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寫話訓練隨時發生

2024-05-10 10:20尹嘉廷
小學語文教學·人物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筆者情境生活

尹嘉廷

升入三年級后,學生在寫話、寫作上面臨的難度陡然提升,學生“不想寫”“不會寫”“怕寫作”的情況普遍發生。而一、二年級的寫話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的啟蒙階段,有助于學生向中高年級的習作階段過渡。但由于多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多,對生活素材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落到紙上,對寫話的畏難情緒也比較突出。所以,如何讓寫話訓練生活化、常態化,培養學生對寫話的興趣、提升寫話能力,是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該關注的。

2022年版課標提出,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應“對寫話有興趣,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筆者以此為要旨,進行了二年級寫話教學的分析與嘗試,設計了生活化、常態化的寫話訓練,并在課文解讀和課外閱讀中,增強學生的“寫話意識”。

一、目前二年級寫話訓練存在的問題

1.語言積累不足

二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詞匯量有限,常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同時,他們缺乏閱讀量的積累,許多學生尚未形成語感,容易出現表達形式單一或者語句邏輯混亂的情況。對于文章、課本中的語句,二年級學生也很難做到有意識地閱讀積累,大多時候都是在無意識、散漫地閱讀,而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也是缺乏的,傳統教學未建立起課文和寫話之間的聯系。

2.日常練習少

要想寫話寫得好,質與量缺一不可。筆者發現,現在大多數的二年級教學,缺乏仿寫練習和寫話練習,寫話更多時候是作為一堂課的內容在單元學習的最后來進行。這導致學生不能常常與寫話見面,而突然而來的寫話讓學生易生出畏難情緒,陷入練得少、不想練、寫不出的惡性循環。

3.缺乏寫話的驅動力

主動表達、喜歡表達的學生,必定有強烈的表達需求和表達熱情。在大多數教學中,寫話訓練多是在做單元練習時才能發生,而寫話主題可能并不是學生當下想寫的,甚至與學生的生活有較大的隔閡,學生無法將生活經驗和自身的感悟述于筆端,而是為了命題寫活絞盡腦汁卻不得法。這樣的寫話訓練難以激起學生的表達熱情,也未匹配上學生的表達需求,是被動的、機械的。

4.生活感知概括化、模糊化

低年級學生在看圖寫話中常常會因為觀察不仔細、想象不豐富導致無話可寫,這是因為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不足,導致生活感知概括化、模糊化,難以匹配看圖寫話中精細化、清晰化觀察感知的要求。比如學生在看到下圖時,只能看到兩位小朋友和肩上扛著的牌子,不能仔細分析手上提著的東西是什么,難以從“請愛護小鳥”的牌子推導到畫面中小朋友手上提著的是鳥籠。如果對某一個生活場景提問,學生很難自己說出場景中的人物、物品和事件,大多數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把這些要素列舉出來,這是對生活缺乏有意識的觀察、清晰的感知的體現。

二、將寫話訓練生活化、常態化

1.有意識地閱讀、積累

在閱讀中積累是我們常會在課堂上和作業中強調的語文學習方法,多數閱讀積累作業任務的布置都是“標注出好詞好句”和“抄寫積累好詞好句”,而這樣的作業并未真正建立起閱讀與寫話之間的聯系,無法讓學生進行有意識的、以促進寫話水平提升為目的的閱讀。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選擇學生能夠轉化為自己的文字,并用在寫話當中進行從閱讀到寫作的教學。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曹沖稱象》中的第4自然段中,筆者提取出連接詞“首先、然后、再、最后”和動詞“趕、畫、裝、稱”,學生了解連接詞順序后,再用連接詞形容《小蝌蚪找媽媽》中的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將新學的連接詞與熟悉的文本進行結合,這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充分訓練“首先、然后、再、最后”的用法,為后面口語交際“做手工”打下了基礎。多在課堂上使用這樣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嘗試運用學到的詞語說一說,是鍛煉學生有意識地閱讀積累、以“用”為導向進行積累的有效路徑。

2.提供支架,引導擴充

一、二年級學生還未形成回答問題的規范,也不具有較好的答題語言的組織能力,在答題中經常會出現語序顛倒、內容重復、語言不通順的情況,設置回答支架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玲玲的畫》一課的課后題“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這3 個詞語,講講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搭建支架:

(誰)? ? ? ? ? ? ? (做了什么)感到很得意,然后? ? ? ? ? ?(發生了什么)感到很傷心,? ? ? ? ?(又發生了什么)感到很滿意。

有了支架,學生可以在平常課堂的回答中循著規范的語言支架進行語言的組織和擴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句式,進行了正確的組織語言的實踐,鍛煉了正確的表達習慣。

另外,面對學生有想法說不出的問題,教師可以相機引導,順著學生的話給出支架和提示語,引導學生將答案說得更完整、更具體,讓學生在回答中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獲得自主將思考轉化為規范語言的成就感。

3.隨文練筆,重視引導,重視朗誦,調用五感

第一學段的課本中有許多課后的仿寫習題,這些習題都是編者為了學生更好地學而精心設置的練習資源。學生了解文章、讀熟語句之后,可以重點進行隨文練習,說一說、寫一寫、評一評,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寫,在寫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隨文練筆也應該在講解課文當中進行。

根據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的“過程哲學”理論,一、二年級的學生處于寫作能力發展的浪漫階段,這是領悟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題既新奇又生動,包含一些未曾探索過的可能聯系和若隱若現的大量內容”。在這個階段,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獲取和理解知識,自由是該階段的主要特征。所以,筆者在隨文練筆的引導中更加關注知識的廣泛聯系,以學生的朗誦、生活經驗為主,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語言創造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找春天》一課的仿寫練習:

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那是春天的? ? ? ? 吧?

恰巧這時剛開學,正值春日,筆者布置了拍一張春天的照片的作業,并在上課時帶著學生將手伸出窗外感受春天的空氣,再說一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風……

師:這個風,是冷的還是溫暖的,是很急的還是輕柔的?

生:風是溫柔的,它不冷。

師:那你是用什么感受到的?能不能仿照課文,用優美的句子說一說?

生:微風吹過我的臉龐。

師:(帶感情讀)微風吹過我的臉龐,好溫柔的風。你能不能讀一讀,讀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會有什么動作?再想想看,這樣的風像什么?什么風會在你的臉龐輕輕吹過去?

生:(有感情地讀)微風吹過我的臉龐……像嘆息。

師:對,那我們按照例句的格式改一改,這個句子應該是——

生:微風吹過我的臉龐,那是春天的嘆息吧?

師:你真是個懂生活的小詩人。

筆者通過帶領學生發現春天、體會春天,再引導學生建立起春天與生活感受之間的聯系,利用課后仿寫的小練筆,讓學生更加精細化、更具主動性地體會生活、發現自然,在清晰描述的基礎上表達出具有文學性的童言童語。

4.善用學校生活中的情境

課本給出的寫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上建立起一個新的情境,而實際教學中有可能無法做到每一次寫話都有充足的時間去建立情境。而如果想要讓寫話真正常態化,就要抓住每一個設置寫話情境的機會,比如學生喜歡的科學實驗、學校的社團日、運動會等。與科學課結合,可以布置實驗日記,讓學生熟悉步驟過程的寫作方法;在社團日上,學生可以給自己的社團寫推薦語、社團趣事,以求吸引更多同學來到自己的社團攤位參觀交流;運動會上記入文明團結分的加油語播報也是一個好抓手,在凸顯集體榮譽感的運動會時期,學生一定會想要用自己的話語鼓勵同學,期待著自己的加油詞被廣播播報,此時進行加油詞練筆的熱情高漲,學生會主動去探究如何寫出感情,如何寫得更加標準、優美。

與情境相結合,學生寫話的出發點便從“被要求寫”變為“我需要寫”“主動想寫”。但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設置的情境如果較大,學生就會出現記“流水賬”的情況。因此,在根據情境設置寫話任務的時候,要縮小寫話主題,如“我們社團的×××”“那場比賽”等具體到一個事物、一件事情,以引導學生進行更精細的生活觀察和更細膩的生活體悟。

5.設動態作業,展班級成果

對于基礎較好的二年級學生來說,一個學期的活動和教材中的寫話可能并不能滿足其表達的興趣;但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來說,寫話作業無論多少、無論難易,都是一種負擔。這時候就在考驗我們設置分層任務的智慧。設置以展示為目的的動態作業,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可行之路。

動態作業的寫話主題在于自由地表達、大膽地展示。筆者利用每個周末布置一個關于當下天氣、季節、節日的小練筆任務,愿意寫的學生可以進行寫話,并在語文課前的五分鐘在全班面前進行展示,不愿意寫的學生可以選擇來幫作者讀一讀,每天的小觀眾可以對展示作品中的好詞好句進行積累和仿寫,過程中所有的視頻、圖片、文字成果都將成為班級回憶錄和班刊的素材,并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和內容的創作。這一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練筆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寫話和表達中獲得成就感,也讓他們漸漸成為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時觀察身邊哪些東西可以寫,哪些事情很精彩,觀察意識也就自然而生。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龍華區第三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郝? ?波

猜你喜歡
筆者情境生活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護患情境會話
漫生活?閱快樂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