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024-05-10 08:13韓文景
課堂內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古詩詞新課標

韓文景

摘? 要:新課標倡導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等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古詩詞是在歷史教學中融入語文、地理、美術等其他學科知識教學的良好載體。文章通過文獻、調查、實踐等研究發現,古詩詞史料和教育價值高,感染力強,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也有利于轉變、創新歷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并且在實際運用中簡便快捷、易操作。

關鍵詞:新課標;歷史教學;古詩詞

一、古詩詞的史料價值

詩史同源,詩史相通。古詩詞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詩史性特征。

(一)古詩詞堪稱“詩史”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痹姼鑼懯?,實際上記下的就是歷史。古詩詞以韻語記世事,常用來吟詠王朝興衰更替、社會滄桑變遷以及現實山水人文等。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詩的歷史。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以錘煉優美的語句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堪稱“詩史”。

(二)古詩詞即為“史詩”

在中國古代,詩歌與政治緊密相連,其地位特殊。古詩詞記載了歷史活動,反映了歷史面貌,呈現了歷史軌跡。一部《詩經》吟詠了整個周朝史。孟子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彼选对娊洝房醋魇恰洞呵铩分暗氖芳?。春秋時期以賦詩的形式記錄重大政治活動。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等詩是東漢末年社會戰亂的真實寫照。樂府詩《木蘭詩》就是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見證。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直書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詠史詩自班固《詠史》始,唐朝以來,大量涌現,據統計有4000多首流傳于今。胡曾開以詩詠史之風,其一人就有150多首,如果把他的詠史詩通讀一遍,即可了解唐朝以前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陳普的《歷代傳授歌》其實就是元朝以前中國幾千年簡約編年史。戚繼光的詩表達了其抗倭之志,再現了其抗倭之事。黃遵憲的詩基于寫實,其表達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以及變法圖強的時代主題。毛澤東的詩詞實際上就是改革開放前中共黨史的濃縮……古往今來,詩人們留下了一首首記錄歷史及描繪歷史風貌的無比珍貴的“史詩”。

二、古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古詩詞史料價值高,其語言精而意境美,情理豐而音律和,富有感染力,它是歷史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資源。讀詩可知史,讀詩好學史。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用詩歌闡述、論證歷史的方法在清朝時就得以確立,更為近現代學者陳寅恪、周??热怂岢?。近年來,這種方法越來越受到史學界的重視與推崇。古詩詞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量,鐘嶸說:“動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詩?!苯柚旁娫~的功效和力度,教史育人,可發揮極大的教育價值。

(一)古今皆注重詩的教化作用

孔子特別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唐朝將詩歌列入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千字文》等都是經典詩作。教人向善向好向上的膾炙人口的戲文、歌詞、對聯、諺語、民謠等,哪一句不是詩語呢?因此,古今皆注重以詩教人。

(二)引詩教史有良好的學情基礎

學生在課內外掌握了大量的古詩詞,這是最便捷、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教師通過運用學生掌握的古詩詞進行歷史教學,可提升教學效率。

(三)引詩教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運用古詩詞可以設置教學情境,鋪墊歷史背景,豐富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問題探究欲望、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等。例如,引李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設置“秦統一中國”的教學情境。再如,引王珪的“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來鋪墊“西漢的建立”的歷史背景。又如,引學生皆能吟誦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激發其學習“盛唐氣象”的興趣。

(四)引詩教史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運用古詩詞可以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尤其是家國情懷。如引顧況的名句“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來教學“宋詞”,讓學生明白詞是在詩這個“本”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而來的,它是一種新體詩歌,它與詩是一脈相承的,與“本”割裂開來的歷史是虛無的,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教育。又如,引林升《題臨安邸》教學“南宋的偏安”。引這首詩體現了尊重歷史的態度,彰顯唯物史觀。用該詩為史料實證南宋偏安情況,解釋其原因,詩中引導學生將汴州和杭州相對照,分析北宋、南宋時期的不同,宋代都城的南遷,以此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另外,以詩教史更有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因為古詩詞的靈魂是“德”,其展現人的美好品質,謳歌人性的善良,激發人們的大愛精神,包含很高的德育價值,呈現很強的育人功能,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好素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教人勇于探索,百折不撓?!肮咸锊患{履,李下不整冠”,樂府詩《君子行》教人時刻檢點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放縱自己。杜荀鶴的《涇溪》,教人謙虛謹慎,不驕傲?!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教人講誠信,守立人之本?!安淮搜砸阎e,要知分定盍如斯”,朱南杰教人主動知錯改錯。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教人心憂家國,堅守舍生取義的理想信念。于謙的《石灰吟》教人堅強不屈,潔身自好?!胺夂罘俏乙?,但愿海波平”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戚繼光和林則徐教人愛國報國,不計個人得失……由此可見,詩育即德育,以詩育人可有效凸顯德育成效。

(五)引詩推進歷史課堂教學

運用古詩詞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趣味化拓展教學內容,便于聯系新舊知識,切入某一知識點,補課本史料之不足,推進課堂教學活動。例如,教學《遼與北宋的和戰》時,引王安石的《澶州》有助于學生理解“北宋已經取得了澶州之戰的勝利,為什么還要與遼簽訂‘澶淵之盟”這一教學重難點問題。再如,漢樂府詩《江南》一詩可以趣化“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教學內容。又如引杜甫《憶昔》,可以把“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聯系起來。引蘇軾的詞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可切入“西夏與北宋的戰爭”這一知識。另如,初中唐朝“多彩的文學藝術”相關內容,課本只簡單評論、概括了李白詩的特點,卻不列舉李白的具體詩句,這樣學生就無法探究、理解。如引領學生賞析其《望廬山瀑布》一詩,學生就易明白李白的詩具有雄奇、浪漫、想象豐富等藝術特色,推進探究李白詩歌風格特點課堂活動的展開。

(六)引詩升華教學主題

運用古詩詞總結歷史教學內容,可以升華教學主題,言簡意賅。例如,引張養浩的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來總結“東漢的興亡”的教學內容和升華封建統治黑暗、腐朽的教學主題。再如,引王之渙的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概括盛唐昂揚進取的精神,升華“盛唐氣象”一課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教學主題。

(七)引詩培養能力,進行跨學科學習

運用古詩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審美、探究、聯想和想象等能力,更利于進行歷史教學評價、反思以及滲透其他學科知識教育等。例如,引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來培養學生評價隋煬帝及其“開通大運河”的探究能力以及歷史思維、聯想能力。再如,引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唐朝“民族交往與交融”,除了教學唐朝在西域設置管理機構和駐扎軍隊,以及駐軍與當地人民交融同樂等歷史內容外;還可以滲透唐朝時期西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西域位置等地理知識;還可以引領學生品賞該詩奇麗的語言藝術等。

三、古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詩教史須和育人相統一

在歷史教育教學中,引詩教史和以詩育人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在教史育人中引詩,在引詩教史中育人。引詩是手段,教史是過程,育人是目的。

(二)將古詩與其他史料相結合

引古詩詞教學歷史,要緊扣新課標要求和教學需要,可引則引,不可引則不引,不可多引,要和其他史料并舉、互證,切不可把引詩教史演變成了引史教詩。例如,教學“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引用鄭成功的《復臺》一詩即可。再如,教學“《馬關條約》的簽訂”時,選引丘逢甲的《春愁》和黃遵憲《臺灣行》的前九句足矣。不然,就會喧賓奪主,添繁加雜,徒增學生理解的難度,覆蓋本單元教學重點。又如,教學“宋代農業的發展”時,引用蘇軾的詩句“吳國晚蠶初斷葉,占城蚤稻欲移秧”;同時引用《宋史》的有關記載:“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梢)小,不擇地而生?!碧K軾的詩和《宋史》史料并用,可以相互佐證并告知學生,北宋時,占城稻已在南方推廣種植,且這種稻適應性強。這樣就有力地證明了課文有關占城稻的介紹內容:“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p>

(三)引詩教史貴在尊重史實

運用古詩詞進行歷史教學,切莫把文學作史學,要還原歷史真相,貴在尊重史實,正確辨析古詩詞中偏頗乃至錯誤的說法。例如,教學“金滅北宋”,引用岳飛詞《滿江紅·寫懷》“下闋”,引領學生進一步了解“金滅北宋”概況和岳飛抗金之志。由于詩詞是文學作品,從字面意思看與史實不符?!捌瀑R蘭山缺”字面意思是要打敗西夏(賀蘭山在其統治范圍內),實際上指打敗金,教學時一定要向學生解釋清楚?!翱曙嬓倥北磉_了作者對金兵的無比仇恨,“匈奴”代指金人女真族,不是真的指匈奴人,這點務必向學生闡明,否則學生會認為金人就是匈奴人,產生誤解,顛覆歷史。再如,對赤壁之戰孫劉勝利原因的分析,杜牧在《赤壁》中認為是“東風便”,王周在《赤壁懷古》中認為是曹操不忠漢室。難道真是這些原因嗎?這要引導學生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全面綜合分析孫劉的優勢和曹操的劣勢,這樣才能找出曹操失敗的真正原因,避免曲解歷史。

(四)引詩教史要從具體學情出發

運用古詩詞進行歷史教學要盡量引用學生掌握、熟悉的古詩詞,引用歷史、語文等學科課本中呈現的古詩詞,引用或截用思想性強、史料及教育價值高、經典、簡明的古詩詞,讓學生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學“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可以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再現蒙古族的生活情況。教師只需一提,學生便會背誦起來。這樣就能取得以小工而獲大功的成效。再如,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可以引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這樣學生可以隨著詩句學習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

(五)引詩教史要做到史論結合

運用古詩詞進行歷史教學,在備學上要先史后詩,在教學過程中要詩史同步。在“引”的順序上,先史后論,史論結合。例如,教學“絲綢之路”時,教師要先備好絲綢之路的有關內容,然后根據教學需要,精選馬祖常的《河湟書事二首·其二》等詩;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邊讀析詩歌,邊教學“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再如,教學“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可以先引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兩句詞本身就是先史后論。前句指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后句譽其帶來的交通變化。再引該詞末句論語“當驚世界殊”,盛贊“一五”計劃取得的巨大成就。

(六)引詩教史關鍵在實踐運用

引詩教史關鍵在實踐運用上,日常歷史教學中融入語文等各學科教學,重在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及各種綜合實踐和課外活動中。引詩教史貴在實踐中改進和創新,離開實踐的引詩教史只是“空中樓閣”。引詩教史立足于詩,并非詩詩皆可教。所選引的古詩詞必須符合德、好、易、樂四個條件。只有通過實踐不斷總結反思,才能準確把握這四個條件。在實踐運用上,既要做到目標統一,又要因材施教;既要遵循教育教學一般規律,也要教出特色;將教融入學中,教為學服務,為學而教;學思做相合一,方式、方法靈活多樣。

四、結語

古詩詞史料價值高,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古詩詞開拓出了歷史教育教學的一條新路徑,這條路以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旨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方便、快捷。引用古詩詞教學歷史功效大,但在具體運用上,教師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可亂用,應注重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及方法上的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張靜. 詩意歷史:淺談詩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06):39-40.

[2]何超. 詩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3]陳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淺談詩歌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 教師,2013(12):113-114.

(責任編輯:何田田)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古詩詞新課標
踏青古詩詞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