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生命”到“美學”的心路歷程
——從潘知?!段覍徝拦饰以凇缹W論綱》的“后記”說起

2024-05-10 14:52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后記信仰美學

范 藻

(四川文理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一、如何走進生命美學

如果說一本書的題目是眼睛、目錄是路標,那么“后記”就是窗口,透過它似乎可以窺見著者人生的經歷與感悟、寫作的緣由與背景、學問的求索與創建,以及些許的遺憾、諸多的謝意和未竟的努力。

在我第一時間捧讀潘知常教授的《我審美故我在》,便直奔“后記”而去:《四十年磨一劍——關于我的“生命美學三書”》,掩卷沉思,浮想聯翩。潘知常從1982 年畢業留校教授文學理論時就開始了美學的研習,直至2023 年推出這部著作,四十年共出版十三卷“潘知常生命美學系列”,加上他的“生命美學三書”,總共900 萬字。他創立和領軍的生命美學從立足于“實踐”到轉向“生命”,從聚焦于“啟蒙現代性”到轉向“審美現代性”,從出發于“認識一真理”的地平線移到了“情感一價值”的起跑線,從曾經的“一個人的戰斗”到筆者命名的“崛起的美學新學派”。[1]大浪淘沙,聚沙成塔,眾人拾柴,聲勢浩大,充分說明了生命美學不是關注人類文學藝術的小美學,而是關注“后軸心時代”人類解放的大美學,這就是“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論”美學,它體現在“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情本境界論”審美觀+“知行合一”的美育踐履傳統。

既然是“四十年磨一劍”,那就讓我們從潘知常生命美學奠基作的1991 年出版的《生命美學》到他“生命美學三書”(《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走向生命美學》《我審美故我在》),這三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記”進入潘知常的學術世界,探尋他由“生命”到“美學”的心路歷程,期冀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窺探他生命美學的“奧秘”。

二、《生命美學》:破解“斯芬克斯”的謎語,審美何謂?

這部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出版的書是潘知常第一部比較系統地闡述生命美學理論的著作,緒論《生命活動:美學的現代視界》,充滿詩情畫意哲理的開篇:

美學是一種神奇,美學也是一種誘惑。當數不清的學子在美學殿堂外徘徊流連、悵然而返時,甚至還可以說,美學——是一座迷宮。[2]1

深刻的思想在被如此美麗的文筆引導下,讀者手不釋卷,翻閱至最后可以視為“后記”的“跋”《懷鄉者說》,作者多次說“這本書就是我在斯芬克斯的詰問下作出的回答”,那么這位希臘神話中“恐懼和誘惑之神”的斯芬克斯,于潘知常而言又意味著什么。于是,又一次回到著作的緒論,作者訴說了他這幾年思考的基本結論是:“美學必須以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作為自己的現代視界”,[2]2由此可見,與其說美學“是一座迷宮”,不如說生命才是一座真正而永恒的迷宮。

是否可以這樣說,《生命美學》“后記”傳遞的信息是:由生命的迷宮到美學的探索。潘知常于此完成了由生命的困惑到美學的燭照,再到生命的覺悟,最后是美學的復蘇的“上下求索”。

祖籍湖南的潘知常從童年到中年“跟父母四處漂泊,東北—北京—河北—河南?!薄啊母铩陂g父親被打成走資派、歷史反革命,我也因此而經歷了世態炎涼?!保?]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深知“文學是人學”,美學是揭秘文學魅力的密鑰,更是解開生命奧秘的阿里阿德涅的線團,然而,“相當一段時間內,美學成了‘冷’美學”“‘冷’美學是貴族美學,它雄踞塵世之上,輕蔑地俯瞰著人生的悲歡離合?!保?]這是他在1984 年底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發出的浩嘆,第一次認識到了審美活動與個體生命的對應關系。意氣風發的潘知常白天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游走在屈原、李白和莎士比亞的審美王國,寅夜在斗室里筆走龍蛇,穿行在柏拉圖和康德、尼采的美學園苑。

三十年的人生與體驗,數十年的讀書與思考,兩年的寫作與修改,終于完成了生命美學大廈的奠基作,此刻他猶如還鄉的俄狄浦斯,再一次回到生命的起點——“斯芬克斯之謎”,盡管智者早已解開了謎底,但潘知常還是在“后記”里不無困惑地感概:“當我從思想的僵硬巖石中緩緩站起身來,以一種哈姆雷特的目光重新審視著后面那剛剛艱難跋涉而出的路徑,俯瞰著眼前的大千世界,卻似乎又碰上了一個新的斯芬克斯之謎?!保?]310如果說俄狄浦斯面對“舊的謎語”,給出的答案是“人”,那么這個“新的斯芬克斯之謎”是什么呢?潘知常似乎想要回答的是“美”,而“美”與“人”的理解及其關系糾纏了幾千年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磥?,美的思考就是人的思考,美學的探究就是生命的探究,更是人的生命意義的追問。

為了破解這個美學的“斯芬克斯之謎”,潘知常在《生命美學》里圍繞生命的存在及意義,先后提出了“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人的一生應該“不斷向意義生成”,悲劇是“生命的最高樂觀”,進而得出“美是自由的境界”,最后呼吁現代人“帶著愛上路”,因為“沒有愛的生命是殘缺的生命,沒有愛的靈魂是漂泊的靈魂?!保?]298正如馬克思說的:“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保?]如何實現馬克思憧憬的“讓世界充滿愛”,美學責無旁貸,而實踐美學僅有“我思故我在”,更期待著生命美學的“我愛故我在”。而如后記“跋”里提及的諸多感謝之情,讓襁褓中的生命美學獲得了溫暖的生長環境,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它還需要什么呢?潘知常用兩句詩作為“后記”也是全書的結尾:

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p>

“戀情不減終難忘,徘徊至此望其門!”[2]311

不論是“無言之美”是什么,還是“難言之情”又何謂,潘知常為生命美學留下這個新的“斯芬克斯之謎”,不正是審美何謂的生命回答——生命之愛的回答嗎!

三、《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撞擊“虛無主義”的鐵幕,審美何為?

看來要解開這個謎語,僅有“愛”的提倡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愛”的行動,這就是“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這部由人民出版社2019年推出的著作,可視為潘知常生命美學的成熟之作。從1985 年首倡生命美學以來,其間有1991 的《生命美學》和以后的《反美學》《詩與思的對話》《美學的邊緣》《生命美學論稿》《我愛故我在》《沒有沒萬萬不能:美學導論》等著作,到這部55 萬字的《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初步完成了生命美學的學理建構。該書針對尼采19世紀末喊出“上帝死了”,世界由此陷入了沒有神圣的虛無主義泛濫的時代,千百年人類精神價值象征的審美將如何作為呢?在中國蔡元培給出的“藥方”是“以美育代宗教”,潘知常視之為“百年中國現代美學的‘哥德巴赫猜想’之一”。[6]從它的“后記”中我們又能發現哪些極易忽略而又極富價值的信息呢?

“后記”第一段寫道:“2017 年,是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學命題一百周年。本書的寫作,可以視作是對于這一美學命題的正面回應?!薄安淘嗵岢鲞@一美學命題,堪稱20世紀中國的第一美學命題”。[7]531潘知常早在2006年第一期《學術月刊》上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中國美學的百年迷途》,文章認為在啟蒙現代性的燭照下,人與自然的維度,我們引進了“科學”;人與社會的維度,我們引進了“民主”,那么在我們的精神維度呢?西方是“上帝死了”,中國是“打倒孔家店”,如何在人與自我的維度上為中國人的精神更是靈魂引入“信仰”,潘知常祭起了“審美救贖”的大旗,他說:“我們可以不去面對宗教,但是必須面對宗教性;我們可以不是新教徒,但是必須是有信仰者;我們可以拒絕崇尚神,但是不能拒絕崇尚神性?!保?]16這也是劉小楓所謂的“把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思想來接受并為之辯護,或從事基督教文化研究而已”的“文化基督徒”,[8]它關注精神和意義而非物質和功利,潘知常提倡的“審美救贖”無疑是撞擊“虛無主義”鐵幕強大的信仰力量。

要實現“審美救贖”,先得鋪平“信仰建構”的現實道路,潘知常在“后記”里指出:“本書也是我關于政治學、傳播學命題——‘塔西佗陷阱’的思考的繼續?!薄八髻⑾葳濉北臼且粋€社會公信力的話題,涉及民眾對代表正義和秩序的政府的信心,實則關乎整個國民精神的多少和信仰的有無,所以“此專著的全部思考,與我所提出的‘塔西佗陷阱’命題直接相關。在無神的社會,信仰、愛與美,往往都會被忽視。但失去了信仰、愛與美的支撐,必然是怎么都不行!”[7]533因為“塔西佗陷阱”的存在也是虛無主義的泛濫成災,更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信心失去、信念失落和信仰失卻的社會土壤,從而說明了信仰建構的刻不容緩和審美救贖的當仁不讓。

要著手“信仰建構”,就得建立全新的美學——生命美學,如他“后記”概括的這是“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論美學”,是“基于生命的美學”,它既不關注生活層面的“生命美”,也不重蹈社會層面的“實踐美”,如果說這些是“美學”時代的啟蒙現代性話題,那么作為已經進入“后美學”時代的審美現代性命題,“本書所涉及的正是生命美學的后宗教時代的審美救贖詩學這一取向?!保?]532可見,潘知常在《信仰建構種的審美救贖》一書里的真正主題就是借助信仰建構也罷,通過審美救贖也罷,實現并發揮,進而做到“在救贖中為愛轉身、為信仰轉身的意義:為愛轉身、為信仰轉身的作用,不在于創造奇跡,而在于讓人類感受到美好未來的存在,美好未來的注視,美好未來的陪伴?!保?]517如果說《生命美學》用“愛”回答了生命美學的何謂,那么《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就在“建構”“救贖”“轉身”中踐行著“愛”是生命美學的何為,更應成為擊穿“虛無主義”鐵幕的利器,當然也是對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第一美學命題,經歷一百年后的世紀回應。

四、《走向生命美學》:告別“實踐美學”的時代,審美謂何?

潘知常在《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里慨然宣稱:當代美學已經進入了“后美學時代”,為此,2021 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的《走向生命美學——后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予以呼應和闡述,越過煌煌的70 萬字直至“后記”。那么,何謂“后美學”的美學之“后”呢?“生命美學,在西方是‘上帝退場’之后的產物,在中國則是‘無神的信仰’背景下的產物?!保?]674無疑,生命美學就是“后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在西方就是進入20 世紀后的現代主義美學,在中國則是90年代告別實踐美學而廣泛興起的超越美學。其“后”的標志,顯然不是單純的時間界限,更不是李澤厚與潘知常的“分野”,依然是延續前書的思路,發掘美學實踐之美育的當代價值,即“美育的重要意義不在于代替宗教,而在于‘以美育促信仰’,也就是在‘宗教弱化’的‘無宗教而信仰’的時代,亟待以審美與藝術去促進信仰的建構?!保?]2這不僅是美育的責任,而且是美學的使命。

從1985年以來是潘知常視之為的“后美學時代”,經過35載的辛勤耕耘,生命美學已經蔚為大觀。在對當代中國美學的貢獻上,不僅有由美學到哲學的理性認識的升華,如再也不是當年風行美學界的“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實踐美學了,而是“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而且有由基于生命到彰顯生命的遞進,他“把生命看作一個自組織、自鼓勵、自協調的自控系統”,[9]674不但創演宇宙的“生生之美”,而且創生人類的“生命之美”,這就是后來潘知??偨Y的“因生命而審美,因審美而生命”,審美活動就意指為導航生命和推動生命,結合近年來潘知常的美學社會學和美學經濟學的理解,這本書的“后記”所揭示的“美是生命的競爭力,美感是生命的創造力,審美是生命的軟實力?!保?]674原來,美學不是空洞的玄學,而是關乎生命的大事,審美不僅是藝術創作和欣賞的雅趣,而是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賦能的志趣。

生命美學的成長的過程始終伴隨著與實踐美學的爭鳴,李澤厚也多次指責生命美學是“無人美學”。上個世紀80 年代實踐美學如日中天,李澤厚振臂一呼應者如云,透過這看似熱鬧的現象,面對“本質力量對象化”幾成定論的實踐美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二十八歲的潘知常在《美與當代人》1985 年第一期《美學向何處去》文中敏銳而尖銳、剴切而深切地指出:美學“應該向人的生命活動還原,向感性還原,從而賦予美學以人類學的意義?!保?]幾年后又一針見血地指陳中國當代美學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三大“觸目驚心的失誤”。[10]2021 年在《走向生命美學》的“后記”中,系統指出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四大差別:生命美學是1.“‘愛者優存’(實踐美學是‘適者生存’);2.‘自然界生成為人’(實踐美學是‘自然的人化’);3.‘我審美故我在’(實踐美學是‘我實踐故我在’);4.審美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必然與需要(實踐美學認為審美活動是實踐活動的附屬品、奢侈品)”。[9]674由是,生命美學完成了與實踐美學的徹底告別,迎來了一個屬于美學的人學或人學的美學的時代。

告別了實踐美學并不意味著生命美學的真正成立,在由生命到美學的路途依然是關山重疊,正如這本書的題目《走向生命美學》一樣走向生命美學“永遠在路上”。如果說美學時代或古典美學時代、前美學時代是屬于實踐美學的時代,那么后美學時代呢?毋庸置疑,這是屬于生命美學的時代?!昂笥洝痹僖淮螐娬{了本書的主旨:“是與李澤厚先生對話,回答的是‘生命’的困惑?!保?]676如何才能較好地破解這個困惑呢?僅有《生命美學》愛的提倡是不夠的,僅有《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也是不夠的,還必須為生命注入信仰的靈魂和靈魂的信仰。因此,這本書依然是“美學的‘生命之書’,是從‘生命’看‘信仰’??傊?,是信仰的生命,也是生命的信仰?!保?]676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審美活動而揭秘的生命美學,莊嚴地給出了“審美謂何”的回答。

五、《我審美故我在》:擁抱“生命美學”的世界,審美為何?

放在我案頭的這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近80萬字的《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是潘知常繼《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走向生命美學》的“生命美學三書”的最后一部。潘知常在全身心地擁抱這美麗而莊嚴的“生命美學”世界的過程中,他將如何回答“審美為何”呢?

“后記”中說道:《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不僅是在與蔡元培對話,《走向生命美學》不僅是在與李澤厚對話,“而是在與自己對話”,如是觀之,這部《我審美故我在》就更是“與自己對話”的內心獨白了,恰如他轉述的:“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說可疑,而不知己說之可疑,試以詰難他人者以自詰難,庶幾自見得失?!保?1]可以理解為潘知常對實踐美學的詰問和批判也是對自己創立的生命美學的詰問和批判。于是一個問題浮上腦海:潘知常從1985 年創立生命美學以來,文章海量,著作等身,一直都是在與世界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時代對話,尤其是在與李澤厚對話,而這次將在哪些問題上“與自己對話”?

首先,如何成為一個“巨人”?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完成后,人們說“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上成為巨人的?!迸酥m槃菡f道“要‘成為巨人’,唯一的方式,就是借助于自己的作品。其實,對于一個美學學者而言,也同樣是如此?!保?2]813或許“巨人夢”是每一個有為者的心理情結,潘知常為中國美學引入生命而建構生命美學,直接挑戰實踐美學,勇敢批判李澤厚,不無是“巨人”的作為。然而,他也深知:“‘百上加斤易,千上加兩難’。做學問,也許應該緊緊盯著不放的,就是‘千上加兩’?!比?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學界紛紛闡釋馬克思“巴黎手稿”中“自然的人化”“美的規律”“人的本質力量”等美學思想,而潘知常卻獨具慧眼地強調馬克思的“用愛來交換愛”,用“愛”為生命美學建基的實踐的人道主義。新世紀后的美學界再次高揚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而他卻犀利地指出這是中國美學的“百年迷途”,破天荒地為生命美學引入“審美救贖”,接著又提出“后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

在這部著作里他又提出了“美學:以‘美的名義’關注人的解放”,[12]2由“審美救贖”到“人的解放”,由基于信仰建構的形而上的哲學美學到基于價值重構的形而下的生命美學,為美學作為第一哲學既夯實了第一塊基石也樹立了現實的目標,更是吹響了進軍審美現代性的嘹亮號角。就這個意義而言,是否成為一個“巨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有成就大事業的廣闊胸懷和偉大理想。

其次,如何面對學界的“批評”?

上個世紀20年代新文化運動退潮后,魯迅陷入了“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獨,真正的戰士是需要戰友與對手的。潘知常從1982 年步入美學到1985 年為美學發出生命的吶喊,再到1991 年讓生命美學基本成型,直至今天200 萬字的“生命美學三書”的隆重推出,在贏得了國內數十位教授學者的贊同和加盟后,已領軍當代中國“美學的新學派”,但另一方面,“后記”說道:“我們在學界慣常所見的往往是缺乏對于理論創新的同情與理解的高傲的判斷,缺少的,卻是必要的謙卑與深入的討論”,[12]814如李澤厚在封筆之作里依然堅持生命美學“乃國外流行國內模仿,較少原創性給,它們都屬于‘無人美學’,當然為實踐美學所拒絕?!保?3]276

貴州大學的林早老師曾經統計過:截至2014年6 月8 日,收錄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生命美學主題論文共計600 篇,而中國國家圖書館近年來已收錄了潘知常、封孝倫、黎啟全、楊藹琪、姚全興、雷體沛、范藻、周殿富等教授等撰寫的生命美學主題專著也已經有24 本。[14]筆者也于2016 年3 月14 日的《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又于在2022年出版了46 萬字的《愛與美的交響:潘知常生命美學研究》,算是對潘知常做了一次全面而中肯的批評。

最后,如何讓自己“滿足”?

秉持愛與美的信念,懷抱真與善的目的,一路走來,破土而出的生命美學如今枝繁葉茂,成長中的生命美學經受風吹雨打,當潘知常隆重推出作為他美學研究總結的“生命美學三書”時,不由得再一次想到了叔本華曾說的,并作為“后記”的最后一句話:“我總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話是:‘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該滿足了’。我,也該滿足了!”[15]潘知常為何“滿足”,因為他盡力了,而如何才能讓自己“滿足”呢?那就是要努力體現出一種生命意志的精神力量,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在生命美學的研究中彰顯生命的價值。盡管初創時猶如空谷足音,但他秉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念,雖然李澤厚帶有情緒的批評,但他本著“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態度,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從1982 年到1985年,再到1991年,又進入新世紀直到2023年,或許這部《我審美故我在》預示著潘知常的生命美學將暫告一段落。今天當回首這一切時,他想起了叔本華說道:“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讓我們談真理吧?!保?3]8是的,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有生命倫理的意義,當然也更有生命美學的意義。

結 語

四十年來,潘知常依托探詢生命意義的美學平臺,在生命活動與審美活動的雙向對進中,初步完成了從“生命”到“美學”的思考。如果說《生命美學》是在審美何謂的反思中建構生命美學,給出的回答是充滿愛的生命活動是應該成為美學的現代視界;又如果說《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是在審美何為的探詢中深化生命美學,給出的答案是美育不能替代宗教;還如果說《走向生命美學》是在審美謂何的解疑中走向生命美學,給出的思路是美學必須要有生命的信仰;那么,《我審美故我在》則是在審美為何的回答中擁抱生命美學的世界,給出的啟迪是:生命美學倡導的“萬物一體仁愛”將承擔人類未來的價值引導,由此引發出了三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生命存在無可逃避的關系,也是人類彰顯主體精神存在的最大意義。在人類與自然互相博弈的漫長歷程中,有中國的“天人合一”,還有西方的“人定勝天”。學習馬克思的《巴黎手稿》,實踐美學信奉“人化的自然”,固然不無道理,但是生命美學更認為“自然向人的生成”,因為前者容易導致人類中心主義,而只有后者才能有效地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二者和諧共處。

二是,人與社會的關系。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中國哲人曾經向往的夏商周的“三代以前”,孔子盛贊的“郁郁乎文哉”,“老子稱贊的“小國寡民”,莊子向往的“無為而治”,更應該是“大道至簡”“天下為公”的古今結合,這體現為費孝通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鄙缹W提倡的審美救贖,不失為最佳的選擇。當然更理想而美妙的是馬克思憧憬的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

三是,人與自我的關系。古希臘哲人在德爾菲神廟刻有“認識你自己”的箴言,老子在《道德經》里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闭f明只有戰勝了自我,方能成就“內圣外王”的事業,也能臻于“盡善盡美”的境界。生命美學為此提出了“自我救贖”和“美化心靈”的主張,這也是潘知常喜歡的貝多芬名言:“出自心靈,但愿它能抵達心靈?!币詯蹞Q愛,以心交心,為此,潘知常才能說“我,也該滿足了!”

潘知常走過了由“生命”到“美學”的心路歷程,他“最后要說的是,也許,已經到了與生命美學暫時說一聲‘再見’的時候?”[12]814《我審美故我在》的“后記”行文至此,不知細心的讀者注意到沒有,潘知常這里沒有用“?!被颉?!”“……”,而是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因為,他不能離開生命美學,更是不忍離開生命美學,但是,他真的要告別生命美學嗎?這個“?”是一步三回首的眷戀,是心有千千結的情愫,更是關山遠行客的未知?!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疑,“生命美學三書”已全部付梓,最后一本《我審美故我在》也畫上了句號,但今天的告別,是為了明天的重逢。想起了著名詩人舒婷《雙桅船》:“不怕天涯海角,豈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蔽阌怪靡?,美與愛、美學與人類永遠都會攜手同行在一條航線上。

潘知常的生命美學思考沒有結束,因為,生命不死,美學永遠。

猜你喜歡
后記信仰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論信仰
鐵的信仰
純白美學
后記
“妝”飾美學
后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