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藝審美關系的特點和本質

2024-05-10 15:23薛永武
齊魯藝苑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藝

薛永武

摘 要:文藝審美關系既涉及文藝審美主體,也涉及審美客體。深入探討文藝審美關系,對于我們了解審美主體的特點和本質,正確理解和把握文藝作品的價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文藝審美關系是審美主體與文藝作品所形成的審美關系,具有主體性、客觀性和審美性三個特點。文藝審美關系的本質主要表現為審美主體與審美本質的實踐確證、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共生性、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性三個方面。

關鍵詞:文藝;審美關系;實踐確證;共生性

中圖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2-0116-06

文藝審美關系既涉及文藝審美主體,也涉及豐富多彩的審美客體,深入探討文藝審美關系,對于我們了解審美主體的特點和本質,正確理解和把握文藝作品的價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文藝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文藝作品問世之日始,審美主體就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欣賞審美客體的文藝作品,并且與文藝作品形成了特定的審美關系。所謂文藝審美關系,是指審美主體與文藝作品所形成的審美關系。文藝審美關系具有主體性、客觀性和審美性三個特點。

一、文藝審美關系的特點

(一)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

在文藝審美關系的建構過程中,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不是對文藝作品被動地感知,而是自覺與文藝作品建構積極的審美關系,體現了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

所謂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是指審美主體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審美需求,選擇和確立具體的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從而體現了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審美主體在興趣愛好和審美需求的驅動下,欣賞什么作品,不欣賞什么作品,什么時間欣賞等,都是由審美主體來具體決定的。換言之,審美主體希望與什么文藝作品建立審美關系,如何維系特定的審美關系,都由主體自己決定,由此體現了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

文藝審美關系的主體性是審美關系主體性的具體表現。在一般的審美關系中,主體可以自由自覺地對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觀照,形成具體的審美關系,從中發現審美客體的審美價值,主體在審美觀照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在文藝審美關系中,審美主體的對象不是一般的審美對象,而是具體的文藝作品;由于文藝作品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審美主體與不同的文藝作品之間會形成不同的審美關系,雖然審美關系不同,但所有的審美關系客觀上都蘊含著審美主體的主體性,即蘊含著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標準、審美能力,都需要主體具有較充足的閑暇,具有正常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感官。審美實踐表明,只有當一個人具有足夠的主體性時,具有上述審美的主體素質,才能夠真正與審美客體形成審美關系,進而才能對具體可感的文藝作品進行審美觀照。

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直接影響著主體對審美客體的選擇,進而影響著審美關系的建構。從審美實踐來看,審美主體有什么樣的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就會選擇那些比較喜歡的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反之,審美主體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文藝作品,包括不喜歡的文藝作品題材、內容和風格等,也就無法與這些文藝作品建構審美關系。

審美主體的審美標準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判斷。審美主體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自覺不自覺地會用自己既有的審美標準去衡量和判斷所觀照的文藝作品。凡是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文藝作品,審美主體就會產生美感;凡是不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文藝作品,審美主體就不會產生美感,因而與文藝作品形成的審美關系就會弱化,甚至降低為零,在審美標準不變的前提下,審美主體以后也不會再欣賞這類作品。

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直接影響著審美關系的建構?!读凶印珕枴吩浻涊d“高山流水”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敝驹诹魉?,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辈浪?,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從這個故事可見,伯牙鼓琴是審美客體,鐘子期是審美主體。伯牙精通琴藝,也只有知音才能更好地欣賞其鼓琴的價值,而鐘子期確實是一個具有很高欣賞水平的審美主體,只有鐘子期這樣的知音,才能欣賞和領悟伯牙鼓琴的內在意蘊,而如果換成其他聽眾,可能就無法領會伯牙鼓琴的情志,也就無法成為合格的審美主體,因此也就無法與伯牙鼓琴構成具體的審美關系,伯牙鼓琴的器樂再美,也無法實現其審美價值。

由此可見,審美關系不是純粹客觀性的存在,而是體現了審美關系的主體性。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能動作用,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審美主體對美的事物的前理解,將會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對審美關系的選擇,也影響著對審美客體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價值的判定。

(二)文藝審美關系的客觀性

文藝審美關系不僅具有主體性,而且也具有客觀性,要受到審美客體質的規定性的制約和影響。

所謂文藝審美關系的客觀性,是指主體在對文藝作品的審美觀照過程中,審美客體的特點和審美屬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審美主體的審美觀照,而審美主體審美時應該尊重審美客體審美屬性的規定性。從審美實踐來看,文藝審美關系的客觀性不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被動感知,而是審美客體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和影響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由此體現了文藝審美關系的客觀性。

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審美主體在觀照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文藝作品的審美特點及其性質就會影響到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我們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熱血澎湃,情緒高漲;欣賞《泉水叮咚響》的抒情小調,心情舒暢,心曠神怡;聽迪斯科音樂,就會喚醒我們青春的律動。我們讀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各具特色的內容和藝術特色也會使讀者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我們讀當代散文家的作品可以感受到秦牧的散文題材廣泛,知識豐富,談古論今,旁征博引,瀟灑自然,語言流暢,聯想奇妙,思路開闊,言近旨遠,頗具哲理;劉白羽的散文感情奔放,雄壯豪邁,熱情奔放,遼闊明朗,如長江大河,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具有強烈的抒情性;楊朔的散文語言洗練而雋永,清新而絢麗,托物寄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意境優美,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提煉出動人的詩意與哲理。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審美內蘊,必然會給欣賞者留下不同的審美感受,或者說,特定的文藝作品必然與特定的審美主體形成審美關系,并且可以滿足特定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影響著審美主體具體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判斷。

從文藝作品的構成來看,文藝作品內容和形式各自具有不同的審美意蘊,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對象,其美的內涵及其風格必然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感受。文藝作品本身既是一種審美對象,也是一種具有豐富意蘊的文化存在,從而與文藝審美主體構成了特定的審美關系,我們從存在決定意識的思想出發,文藝審美主體如果經常欣賞某一類文藝作品,這類文藝作品的內容及其風格必然會對審美主體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從而也體現了審美關系的客觀性。

(三)文藝審美關系的審美性

文藝審美關系的審美性,包括審美主體的審美性、審美客體的審美性和審美關系的審美性。

1.審美主體的審美性

審美主體的審美性,是指文藝審美關系客觀上蘊含著審美主體的審美性,包括審美需要、審美標準、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和審美心境等。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審美關系的建立不是主客體之間隨意構成的,而是依存于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需要、審美心理、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審美主體的這些審美要素就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性,而這些審美性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形成什么樣的審美關系。

審美主體的審美性在審美關系中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審美主體受到自己審美要素的影響,在與審美客體建立審美關系時,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審美主體審美要素的性質和層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審美關系的構建,也會直接影響著對審美客體的審美選擇、審美體驗和審美判斷。一般而言,審美主體有什么樣的審美性,就會與什么樣的審美客體建立審美關系,進而影響到對審美客體審美價值的判定;反之,審美關系一旦形成,反過來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審美主體審美性的發展變化。與此同時,審美主體的審美性也意味著主體在與文藝作品形成的關系只能是審美關系,而不是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

2.審美客體的審美性

審美客體的審美性是指審美客體自身蘊含的審美屬性,既包括文藝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也包括文藝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黑格爾認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指藝術美就是藝術內容的感性顯現,客觀上揭示了藝術美作為審美客體的審美性。

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具有豐富多彩的審美屬性。文藝作品體裁很多,不同的文藝體裁具有不同的審美風格;即使相同的文藝體裁,不同的文藝作品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審美風格。在電影藝術中,由于其演出的內容不同,表演風格不同,因而不同的電影藝術也會具有不同的審美特色;在文學體裁中,小說、詩歌、散文等具體體裁也各有差異,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同樣是戲劇,悲劇與喜劇又大不相同。即使相同的體裁,由于藝術家屬于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民族,因而其創造出來的文藝作品也會打上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蘊含著不同的審美意蘊。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具有的豐富的審美屬性,這些審美屬性在形成具體的審美關系過程中,其質的規定性必然會影響到審美主體對文藝作品的感悟、理解和審美判斷,也會影響到審美主體對文藝作品形成的審美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再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于文盲而言毫無審美價值,因為文盲不識字,也就無法閱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由語言符號構成的有意味的形式,但語言符號本身卻成為文盲閱讀的障礙,因而即使優秀的文學作品,也無法在文盲面前顯現出應有的審美性。但是,如果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藝術或戲劇藝術類的具有直觀可視性的藝術形式,這些具有直觀可視性的藝術形式就可以為文盲展示出相應的審美性了。

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在審美關系中雖然具有一定的受動性,但文藝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一種既定的存在,相對于審美主體而言,文藝作品的審美性是審美主體審美的邏輯起點,審美主體不能從主觀意志出發,先入為主地對審美客體提前預判,而是應該從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出發。從審美客體對審美主體的影響來看,審美客體的審美性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和美感程度,也會直接影響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判斷。

3.審美關系的審美性

審美關系的審美性是指審美客體與審美客體所形成的關系蘊含著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審美性,不同于主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

審美關系不同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而是建立在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對審美客體審美屬性的審美選擇和審美觀照,因此審美關系本身雖然具有抽象性,但這種抽象性又不同于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皩徝朗且环N關系性存在,我們不能把審美單純看成一種對象性的功能,而應該在審美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中理解審美,因此審美關系是審美概念的必然延伸?!?sup>[1](P165)從文藝審美關系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審美關系離不開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等主觀要素;另一方面,審美關系也離不開文藝作品的審美屬性。換言之,審美關系的審美性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建立關系所依據的內在規定性,即有什么樣的審美主體,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客體;反之,有什么樣的審美客體,就會吸引什么樣的審美主體對其進行欣賞觀照。因此,審美關系的本質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在審美觀照中所形成的具體的非實用性的關系?!皩嶋H上,何為美,何為不美,這絕不是普遍的、一成不變的,美是與特定社會歷史相伴而生,并不斷變化的?!?sup>[2](P105)巖城見一這句話揭示了美的發展變化與審美關系發展變化的內在關聯。

從審美關系的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志趣高雅的君子大多喜歡欣賞那些高雅品格的文藝作品,而那些凡夫俗子往往喜歡欣賞那些比較通俗的甚至是低俗的文藝作品。同理可證,具有不同內容和風格的文藝作品,仿佛待價而沽,時刻期盼著相應的審美主體來對自己進行審美觀照,而文藝作品的召喚結構也會時刻激發著接受者對特定文本的再創造。

因此,文藝審美關系既是審美主體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顯現,體現了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欣賞和觀照,也是文藝作品審美屬性對審美主體的感性吸引、審美召喚和審美啟迪,體現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同構性,實現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

二、文藝審美關系的本質

從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來看,大千世界,古往今來,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需要、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是非常復雜的,不同審美主體彼此之間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也是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從而表現出了不同的審美特點。由文藝審美關系的特點進而探究文藝審美關系的本質,我們可以發現,文藝審美關系的本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審美主體審美本質的實踐確證;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共生性;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性。

(一)審美主體審美本質的實踐確證

文藝審美關系的建構離不開審美主體的審美本質,是審美主體審美本質的實踐確證。所謂實踐確證,是指審美主體的審美本質不是抽象的,而是通過具體的審美實踐表現出來的,并且只有在具體的審美關系和審美實踐中才能得到確證和檢驗。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sup>[3](P135)我們應該從開放性和系統性的角度對馬克思這一命題進行新的理解:一方面,人的本質客觀上必然外化為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并且通過各種社會關系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各種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又必然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本質的發展變化。因此,人的本質不僅是豐富的,而且也是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人的本質中,人的先天本性既不是孟子所說的善,也不是荀子所說的惡,而仿佛是一張白紙,只有通過后天個人的主觀努力,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多種外在因素的相互影響,人性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或者變成真善美,或者墮落為假惡丑,也有介于二者之間的凡庸者。那么,顯而易見,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質外化為具體的實踐,就會成為真善美的對象;人性中假惡丑的本質外化為具體實踐,就會成為假惡丑的對象。馬克思認為:“只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sup>[4](P84)由此可見,馬克思這里所說的恰恰就是人的審美本質力量的發展與彰顯,才能確證美的對象。文藝審美關系不是一般主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也不是一般主客體之間的實踐關系,而是審美主體審美本質的實踐確證,即通過具體的審美關系,可以反觀審美主體的審美本質。

在審美主體審美實踐的確證過程中,一般而言,具體的審美關系能夠展示和反映審美主體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但也有不確定性的一面。由于人自身的復雜性,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審美心境、審美趣味等主觀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審美關系的形成和建構。審美客體匱乏、供不應求時,審美主體就會降低對審美客體的高層次需求;審美客體過剩時,供大于求,也會影響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選擇。

(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共生性

在文藝審美關系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一對范疇,彼此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文藝審美關系,彰顯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共生性。

哲學是講范疇的,特別是在唯物辯證法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中,有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這五大范疇。從哲學范疇的角度來看,我們一談到審美主體,就會想到審美客體;一談到審美客體,就會想到審美主體。因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一對范疇,彼此通過審美關系交織在一起,沒有審美主體,就沒有審美客體;沒有審美客體,也就沒有審美主體。沒有讀者,文學作品就失去價值;沒有聽眾,再美的音樂也沒有價值;主體如果沒有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就無法觀照文藝作品,文藝作品也無法轉化為審美客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指出:“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sup>[5](P84)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主體對美的需要直接決定了人對美的事物的選擇和判斷,因此,對于饑腸轆轆的饑餓者,迫切需要填飽肚子,而不計較食物的形式,所謂饑不擇食,客觀說明了饑餓者第一需要的是食物;而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也不可能把美景當作審美對象,經營礦物的商人也對礦物的外在形式美視而不見,而專注于礦物的商業價值。

在人與自然關系史上,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但那時的自然無所謂美與不美,最初的自然界還不具備現代的審美價值,而只是具備潛在的審美屬性而已。只有人類出現以后,伴隨著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逐漸萌生和發展了審美意識,人類才逐漸轉化為具有審美需要、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主體,逐漸與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森林等形成了特定的審美關系,這些自然事物才能夠獲得審美價值。在關于月亮的傳說中,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天狗吞月、猴子撈月、月桂女神、希臘月神等;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月亮似銀盤,月如鉤,似彎刀,有玉兔、玉輪、玉蟾、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玉羊、夜光、桂魄、素娥、冰輪、冰鏡、冰兔、蟾蜍、顧兔、嬋娟、廣寒宮、嫦娥等多種表述。這些豐富多彩的表述,客觀上說明了在不同審美主體的觀照下,月亮可以成為人們不同的審美對象,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于是有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審美移情,于是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叩問,才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釋懷、寬慰與希望。

李天道先生認為:“在中國人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中,確立了一種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審美態度。正是基于這種審美態度,中國古代文人在把握和體驗自然萬物時,往往以人與物的融合為出發點和歸宿,從而形成一種人對宇宙時空的依賴與人對自然萬物的和諧氛圍。由于在齊物順性、物我同一中泯滅了彼此的對峙,所以,人與物之間顯現出休戚與共、相依為命的對待構成關系。人對外部世界、對自然萬物,始終保持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在人的虛靜空明的審美心境中,自然萬物與人之間可以自由地認同,人能自由地親近、吐納萬物自然?!?sup>[6](P21)實際上,人類與自然的這種相互依賴而又相互生成的關系,客觀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哲學關系,也為審美關系做了哲學預設和闡釋。

由此可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共生性表明,一方面,審美主體離不開審美客體,離開了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就無法單獨存在;另一方面,審美客體只是相對于審美主體而言,是特定審美主體審美視域的審美客體,離開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觀照,客體就不再是審美客體,而是其他的事物。因此,從文藝美學的角度來看,在文藝審美關系中,讀者、聽者和觀眾的審美素質、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能力等主觀要素,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對審美客體的選擇和審美價值的判斷,從而也表明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審美關系的發展變化中的共生性。

(三)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性

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審美關系的發展變化中不僅具有共生性,而且也具有統一性,即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共同統一于具體的審美關系。胡經之認為:“人在自由實踐的活動中,產生了審美需要,審美需要又要由審美活動來滿足,審美活動調節的人與環境(自然,社會)的關系,使環境與人和諧平衡,確立審美關系?!?sup>[7](P31)“只有人和環境達到和諧平衡,人和現實才產生審美關系,才有文學藝術?!?sup>[8因此,文藝家要與現實形成具體的審美關系,前提是與環境達到和諧平衡。

如前所述,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具有共生性,這種共生性客觀上也揭示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具有統一性的內在規定性,即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統一構成了完整的審美系統。在完整的審美系統中,審美關系是連接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中介,但這個中介不是先于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而自在的存在,而是審美主體向審美客體發出審美觀照的結果。王元驤先生認為:“我們研究美是什么,也必須把美與人的需要聯系起來,應該看到它作為人的一種精神需要的對象,不僅讓人獲得賞心悅目的滿足,通過開拓人的情懷,提升人的境界,讓人在經驗生活中看到一個超乎經驗之上的世界,使人在困頓和苦難中獲得精神上的撫慰和激勵,在幸福安逸中而免于滿足現狀而走向沉淪;而且也決定了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美,它總是受到人們所處的現實關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的需要所制約,并隨著現實關系和人的需要的發展而變化的。我們也只有聯系社會歷史的關系,才能使許多復雜的審美現象獲得有效的解釋?!?sup>[9這段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主體審美需要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動態辯證關系,肯定了主體審美需要對審美關系的重要影響。

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構成的審美關系的統一性中,從文藝審美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什么樣的審美主體欣賞什么樣的文藝作品,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審美意識、審美個性和審美能力直接影響著對審美客體的審美選擇和審美判斷;另一方面,具體文藝作品所蘊含的審美屬性將會直接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趣味,進而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從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影響來看,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等主觀因素蘊含了對審美客體審美屬性的期待和選擇;而作為文藝作品的審美客體則是文藝家為滿足審美主體審美需要而創作的,因而文藝作品本身也蘊含了潛在的或隱含的審美主體。

參考文獻:

[1]馬龍潛主編.文藝美學的多重復合結構[M].吉林:長春出版社,2010.

[2][日]巖城見一.感性論——為了被開放的經驗理論[M].王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5][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李天道.中國美學之審美境域緣在構成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7]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王元驤.“審美關系”評析——兼論蔣孔陽的“美是多層累的突創”說[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6).

(責任編輯:杜 娟)

猜你喜歡
文藝
1942,文藝之春
文藝聯合五月好書榜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古代文藝青年“曬圖指南”
信封上的小文藝
□文藝范
努力攀登文藝高峰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現代都市里文藝青年們的 困惑、掙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藝
任何不能讓你賺到錢的文藝情結,都是黃賭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