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024-05-10 15:49
船舶職業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四史理論課思政

王 軍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深入學習新中國史、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是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的重要課題[1]。高校需在明確“四史”教育重要價值的前提下,采取科學對策來促進“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繼而在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優化改革的同時,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培養提供助力。

1 “四史” 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1.1 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化發展,大學生頻繁受到多元思潮的影響。鑒于此,亟需借助“四史”教育來促進大學生主流文化意識的有效培養,通過對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學習,實現對不良文化與思想的有效抵制,真正做到在自我成長、發展過程中對“四個意識”有效樹立,以“四史”教育為媒介來促進大學生明確政治立場、堅定文化自信[2]。

1.2 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實現在思政教育中對紅色基因、文化以及精神的貫穿與融合,如將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最大化發揮思政教育在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精神意識方面的作用。

1.3 有助于完善思政課程建設

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支撐,亦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滲透的關鍵載體,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求,將“四史”中歷史典故、重大事件等內容融入其中,進而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品質的同時,以豐富的內容來增加課堂活力。

2 “四史” 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

2.1 融入意識有待提升

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與落實,離不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而受限于意識較差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個別高校未做到對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與集成,仍習慣于依靠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講解。對于“四史”教育的融合缺乏正確認知,片面地認為在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僅是輔助手段之一,導致思政教育開展仍無法獲得較為顯著成效,難以通過“四史”教育資源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精神品質[3]。

2.2 融合不夠深入

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能夠為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但當前思政教育與“四史”教育的融合,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部分高校尚未認知“四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盡管針對“四史”教育進行課程的獨立開設,但課程課時占比相對較低,使得學生只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對“四史”知識內容進行零散學習,無法在思政理論學習過程中對“四史”形成系統性認知[4]。二是部分高校對于“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相對滯后單一,再加上內容陳舊、雷同,使得學生無法對“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開展保持較高積極性,對思政教育育人價值的體現產生不利影響。

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四史” 教育的策略

3.1 將“四史”教育與思政理論課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中課程教學為主陣地,學校要想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需在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載體的同時,做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進行“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與覆蓋。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任務的基礎載體,亦是實現“四史”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所以,高校需充分考慮“八個相統一”要求,圍繞“綱要”來構建融合“四史”教育的思政課體系,以期采取相互支撐、補充的方式拓展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覆蓋面。同時,高校需重視“四史”教育載體、內容、方式的完善與優化,做到讓“四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結合“四史”教育要求的分析,對思政課中相關史料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在“四史”教育融合過程中,應充分秉持“憑史而論”“以史為據”的原則,以學生歷史視野與思維的培養為主要任務,實現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加強對學生政治觀、歷史觀、黨史觀等方面的培養。

3.2 將“四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

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與實踐活動教學開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通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合“四史”教育,能夠實現以“行走課堂”的形式來促進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四史”教育的體驗與感悟,以實踐活動為媒介來促進學生歷史使命感與文化自信的培養。因此,可結合以下幾點來促進“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一,在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中融入“四史”教育。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改革、建設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文化體現,紅色文化不僅是共產黨人愛國情懷、理想信念的承載體,亦是“四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高校應合理利用實踐基地,通過對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文化資源的整合,將紅色遺址、紀念館和展覽館作為“四史”教育的重要載體,引導大學生在實踐參與過程中加深對革命歷史的感知,以紅色文化研學活動為契機來加強大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最大化體現出“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

第二,在社會實踐公益活動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應以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為契機,充分挖掘和利用“四史”教育資源來強化學生培養。例如,以重大歷史紀念日、國家發展熱點問題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參觀考察等活動;以“追求紅色記憶”為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尋找身邊人、身邊事的實踐公益活動中,在紅色故事聆聽中接受“四史”教育,以實踐公益活動為媒介引導學生傳承精神、感受信仰、繼承遺志,進一步促進學生文化自信與政治認同的培養。

第三,在虛擬實踐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應充分利用VR、互聯網、計算機等技術來促進“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積極與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展覽館等文化基地建立合作關系,以政府為主導,聯動社會與學校構建良好合作機制。例如,將紅色文化資源展館升級成虛擬展覽館,構建符合思政教育實際需求的“四史”資源庫,以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真實、直觀、全面的“四史”相關資源;借助虛擬技術開展“重走長征路”活動,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網絡化、便捷化的開展,為“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保障。

3.3 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取決于教師隊伍的建設質量,且教師專業素養、教學技能等與思政教育成效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鑒于此,為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與“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需正確認識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在重視教師理論素養不斷提升的同時,強調專業教師對融合技能的學習與掌握,以此為思政教育與“四史”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首先,高校需積極開展“四史”學習與交流活動,視情況聘請領域內專家開展校內講座、交流互動,或者是定期組織教師開展紅色教育基地考察、參觀活動,以幫助教師在專業交流、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四史”資源內涵與本質的了解,做到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掘融合“四史”教育的節點。其次,高??煞e極與當地紅色教育基地、歷史博物館等建立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雙向”培養制度,在節假日、寒暑假等時間鼓勵教師開展社會實踐、學習活動,如在博物館、展覽館中兼職擔任講解員、資料整理員等,在親身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四史”精神的感悟[5]。最后,高??山柚袀湔n的形式來鼓勵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分享,通過思維發散來幫助教師創新教學思路,尋找“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突破口。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與培養,亦可為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為此,高校在明確“四史”教育融合價值與意義的前提下,對當前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融合困境進行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措施來促進“四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與融合,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提供助力。

猜你喜歡
四史理論課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