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親相隱

  • 親親相隱”制度在當今社會存在的價值研究
    問題的提出“親親相隱”制度是我國古代法制史一項重要制度,同時也影響了我國近現代立法。其源于周朝,漢唐以后隨著法律儒家化的發展成為法定制度,直至今日,“親親相隱”的思想仍然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近親屬互相窩藏包庇的行為。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并未規定近親屬實行上述行為可以從寬處罰。那么,在古代為了維護“親親尊尊”秩序而存在的“親親相隱”制度在當今中國社會是否有存在價值?我國《刑法》和司法實踐是否應該吸收“親親相隱

    法制博覽 2023年31期2023-12-10

  • 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親親相隱”制度問題與建議
    展,傳統的“親親相隱”制度在實踐中面臨個人隱私保護的不完善性、家庭關系的界定和界限問題以及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的平衡難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和更新法律框架,考慮不同類型的家庭形式,確保權力行使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同時與社會和技術發展保持同步,以維護個人和家庭的隱私權利。一、“親親相隱”制度的概述“親親相隱”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強調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和尊重家庭關系。它承認個體在家庭和私人領域中的自主權和尊嚴,主張個人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安全和自

    區域治理 2023年22期2023-09-26

  • 2010年以來國內“親親相隱”制度研究述評
    0016)“親親相隱”,亦稱“同居相為隱”或“親屬相為容隱”,簡稱容隱,指一定范圍內的親屬可以互相庇護除謀反、謀叛、大逆以外的犯罪行為?!?span class="hl">親親相隱”由倫理觀念上升為法律制度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演變過程。盡管學界對“親親相隱”制度始于何時仍有分歧,但絲毫不影響其在史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并且在哲學界、法學界也引起了較大的研究熱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2002年以來,哲學界就儒家“親親相隱”倫理觀念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長達十幾年之久的學術論爭,內容涉及“親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2期2023-02-22

  • 對立與統一:刑法中倫理因素的考量 ——從“親親相隱”和“親親相犯”切入
    的犯罪,即“親親相隱”和“親親相犯”。在親屬和家庭倫理中,如果法律強迫出賣和背叛,親屬和家庭關系中的信任和美好可能將無處安放?!盀楸4骘L紀,反而破壞人性;須知人性卻是風紀之源泉?!盵1]刑法中倫理關系的典型表現包括“親親相隱”和“親親相犯”的制度設計,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制度的歷史發展和價值借鑒方面。關于“親親相隱”制度的研究,有些從史料考證出發[2-4],也有些從儒家角度解讀[5]或從人性角度解讀[6],認為“親親相隱”制度是“限制公權力擴張的私權利

    巢湖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17

  • 親親相隱”之“隱”字探微
    要: 有關“親親相隱”的學術爭論已持續近十余年,但兩派主流觀點的訓詁基礎都較為模糊。本文指出爭論雙方在文本解讀上的缺陷,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對“親親相隱”中的“隱”字進行考察,主要分析關于“隱”的三種不同解釋:緘口論將“隱”理解為隱默不言或微諫;檃栝論主張“隱”有矯正之意;隱匿論認為“隱”指隱瞞、隱蔽、包庇。通過對三種解釋的優勢與缺陷進行比較,隱匿論比緘口論和檃栝論更合理,我們不能將隱匿之隱單純理解為無條件的包庇,應該放在歷史語境中加以理解和解讀,發現隱匿

    文教資料 2021年14期2021-08-27

  • 親親相隱”的時代價值及其刑事法適用重構
    ,借助于對“親親相隱”這一具有普適性、可歸屬人類社會文明精神共振產物的倫理原則進行研究,希冀在為其精神的法治化融入與適用提供路徑的同時,也可以為法理與倫理的再平衡提供前見性思考。容隱制度,即我國古代的“親親相隱”規則,其基本精神是法律對于親屬之間存在的相互包庇行為給予減免處罰。該制度源于我國西周時期“親親”“尊尊”的社會倫理,后為歷代王朝所沿承發展,入律成型,至中華法系解體而在中國大陸暫時性退出。近年,“親親相隱”規則理念在我國刑事法適用中已有回歸,某種程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04-14

  • 簡論“親親得相首匿”在我國當代法律中的價值
    申軒摘要:“親親相隱”是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它一方面反映了儒家“綱常倫理”對于古代法律體系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社會對這種倫理價值的認同及追求,但對于“親親相隱”制度的看法,許多學者對此褒貶不一。本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詳述筆者查閱到的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不同學者的理論認知,第二部分則從“親親相隱”的基本概念入手闡述其歷史演變,第三部分結合國內外相關規定分析其在當代發了法律中的價值。關鍵詞:親親相隱;中國古代法律;現代法律;價值一、文獻綜述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5期2021-01-14

  • 親親相隱刑事立法的重構與反思
    的核心內涵,親親相隱制度從古到今綿延數千年,強調賦予親屬一定的容隱權,盡管出于國家本位的考量在當代中國尚不存在親親相隱的精神和立法,但是,其具有保障人權、促進社會和諧的合理價值,符合了刑法的謙抑性。因此,親親相隱原則的吸收和制度的重構必然是現代刑法人文價值的重要體現。應當分兩步重構親親相隱的原則和制度,一是通過刑事政策的貫徹,在司法實踐中從解釋論和程序論角度合理的吸收親親相隱的人文精神;二是通過立法,將親親相隱制度在法律層面進行重構。有關親屬的范圍、相隱的

    克拉瑪依學刊 2020年4期2020-12-06

  • 親親相隱”或“大義滅親”:人倫秩序與公共秩序的關系研究
    代司法中的“親親相隱”,這有其合理價值。但在當前惡性犯罪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公共秩序的維護亦不容忽視。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維護人倫秩序就是對公共秩序的破壞,即是說“大義滅親”對于公共秩序的形成和保護是否仍有其合理價值而需要倡導呢?這個問題必須置于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之中加以考察,而不是簡單主張“親親相隱”或“大義滅親”?!?span class="hl">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立法的理論依據“親親相隱”是指當某人的行為應當受到法律制裁時,其親屬出于自己真實情感的要求,可以選擇保持沉默,而

    社會觀察 2020年4期2020-11-15

  • 從“親親相隱”的發展看其法理基礎
    還是在突出“親親相隱”思想的重要性。我國法治發展過程中可以吸收借鑒“親親相隱”中的相關思想,實質上也是法律與人倫的相結合,在促進法治的發展的同時達到良法善治的效果。關鍵詞:親親相隱;起源;發展;法理基礎一、“親親相隱”起源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子路》里曾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原文意思是如果兒子犯了罪,父親把兒子交出去,這是不正確的,父子之間本來就應該為對方著想,出了事應該互相為對方隱瞞才是。就算是犯罪也應該是如此。而此思想在古代法律政

    新教育論壇 2020年2期2020-09-10

  • 論親屬作證特免權的完善
    屬特免權 “親親相隱” 親屬作證作者簡介:張旭,重慶市秀山縣人民檢察院檢察一部檢察官,研究方向:刑法學、檢察實務;楊亭,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檢察三部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學、檢察實務。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

    法制與社會 2020年24期2020-09-07

  • 親親相隱制度及其現代化
    樂婷摘要:“親親相隱”制度是中國儒家思想中一個古老卻充滿爭議的話題,這一制度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仍吸引著我們做進一步梳理和反思。通過追溯親親相隱這一制度的歷史淵源,捕捉其所表現出來的特點,透過這些歷史考察探究這一制度的價值與缺陷,發現以親情倫理為紐帶的親親相隱的法律制度在當今現代社會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相對合理性,基于此對親親相隱是否適用于現代化的命題進行了分析。關鍵詞:親親相隱 價值分析 現代化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現代交際 2020年14期2020-09-06

  • 親屬拒證制度研究
    親屬拒證權;親親相隱引言:證人、證言在在法庭中會起到重要作用,是證據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國刑事訴訟法一方面將證人證言規定為一種重要的法定證據,另一方面也強調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但是“親屬”作為一類特殊的證人,在特殊的庭審中,成了特殊的案件證人(如貪污犯罪案件)。當親屬成為案件的突破口,那其親屬證言將會被用于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利的指證。一、我國親屬拒證的產生背景和理論基礎首次接觸到“親親相隱”是在中國法制史的課堂中。課堂介紹了在我

    科海故事博覽·下旬刊 2020年4期2020-08-28

  • 親親相隱回歸的期待可能性
    夢晨摘要:“親親相隱”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中非常重要的原則,最早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在漢宣帝時期正式確立“父子相為隱”制度,該制度因利于維護宗族和諧關系、鞏固統治地位,歷來為統治者所采納。但是即便在古代提倡親親相隱風氣的情況下,民間仍廣為流傳大義“滅”親的事跡。推崇親親相隱與鼓勵大義“滅”親,是兩種價值理念的碰撞,是選擇維護個人利益還是集體利益的辯駁。法律并非萬能,道德與法律同為社會準則規范,親情倫理、道義傳統對于家庭和社會的黏合作用有時遠甚于法律條款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2020-08-20

  • 中西法律中的“親親相隱”比較研究文獻綜述
    中西法律中“親親相隱”的比較研究進行綜述,從而深入地認識和把握這個法律文化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地位和價值,促進學術界對此類人類文明共性或規律性的探討,為“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現代法律中的發展和重建提供新思路。關鍵詞:親親相隱;中西法律;比較;重建“親親相隱”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論語·子路》中孔子主張“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作為一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自1977年以來,涌現出了許多知名學者,學術成果頗豐。但在二十世紀初,以哲學界為

    青年生活 2020年6期2020-03-28

  • 堯不能訓丹朱、舜竊負而逃與孔子的“親親相隱
    例,可以用“親親相隱”來概括。它主要不是在闡明道德修養問題,因而談不上“腐敗”,而是闡明,在特殊情況下,應該如何處理矛盾著的既統一又對立的兩個側面的關系問題,因而這種“親親相隱”的原則,不僅對形成我國古代法律中的容隱權有重要影響,而且對于正確處理這一類關系具有普遍的意義。以下僅就這一問題,略述淺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一、堯舜時的“親親相隱”堯與其子丹朱的關系見于《尚書》等文獻?!渡袝虻洹吩唬骸霸世灏俟?,庶績咸熙。帝曰:‘疇諮若時登庸?’放齊曰:‘胤

    臨沂大學學報 2020年4期2020-02-27

  • 從“親親相隱”看刑事訴訟親屬作證豁免的法理價值
    權制度源自“親親相隱”之中親屬對于親人的愛護之心。這表明通過刑罰并不足以威懾證人對其親屬所犯之罪不作偽證。丹寧勛爵說過:“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還應當以人們能夠看得到的方式實現?!痹诮洕w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制定任何政策都應符合法治,實施任何行為都應遵守法律的今天,任何訴訟活動都應該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條件下推進。該制度的確立表明了人的主體地位,這和康德哲學中“人本質上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的論斷不謀而合。(二)限制作證豁免的相應犯罪種類親屬作證豁免權制度應

    法制與經濟 2020年3期2020-02-25

  • 親親相隱”或“大義滅親”: 人倫秩序與公共秩序的關系研究
    李俊摘要:“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這一對矛盾的背后,隱藏的命題是人倫秩序與公共秩序的關系,兩者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沖突的一面。筆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第一,通過理論研究發現,“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的立法在理論上都有其合理性;第二,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受對家庭成員的信任度、法律素質和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度的影響,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公民的告親行為呈現出“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并存的狀態;第三,基于理論與實證研究,并借鑒古今中外的相關立法,筆者認為在兩種秩序發生沖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2-10

  • 儒家“親親相隱”的困境之思
    0065)“親親相隱”可以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尤其在當代,儒家思想處在多種文化交流碰撞的時代背景下,“親親相隱”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學者對“親親相隱”所持的態度不僅無法達成一種共識,而且明顯呈現出支持與反對兩種涇渭分明的立場。從本質上講,“親親相隱”蘊含的主要問題在于價值選擇,也就是選擇“孝”還是選擇“直”的問題,選擇“孝”就是替父親隱瞞罪行,選擇“直”就是檢舉父親罪行?!?span class="hl">親親相隱”無疑是在價值多樣性背景下的一種選擇,我們從正義的視域出發,重新審視

    桂海論叢 2019年4期2019-12-17

  • 親親相隱”與親屬間窩藏、包庇罪的關系淺析*
    0一、引言“親親相隱”起源于先秦儒家的“父子相隱”學說,秦律中首次提到有關于“親親相隱”的法律規定:秦簡中《法律問答》記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何)謂‘非公室告’?主擅殺、刑、髡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雹??!白邮啄涓改?、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雹诮▏詠?,刑事立法將“親親相隱”思想視作封建糟粕而拋棄。只要是幫助犯罪者進行逃脫罪行或隱匿,躲藏,提

    法制博覽 2019年20期2019-12-13

  • 淺析“親親相隱”體現的人性思想
    234關于“親親相隱”思想,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孔子最先提出,可直接追溯到儒家經典《論語》中,與此相呼應的思想在《孟子》中也有所體現。一、“親親相隱”的文本溯源《論語?子路》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敝熳幼ⅰ爸惫睘椤爸鄙矶姓摺?,錢穆認為“或說其人名躬,因行直,人稱之曰直躬。一說其人姓名不傳,因其行直,故稱直躬?!薄?】可見“直躬”解釋為“行直”比較妥當,行為

    新生代 2019年18期2019-11-14

  • 古代“親親相隱”制度
    一、古代“親親相隱”制度—以唐代為研究重點有關“親親相隱”制度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并且作為一項法律原則,被引入當時的法律規定之中,它是儒家經典與“德”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核心是仁、孝、和德。該制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集體情感緊密結合。該制度在當時并非中國之獨創,在其他國家也可以看到該制度存在的影子,只不過該制度在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土壤下,有著不同與其他國家的內涵和特點。在《論語》中可以看到“親親相隱”制度的雛形。其第十八章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大東方 2019年8期2019-10-21

  • 親親相隱”與親屬間窩藏、包庇罪的關系淺析
    潔摘 要:“親親相隱”作為一項彰顯人倫與人性特色的法律制度,為秦漢以降歷代立法所肯定,并在司法實踐中發揮過巨大作用。刑事訴訟法規定近親屬可以拒絕出庭作證,開始將“親親相隱”引入法律。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親親相隱”與親屬間窩藏、包庇罪之間的關系對現行刑法如何做到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銜接這一問題做出理性回答。關鍵詞:親親相隱;窩藏罪;包庇罪;刑事豁免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0-0084-01作者簡介:賈秋宇(

    法制博覽 2019年7期2019-09-11

  • 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評析
    建社會中,“親親相隱”一直是一項重要制度,其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原則,也是歷代統治者維護社會穩定,強化封建統治的重要保障。親親相隱制度維護了封建秩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的人權與正義觀念。除此之外。親親相隱制度的存在滿足了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要求,在古代社會的背景下,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親親相隱制度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本文從其存在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兩個層面進行評析,闡述親親相隱制度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親親相隱;價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年2期2019-09-10

  • 論春秋決獄及其影響
    及原心定罪、親親相隱、功過相抵的裁判原則等不僅在當時解決了很多法律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對我們現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依然具有借鑒意義。關鍵詞:春秋決獄;原心定罪;親親相隱;功過相抵一、春秋決獄概述(一)春秋決獄的含義春秋決獄,又叫“引經決獄”,就是當漢代官員遇到疑難案件無法從現有法律解決問題時運用儒家經典著作中的抽象原則作為案件審判的依據?!稘h書·應劭傳》:“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

    大東方 2019年5期2019-09-10

  • 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思想是否存在矛盾
    思想提倡的“親親相隱”思想和“大義滅親”思想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當屬解決這個沖突的方法,針對不同的案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案件分為“門外”與“門內”能夠詮釋儒家的人情倫理,也能做到維護國家的統治秩序。而當今,古時的“親親相隱”思想雖已不適用現今的法律,但是我國法律也不是完全不顧及人情倫理的,當今刑訴法中親屬的“拒證權”是我國法律人性化的一大體現。關鍵詞:親親相隱;大義滅親;儒家思想1.引 言儒家荀子有言:“

    科學與財富 2019年24期2019-08-06

  • 親親相隱制度對我國當代拒證權的構建研究
    的禮治傳統。親親相隱制度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關于親屬拒證權的重要制度,“親親相隱”體現著對人性的尊重,對于人權的保護,更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追求。親親相隱制度反應的價值追求對當代我國拒證權制度的設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通過比較的研究方法和文獻分析法來論述親屬拒絕作證權的構建問題。從“親親相隱”原則這一古代制度談起,分析“親親相隱”原則存在的合理性,并從這一制度中獲得借鑒和啟發,論述如何確立我國

    活力 2019年10期2019-07-21

  • 從歷史語境下解讀“親親相隱
    最早提及了“親親相隱”的思想?!墩撜Z·子路》篇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睂τ谠诂F代政治、社會、文化中成長的現代人來說,合理地理解 “親親相隱”的內涵并不容易。這不僅是因為,“親親相隱”、“證”、“攘”、“直”等相關語詞的含義與現代通行意義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對理解孔孟言論至關重要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語境也與現代社會所對應的迥然不同。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采用通過“直躬證父

    青年時代 2019年10期2019-06-25

  • 論“親親相隱”之當代刑法意義
    摘 要 “親親相隱”是我國古代禮法結合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具有人性根基且對當代刑法的現代化有積極意義。學者們以批判與建議修改立法作為基本方式為“親親相隱”進入我國刑事法律體系構建復歸之道,不具有現實意義,應當優先嘗試在解釋論上尋找路徑?!捌诖赡苄浴崩碚撆c“親親相隱”一脈相承,應當在實質刑法論的語境下透過期待可能性的視角,通過刑法解釋為“親親相隱”構建司法上的出罪路徑,實現“親親相隱”對于中國刑法現代化的意義。關鍵詞 親親相隱 實質刑法解釋 期待可能性

    法制與社會 2019年11期2019-05-13

  • 親親相隱”制度問題研究
    1 )一、“親親相隱”制度的含義及歷史演變傳統中國是一個傳統宗法倫理社會,在儒家血緣主義倫理學說的影響下,“家天下”理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盛行,從世襲君主制到宗族文化,親情倫理成為連接整個社會最為重要的中心思想,因此當時的國家往往允許民眾更重親情而不是重法律??鬃釉小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1]”的論斷,這是“親親相隱”最初的表達,此時其只是一種法律思想,還不是一項法律規定。而首次運用“親親相隱”思想來審斷案件的事例發生在西漢時

    傳播與版權 2019年7期2019-03-21

  • 淺談儒家法律思想中的“親親相隱”制度
    瑞珊摘要:“親親相隱”是具有中華法系特色的法律原則,為我國封建歷史中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它是指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罪行不論罪或者減免其刑的法律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親親相隱”和我國其他的傳統文化一同被認定為封建社會的糟粕而被遺棄,其在封建社會中的適用確實存在著需要摒棄的一面,但這種以人倫親情為紐帶的法律制度同時也有著合理的價值,對我國法律現狀有著一定參考意義。因此本文對“親親相隱”制度進行簡要介紹,闡述其起源與作用,剖析其價值意義并探討現代我國法律制度中該制度

    祖國 2019年1期2019-02-22

  • 清代天山南路地區刑案審判中的“親親相隱”*
    清律例》中“親親相隱”規定量刑、擬律的案例。所謂“親親相隱”是指“親屬之間有罪應當互相隱瞞,不告發和不作證的不論罪,反之要論罪”[3]?!?span class="hl">親親相隱”是中國封建刑律的一項原則②過去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學者常常認為親親相隱是中國封建法制獨有的原則或制度,近年來已有學者指出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事實上,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從奴隸制法、封建制法到資本主義法甚至社會主義法,都存在著‘親親相隱’之類的規定”。他同時也認為,“這一原則或規定在不同法系、不同國家、不同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2019-02-20

  • 淺議親屬拒證權與親屬偽證罪
    突。關鍵詞 親親相隱 親屬偽證罪 價值平衡 期待可能性作者簡介:周韋,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097一、親屬拒證權和親屬偽證罪的關系(一)親屬拒證權和親屬偽證罪的概念從新刑訴法的規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親屬的拒證權的含義,即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拒絕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而刑訴法另一方面也規定了只要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負有作證的義務

    法制與社會 2018年16期2018-07-04

  • 親親相隱”文化復興之檢視*
    念的進入,“親親相隱”實現從道德義務向法定權利的轉身[1]。而新中國以來,為嚴厲打擊犯罪,個人利益讓位于公共利益,以“親親相隱”為本的容隱制度已經消亡。作證成為一項包括親屬在內的任何知情人的法定義務??v觀域外,親屬拒證權早已經為多數國家采用,如1898年《英國刑事證據法》規定了不得強迫被告人的配偶作證,美國規定夫妻一方在另一方被指控時享有證言特免權,德國同樣有類似規定,而法國對親屬拒證權的主體范圍規定更廣,包括所有直系血親在內[2]。大體上點明價值、立足傳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 2018年1期2018-03-07

  • 親親相隱”犯罪從寬應以“隱物”為限*
    步放寬處罰“親親相隱”犯罪之建言,依舊不絕如縷。較近的一例,有學者提出以“傳承中華優秀的法律傳統”“體現刑法的寬容和對人性的關懷”等為切入,要求“在刑法中增設‘親親相隱’這一充滿人性和溫情的刑罰制度,將行為人為了避免其近親屬受刑罰處罰,而犯妨害國家司法之罪或者近親屬間的過失犯罪,規定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1]事實上,并非所有涉親情的犯罪,都屬規范意義上“親親相隱”范疇。刑法上的“親親相隱”犯罪應取狹義理解,即僅限于行為人針對與自己具有特定親屬關系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8年2期2018-02-06

  • 親親相隱”制度及其“復活”
    笑摘 要:“親親相隱”是我國法制史上一項重要的道德原則和法律制度。本文對“親親相隱”制度的產生及價值進行了剖析,對其存在的合理性進行探討,并基于此探索了在現代中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構建容隱制度可行性。關鍵詞:“親親相隱”;容隱權;封建;價值分析;重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011年刑訴法修改時增加的這一親屬拒絕作證權條款,部分學者稱其為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7年11期2018-01-31

  • 親親相隱”制度對《刑事訴訟法》第12條的價值分析
    摘 要 “親親相隱”制度是存在于我國古代立法體系當中帶有濃厚中國色彩的立法制度。從春秋時的初現萌芽,到漢代的正式確立,直到清末,“親親相隱”都有跡可循。建國后,我國認為其是封建傳統中的糟粕而予以廢棄,但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增加關于免除近親屬出庭作證義務的內容不免讓有些人認為這是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重現。本文從“親親相隱”詞源含義出發,探討“親親相隱”制度的立法取向,評價認為其在當代“復活”想法的正確性。關鍵詞 “親親相隱” 價值 刑事訴訟法作者簡介

    法制與社會 2018年2期2018-01-27

  • 儒家倫理中的“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
    思想史上的“親親相隱”郭齊勇:“親親相隱”出自《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鬃釉唬何狳h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边@里的“隱”是指不言,不公開宣揚,包括微諫,和風細雨地批評?!抖Y記·檀弓篇》講,服侍親人要“有隱而無犯”,注釋中講“隱”就是幾諫,幾諫就是輕微地批評。對于家庭內部,對于父母,要和顏悅色地幾諫,這就是隱。父子之間以恩德為主,撕破臉皮之后傷害了父子之間的恩親,很難彌補??鬃诱J為,兒子遇到父親

    當代貴州 2018年3期2018-01-24

  • 論“親親相隱”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000一、“親親相隱”制度概述(一)“親親相隱”的概念“親親相隱”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指的是若是親屬之間有罪應當相互遮掩,不可以告密和不能為被告人有罪進行作證,反之要論罪。即便他們有了過失,我們也不能去責怪他們,反而我們要包容他的犯罪。這樣才是正常的?!?span class="hl">親親相隱”概念并不是單純的表述對親屬所有的罪名都要相隱,對于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等一些重大的罪可以不容忍,其他的都需要容忍,這說明容隱不是絕對的。(二)“親親相隱”的特

    法制博覽 2018年27期2018-01-22

  • 中庸視角下的“親親相隱”問題新釋
    亮摘 要:“親親相隱”一直以來都是《論語》中飽受爭議的問題,十幾年前劉清平先生在《美德還是腐???——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一文中更是以此為據指出儒家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引發了學術界長達十幾年的激烈討論。本文嘗試以“親親相隱”篇中的“直躬”為切入點,依據孔子的中庸之道,最終認為“親親相隱”只是一種在特定語境下權衡之后的結果,其背后反應的是個人親情與社會道義發生沖突時應如何作為的問題??鬃尤鍖W作為入世之學,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并未被

    青年時代 2018年30期2018-01-16

  • 親親相隱”制度探析
    韓曉濛“親親相隱”制度探析韓曉濛“親親相隱”制度是儒家親情倫理的重要內容,它順應了人性的需求,維護了親情的本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昌明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由于其自身弊端,現行法律中將“親親相隱”完全剝除,以法律的威嚴強迫親人間相互檢舉、指認,這一做法雖對社會公正、和諧有一定益處,但勢必會將人置于“大義滅親”之境地?,F行法律應當給予血緣親情一定寬松的空間,不僅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而且可以軟化國家法律的殘酷性。只有這樣的道德和法律體系,才是

    長江叢刊 2017年6期2017-11-25

  • 親屬拒證權的中國模式與反思
    新興權利?!?span class="hl">親親相隱”和親屬拒證權都是要實現對人倫親情的優先保護,但二者在具體制度上存在重大差異。我國2012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出庭豁免”模式的親屬拒證權,不僅無法實現保護人倫親情的立法目標,還會損害被告人的正當程序權利。采取“證言豁免”模式的親屬拒證權制度,賦予親屬證人拒絕陳述對被告人不利證言的權利,但仍應承擔出庭義務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被害人亦應成為親屬拒證權的主體,但對親屬范圍需予以合理界定。對侵害親屬拒證權的違法行為,需通過程序性制裁的方式

    江漢論壇 2017年7期2017-07-28

  • 淺議“親親相隱”制度的重新確立
    摘 要:“親親相隱”作為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指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罪行不論罪或者減免其刑,當隱而不隱者要定罪處刑的制度。盡管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親親相隱”不斷被發展而有些許偏離“隱”字的最初內涵,被詬病是封建社會用以維系三綱五常、君權父權等等級制度的工具,但我們不能就因此否認其內在的倫理價值與法律價值。本文從探究歷史上“親親相隱”的最初內涵及其正當性開始,論證在當下法律體系中重新確立“親親相隱”制度的必要性。并對在當前法律體系下重新確立“親親相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8期2017-06-19

  • 從1935年刑法看中國傳統法
    鍵詞]恤刑;親親相隱;準五服以制罪1935年刑法是中國近代最后一部刑法典,又稱“三五刑法”或“新刑法”。國民黨建立北洋政府后先后制定了兩部刑法,分別是《暫行新刑律》和《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國民黨定都南京之后,以這兩部刑法為藍本又制定了1928年刑法。由于社會發生了變革,已有的法律不符合社會的發展,南京國民政府才又制定了這部“三五刑法”。這部刑法至今仍在臺灣地區實施?!叭逍谭ā蔽∥鞣较冗M的文明成果,確立了罪刑法定、罪刑等價、罪罰人道三大原則,在此基礎

    中國市場 2017年13期2017-06-03

  • 親親相隱”及其當代價值
    紀的社會,“親親相隱”或“親屬容隱”的規定在中國古代歷朝的法律中均有體現。本文試追根溯源,以期對我國刑法提出幾點補充意見。關鍵詞:親親相隱;立法建議一、“親親相隱”:歷史的選擇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儒家法的思想基本居于主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提倡“親親”原則,以親親為人之本,“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薄墩撜Z?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躬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大東方 2017年2期2017-05-30

  • 中國情法之辨
    :前些年,“親親相隱”制度引起學界大討論,被當成封建糟粕為人們所詬病,但這種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價值規范不正彰顯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嗎?本文試圖從“親親相隱”制度談起,通過分析“家國同構”的忠與孝,延伸至現代社會,探討當今社會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關鍵詞:親親相隱;道德;法律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以情為本的國度,一切皆離不開情:“人之常情”是情,“盛情難卻”是情,“通情達理”是情,“風土人情”也是情……而眾多情中,親情里的“親親相隱”制度源于先秦,貫穿

    山東青年 2017年2期2017-05-20

  • 淺析親親相隱制度與親屬免證權
    摘要:親親相隱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項制度是禮法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法制為主的特點。本文在通過閱讀關于親親相隱制度以及現代親屬免證制度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思考,將分別從親親相隱制度的起源及發展、新中國建立后未改造繼承該項制度的原因以及在當代中國如何構建親屬免證制度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對于古代的親親相隱制度的分析研究,能夠促進我國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親屬免證

    法制博覽 2017年4期2017-05-20

  • 孔子與蘇格拉底視野中的“子為父隱”解讀
    但兩位圣者在親親相隱一事上有共同的意見,雖然孔子的親親相隱是其“仁”的核心思想的外展,因期望人的人性之光發揮最大能動性而將心安置在上天給的自由的仁之上;蘇格拉底反對游敘弗倫控告父親,是以反詰式提問他何為真正的虔敬,引導他愛真理、愛智慧。親親相隱是東西方哲學在人類共通情感和普世倫理價值觀上的一次相遇。關鍵詞: 蘇格拉底 孔子 親親相隱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神奇時代——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國的孔子。作為東西方文化傳統的奠基

    文教資料 2017年2期2017-04-20

  • 論“親親相隱
    關應該關注“親親相隱”這一傳統原則,剖析其內在價值,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其合理性,并結合實際進行運用,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親屬豁免制度。關鍵詞:親親相隱;人性;法律重建一、“親親相隱”的價值分析“親親相隱”,指如果自己關心的親屬犯了過錯或是觸犯了法律,并不去追究責任,而對犯罪親屬起了包庇之心,這樣才算是正常的。也稱為親屬容隱?!?span class="hl">親親相隱”的基礎便是以人為本,在現實生活中,親自告發有罪親屬或是在告發親屬后還能坦坦蕩蕩,問心無愧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人的本性往往便是

    青年時代 2017年8期2017-04-05

  • 親親相隱”制度在法治中國構建中的回歸與適用
    王 劍“親親相隱”制度在法治中國構建中的回歸與適用王 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span class="hl">親親相隱”制度對我國古代的立法和司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法治中國構建中,這項制度也應被納入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其有利于緩解法律價值沖突,體現法律的人文精神,構建和諧法治社會。當前確立“親親相隱”制度,應明確“親親相隱”是權利不是義務,適用的親屬范圍應限定為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危害國

    重慶社會科學 2017年8期2017-03-29

  • 論《刑事訴訟法》中親屬拒證權的性質及其制度完善
    其與我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以及國外親屬作證豁免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它在本質上僅僅屬于拒絕出庭權,三者有很大差異。正確認識三者間的區別,是恰當理解《刑事訴訟法》第188條的基礎,而三者的差異,也為我國親屬拒證權的制度完善提供了借鑒。我國應從親屬范圍的確定、適用的案件范圍以及權利內容的完整性等方面完善親屬拒證權制度。關鍵詞 親屬拒證權 親親相隱 親屬作證豁免權作者簡介:葛曉敏,江蘇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

    法制與社會 2017年7期2017-03-27

  • 論漢代春秋決獄及其影響
    原心定罪 親親相隱 法制價值作者簡介:郭宏,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研究生。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05一、春秋決獄概說(一)含義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引經決獄,即案件在審判中,碰到有關倫常而無明確法律規定,或有法律規定卻與倫常有悖時,根據儒家經典《春秋》所載有關事例及其體現的道德原則作為斷案的根據。這種斷案依據是由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提倡以及形成的審判形式

    法制與社會 2017年7期2017-03-27

  • 我國法制傳統的本土生成
    過原心定罪、親親相隱、功過相抵等原則解釋和裁判案件,在彌補法律漏洞的同時緩和了嚴酷的刑罰環境,系在我國法制傳統中生成的獨特制度。因此,其在我國法制傳統的歷史變遷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對我國現代法治的建設與發展亦有深遠的歷史借鑒意義。關鍵詞:春秋決獄;原心定罪;親親相隱;功過相抵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43-03“春秋決獄”作為我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裁判方式,在我國法制史上至少存在了九百余年,占中華文

    學理論·下 2017年2期2017-03-17

  • 儒家“親親相隱”中的不平等問題新探
    00)儒家“親親相隱”中的不平等問題新探王思文(蘇州科技大學,江蘇蘇州215000)親情是人類在后天的共同生活中所構造出來的角色性關系中的一種,人的獨立自由才是人的本質,子女并不依附于其父母。平等是個體獨立自由的本性所追求的,平等不僅在于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平等的真正要點應是哲學意義上的平等,即提供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平等的自由,尊重、關注每一個體平等的道德價值,不由于個人的需求而發生變化?;谡軐W領域內平等的視角,“親親相隱”折射了對受害一方的道德價值的不平等

    懷化學院學報 2017年6期2017-03-10

  • 論“親親相隱”的倫理意義與當代啟示
    048)論“親親相隱”的倫理意義與當代啟示董彥彤(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親親相隱”出自《論語》,對于孔子為何提倡“親親相隱”,學界有很多討論,主要的觀點有三種,第一種是從“隱”和“證”所帶來的不同社會影響來闡釋;第二種是從不同社會角色造成的道德沖突來闡釋;第三種是從儒家主張成就倫理關系中的另一方來闡釋。相較之下,第三種觀點更加貼近儒家立場?!?span class="hl">親親相隱”作為儒家的一個重要觀點,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對“親親相隱”的思考也會提高我們對

    濰坊學院學報 2017年3期2017-03-09

  • 漢初至盛唐時期中國封建法中“親親相隱”制度的思想變遷
    國封建法中“親親相隱”制度的思想變遷肖庚奇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本文通過探索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儒家、法家的哲學思想在漢代至盛唐這一段時期中的演變歷程,分析“親親相隱”制度背后的思想淵源的轉變,并簡要分析了容隱制度從司法裁判規范逐步演變為百姓義務規范的原因。親親相隱;儒家法律思想;中國法律思想史一、入典——董仲舒的“春秋決獄”與“三綱五?!弊詽h武帝采納董仲舒的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正式成為欽定的統治思想。漢宣帝位漢武帝之

    法制博覽 2017年16期2017-01-28

  • 親親相隱”制度及其“復活” ——現代中國容隱制度重建的研究
    蘇 南京)“親親相隱”制度及其“復活” ——現代中國容隱制度重建的研究邵 笑(210036 南京大學 江蘇 南京)“親親相隱”是我國法制史上一項重要的道德原則和法律制度。本文對“親親相隱”制度的產生及價值進行了剖析,對其存在的合理性進行探討,并基于此探索了在現代中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構建容隱制度可行性?!?span class="hl">親親相隱”;容隱權;封建;價值分析;重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

    職工法律天地 2017年22期2017-01-27

  • 論“親親相隱”制度的價值 ——以西方法理學解釋學視角
    0072論“親親相隱”制度的價值 ——以西方法理學解釋學視角陳 文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在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和一些西方法律體系中,親親相隱這一原則都是極其重要的。然而當代中國容隱權銷聲匿跡,已不被法律認可。幾年前中國學術界關于儒家“親親互隱”的學術討論使國人又將目光轉向了它,本文試以法理學的解釋學方法從親親相隱的歷史、比較和人文角度闡釋其價值。親親相隱;歷史;比較;人文西方有法諺“法不強人所難”,即法律不能強迫人履行其不能履行之事。而將至親骨肉親

    法制博覽 2017年22期2017-01-26

  • 親親相隱原則中的忠孝之爭
    摘 要 親親相隱原則是基于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主張,但是親親相隱原則中存在著忠孝難兩全的沖突,所以本文試圖從多位學者對舜“竊負而逃”的評價入手,探究親親相隱原則是刻意回避了忠意而重視孝道,還是忠孝本身就已內置其中,實現了統一,從歷史的角度和語境去理解,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存在明顯的沖突和張力。關鍵詞 親親相隱 竊負而逃 忠孝沖突作者簡介:何京哲,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

    法制與社會 2017年1期2017-01-20

  • 析中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及其現代啟示
    國成立以后“親親相隱”這一制度被當作封建糟粕以破除“舊文化”的理由取消,這就舉措雖然有助于穩定新生的人民政權,但卻明顯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背道而馳。然而,在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卻重新提到了“不得強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作證的規定,主流觀點認為,這一規定體現了古代“親親相隱”原則的精神。筆者將立足“親親相隱”制度的歷史嚴格和現狀,論證親親相隱于現代法律的適用性。一、我國古代“親親相隱”制度的定義及歷史發展(一)“親親相隱”原則的概念及

    成長·讀寫月刊 2016年12期2017-01-1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