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罢衅笮!眳f同育人機制研究

2024-05-10 15:49牛國林
船舶職業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企校產教校企

牛國林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版《職業教育法》提出“職業教育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蛾P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7 個方面20 條政策舉措,每一項任務都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密切合作、協同推進。無論是社會問題還是教育問題的解決,教育都難以自行其是、獨立完成[1]。因此,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和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是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提升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質量的根本保證。

1 高職院?!罢衅笮!?協同育人的基本內涵

1.1 改革模式,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聚焦學生成長成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等教育環節,構建思政教育、特色文化、社會實踐等育人體系。建好專家工作站、大師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發揮高端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立足實際,以技術合作、現代學徒制、共建實訓基地、共建二級學院等模式,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與園區聯結,將辦學空間延伸拓展到產業園、科技園等生產場域,讓行業企業成為辦學主體,促進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1.2 整合資源,提升協同育人實效

突出政治性、價值性、專業性,整合教學資源,推進“三教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把創新創業、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推進日常思政教育課程化。扎實開展“領導干部上講臺”活動,讓領導干部、行業企業專家為大學生講思政課形成制度化。整合文化資源,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進企業文化、區域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1.3 拓展平臺,豐富協同育人載體

密切跟蹤市場變化,緊貼產業、行業和企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職業標準對接,實現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2]。強化政行企校多元主體協同,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實現與企業物質、智力資源的集中與共享。踐行“校內實訓基地生產化、校外實習基地教學化”的理念,校企共建集研發、生產、教學、培訓于一體的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技術管理,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育、共贏”。

1.4 夯實隊伍,強化協同育人保障

堅持學校領導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進車間、進圖書館、進網絡,密切聯系學生,推動形成全員育人格局。設立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引導學校上下全員關注和研究思政工作。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強化師德教育和考評,在評優評獎、人才項目、職稱評聘等工作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推進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協作,構建線上和線下銜接的育人機制。創新基層組織工作方式,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2 高職院?!罢衅笮!?協同育人的問題分析

2.1 地方政府長期缺位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依然事無巨細地管理很多領域,教育是其中之一[3]。很多政策措施落地需要多個政府部門之間協同聯動、主動作為。地方政府履行統籌協調、規劃引導和支持推動職責不到位,是制約產教融合政策落實的瓶頸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對自身職能和責任認識不清,工作推進形式和路徑隨意。對政府部門力量缺乏整合,本級財政對相關項目支持不力,產教融合引導保障機制、監督評價機制缺乏統籌,導致出現產教“融而不合”的現象。

2.2 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很多企業過多關注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性戰略性思考,認為人才培養的主要責任在學校,與自己關系不大。人力資源長期過剩,企業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低成本勞動力,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經費投入更為謹慎,不愿接收學生實習實訓。企業資本投入效益的滯后性,也是影響企業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很多企業沒有把合作育人納入長期人力資源規劃,造成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適應,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突出。

2.3 行業組織力量薄弱

我國行業組織大多依靠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生存,存在經費短缺、人員不足等問題,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和信息發布、職業標準制定與評估、課程開發與設計、產學研合作平臺構建等服務能力有限,缺乏組織號召力和話語權。行業組織參與產教融合的法律法規保障乏力,僅停留在“鼓勵”“倡導”層次,各方職責不清,缺乏激勵約束機制,行業組織游離于職業教育體制外。行業組織與職業院校缺乏互動,行業人才結構與專業人才結構、行業標準與課程體系相對隔離,職業院校職能閉門造車,出現“出門不合轍”現象。

2.4 職業院校缺乏吸引力

一些學校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對產教融合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認識不到位,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措施,“合而不融”“紙面協同”。一些學校專業建設缺乏企業參與,專業群內專業之間相互融合、資源共享程度低,輻射帶動作用和爭取資源能力不強,不能靈活適應企業需求。產教融合項目中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開發等環節都是學校主導,企業幾乎“無利可圖”,嚴重挫傷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

3 構建高職院?!罢衅笮!?協同育人機制

實現政行企校協同育人,重點在“協同”,關鍵是“機制”。政行企校各方應該深刻認識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和自身承擔的使命責任,以“跨界”“整合”“重構”[4]的思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3.1 科學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

國家鼓勵支持協同育人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結合實際出臺實施細則予以推進,進一步明確政行企校四方的責權利,充分發揮各方育人職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5],并按規定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可按投資額一定比例抵免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鼓勵企業自覺承擔職業教育責任,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地方政府要在經費投入上向職業教育傾斜,鼓勵企業招聘技術技能型人才,并適當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薪酬待遇,引導社會人群接受和認可職業教育。

3.2 互惠共贏的利益驅動機制

在政行企校協同育人架構中,利益是基礎,共贏是目標。以產業結構轉型為推動力,以多元利益主體訴求為能動力,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之源。地方政府的目標是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希望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為政府分擔一些責任。學校希望利用行業企業資源,獲得經費資助、技術支持和就業崗位。企業追求的是獲得政府、行業和學校的人才、技術、政策和信息支持,實現降本提質增效。應該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兼顧多方主體價值需求,構建投入產出、人才資源、創造實力、品牌影響等利益機制,做到利益相關方權利、責任、收益協調統一,實現經濟利益、社會效益、人才效益、創造效益、品牌效益融合。

3.3 權責清晰的支持保障機制

依據全面質量評審標準,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內部質量保證和外部質量監控相結合的保障機制,明確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監督與評價、校企合作風險、校企共建教材、學校兼職教師、企業員工培訓、校企聯合科研等管理辦法,保證合作目標實現。政府明確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稅收傾斜、財政專項補助,將校企合作納入學校評估和企業評價,激勵企業在行業組織的引領下參與互利互惠合作。校企合作理事會各主體應該按章程履行職責,規范合作辦學行為,加強信息引導和服務,保護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

3.4 各方參與的多元共治機制

成立政行企校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注重發揮咨詢、協商、議事和監督作用。落實職業教育“放管服”改革,抓好產教融合的頂層設計。建立常態化校企溝通機制,黨委書記、校長帶頭開展“訪企拓崗”等活動,積極聯系企業、主動服務企業。加強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兼薪,促進雙方深度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企業積極參與專業教學,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共同確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評價,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資源,共創教育教學成果,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實現雙主體育人。

3.5 協同配合的運行調控機制

政校行企之間長期合作,不僅取決于各方利益平衡,也需要調控機制的有效運作。由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行業管理人員和優秀畢業生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共商解決對策。整合各方資源,聘請企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開設講座,定期聽取企業的意見和建議,作為調整教學的依據。企業在品牌塑造、技術開發、員工培訓、技能鑒定等方面需要學校專業教師出謀劃策。靈活高效的溝通,可以破除各種阻礙,照顧各方關切,實現各方合作主體差異化的利益訴求。

3.6 優勢互補的文化交流機制

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要注重隱性課程、緘默知識的作用,行不言之教。企業文化是經營文化,目的在于通過提供服務追求利益最大化。校園文化是教育文化,目的在于有效爭取和利用資源培養高質量人才。將優秀企業文化寫進課本、帶進課堂、融入校園,用執行、責任、效率、效益、敬業、規范等企業文化因子涵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堅持“走出去”,讓學生到企業真實場景中體驗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和價值理念。堅持“請進來”,聘請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傳播企業精神和價值取向。定期召開校企合作理事會會議、校企合作年會,確保校企文化融合溝通機制運行。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與應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動力。只有充分發揮政行企校等主體的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才能實現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贏得大國競爭主動貢獻職業教育力量。

猜你喜歡
企校產教校企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應對結構轉型升級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基于企校合作培養人才的調查與思考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企校合作面點人才培養的實踐探討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