼體弱多病,生性怯懦敏感,對“人間”的生活充滿恐懼與不安。如,他在第一篇手札中說道:“從孩提時代起,就連家里人,我也猜不透他們活著有多么痛苦,又在想些什么。我只是心懷恐懼,對那些尷尬的氛圍不堪忍受……”[1]7“我一直對人類畏葸不已,并因這種畏葸而戰栗?!盵1]8于是,葉藏將滑稽逗樂的方式作為與“人間”聯系的手段,乃至作為向“人間”求愛的方式。然而,社會的黑暗混亂,“人間”的丑陋世故,家人的偽善欺騙,愛情的背叛創傷等,使葉藏不斷走向頹廢墮落、孤獨絕望、自暴自棄、自殘自虐的深淵,最終淪為“喪失資格的人”。

《人間失格》創作于日本戰敗初期,有著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1945 年,日本軍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個昔日稱霸一時的“皇國”一下子淪為被占領國,天皇由“神”降格為人。當時整個日本滿目瘡痍,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經濟、文化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尤其是傳統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被拋棄,而新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尚未建立,民眾充滿了孤獨、悲觀和虛無,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在崩潰的邊緣彷徨……在此背景之下,太宰治宣稱:“自由思想的本來姿態,是反抗精神,是破壞思想……是作為壓迫和束縛的一種反應,也是與其發生斗爭性質的思想?!盵2]上述言論實際上代表了文學中“無賴派”的思想,其本質具有逆反性、反叛性。然而,“無賴派”不是正面的反叛,而是在作品中設置一些荒唐不羈的情節,架設幾個放浪形骸的主人公,通過對他(她)們的肉欲、犯罪、酒癮、毒癮、自殺等情節的描寫,來表現其反抗傳統和世俗的心理?!度碎g失格》便是“無賴”思想的典型代表,作品中充滿了作者對社會既存價值體系的“無賴式”的反叛。如:

有個說法叫作“見不得人的人”,指的是那些人世間悲慘的敗北者、背德者。我覺得自己打一出生便是一個“見不得人的人”。所以一旦遇到那些被世人斥之為“見不得人的人”,我的心就不由分說地變得善良溫柔,而且這種“溫柔”足以使我自己也如癡如醉。[1]32

……特別是我,處在那種不合法的世界中,居然比身在紳士們的合法世界中更顯得悠然自得,游刃有余,也更顯得所謂的“健康”……[1]33

被作為犯人捆綁起來,竟然反而使我如釋重負,萬般愜意。[1]47

這樣的表述在《人間失格》中比比皆是,不論是對“敗北者、背德者”的溫柔,或是在“不合法”世界中的游刃有余,抑或是作為犯人的萬般愜意,看似頹廢墮落,實則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消解,是一種激烈的反俗精神。具體而言,就是以頹廢的色彩渲染社會的丑惡,以自我的“敗德”破壞既成的道德,以個人的“墮落”反抗社會的墮落??傊?,太宰治以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反抗傳統與世俗,發泄對現實的不滿。然而,不論是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還是太宰治本人都最終對社會充滿了絕望,“不幸。在這個世上不乏各種不幸之人,不,即便說盡是不幸之人,也絕不為過”[1]88。于是,他們在自我沉淪和放逐中走向了毀滅……

《人間失格》不僅是日本戰敗后社會和日本人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更是戰敗初期日本國民心態的普遍反映。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社會病態的揭露,對人性陰暗面的嘲諷,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1948 年《人間失格》連載于當時日本文學界頗具影響力的文學雜志《展望》,并于同年推出筑摩書房出版的單行本,該作品甫一出版,便成為評論界熱議的對象,被譽為太宰治文學的巔峰杰作?!度碎g失格》作為經典文學作品,不僅在日本,也被中、歐、美等多國翻譯引入。改革開放后的1980 年代,我國掀起“日本文學熱”,在大規模翻譯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的大背景下,太宰治文學也隨之進入了中國大眾的視野,其中最早與中國讀者見面的是《斜陽》。該小說于1981 年由張嘉林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當時在讀者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太宰文學熱”[1]1,此后,幾乎每年都有太宰治文學的譯介。

《人間失格》(最早書名譯為《喪失為人資格》,也有學者譯作《喪失作人的資格》《人的資格》)于1993 年由王向遠教授翻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事實上,在該作品進入中國之前,一些知名的學者已對其進行了解讀。李芒認為:“中篇小說《喪失作人的資格》,就是集中筆力以主人公大庭榮藏的手記的形式,描寫了他從病弱走向墮落進而變成廢人的短暫一生,并向社會、神祇和人類提出抗議。不難看出,太宰治的所謂抗議,并非針對資本主義制度,從而,他筆下的革命也無非是用腐朽墮落的生活來反抗封建禮教和世俗,所謂戰士就是象自己作品中的人物那樣為所欲為,愛所欲愛,亦即戀愛至上加絕對的自由主義和放縱主義,最后走向毀滅?!盵3]平獻明指出:“這部小說從一定的角度揭示了現代日本社會人的異化問題?!字蔚男≌f在日本有眾多的讀者,特別是戰后初期,對當時的青年一代有很強的吸引力,其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內涵,有深刻的社會性?!盵4]

王向遠教授在該小說譯本的“編選者序”《“垮掉”的證明》中,爬梳了19 世紀以來頹廢無賴小說的發展史,指出了當代頹廢無賴文學較之二戰以前的新變化,分析了日本無賴派文學的兩位代表作家太宰治與坂口安吾的作品,并總結指出:“頹廢無賴文學是一代青年‘垮掉’的證明,是關于當代社會肌體的一份病案……作為病案的頹廢無賴文學有助于我們認識和了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盵5]8何乃英同樣認為:“無賴派是日本戰后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一般說來,他們的無賴思想和行為是對當時混亂社會和腐化的世俗道德的反抗,是對這種狀況不滿的表現?!盵6]此外,劉炳范在《論“無賴派”與日本戰后文學的轉型》中說道:“他們的作品主要以消極的、悲觀的、頹廢的眼光,來表現日本戰后初期的社會面貌,表現了日本國人由曾經強盛到衰敗的凄涼憂傷和空虛無聊及戰后的動蕩和混亂,并刻意渲染一種病態心理和受壓抑的性苦悶傾向?!盵7]

顯而易見,上述解讀和評論都是站在社會學立場之上的,換言之,是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標準進行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以典型反映社會本質,強調政治教育功能[8]。事實上,中國人傳統上就比較崇尚文學的現實主義。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我國文藝創作、文學批評,以及外國文學譯介的最高準繩。這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及此后較長一段時期中國學界及思想界的創作與批評,也深刻地影響了大眾的閱讀趣味,即便到了21 世紀之初,由于長期形成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慣性,大部分讀者、學者還是認為文學的真正價值在于干預社會、批判社會。因此,在譯介外國作品時,更注重其社會性。毋庸置疑,《人間失格》的確體現了強烈的社會意識,如,揭露日本戰敗后社會的崩潰、價值體系的倒錯、民眾精神的迷惘……這些不僅符合當時中國讀者的文學觀念,更是了解日本戰后社會“病案”與日本人心理病態最生動、最形象、最便捷、最可靠的途徑。因此,從社會學的層面閱讀太宰治《人間失格》,得出上述結論是不難理解的。

然而,日本很快便擺脫了戰后的困境,步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民眾也很快從沮喪絕望的情緒中走了出來。從這個角度而言,太宰治文學已不再適合擔當反映日本社會及日本人精神狀態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群的變化,太宰治《人間失格》的追捧者卻有增無減,特別是2009 年太宰治一百周年誕辰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新譯本和復譯本推出,如此看來,僅從社會學的層面閱讀恐怕還不能全面理解其文學價值。

二、心理學層面的閱讀

如上所述,《人間失格》的確反映了特定歷史時空之下的社會危機和生存危機,然而它也反映了人類的普遍生存體驗及共通心理。人類的心理與社會、歷史、時代息息相關,同時它又有著比較穩定的、超越時代、超越社會與民族的某些共通方面?!度碎g失格》之所以能夠跨越國界、經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人性,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反映了人性中最根基的東西。例如,怯懦、膽小、孤獨、渴求被愛;與家庭和周圍相處時感到痛苦,卻又無法割舍;經歷友情、愛情的挫折,懷疑自己的多余、無用,乃至于“喪失為人資格”……這種心理困境在任何時代的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而太宰治坦誠地、赤裸裸地把這些心理困境通過《人間失格》講述出來,將人類最隱秘、最真實的人性揭露出來,這些都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排解壓抑,釋放消極情緒,獲得心理上的治療。

一般認為,文學文本具有“宣泄功能”,即,通過閱讀可以調節情緒,維持人格平衡與心理健康。文學的這一功能最早來源于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中指出:“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經過‘裝飾’的語言……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9],朱光潛先生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度碎g失格》屬于悲劇小說,由于太宰治對人性的深刻解剖,不少讀者都可以從中體會到主人公那令人窒息的痛苦。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感,情緒從失衡變為平衡、從壓抑變為輕松、從苦悶變為平和,最終得到心靈的治療。而《人間失格》的“治療”功效又與日本傳統文論中的“慰”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叭毡镜摹俊撌墙⒃谌诵再?、人心脆弱的判斷基礎之上的,本居宣長在《紫文要領》中所說‘真實的人情就是像女童那樣幼稚和愚懦。堅強而自信不是人的本質’云云,是說本質上每個人都需要‘慰’?!盵10]153而讀者在《人間失格》的閱讀過程中可以尋求慰藉,消愁解悶,進而得到精神的撫慰和心靈的治療。

除此之外,《人間失格》還可以從日本“物哀”美學的角度加以理解。在“物哀”的審美視域中,只要屬于人情人性的東西,即便不善不美,也可以轉化為審美對象來欣賞。例如,太宰治筆下的那些窩窩囊囊、缺乏男子氣概的主人公,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同情與青睞,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予以說明。在我國,長期以來普遍認為美與善是統一的,美是健康的、向上的,通過接觸外國美學,人們逐漸認識到美是一種感性,并不等于善,因為感性中不僅包含著美的一面,同時也具有丑的一面,這使得我國的美學觀由倫理道德的美學逐漸轉變為嚴格意義上的作為感性之學的美學。反映在藝術接受之中就是:人們能夠容忍那些并不美的,甚至很丑的東西,如,書法中的丑書,繪畫中的涂鴉,建筑中的丑怪建筑;能夠接受并包容沒有倫理道德價值卻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如,波德萊爾、王爾德、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作家充滿“頹廢色彩”的文學作品。因為“文學的本質是審美的藝術,丑這一樣式亦屬于此范疇之內。即使審丑會帶來人的厭惡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厭惡感滋生的同時會帶來審美快感的‘高峰體驗’?!盵11]這也是《人間失格》譯本在中國有增無減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之下,讀者不再囿于倫理道德的閱讀趣味,文學界也不再局限于一元化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批評方法,在對《人間失格》的解讀上開始趨向多元的視角。如:王向遠教授在肯定該小說社會學方面價值的同時,也指出:“《喪失為人資格》是一個滴血的靈魂的自白。頹廢是他痛苦的一種麻醉,無賴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盵5]4“我們對于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形形色色的頹廢無賴行為,必須堅決予以排斥和唾棄,這是應該絲毫不能含糊的。同時,我們對于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的頹廢無賴小說,卻不能簡單地以倫理道德的、社會學的價值標準予以排斥和否定?!盵5]8上述言論為讀者讀解《人間失格》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后,蔡超在《〈人間失格〉與太宰治的基督教思想》中說道:“他對自己深刻的剖析和嚴厲的懲罰,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最根本的基礎——誠實。正是這種對誠實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保持著一種歷久彌新的鮮活性,在他自殺辭世60 余年后的今天,仍舊在日本文壇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永恒的青春文學,而太宰治也成為了日本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盵12]在“誠實”這一點上,林少華先生對太宰治文學的分析更加細致透徹,他認為小說以赤裸裸的自供狀手法,將主人公對人、對于人世的疏離感、孤獨感、恐懼感以至絕望感毫不掩飾地剖析出來,同時將作者對愛與真誠、對友情與信任、對自由與幸福的訴求推向極限,展示了邊緣人和生活在自閉世界之人血淋淋的真實的靈魂切片[13]。

楊曄在2017 年《人間失格》的譯本序中提到:“可以說,《人間失格》是毀滅式的絕筆之作,是一部滴血的靈魂自白。本書蘊藏了太宰治短暫一生的種種境遇和迷茫掙扎。就算時過境遷,那種迷茫和彷徨都幾乎貫穿了太宰治和我們每個人的青春。所以,人們視《人間失格》為殘酷而永恒的文學,是‘青春文學的巔峰之作’?!盵14]同一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廖雯雯翻譯的《人間失格》,她基于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課題分離、自我接納、“life style”等純心理學的角度對該作品進行的闡釋:“整部《人間失格》展示的便是太宰治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讓葉藏擇取的某種生存之道。他的痛苦并非來自過去、他人、世道和時代,而是來自他對它們的詮釋、對自我的定位。所謂的‘喪失為人的資格’,是葉藏主動選擇了活得不像個人樣,是他自發貫徹了絕對向下的人生觀,其目的在于保護自己,消解源于人際關系網的煩惱和傷害”[15]。

由上可見,隨著中國社會價值的多元,《人間失格》的閱讀視角從社會學的層面逐漸轉向心理學的層面。這表明中國讀者除了看到其社會學的功能之外,越來越重視其心理治療功能和審美轉化功能,也表明了中國讀者對于日本文學的閱讀經歷了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里的變化過程。而在當今全球化逆流的沖擊之下,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中國社會處于全面轉型期,加上近幾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等因素,不少人的精神出現了不安、迷惘、虛無等狀況,在此語境之下,《人間失格》在中國多次復譯再版,愈加彰顯其歷久彌新的現代性及當代性。

三、《人間失格》現代性與當代性的發現

“現代性”是一個難以界定的詞。根據汪民安《現代性(modernity)》一文,現代性是16 世紀以來首先出現在歐洲的社會事實,到了工業革命和法國革命之后的19 世紀,現代性逐漸成熟,表現為疆域固定的民族國家、自由民主政治、機器化的工業主義、市場化的資本主義、主體—中心的理性哲學以及所有這些之間的功能聯系,等等[16]。而“當代性”既是現代性的延伸,也是對現代性的限定,指現代性的當代化。一般認為,在高度社會化、高度個人化的當代,不少人會感到孤獨渺小、無力無奈、無趣無感,越來越找不到歸屬感和安全感,于是就出現了精神世界的混亂、迷茫、病態等心理問題。在此背景下,《人間失格》消極頹喪的思想與上述心理狀態不謀而合,引起了不少人的強烈共鳴,推動了新譯本的顯著增多。與此同時,在時代與社會,譯者與研究者的相互作用下,《人間失格》的閱讀也超越了此前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層面,進入現代性與當代性的語境之中。

楊偉指出:“太宰文學卻具有一種超越了時空的不可思議的普遍性和現代性。閱讀《斜陽》和《人間失格》等作品,不能不感受到,太宰治所直面的乃是人類、特別是現代人共同面對的普遍課題,描寫了現代社會中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自閉者、叛逆者、邊緣人或多余人的悲劇?!盵1]13楊偉從太宰治及其文學的心理軌跡出發,做出了十分精準的評價,他在太宰治的文學中發現了其現代性,乃至現代人的心理困境,還提出了非常有見地的結論:“與其說太宰文學業已躋身于功成名就的經典作品行列,不如說在現代語境里反倒越來越彰顯出歷久彌新的鮮活的現代性”[1]14。此外,田原也從這一立場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被刻畫得活靈活現,他栩栩如生的形象超越時間、時代、人種、文化和宗教的樊籬,不僅不會因年代的久遠變得陳舊與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年代的久遠變得愈加生動與逼真……”[17]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人間失格》在中國出現了空前的譯介高潮。通過當當網進行統計,從2016 年至2022 年2 月《人間失格》的新譯本達到49 個(不包括復譯和重版),幾乎每年都有6 個以上新譯本推出,特別是2019 年,新譯本的數量多達13 個,創下歷史新高。而這種譯介現象與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密不可分。

改革開放40 余年,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物質財富高度發達,另一方面,各種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如,社會階層固化,收入差距擴大;就業難、發展難、住房難、看病難;各行各業“內卷”化嚴重;近幾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嚴重沖擊……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在網絡平臺的推動下,青年群體中興起了“喪”“佛系”“躺平”等“負面”文化。2016年一張“葛優躺”圖片在社交網絡爆紅,圖片上的人物一副消極頹廢、生無可戀的樣子,該圖很快被配上“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頹廢是糖,甜到憂傷”等文字做成“自嘲”表情包,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起中國“喪文化”的流行?!皢饰幕钡摹皢省弊?,除了詞典上“失去”“失敗”“逃亡”“消耗”“忘掉”“悲傷”和“失意”等意思之外,在當代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它代表了“無力悲觀”“麻木不仁”“不思進取”等消極感情。

2017 年,某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胃垮了,頭禿了,離婚了,90 后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的文章,“佛系”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該詞本源自日本的“佛系男子”,主要指無欲無求、不悲不喜、云淡風輕、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代表了“一切皆可”的隨性心態。隨后,《新世相》發表了《第一批90 后已經出家》的文章,文中用“佛系”描述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該文將佛系文化推向了高潮,并衍生出了一系列流行語,如,佛系老師、佛系玩家、佛系養生、佛系打卡、佛系心態、佛系人生等等。2021 年,因百度貼吧一篇《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躺平”一詞興起,并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疤善健敝笇κ挛锏淖兓蛔鋈魏畏磻蚍纯?,看似妥協、順從,實則是以無所作為或“向下墮落”的方式進行反叛。事實上,不論“佛系”還是“躺平”,都是以頹廢消極等負能量為核心的“喪文化”的延伸,而這些與《人間失格》中表現出的頹廢、失落、抑郁、空虛、絕望等心理相當契合。

但是,在中國,這些“喪文化”絕非主流文化,而是屬于青年亞文化,這種文化是由青年群體創造的,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盡管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社會心態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的確也有不少年輕人常常將“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什么都不想干”“漫無目的的頹廢”“頹廢到憂傷”等散發著頹廢絕望的話語掛在嘴邊,這些話語也符合部分青年群體的生存困境,但絕大多數也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自我調侃或情緒宣泄的渠道,事實上這些消極思想并沒有真正影響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如《人民日報》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認真梳理當前流行的所謂‘喪文化’,可以發現,其實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喪’,和外界對于‘喪’的解讀,有著微妙的區別:最明顯的一點是,其實‘喪’不等同于負能量,‘喪’也不意味著絕望,而大多是作為一種自嘲和排解壓力的方式?!盵18]此外,《從〈人間失格〉淺論喪文化》一文的作者指出:“今天的年輕人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占據社會各行各業?!畣省皇且环矫?,是一種對不滿的微弱抵抗,請相信你們用心培育出來的年輕一代錯不了!”[19]該文非常符合當前的語境,作者不僅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喪文化”,而且也看到了“喪文化”背后青年的態度和積極意義,十分有見地。

如上所述,這些“喪文化”不僅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社會存在的矛盾,其更重要的功能還在于它作為宣泄消極情緒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對待社會負面情緒上,不能一味地遏制和否定,要允許它一定程度地存在,從而使民眾宣泄內心的不滿,釋放潛在的負能量,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當面對“喪文化”時,除了否定其消極的一面之外,也應該肯定其消解負面情緒、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的一面。倘若一味地干預遏制,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將會成為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隱患。因此,“佛系”“躺平”等“喪文化”的宣泄凈化功能亦不容小覷,這又與閱讀《人間失格》有著殊途同歸之效。太宰治辭世后的75 年,其《人間失格》顯得更接地氣,更具魅力,新譯本不減反增的事實正是詮釋了其文學的現代性和當代性。

結 語

綜上,太宰治《人間失格》在我國三十年的閱讀史歷經了社會學、心理學、現代性及當代性三個層面。從1980 年代到21 世紀初,一方面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影響,另一方面出于了解日本戰敗后社會及日本人現狀的需求,多數人將閱讀重點放在其社會批判上;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價值觀念的多元,人們的閱讀趣味不再拘泥于社會學的層面,而是深入到了作品的內部、人性的深處,更加重視其心理治療及審美轉化功能;此后,在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背景下,受自媒體平臺的推動,青年群體中興起了“佛系”“躺平”等“喪文化”,這與《人間失格》中“喪”的文學思想不謀而合,引起了年輕讀者群的共鳴,該作品又被用來詮釋當代一部分人的生存狀態。因此,對這段獨特的閱讀現象進行論析研究,不僅具有閱讀史研究的意義,而且對于研究文學與當代社會的關系,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失格太宰佛系
日子
日子
Z世代:拒絕內卷,不再佛系
佛系
日子
日子
人間失格與教育失格——《人間失格》讀后感
別讓“佛系”成為你不努力的借口
“深目”緊盯“失格” 駕駛人
“船長”失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