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脈

  • 《金匱要略》中疾病“因果關系”辨治觀探微
    ?!督饏T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第3 條言:“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彼伢w陰虛無以制陽,陽熱獨亢為“因”,終發為“癉瘧”,而瘧病之人陰液愈虧,更加重陽熱亢盛,如此形成“因”與“果”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的聯系。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是萬物間普遍聯系、協調平和的客觀規律?!督饏T要略·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第1 條提及:“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

    福建中醫藥 2023年11期2024-01-25

  • 基于植物隱喻重構仲景“榮衛”學說*
    》諸篇及《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50、53、54、95諸條;《金匱要略》分布于《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諸篇。不同版本及出處詳見統計表1。表1 “榮衛”與“營衛”出現的不同版本及出處4 以植物為始源域的榮衛理論有研究發現,《黃帝內經素問》植物喻體的數量相當可觀,既可以是植物的生長狀態,也

    中醫學報 2023年9期2023-09-11

  • “熱”在仲景雜病診療中的意義探究
    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8 條云:“產后風……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可與陽旦湯?!卑l熱與頭痛、惡寒、汗出并見,是太陽中風證的典型表現,產后營衛皆虛,易感風邪,病位在表?!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云“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备∶}雖常見于表證,但結合“無寒熱”提示病位不在表,“病如狂狀”提示病位可能深入到里,故此病實際上屬于里證;心肝陰血虧虛,不能滋潛風陽,脈浮與肝風上擾有關?!盁o寒熱”提示病位

    當代醫藥論叢 2023年9期2023-09-04

  • 基于胡希恕學術思想治療外感發熱探析*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1 條“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太陽病的提綱條文,即是說無論什么病只要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即為太陽病。太陽病又分為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兩大類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2 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說明太陽中風的主要表現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自汗出,脈浮而弱;《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具緊者,名為傷寒”,根

    中國中醫急癥 2023年8期2023-08-15

  • 《傷寒雜病論》辨證的整體觀探析
    及有可循規律的主病脈象,通過把握《傷寒雜病論》辨證的整體觀,不僅可以深入理解整體觀,全面權衡地分析疾病,見微知著,從局部著眼于整體,達到一隅三反的目的,還可以學習張仲景從整體觀把握臨床的學術特色和經驗,從而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 綜觀《傷寒雜病論》,其辨證的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 六經整體觀1.1 六經皆有表證六經表里辨證,是同一整體里的兩個相對概念。從六經為一大整體說來,太陽主表,且從六經中每一經的小整體而言,每經所主臟腑均通過經絡與表相連,故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3期2023-07-28

  • 新安醫家鄭重光傷寒學術思想與臨證特色
    例》《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辨可下病脈證并治》《辨發汗吐下后脈證并治》諸篇直接刪除,保留《辨太陽病脈證治法》《辨陽明病脈證治法》《辨少陽病脈證治法》《辨太陰病脈證治法》《辨少陰病脈證治法》《辨厥陰病脈證治法》《辨痙濕暍脈證》《辨霍亂病脈證》《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諸篇,另增《辨合病并病脈證治法》《辨溫熱病脈證治法》《辨痰病水病脈證治法》各1篇,并把條文重新排布,《傷寒論條辨續注》[2]與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1期2023-02-13

  • 五苓散主癥探微*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的71、72、73、74條,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的141、156 條,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的244 條,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的386 條,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的48 條,辨發汗后病脈證并治的23、24、25 條,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的63 條;《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的31 條,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的4、5 條。見表1。由表1 可見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關于五苓散條文中“渴或欲飲水”出現4 次,“小便不利”僅出現1次。在辨太陽病脈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3年4期2023-01-18

  • 《傷寒論》第58 條汗吐下內涵探析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58 條)言:“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1]。后世醫家多從“汗、吐、下”三法誤治的角度解釋條文,如張錫駒《傷寒論直解》曰“此論汗吐下三法不可誤用也。蓋汗吐下三法,皆所以亡血亡津液者也,用之不當,不唯亡血亡津液,而且亡陰亡陽也。用之得宜,雖亡血亡津液而亦能和陰和陽也,故曰陰陽自和者必自愈”[2]?,F代學者多焦距于“陰陽自和”四字對其進行引申發揮,如認為該條文論述的是“汗、吐、下,用之得當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年10期2023-01-10

  • 基于知識元理論的《傷寒雜病論》標引方案與知識表示研究
    譜以展現仲景辨“病脈證并治”的臨床診療思維模式。1 資料與方法1.1 資料來源以錢超塵等整理的《傷寒論》[3]與何任等整理的《金匱要略》[4]為研究對象,進行文本校對與電子化。同時,分析兩書的知識結構與知識內核,發現共有40 篇以“辨某某病脈證并治”或“某某病脈證治”命名,結合書中對六經病、內傷雜病等內容的詳細論述,可見仲景臨證遵循“辨病→平脈→析證→定治”的診療思維模式[5-6]。1.2 知識元標引方法立足于知識元理論,以知識元為單位對《傷寒論》與《金匱

    中國醫藥導報 2022年30期2022-11-20

  • 《傷寒雜病論》中“家”的含義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言:“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贝颂幍奈讣遗c《傷寒論》第179條、第180條相同?!秱摗返?78條言:“傷寒脈浮而緩……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贝颂幍钠⒓抑钙⒌呐K腑功能系統,脾家實指脾陽功能恢復[3]。黃志文等[4]也認為,脾家實含義是脾臟功能恢復??梢?,“家”與相關臟腑名詞,如胃、脾組成詞匯,可以代表臟腑系統。1.2 表示疾病系列《傷寒論》第376條言:“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

    河南中醫 2022年10期2022-11-16

  • 從三焦氣化理論探析《金匱要略》水氣病*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并治》中分別以表里上下、五臟為綱對水氣病進行分型,實際已蘊含三焦氣化理論于其中,提出的發汗、利尿兩大治法,也體現了通利三焦的治療原則。本文即從三焦氣化分析《金匱要略·水氣病脈并治》篇中水氣病的病機、病位、分類及證治。從三焦氣化看水氣病病機陽氣充盛,流通無礙是三焦氣化津液正常疏布代謝的根本保障。學者曾百慧認為,“水氣”為眾水并流而蒸騰上升之意,蒸騰之動力來源于其在內之陽。三焦陽氣根于下焦腎陽,得后天宗氣的充養,先天元氣與后天宗氣相合,經少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22年6期2022-11-15

  • 張仲景辨治短氣淺析*
    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8條所論“風濕歷節”和《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13條之“脾中風”。水飲停聚胸膈亦致氣短不能續,《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12條指出,平素中焦陽虛之人易生水飲,水飲澹蕩,重則凌心而心下悸動,輕則停于肺間,礙肺氣宣降而為短氣?!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6條飲阻于肺之胸痹輕證和《傷寒論》第134條水熱之邪阻于胸中、第152條飲停胸脅,均為水飲阻肺而致短氣。2.1.2 其他邪氣郁表,肺氣不宣,可致短氣。

    河南中醫 2022年7期2022-11-15

  • 張仲景五行論*
    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言:“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逼渲?,前兩點所述五運之氣,為土、金、水、木、火,系五行。第三點與《傷寒論》序中所言相同。五運、五行和五常義同,均指《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言之“氣之常也”。1.2 五臟、五液、五辛、五勞、五邪、五味五臟是一個重要概念,主要表現在:①五臟作為篇章名?!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等,均直接以五臟作篇章名。②五臟絕?!秱摗け婷}法》言:“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

    河南中醫 2022年1期2022-11-15

  • 《金匱要略》中手足癥狀的病機證治分析
    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1]48:“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沖?!贝藶殛幪撽柨?、陽不守位,造成局部衛陽不足而引起的手足冷。過用峻汗劑后,陰液極虧,孤陽妄動,機體的氣機升降全然混亂,衛陽不能如常周流全身,溫煦四末,故見手足冷;妄動之陽趨于上位,故出現“面翕然如醉狀”,推測處于陽位的手部癥狀可能較足部癥狀輕。此時患者體內陽氣未虛,是因陰液驟虧、孤陽妄動而

    江蘇中醫藥 2022年10期2022-09-28

  • 《傷寒雜病論》中“大則病進”思想探討?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碧栔鞅?,防御外邪。外邪侵襲人體,病在初起階段,太陽首當其沖。太陽病應當見到脈浮、惡寒惡風、頭項強痛等臨床表現。脈象如果仍然是浮脈,沒有變為數急,則說明病邪仍在太陽之表,邪氣沒有傳經;如果出現惡心欲嘔此為邪入少陽、膽火犯胃、胃失和降而上逆所致;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此為邪入陽明,里熱內盛,陽明之熱上擾心神所致。浮脈變成數急之脈,說明風寒之邪入里化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2年10期2022-03-15

  • 《金匱要略》本科教學三步曲 ——溯源、貫通、致用
    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保ǖ?8條)本條講授重點是虛勞干血證之特有治法“緩中補虛”。通常多將“緩中補虛”解讀為:在大量破血逐瘀藥物之中,佐用補益陰血之劑,并以丸藥內服,峻藥緩用,使瘀血去、新血生,氣血漸復,即為“緩中補虛”?;诖?,方解將大黃釋為活血化瘀,地黃養血補虛潤燥。然經詞義考據,發現這并非原意,“緩”者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年5期2021-11-30

  • 基于知識元標引的“病脈證并治”標引模板之構建
    100029“病脈證并治”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獨特的臨床診療模式?!秱摗穂1]以“辨某某病脈證并治”名篇,第16 條(明趙開美刻本順序,下同)“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是對這一臨床診療模式的高度概括。張仲景經方緣何兩千年來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其所創立的病脈證并治診療決策模式完全適用于現實診病施治的全過程,臨床醫師可以按照這一套模式流程,在其確立的原則下進行診療活動并取得很好療效。那么,如何將這一蘊藏在張仲景學說中的醫學智慧為現代人

    中國醫藥導報 2021年28期2021-11-28

  • 中醫古籍“幾幾”音義考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2]26?!秱摗け嫣?span class="hl">病脈證并治中》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2]35?!督饏T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3]。除醫籍外,《詩經·豳風·狼跋》中還有“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4]。古今學者對這些古籍中“幾幾”一詞的音義,觀點不一,爭議較大?!皫讕住睂崬椤绊Z羈”二

    中醫文獻雜志 2021年4期2021-10-19

  • 經方治療不寐用藥規律分析
    證,如《血痹虛勞病脈證》中的虛勞失眠。二是他病的兼見癥,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的百合病、狐惑??;《水氣病脈證并治》的黃汗;《水氣病脈證并治》的心水;《黃疸病脈證并治》的黃疸;《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的吐血、衄血。三是他病疼痛造成的不寐,如《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的肺癰、咳嗽上氣;《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的胸痹;《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的支飲;《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的產后腹痛;《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的轉胞。納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癥見不寐且附

    中醫藥通報 2021年1期2021-04-02

  • 基于“知識元”理論的《傷寒論》標引實踐*
    基礎之上,首創“病脈證并治”知識元標引體系,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對600種中醫古籍實施深度標引并建立中醫古籍數據庫。本文即對《傷寒論》進行線上“病脈證并治”知識元標引,提供實踐示例,梳理標引疑難要點,并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法,進一步完善“病脈證并治”知識元標引體系。1 “病脈證并治”知識元概述知識元是表達一個完整概念時,不可再分解的最小知識單位,由多個字、詞、詞組或短語等語義成分相互關聯構成,在內容上表達相對完整的知識,在形式上多以短語或句子為主,具有相對獨立性

    西部中醫藥 2021年12期2021-02-14

  •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 focuses on the sequential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ogenic factors attack meridians first and then affect the Zang-fu organs". The book ha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collateral diseases and the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10期2020-12-28

  • 慢性心力衰竭水飲證候的經方論治
    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3]32,指出水停中焦心下,重則凌心而悸動不安,輕則礙肺而呼吸短氣,提示病程中因為水飲的輕重差異,臨床見癥有所不同。然心悸之因又有心氣虛及水氣乘之別,故心悸、短氣的原因有三:一者,水停心下,上干于心;二者,胸中有微飲阻礙呼吸;三者,心氣(陽)虛而兼水氣。對于水停心下,上干于心而心悸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此方具有散結、化飲、利水之功,可以導水下行而定悸,適宜于心下素有支飲而心悸,甚至悸、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年1期2020-12-25

  • 老年心血管病脈證動態演變特點分析
    -3],老年個體病脈證治面臨諸多現實困惑。本文擬從老年心血管病隨訪個案的真實世界整合病例資料,探討中醫病脈證動態演變狀況及臨證相應論治。1 中醫病脈證動態演變診療特點《傷寒雜病論》中均是以病脈證并治而論,可見病脈證治是一貫的診療模式。中醫學的病脈證治特點決定了必須動態地剖析患者恒動的病脈證,將病人診治前后以及診治過程的變化狀態予以明確。探究病—脈—證—治的演變規律,須善于從個案中整合經驗與心悟。病脈證的動態演變是作為整體的人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包括疾病類型、

    吉林中醫藥 2020年9期2020-11-06

  • 張仲景辨治虛喘探析
    匱要略·血瘦虛勞病脈證并治》所言:“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擇,脈浮者,里虛也”,此為肺腎虧虛所致的虛喘,即氣血虧虛、腎失納攝,心脈失養,氣無以下,故氣喘心悸。同時臨床上許多虛實夾雜的喘證證候,也在《傷寒論》中有所記載?!秱摗返?18條提出:“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8],此為上實下虛的喘證,即上有肺內痰涎壅盛,咳喘痰多,胸悶氣短;下有腎陽虛衰,腰酸肢冷,小便清長。此為仲景對于喘證虛

    亞太傳統醫藥 2020年8期2020-02-16

  • 《傷寒雜病論》對《漢語大詞典》書證之補益
    見,如《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庇帧爱a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宜大承氣湯主之?!庇帧爱a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庇帧爱a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碑a后風 4710頁該條:“中醫指孕婦產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種病癥?!眱H舉一例為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梁三的命運不濟,接連著死了兩回牛,后來連媳婦也死于產后風?!碧t。按,該詞《金匱要略》已見,如《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2020-01-18

  • 《金匱要略》腹滿診治探要
    脹滿?!堆蕴搫?span class="hl">病脈證治第六》:“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暝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薄夺t宗金鑒》解釋道:“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滿,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證,皆因勞而病也?!?.1.2 脾陽虛:脾陽虛也可見到腹滿之證。脾腎不足,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則飲食不能消化,故見腹滿、溏泄等癥?!堆蕴搫?span class="hl">病脈證治第六》:“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而喘喝,手足逆冷,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逼㈥柼?,血澀少,榮衛不利。寒積中焦不

    浙江中醫雜志 2020年1期2020-01-10

  • 基于《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探討肝主敷和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來探討,肝首先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據《傷寒論》關于“厥陰”所言,厥陰肝居心腎之間,上連心包,下連腎系,內寄相火,相火源于腎而寄于肝,人得相火而能恒動。厥陰肝乃風木之臟,肝腎同源,故肝可接濟腎水相火,交通心腎,可以調和心腎二臟陰陽平衡。其次,肝具有調和諸臟腑的生理特點。肝木在接濟相火腎水時,也可敷布陽和之氣以溫煦脾胃。據《傷寒論》中關于“臟寒”之言,肝氣條達之性亦調節胃的納降,木氣沖和調達,則胃之收納降濁有度。烏梅丸乃厥陰病之主方

    中醫文獻雜志 2020年5期2020-01-10

  • 基于《金匱要略》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的辨治
    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篇第19條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毙∧c五行屬火,火化氣則氣不滯,氣攝血則血歸經。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致小腸虛寒,或寒邪入里,小腸凝滯,則小腸氣化失司,無力攝血,血行經外,故而下利便血。正氣不足是外邪侵襲的前提條件。邵榮世[2]認為UC根本在于脾虛不運,患者正氣不足,更易感受外邪,導致脾胃納運失職,濕濁內生,毒邪滯腸,氣血相搏,最終腸腑脂膜血絡受損。張紅梅[3]認為長夏濕邪當令,脾胃呆滯,濕邪入里壅滯大腸,氣血與邪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年8期2019-09-03

  •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方藥探析
    主客》《卷四·溫病脈證并治》《卷五·傷暑病脈證并治》《卷五·熱病脈證并治》《卷五·濕病脈證并治》《卷五·傷燥病脈證并治》《卷五·傷風脈證并治》《卷五·寒病脈證并治》諸篇。另外,縱有柯韻伯于《傷寒來蘇集》中言:“自晉王叔和編次,傷寒、雜病分為兩書”,在桂林古本中,編者合《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一帙,共16卷。因此,桂林古本不同于其他版本的顯著特點為傷寒雜病合篇[3]。由于桂林古本內容更為豐富,其所載方劑頗具特色。首先,在方劑數量上,桂林古本全書共載326方,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年4期2019-08-06

  • 《傷寒論》“搏”、“治”新證*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币彩橇x涉“兩個不同性質之物”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傷寒論》諸“相搏”之“搏”字當錄作“搏”,了無疑義。此外,《金匱要略方》中尚有“實氣相搏”(《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風濕相搏”(《痙濕暍病脈證第二》),“寒虛相搏”、“風血相搏”、“枯泄相搏”(《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虛寒相搏”(《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邪正相搏”(《腹滿寒疝宿食病

    中醫文獻雜志 2018年6期2019-01-11

  • 讀《金匱要略》探討虛勞病治療思想
    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首先提出虛勞病名,詳述證因脈治分陽虛、陰虛、陰陽兩虛三類,治療重在溫補脾腎,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補虛不忘治實的治療要點?,F在虛勞病定義為以臟腑氣血陰陽虛衰、久虛不復成勞為病機特點的多種慢性虛弱性疾病的總稱[1],與張仲景所論內容已然不同?,F代醫學各系統疾病凡出現以臟腑氣血陰陽虛損證候為主要表現時,均可參合《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相關內容進行臨證論治。學習《金匱要略》是中醫醫者需要不斷孜孜以求的研習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9年10期2019-01-09

  • 基于六經模型對太陰虛勞小建中湯條文的探討
    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云:“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彼^太陰虛勞小建中湯也是自此而來,一般認為小建中湯用于中焦虛寒之證,但以此來看,條文中仍有不少難解之處。所以有醫家對小建中湯的“溫中”作用提出質疑,認為小建中湯中滋陰與助陽法同用,本方不在于“陰中求陽”以補脾陽之虛,而在于滋養脾陰,甚至應將本方列入補陰劑范疇[1]。如果本方用于中焦虛寒證,那么“衄、夢失精、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如何理解呢?因此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2018年1期2018-12-01

  • 脈以胃氣為本
    明顯的,這是肝的病脈;如果只是弦緊,毫無和軟之象,就難免有死亡的危險。倘若和軟之中兼有浮散,這就是春季見到秋脈,預測秋季可能發??;滑散如太突出,可能就會發病。診脈時還要注意到春季為五臟真氣散發于肝的時候,肝主藏筋膜之氣的機理。夏季有胃氣的脈是和緩稍微洪大,這就是平脈。如果洪大的比較突出,和軟很不明顯,這就是心的病脈;如果只是洪大,毫無和軟之象,這就有可能有死亡的危險。倘若柔和之中兼現沉象,這是夏季見到冬脈,預測冬季可能要發??;沉脈如果明顯,可能現在就會發病

    天津藥學 2018年1期2018-01-23

  • 《金匱要略》三因觀探析
    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痹摱卧年U述了雜病發病的原因及途徑,被稱為《金匱要略》三因觀,歷代醫家對其理解頗多爭議,以下就其內涵作粗淺分析。1 《金匱要略》三因觀重視外邪致病就病因而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強調“六淫”致病,即風、寒、熱(暑)、濕、燥、火;《難經》強調“五邪”致病,即風、寒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8年4期2018-01-23

  • “腎著”病名考辨?
    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其原文為:“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濕冷,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爆F學術界一致認為,張仲景用“下焦”借喻該病病位在軀體下部,即腎之外府腰部肌肉經脈,與腎之本臟無關;正由于與腎無關,故其治療不必溫腎,但去其在經之寒濕即可[1-2]。甚有者提出,“腎著”實為“腰著”之論斷[3]。對此,筆者持不同意見,現就筆者對腎著病的理解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年10期2017-11-17

  • 診家當參《脈鏡須知》
    脈診;脈證相參;病脈;死脈中圖分類號:R24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7)05-0048-03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ai Jing Xu Zhi for TCM DoctorsWANG Jia-jia, WANG Zhi-yu*(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Abst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 2017年5期2017-10-23

  • 診家當參《脈鏡須知》
    脈診;脈證相參;病脈;死脈《脈鏡須知》二卷,清代梅江村撰,劉鳳翥(字漢卿)編次,原序記載“庚戌之夏,幸得徽歙梅江村先生手著秘傳脈象二十有八”,成書并刊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卷上闡述十二經絡總論,左右二手寸關尺脈及二十八脈;卷下論述浮沉遲數等脈的歸類比較,七表八里九道脈、七危重脈、奇經脈、神門脈、反關脈、五藏平脈、五臟相克的生死脈以及四時平脈和死脈等?,F存清光緒二年安徽貴池周明亮??瘫?、光緒八年鉛印本[1]。在《脈鏡須知?序》中提到,“展讀既竟,自覺二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 2017年5期2017-01-27

  • 大承氣湯在《金匱要略》中的應用?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13條:“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可與大承氣湯?!痹摋l主要論述熱盛津傷、化躁動風所致痙病證治。太陽病不解傳于陽明,郁而化熱熱擾胸膈,故見胸滿;陽明經環口入齒,其支脈可下至足,熱盛津傷,筋脈失養,故見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齒等癥,病情危急,宜用大承氣湯急下實熱燥結,以存陰救陰,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法[3]。1.2 里實積脹并重之腹滿病里實積脹并重之腹滿病見于《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3條:“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年8期2017-01-16

  • 嶺南醫家蘇世屏《金匱要略原文真義》學術特點初探
    為“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瘧病脈證并治第四”、“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卷二有6篇,分別為“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卷三有5篇,分別為“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黃

    中醫文獻雜志 2017年2期2017-01-14

  • 《金匱要略》痹病證治規律研究與應用
    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等篇,其“濕痹”“風濕”“血痹”“歷節”等多屬痹病范疇。筆者重溫《金匱要略》有關痹病的理論知識,旨在探尋并系統整理仲景對痹病的診治規律,并用之指導臨床。1 發病機理痹病病因在《內經》多責諸外邪,正如《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而在《金匱要略》痹病之因,仲景不單論及外感六淫之邪,其更注重內因正虛所致發病。1.1 內

    新中醫 2016年12期2016-02-21

  •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一則考義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一則考義楊尊求湖南醫藥學院,湖南懷化418000目的:探析《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中條文一則之原義。方法:對《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中一則疑難條文作醫理分析與文獻考證,主要采用醫理分析、文理分析、以經解經以及文字訓詁的方法解經。結果:分析了條文存在的疑點,總結了傷寒厥熱勝負的三種情形,歸納了厥熱勝負之病機,不外正邪之往來、陰陽之進退、病邪之出入而已——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陰勝于陽,陰進陽退,則發厥;寒邪內盛,真氣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6年17期2016-01-29

  • 康平本《傷寒論》注文功用類析*
    充說明?!侗嫣?span class="hl">病脈證并治第五》:“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倍灯奖尽跋却田L池、風府”正文作“先刺”,“風池、風府”四字為其旁注,補充了具體的針刺部位?!侗嫣?span class="hl">病脈證并治第六》:“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逼渲小瓣P上”二字康平本為旁注。詳細指出“脈細數者”的部位是“關上”?!侗嫣?span class="hl">病脈證并治第七》:“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

    中醫文獻雜志 2016年5期2016-01-27

  • 淺析《金匱要略》“腹滿”病之辨治
    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篇對“腹滿”的病機、辨證分型和治則方藥作了詳細介紹。該篇將其分為虛寒證和實熱證,提出治療腹滿病的治療原則,即根據腹滿寒熱虛實的辨證,虛寒證宜溫之,實熱證以瀉下等。寒瀉法適用于實熱證腹滿,其代表方劑為實熱性腹滿四方(大承氣湯、大柴胡湯、厚樸七物湯、厚樸三物湯)。溫補法適用于虛寒證腹滿,代表方劑有附子粳米湯和大建中湯。溫下法適用于寒實證,代表方劑為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腹滿;虛寒證;實熱證;寒瀉法;溫補法;溫下法腹滿是以腹中脹滿為

    中醫研究 2016年8期2016-01-27

  • 《傷寒雜病論》“心”義探微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134?!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云:“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2]。上四條中,“饑”、“痞”為患者的自覺癥狀,“鞕”為醫生觸診發現的體征,它們顯然不應是作為君主之官的“心”或居于胸中的心臟會有的病理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金匱要略》中以“胸痹心痛短氣”作為第九卷的篇名已然提示“胸痹”(部分等同于現代醫學的心絞痛發作)與“心痛”

    江西中醫藥 2015年9期2015-04-16

  • 五運六氣入門專題系列講座(十五) ——五運六氣臨床思辨
    時人產生疾病。從病脈證總結五運六氣的臨床思辨法。五運六氣;辨邪;辨天;辨地;辨時;辨人;中醫基礎理論(上接第3期)五運六氣理論體現了中醫學天人相應學術思想,以天地人之氣相感,探討天地人之變與化,不正常的交感變化使人產生疾病,反映于人的臟腑經絡、三陰三陽、氣血陰陽變化,表現寒熱虛實等系列病理反應,歸之于病脈證象并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以病脈證,從天、地、時、人、邪五個方面探討五運六氣臨床思辨。1 辨邪五運六氣之中的邪為六氣之異常變化,乃風寒暑濕燥火者也。如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5年4期2015-01-31

  • 《金匱要略》溫法研究
    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寒癥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擋烏頭桂枝湯主之?!闭撌隽死锖嬗斜碜C的論治。病機為衛外陽氣不足,表里俱寒,故見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烏頭桂枝湯中以大烏頭煎起沉寒以緩急痛,桂枝湯調和營衛以散表寒,共達雙解表里寒邪之功。2 溫中降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庇捎谥薪龟柼?,運化功能失司,以致痰濕內阻,脾胃升降功能失調,而致寒

    河北中醫 2014年4期2014-04-02

  • 細辛在經方中的應用規律淺析
    用1.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此為外有風寒表邪、內有水飲之證,用小青龍湯發汗蠲飲、表里同治。方中細辛與干姜并用,入肺經,起溫化寒飲之效,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2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中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此為太少兩感證,即太陽和少陰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發汗,以表里雙解。方中細辛與麻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4年2期2014-01-25

  • 四逆散方文獻學考證
    本,分見于《傷風病脈證并治》和《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兩篇,其主治證據《傷風病脈證并治篇》載:“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口苦,嘔逆,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方:柴胡八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甘草三兩(炙)?!盵3]《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篇》則載:“少陽病,氣上逆,令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盵3]其方藥組成同《傷風病脈證并治篇》所載,

    中醫文獻雜志 2014年5期2014-01-23

  • 《金匱要略》積滯性胃腸病證治規律及特點
    ?!陡節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第24條:“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論述了宿食在上脘用催吐的治法。另外第22條“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23條“下利不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論述了宿食在下脘用大承氣湯通腑瀉下的治法。催吐法與瀉下法,皆以去除食積,通暢胃腸為目的。但前者宿食停滯在胃之上脘,亦即宿食新停,積滯尚在胃中,同時病人有胸悶泛惡欲吐之表現,提示正氣有驅邪外出之機,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

    吉林中醫藥 2013年2期2013-08-15

  • 通陽法的分類(三)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173條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本方桂枝辛溫散寒,宣通上下之陽氣?!秱摗分泻疅岵⑶迳蠝叵碌姆絼┎簧?,如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梔子干姜湯等,一般的組方規律是用寒性藥(黃芩、黃連、梔子)清上熱,用熱性藥(干姜)溫下寒。但黃連湯中除用黃連清上、干姜溫下外,還配伍桂枝。上熱下寒證就是上下陽氣不通,仲師稱為“寒格”,以“格”言病,知其陰陽格拒。而桂枝辛散走竄,有利上下寒熱之氣的宣達暢通,可謂以

    中西醫結合研究 2013年1期2013-01-22

  • 《金匱要略》嘔吐證治探要
    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7條云:“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庇捎谛“胂臏弥胂?、生姜能降逆和胃,為治療嘔吐之要藥,故后人稱本方為治療嘔吐之總方,但嘔吐一癥,諸因可致,仲景治嘔亦非一方統治,而是據病機而降逆,辨病因而別治。1.胃氣虛寒,溫胃補虛降逆。仲景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8條云:“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蔽阜凑?,暮食朝吐或朝食暮吐之不消化食物。此胃氣虛寒、胃氣上逆所為。胃反多頑固,嘔吐多反復,故脾損津耗。仲景重用性溫

    中國民間療法 2012年6期2012-01-25

  • 論《金匱要略》對內傷雜病辨證方法的貢獻*
    辨證治療方法以及病脈證合參和以方測證的學習訓練方法。金匱要略;內傷雜病;臟腑經絡辨證;病證辨證;湯方證辨證辨證是中醫治病特色之一,其理論體系和辨證方法隨中醫臨床治療學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和完善。按發展年代分,中醫辨證方法大致由《內經》八綱辨證、《傷寒論》六經辨證、《金匱要略》臟腑經絡辨證、《溫病學》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五大經典辨證方法組成,其中張仲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地一人獨創兩大法——外感病的六經辨證和內傷雜病的臟腑經絡辨證,對后世中醫辨證思路、辨證方法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2年2期2012-01-25

  • 試述 《金匱要略》中附子的配伍應用
    ,如《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4條云:“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闭撌鲫幨⒏耜柕淖C治,是腎虛失于固攝所致。以四逆湯溫陽救逆。方中附子溫腎暖胃,干姜溫中散寒,炙甘草益氣安中,并制姜、附之燥烈。陽回陰散,厥復嘔止,則諸證自愈。此處嘔吐,乃全身性虛寒癥狀之一,與飲停于胃的嘔吐不同,故不用生姜、半夏降逆止嘔,而用四逆回陽救逆,也是仲景治病求本的體現。又如45條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闭撌龊氏吕?、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年4期2012-01-25

  • 《金匱要略》“以”字用法辨析
    藥散(《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之第6條)?!a婦腹痛,理應使用枳實芍藥散。②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百合狐蜮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之第6條)?!ㄓ冒俸舷捶剑┫丛≈?,食用粳米粉制作的煮餅(以益氣養陰,除熱止渴),不要吃咸味的豆豉(以免耗津增渴)。例①中的枳實芍藥散,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即賓語,“以”在此處應作及物動詞使用,是謂語??勺g作“使用”或“給予”。例②中的“勿”是副詞,作狀語使用,修飾“以”,可見,“以”用為動詞,譯作“食用”或“吃

    山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年3期2011-04-13

  • 《金匱要略》中的鑒別診斷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診治篇中:“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庇秩缫罁嬐EK腑部位的不同,把飲病分為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留飲、伏飲。雖然同屬飲病,癥狀相似,但病位不同,主癥不一,須明確鑒別,才能診斷明確。1.2 指導治療 診斷明確了,才能有效治療。鑒別診斷在前,治療在后,兩者為一個承接關系,所以鑒別診斷對于論治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中說到:“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年2期2011-04-01

  • 通陽宣痹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運用
    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一條:“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睂⑿乇圆C概括為“陽微陰弦”。一般觀點認為,“陽微”即寸口脈沉而細,系指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弦”即尺脈弦緊,指陰邪內盛,水飲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張仲景把病機歸為“陽微陰弦”,著重強調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乘之,乃本虛標實之證。目前,多數醫家認為胸痹病機為“痰瘀痹阻心脈”?!疤叼霰宰琛崩碚?/div>

    中西醫結合研究 2011年6期2011-02-09

  • 《傷寒雜病論》辨治震顫研究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5條:“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辈C是津液受傷,筋脈失養,復感外邪,治當益陰和筋,以栝樓桂枝湯加減。1.4 陰陽兩虛主癥見腳攣急,小腿肚拘急攣縮,小便數,心煩,咽干。如《傷寒論》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辈C是陰陽俱不足,陽虛不能溫養、陰虛不能濡潤,治當補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0年8期2010-02-11

  • 《金匱要略》補法治痛擷英
    補陽治痛《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三》中說:“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注云:“得之傷寒八九日,而不嘔不渴,是無傷寒里病之證也。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脈浮虛,表虛風也,澀者,濕也。身體煩痛,風也,不能轉側,濕也?!币虼俗C為表陽虛風寒濕盛所設。故用附子溫經助陽,用桂枝溫經散寒而祛風。甘草、姜棗調和營衛,以治表虛。全方共收溫經助陽、祛風化濕之效?!堆蕴搫?span class="hl">病脈證并

    中醫研究 2010年12期2010-02-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