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教學策略研究

2024-05-10 15:22朱崇劍梁慶秦燕萍
課堂內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關鍵詞:多元解讀人文素養

朱崇劍 梁慶 秦燕萍

摘? 要:文學作品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中外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化鑒別能力、文學欣賞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文章針對外國文學作品教學進行分析,教師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要精準施策,指導學生通過溫習歷史、寫讀書筆記、比較閱讀、特色續寫、表演課本劇等角度進行多元解讀,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成效。

關鍵詞:外國文學作品;多元解讀:人文素養

語文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十門公共基礎課程之一,不僅在職教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因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性,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由于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以及對外國國情、民風所知甚少,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為此,本文以《項鏈》教學為例,探討中職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與教學策略,希望有助于提升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一、溫習歷史,開闊文化視野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根據自身感受和體驗而創作的。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教師不能滿足于課堂簡短的幾分鐘介紹,要指導學生對他國國情、作者的生平以及創作階段的心路歷程等相關歷史進行深入的了解,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項鏈》是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經典之作,故事記述了一個虛榮心極強的婦女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次舞會,從朋友那里借來一串鉆石項鏈,她在舞會上大出風頭之后,不幸丟失了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夫婦倆度過了10年節衣縮食、辛苦勞作的生活,最后竟得知項鏈是假的。學生原本覺得馬蒂爾德的行為匪夷所思,為了一時虛榮竟然搭上十年辛勞。但是查閱了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歷史以及莫泊桑的生平之后,心頭的疑云自然解開。莫泊桑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對當時社會上追求享樂和虛榮的不良風氣是深有感觸和極為抵觸的,但他改變不了現實,只能寫進自己的作品里,期望以此警醒世人。通過了解這段歷史,學生開闊了視野,也和作者的思想產生了共鳴。

二、寫讀書筆記,提高欣賞能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筆記就是讀書時及時把見到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段落,或者由自身靈感所觸發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具體到教學中而言,教師可以把學生的讀書筆記分成課前和課后兩個階段,課前階段就是預習課文時寫下的筆記,課后階段就是課堂學習之后所寫下的筆記,讓學生在兩個階段的對比中感受自己欣賞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位學生在預習階段把《項鏈》第二段的“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這個句子的“資格”一詞勾畫,并在一旁標注:“條件?身份?資歷?”;可見當時該生對這個詞是有點無解的;結合課堂學習過程對全文的理解之后,該生對這個詞有了深入體會:“‘資格顯示出馬蒂爾德已經鉆入了自己設置的牛角尖,她的人生追求只有外表,沒有內涵,可見她‘愛美的畸形心理已接近歇斯底里的地步!”課文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句話也聚焦了不少學生的思考。多數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把這句話當成作者對馬蒂爾德之類命運無常的感嘆,只把她的悲劇歸結為一個細節上的失誤。經過課堂上的交流學習之后,大家對這句話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三、比較閱讀,提高辨析能力

比較閱讀,就是把內容、風格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以上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如小說類,可以從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可以把握異同點,提高辨析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把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與《項鏈》進行比較閱讀,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尔滅鞯亩Y物》講述了一對貧窮夫婦為了給對方送上最好的圣誕禮物,割愛了自己最珍愛的東西。吉姆賣掉了祖傳的金表為愛妻買了一套梳子,德拉賣掉了美麗秀發為丈夫買了一條表鏈,雖然禮物沒有派上用場,心地善良的兩個人卻更加溫暖地相擁在一起。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認真地比較兩篇作品,從內容到語言風格、再到思想主題層層遞進,經過分析得出了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1. 故事結構相似,作者構思精巧,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往往出人意料。在《項鏈》中,馬蒂爾德為了風光地參加舞會,情急之下到朋友那里借了鉆石項鏈,舞會結束后又害怕暴露家庭的寒酸,引發了丟失項鏈以致十年辛苦還債的悲劇,結果最后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些巧合和意外發生在極度愛慕虛榮的女主人公身上,使作品又具有了合理性?!尔滅鞯亩Y物中》中,男女主人公偷偷賣掉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交換禮物時卻發現已失去作用了,這種巧合發生在他倆身上卻不讓人感覺到突兀,是真愛才造就這種巧合啊。2. 寫作手法相似,擅長用“以小見大”的象征手法來反映社會現狀。兩位作者都生活在小市民階層,對社會底層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體驗最真切,通過具體的情節、人物形象和環境,展示了一幅凝練的社會縮影?!俄楁湣分械捻楁?,象征著女主人公對虛榮的狂熱追求以及對其人生的不利影響程度之深,《麥琪的禮物》里,禮物象征著貧賤夫妻間真摯的情感,也反映出19世紀美國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不同點:1. 語言風格不同,莫泊桑語言精練,充滿著冷靜的敘述;歐亨利語言幽默,經常蘊含著反諷。莫泊桑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除了如實體現每一個細節,還善于用精練的語言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項鏈》中,女主人公看到朋友的鉆石項鏈后,“她雙手拿著那項鏈發抖”,生動地表現出她愛慕虛榮以及當時的狂喜難耐。歐亨利雖然也屬于現實主義流派,但他十分接地氣地把美國式幽默嫻熟運用到了作品中,在《麥琪的禮物》中,夫妻發現送給對方的禮物都用不上了,丈夫卻能微笑著安慰妻子,作者也感嘆“這兩個人是最聰明的”,既贊揚了這對夫妻真摯的愛情,也諷刺了美國社會對底層民眾的不公平。2. 對主人公的褒貶不同,也折射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在《項鏈》中,作者雖然沒有對人物進行議論,甚至還代入式地詳細描寫了其心理情態,但是每個讀者都能感覺到作者字里行間對她的偏執性格以及不幸命運的無奈,作者心境是悲涼的;在《麥琪的禮物》中,作者在前面的敘述中雖然語句平常,但已透露出對主人公為真摯愛情所做努力的認可,在文章結尾處更是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夸贊這對相濡以沫的夫妻。

四、特色續寫,賡續作品新生命

續寫,是指在原文基礎上,遵循其思路,對原文做適當延伸。好的續寫,必須做到熟悉原文,準確把握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性格特征,對文章主題有透徹理解。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續寫練習,要在熟讀作品并有靈感啟發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激發聯想和想象,對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合理融入自己的認識和情感,讓作品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項鏈》這篇小說,在作者的精巧構思下,給讀者呈現了一個突兀的故事結局,最后馬蒂爾德從朋友那里得知當年所借的項鏈是假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作者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到學生們對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感到印象深刻,有的學生還提問:“故事看起來還沒完,作者為什么不繼續寫下去,是自己也困惑了嗎?”于是,教師抓住時機提示學生:“作者應該不會寫不下去,而是他想到了多種結局,無法取舍,干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和理解了。那么,我們就來按照自己對作品的所讀所悟,為作者完成續寫,讓馬蒂爾德的命運最終塵埃落定吧?!?/p>

對這次續寫,教師提示學生一定要尊重作者原來的基本構思,一是后續情節必須緊緊圍繞項鏈展開,不能偏離;二是一定要關注到馬蒂爾德的虛榮心理在又一次重大變故之后是否有所改變。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結合原文展開聯想,發揮想象,《項鏈》的續寫呈現了幾種結局:1. 馬蒂爾德聽說項鏈是假的,想到十年的辛勞拜它所賜,受不了強烈刺激,當場發了瘋,后來只要她一看見別人戴著項鏈,就害怕得遠遠地躲開。2. 馬蒂爾德要回了真項鏈,賣得一大筆錢,從此過上了她原來想要的舒適生活。3. 馬蒂爾德要回了項鏈,沒有一點的興奮,而是默默地把它壓在箱底,并以此提醒自己牢記教訓,最終徹底改掉了虛榮心。4. 馬蒂爾德為了索要項鏈,不惜撕破臉皮,和自己的好友對簿公堂,最后發現朋友所歸還的項鏈也是假的。不管構思哪種結局,學生都注意到了每一個細節的描寫,力求準確表現人物的形象。有個學生續寫第四種結局,最后一段寫道:“馬蒂爾德終于打贏了官司,當她托起那個精致的項鏈盒子時,十指都在不自覺顫抖著,雙眼如同當年第一次發現它那樣,發出了光芒。伴隨著緊張的心跳聲,她緩緩揭開了蓋子,可是蓋子打開那一剎,她卻眼神呆滯了,這不是驚喜,而是又一次的驚嚇,項鏈已無一絲光澤,‘啊,又是假的!假的!假的!命運終究要負我,伴隨著盒子落地的聲音,她也全身哆嗦了一陣,隨后癱軟在地了?!?/p>

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開展續寫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通過對情節的構思和人物的再塑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表演課本劇,實現自我蛻變

課本劇,就是把敘事性的課文改寫成劇本,由學生按照戲劇的形式來演繹,生動地表達文章的主題。學生的課本劇表演離不開兩個重要的步驟,一是按照要求寫出規范的劇本,要體現出時間和空間的高度集中,反映尖銳的矛盾沖突,語言要突出人物個性;二是精心排練,發現不足并加以改進,力求既契合原文又更好發揮學生的潛能。

外國小說,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大量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給了讀者更豐富的審美體驗?!俄楁湣愤@篇作品的情節曲折多變,人物形象生動傳神,語言十分優美流暢,閱讀起來是一種美的享受。教師看到學生朗讀時那種津津有味的情態以及討論交流時的神情自若,何不把這種學習熱情繼續升華呢?于是趁熱打鐵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全班分成小組,進行《項鏈》的課本劇匯演。

課本劇匯演的那天,各小組都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大家把小小的教室變成了自己的大舞臺,小演員們仿佛穿越到了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另一個遙遠的時空,用心用情演繹異國他鄉的故事。有一個小組演繹的是馬蒂爾德十年辛勞還債的劇情,其中一個情形是一位同學扮演的女主人公挽起袖子,搓洗著一桶一桶的衣物,彎折著腰,艱難地拖洗地面,盤起頭發擦汗的一瞬間,眉頭緊蹙,眼中沒有半點神采,眼部這一細節特寫把辛勞所累的馬蒂爾德的憔悴神情表演得惟妙惟肖,她的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傾訴命運的悲苦。學生用雙手托著腮幫,露出久違的迷人微笑這個特寫來演繹女主人公獨坐家中浪漫遐想當年舞會的情態,把個人潛質發揮到了極致,大家面前的宛然是一個被命運捉弄而又不清醒的資產階級婦女。

經過課本劇的匯演,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課文之中,還從自己所擅長的表演特質從不同側面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同時,課本劇是集體創作的結晶,有效加強了學生組織、團結協作等能力,也增強了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

外國文學作品作為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一個窗口,以其高度的藝術水平和深刻的思想主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些作品無論在情節構思,還是人物刻畫、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是開展語文教學的良好素材。教師要聚焦人文素養這個核心,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進一步激發中職語文教學的活力,敢于創新和突破,指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層次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增長能力和智慧,在外國文學的寶庫里汲取更多精華。

參考文獻:

[1]鄭桂華. “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理解與實施[J]. 語文建設,2019(01):8-13.

[2]李月玲. 《項鏈》匠心獨具的寫作特色[J]. 考試周刊,2010(18):36-37.

[3]周華章. 初中以寫促讀策略的常見缺憾及其對策例談[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03):119-122.

(責任編輯:孫曉林)

猜你喜歡
多元解讀人文素養
淺談中學語文多元解讀
走進作者,多元解讀閱讀文本
多元解讀文本 張揚學生個性
多元解讀,讓靜態的文本“動”起來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識喚醒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途徑研究
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影響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基于語文教學視閾下的文本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