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陀

  • 失而復得的杰作 ——師陀小說《爭斗》的發現*
    解志熙師陀是杰出的現代小說家, 其短篇小說集《里門拾記》、系列小說集《果園城記》、長篇小說《馬蘭》《無望村的館主》《結婚》,都是不可多得的現代小說佳作,贏得當時文壇的一致好評。 只是由于師陀本人淡泊名利、自居文壇邊緣,所以他在解放后直至“新時期”一直不甚顯眼,長期不受當代文壇和學界的重視。 即如“新時期”以來,紛紛“歸隊”的老作家們大都拼命鼓余勇發余熱、文學新人更是競相爭奇逐浪之際, 師陀卻遠離熱鬧,謙默自處。 雖然美籍華裔學者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3年4期2024-01-23

  • 師陀小城鎮題材小說中簡化與泛指手法的運用
    城鎮題材小說中,師陀筆下的中原小城小說頗具特色。他有意以自己筆下的“這一個”小城來表現整個中國的面貌,并在其中傳達對小城人物生存與命運、民族靈魂與性格以及小城文化的洞察與思考。但是,中短篇小說的篇幅必然會限制這種具有普遍性及廣泛代表性的內容的表現。為了使對個體、民族及文化的思考上升到哲理性的高度,師陀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簡化與泛指是師陀運用的主要手法,這兩種手法既強化了作品的整體象征意蘊,又使筆下的人與物具有了某種寓指性。一、簡化手法師陀

    戲劇之家 2022年29期2022-10-21

  • 師陀致夏志清佚簡二封
    孫連五目前關于師陀與友人的往來信札大多已收錄于《師陀全集》(五卷)、《師陀全集續編》(二卷),其中,師陀與夏志清的往來書信共收入五封。近來,筆者承蒙蘇州大學季進教授饋贈夏志清、夏濟安昆仲遺藏文獻史料,在整理過程中又發現師陀書信兩封,未見于以往各類研究資料,當為佚簡,且照錄如下,略加釋讀。志清我兄:日前寄上一函,諒早已奉達座佑〔右〕?,F隨信奉上拙作雜文三篇,均寫成于〔一九〕八六年初,國內……新加坡等處,屢屢碰壁。因此想到足下,兄臺在美國多識華文報刊編輯,敬煩

    書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探究師陀小說的敘事技巧
    代文學創作而言,師陀對小說敘事技巧的探索有較大的貢獻。楊義認為“師陀創作在上?!聧u’和淪陷時期的一個特色在于他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體式,由里及外地對人物的行為方式和心靈世界進行雙重透視”。師陀在《蘆焚散文選集·序言》中認為自己沒有風格,他對自己不穩定的行文風格很失望,以至于懷疑自己的作品。而實際上,師陀自己不愿追求任何派、任何風格,似乎顯得有些另類。他不斷的實驗和小說技巧嘗試,本身也體現了他小說文本中所體現的“跋涉者”這個不斷在尋找、結果終究只是虛無的存在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2022-06-20

  • 歷史的“誤解” ——師陀與“京派”和“左翼”關系探究
    多文學史著作中,師陀都被劃入“京派”作家的行列,隨著新史料的不斷挖掘,作家青年時期的革命經歷被發掘,進而其早年創作的“革命”題材文本得以被重視,不少評論家又將其歸置于“左翼”作家的行列,或取折中的態度,稱其“在京派與左翼之間”或者定位為“自由的左翼”??墒沁@樣的定論不免簡化甚至忽略了師陀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似乎將其擱置于“中間狀態”便能解釋師陀身上的許多“特殊”之處。問題是,“京派”和“左翼”這兩個在生命觀、人學觀上都迥然相異的文學流派是如何存在于同一個作家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18

  • 師陀小說的風景話語及其意義
    世紀30年代起,師陀先后出版了《谷》《里門拾記》等小說集,為鄉土文學開拓了一個新向度,師陀創作的初衷是“想把所見所聞,仇敵與朋友,老爺與無賴,各行各流的鄉鄰們聚攏來”,“選出氣味相投,生活樣式相近,假如有面目不大齊全者,便用取甲之長,補乙之短的辦法,配合起來,畫幾幅素描,亦所謂‘浮世繪’也叫‘百寶圖’”[1]47。解志熙教授認為師陀的鄉土創作“最終成為對自成一體的鄉土中國社會之更具整體性的觀照和更富穿透力的透視,讀者透過他的觀照所看到的也就不只是鄉土中國的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1年11期2021-11-29

  • 師陀小說創作的主題內蘊
    而表現社會批判。師陀小說中的“惡托邦”世界,正是通過師陀創作中表現出“人事的丑陋”“憎恨給了人物”(劉西渭語)來展現的。同時,他的作品中的大量景物描寫也充斥著廢墟荒涼與死亡的意象。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廢墟,廢墟意味著生命衰亡終結之后留在大地上的殘跡,而在更高的意義上,這種廢墟的實質就是死亡本身。作者在小說中通過大量跋涉者的死亡(終究處于“無家可歸”的一部分人物,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死亡:生命的虛無、漫無目的的跋涉,最終的結果也是等待死亡)?!鞍仙嬲摺钡男蜗?/div>

    大眾文藝 2021年19期2021-11-02

  • 論《果園城記》中的“泥土氣息”
    《果園城記》作為師陀的代表作,突出體現了其所說的“泥土氣息”。本文試從果園城布滿塵土的景象、人物經歷命運與土的關聯性,以及師陀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入手,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探究了《果園城記》中“泥土氣息”的深刻內涵。關鍵詞:師陀 ? 《果園城記》 ? 泥土氣息《果園城記》收錄了師陀自1938年9月到1946年年初創作的18篇短篇小說。師陀塑造的河南果園城世界與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黃梅故鄉、蕭乾的北京城根籬下世界齊名。師陀曾在《果園城記》中的序言

    知識窗·教師版 2021年2期2021-08-13

  • 《果園城記》的故鄉書寫
    )《果園城記》是師陀的代表作之一?!豆麍@城記》作為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作家1938年至1946年間與果園城相關的18篇小說。師陀在《果園城記》中描繪出一個立體的中原小城——果園城。果園城一改河南往日貧瘠、落后的面貌,呈現出一派溫馨安逸的鄉村景象。師陀以其獨特的視角切入果園城的社會結構,為河南的文學地圖增添上重要的一筆。一、《果園城記》的文學景觀在作者的筆下,果園城的自然景色十分優美。師陀在《果園城記》中為果園城奠定了明亮的底色:“這正是陽光照耀著的下午,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6期2021-01-31

  • 師陀《上海手札》和《夏侯杞》的精神意蘊分析
    內容摘要:師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與散文詩集《夏侯杞》分別以“新聞通訊”的體式和散文詩的形式,共同構成了師陀在上海的戰爭時期的生命史與靈魂史,是作者這一時期精神歷程和生命體驗的真實寫照,傳遞了師陀與上海同呼吸共命運的戰斗激情與生命體驗,表達了對戰爭中的社會與歷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戰亂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覺的生命意識指引下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對戰爭中的人性、生命價值與歷史宿命的冥思中實現對上述散文情調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對戰爭世界的冷靜呈現與深入反思。關

    文學教育 2020年8期2020-09-06

  • 英美新批評視域下的師陀小說《父與子》
    與子》是現代作家師陀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篇出色的短篇諷刺小說。在英美新批評視域下,該作品在三個層面上充分展現了文本自身獨特的文學與藝術魅力:主人公的預想與情節發展背道而馳構成的反諷,既使人物特征更為鮮明,又不斷突破了讀者的期待視野;父子沖突及其相對性關系對“新”“舊”沖突及其相對性關系的象征,通過對父子沖突無法調和并呈現出循環發展趨向的暗示,給讀者帶來了悲劇性的情感體驗;小說由情節構造出的種種矛盾在人物塑造中得到了統一,并形成了文本上的結構張力。關鍵

    參花(上) 2020年8期2020-07-17

  • 師陀小說的思想傾向
    王建玲摘 要:師陀研究中的流派歸屬之爭,爭議的焦點在作家的思想傾向上。師陀的思想傾向是豐富的、深邃的。他以不同題材的小說呼應時代、表現時代,體現了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家國情懷;他刻畫不同的文學形象表達了對生命的關注與思考。關鍵詞:師陀;思想傾向;時代;生命在中國現代作家群中,師陀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踏入文壇,很快引起了文學評論家的關注。京派評論家劉西渭敏銳地發現了師陀與京派相似的藝術追求:“沈從文先生和蘆焚先生(即師陀)都從事于織繪?!盵

    北方文學 2020年9期2020-07-14

  • 論《說書人》中的聲音景觀
    摘 要:以往對于師陀《說書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題思想、環境描寫、文化隱喻等方面,或強調黑暗社會對底層人民的壓迫,或暗示民間藝術的日漸衰落,較少關注到文本中的聲音景觀及其敘事效果。本文試圖從由虛聽、實聽和靜音三種音景構成的話語空間對文本進行闡釋,從聲音角度廓清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體系。關鍵詞:《說書人》 師陀 音景 聽覺敘事師陀的短篇小說《說書人》選自《果園城記》,講述了一個靠“說書”事業維持生計的民間藝人沒落的悲劇。借助于聽覺的直接性,《說書人》集合了多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巴金與卞之琳不曾忘記的“十年之約”
    第三次,卞之琳和師陀兩位去天目山,我送他們到杭州。我回上海的前一天,我們三個人在杭州天香樓吃飯,大家談得很高興,我就講了過去在日本報上看到的故事。兩個好友被迫分開,臨行相約十年后某日某時在一個地方會見。十年后的那一天到了,留在東京的朋友已經結婚,他的妻子見他要認真踐約,便竭力勸阻。但沒有用!就在那天早晨他來到約定的地點,首都著名的橋頭。他等了好久,不見人來,他感到失望了。忽然聽見有人問話,一個送電報的人拿著一份電報問他是不是他的名字。他接過電報看,上面寫著

    語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11期2019-12-13

  • 淺析師陀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書寫
    陳佳琪摘要:師陀創作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小說運用了三種書寫模式:奮斗的圓圈;隱現的抗爭與復仇;知識分子的還鄉。與同時代作家筆下的啟蒙型知識分子不同,師陀塑造的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異質性”。究其原因,是徘徊于城鄉之間的師陀帶著批判的眼光審視著城鄉知識分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存處境,并企望在反思與拷問中獲得對自身的認識,找到知識分子在城市和鄉鎮、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皈依。關鍵詞:師陀;知識分子書寫引言活躍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河南作家師陀,以獨樹一幟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2019-09-10

  • 師陀勸巴金入黨
    好并祝闔宅平安!師陀一九六六年四月廿四日這是一封師陀在1966年4月24日寫給巴金的書信。師陀當時因高血壓病到華東療養院療養,在住院十多天后,他特意寫了此信給巴金,認真地建議巴金應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國家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后,文學界出現了著名作家爭相入黨的高潮:歐陽予倩1955年入黨、曹禺1956年入黨、唐弢1956年入黨、鄭君里1958年入黨,老舍、蕭乾等著名作家也積極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連巴金在《收獲》的同事和好友靳以也于195

    語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3期2019-05-10

  • “冶爐”中“早熟”的孩子 ——談師陀《集外集》中孩童形象書寫
    《集外集》收錄了師陀(即蘆焚)不同時期散佚的作品,而正是這種時間上的相對隔離更能體現師陀表現孩童形象的一貫性,《冶爐》《寒食節》《大地的兒子》等作品中出現的孩童形象具有一種共性——被迫早熟,過早地顯現了卑瑣的一面。他們的蒼老不僅是外表的,而且是內質的。師陀在這些早熟孩童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獨特的思考。一、孩童早熟的表現(一)小市民性格的過早演練在《冶爐》中,“我”講述了被城里孩子欺凌的鄉下同學的不幸遭遇,他代替可憐的狗被城里頑劣的孩童欺負。城里孩子的“卑劣”“

    名作欣賞 2019年27期2019-01-27

  • 行將消逝的風景:《果園城記》的文化地理學
    奎《果園城記》是師陀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這組作品主要寫于抗戰期間,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總計前后共十八篇,歷時八年,幾乎與戰爭相始終?!雹?span class="hl">師陀:《果園城記·序》,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而就寫作的空間而言,作者所置身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洋場。這兩方面的因素使這座中原的城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地理內涵,果園城內的地理景觀不僅是供游人觀賞流連的風景,也是師陀精心選擇的情感和文化的載體;與之前他以《谷》《里門拾記》《上海手札》等地理標識為短篇小說集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8年3期2018-12-07

  • 偉大的“撒謊家”
    讓我們為之動容。師陀筆下的說書人是操著賤業的“撒謊家”,苦挨著貧寒的生活,卻有著對“特準”之業的熱愛,而在對人物的探尋之中,則彰顯著關乎偉大生命的蓬勃希望?!娟P鍵詞】高中語文;師陀;說書人;文本解讀【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夏衍筆下的包身工、楊絳筆下的老王,這些塵世中生活的苦命人,總因其境遇讓人熱淚盈眶,為之感傷而不能自已。同樣是對苦命人的書寫,師陀筆下的說書人,卻讓我們在感傷之余更多了一份感動。這份感動有關希望,有關向死而

    課外語文·下 2018年9期2018-11-26

  • 師陀小說中“跋涉者”的形象
    葉淑欽摘要:師陀小說中的主人公“跋涉者”一直在跋涉,一直在尋找精神家園的生命歷程,作者所企圖闡發的是一種人生的幻滅感和虛無感。小說中“跋涉者”的形象象征了人類企圖超脫這種生命虛無感的焦渴,而最終卻無可逃脫虛無與死亡的命運。關鍵詞:師陀;跋涉者;形象錢理群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指出,魯迅等鄉土小說家的寫作中始終貫穿的一個模式是:離鄉——還鄉——再離鄉。[1]生計所迫的小說主人公為了改變命運,或者自愿或者被迫地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到另一個地方尋求機會。在城市

    北方文學 2018年32期2018-11-19

  • 世紀末感應:論師陀小說的現代主義特質
    157011)師陀,40年代重要的小說家,創作具有非常鮮明的現代主義特質。這得益于師陀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學習,以及現代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師陀自身的體會與感悟。師陀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在小說中表達了內心的世紀末情緒與感應,主要表現為孤獨感、焦慮感與幻滅感,而孤獨與冷漠的生命象征、人性與人格的心理異化、幻滅與悲涼的荒原意識這三方面也成為其小說中現代主義特質的重要表現。從作家的成長道路來看,師陀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列耶夫、契科夫等西方文學大家以及中國現代文學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2018-04-03

  • 論歷史題材小說《歷史無情》的“宏大敘事”
    】《歷史無情》是師陀的第一部長篇歷史題材小說,小說顛覆了傳統的革命歷史小說敘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戰亂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從而達到了宏大敘事的目的。本文就從革命敘事日?;?、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識三方面,分析其敘事特點和價值?!娟P鍵詞】師陀;歷史小說;敘事特點【中圖分類號】I24 【文獻標識碼】A一、革命敘事的日?;M入1949年以后,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文壇出現了新氣象,居于文壇中心地位的是革命歷史敘述。一批呈現

    課外語文·下 2018年1期2018-02-26

  • 首屆師陀小說獎征稿啟事
    師陀(1910—1988),是河南開封杞縣走出的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原名王長簡,筆名蘆焚,后改筆名為師陀。曾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市作協副主席等。著有短篇小說集《谷》《無名氏》《果園城記》,長篇小說《結婚》《馬蘭》等。晚年專注于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的創作,發表了劇本《西門豹》《伐竹記》和小說《西門豹的遭遇》等。巴金評價師陀是“難得的文章家”,卞之琳稱師陀是“天生的小說家”,著名學者夏志清評價師陀的長篇小說《結婚》的成就“在現代中國小說史中是罕有其匹的”。在

    大觀 2018年7期2018-01-24

  • 師陀佚簡八通釋讀*
    宮 立師陀的書信,劉增杰編校的《師陀全集》第5卷收錄80封,解志熙、劉增杰編校的《師陀全集續編》收錄47封,合起來僅有127封。筆者借助于網絡,又找到師陀給施蟄存、何為、袁紹發、張勁和《新文學史料》編輯組的信,均不見于《師陀全集》和《師陀全集續編》,結合相關史料,略作梳理。在整理書信時,字跡模糊不能確認處,用“△”表示。一蟄存老兄:除夕大函奉悉?!稓v史無情》弟原藏有數本,十年浩劫中以大批判為名,全被“造反派”拿去了。去年底才通過家璧兄從舊書店中買到一冊。全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7年4期2017-12-10

  • 簡述80年代之前的師陀研究狀況
    代之前文學史上對師陀小說的研究過程,指出在80年代之前,師陀小說的研究極其匱乏。建國前,京派文學批評家和左翼評論家基于各自藝術偏好,對師陀的創作給予了個人鑒賞印象式的批評;建國后,社會歷史批評和政治革命史的文學闡釋框架成為主流,師陀的小說雖然充滿了獨特的個性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關鍵詞:師陀;80年代;研究狀況從文學史的評價看,80年代前關于師陀的研究幾乎從來沒熱鬧過。1949年前對師陀創作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評論文章是劉西渭的《讀<里門拾記>》。師陀的短篇小

    北方文學 2017年30期2017-11-10

  • 試論師陀小說創作的獨特性
    0年代之前,對于師陀小說的研究極其匱乏。直至80年代學術界掀起了一股新時期文學思潮,特別是邁進90年代之后,由于師陀創作的小說在藝術上充滿了多樣化,這時期他的作品得到了較多文學評論家的關注。對其創作的小說從創作的主題、人物的構思、敘事思想等角度的研究顯示出多元開闊的闡述空間,從諸多評論家身上折射出文學史評價尺度和闡釋框架的變化;揭示了現代文學的多樣性和作家主體性感受及廣博繁雜深刻的一個方面,甚而不接受所有框架化的解讀方法。關鍵詞:師陀,創作,獨特性80年代

    北方文學 2017年30期2017-11-10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師陀小說研究綜述
    人忽視的作家——師陀,列入了史冊。從此重新拉開了對作家師陀及其作品的研究的序幕。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學界和評論界對于師陀的研究呈現繁榮之勢,于是本文截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師陀小說的研究進行綜述。關鍵詞:師陀;小說研究;綜述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劉增杰的《師陀研究資料》,該資料包括六部分:生平資料,創作自述,評論、研究論文選編,著作年表,著作目錄,研究資料目錄索引,比較全面地收集了關于師陀的研究資料。作為師陀晚年的至交[1],劉增杰無疑成了師陀研究領域

    北方文學 2017年30期2017-11-10

  • 師陀四章殘稿與其長篇小說《爭斗》之間的關聯
    文|慕津鋒師陀四章殘稿與其長篇小說《爭斗》之間的關聯文|慕津鋒中國現代文學館手稿庫所藏師陀4章殘稿(部分之一)1979年10月5日,師陀在一文中談到,抗戰期間自己有三部未完稿:其間曾發表而未能寫完的作品即有:⑴《雪原》(這是應香港《大公報》副刊主編楊剛之約,以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為題材的三部曲,后因香港淪陷于日寇之手,《大公報》???,僅寫成一部半)。⑵《荒野》(這是應《萬象》月刊主編柯靈之約,以土匪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后因柯靈離職中止)。⑶《夏后杞》(這

    傳記文學 2017年8期2017-09-03

  • “杞人創傷”的生存美學與“歷史化” ——師陀
    “歷史化” ——師陀論李丹夢(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在師陀研究中存在諸多疑點:為什么師陀要極力撇清與京派的關聯?那“始終沉著”的文學敘事,緣何而來?更重要的是,他為什么不入黨、亦不加入左聯?在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后,師陀為何沒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卻轉道并長居上海?這諸多問題都要追溯到師陀的童年:一個被母親虐待、四方受氣挨打的懦弱孩子,他只能逃到曠野上躲避打擊,自我撫慰。這種創傷性的記憶和反應模式,規制了師陀的寫作風格與人生走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2017-04-02

  • 作為心靈投影的地方風物 ——論師陀1940年代的小說創作
    地方風物 ——論師陀1940年代的小說創作李松睿在師陀1940年代的創作中,故鄉河南成為揮之不去的主題。即使那些表現抗戰正面戰場和上海都市生活的小說,故鄉的地方風物也會以各種形式游蕩在其小說敘事中。然而,師陀這一時期著力書寫的地方性事物卻并沒有表現為親切的家園,而只是代表了緩慢得近乎停滯的時間節奏,以及一群在命運的捉弄下頹唐消沉的小人物。他的小說中反復出現的鄉土意象,竟然是滿懷心事的主人公迷失在一片為大雪所覆蓋的曠野中。師陀對河南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景的描繪,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6年3期2016-12-27

  • 精神與物質的博弈 ——師陀《說書人》被忽略的主題
    物質的博弈 ——師陀《說書人》被忽略的主題●江蘇 朱靜《說書人》是《果園城記》中的第十一篇,寫于1942年1月3日。小說描寫了一個曾經給大家帶來快樂的社會底層的說書人,隨著時代的變遷,被社會和時代遺棄,最終貧病而死,葬在亂葬崗的故事。關于《說書人》的主題,我們常討論的主要有三種:對卑微而堅韌地生存著的小人物的同情。對堅定傳承傳統文化的藝人的歌頌。描寫生命無可著落的狀態和在困境中上下求索的孤獨。筆者認為,第一種主題過于寬泛??v觀描寫小人物的文藝作品,都會寄予

    讀寫月報(高中版) 2016年6期2016-12-05

  • 師陀小說研究述評
    ○郭榮榮?師陀小說研究述評○郭榮榮摘 要:作為文壇的多面手,師陀曾創作出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但其創作數量最多的體裁是小說。而作為現代文學發展的重鎮,師陀的研究經歷了由被發現、到被擱淺、到再度被熱評的80年。本文擬以師陀小說為切入點,力圖梳理、探究師陀研究80年的浮沉歷程,并試圖歸納每一階段的研究特點。關鍵詞:師陀 小說研究 述評 階段特點師陀即蘆焚,原名王長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中,師陀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鮮明的文化品格標舉于文壇。作為文壇的多面手,他曾

    現代語文 2016年7期2016-09-29

  • 師陀小說研究述評
    為文壇的多面手,師陀曾創作出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但其創作數量最多的體裁是小說。而作為現代文學發展的重鎮,師陀的研究經歷了由被發現、到被擱淺、到再度被熱評的80年。本文擬以師陀小說為切入點,力圖梳理、探究師陀研究80年的浮沉歷程,并試圖歸納每一階段的研究特點。關鍵詞:師陀 小說研究 述評 階段特點師陀即蘆焚,原名王長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中,師陀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鮮明的文化品格標舉于文壇。作為文壇的多面手,他曾涉獵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多種體裁的創作,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3期2016-05-30

  • 精神與物質的博奕
    煉而來:一是作者師陀是孤獨的;二是“我”是孤獨的,因為文章最后寫“郊野里只剩下我一個人”;加之,“我”所見的“說書人”也是孤獨的:整篇文章都籠罩在“孤獨”之下,據此認為文章主題是反映生命困境中的孤獨。筆者認為,對于“我”的孤獨,文章表現得不充分,師陀、“我”、“說書人”三者之間的“孤獨”也不存在必然聯系。筆者認為除上述觀點外,還包涵有“精神”在“物質”面前的渺小,“文化”在“現實”面前的脆弱這一主題。筆者強調對“精神”和“文化”的思考是基于以下因素。首先看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6期2016-05-14

  • 失落的鄉愁——師陀短篇小說集《里門拾記》淺析
    失落的鄉愁 ——師陀短篇小說集《里門拾記》淺析梁維東(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語言與傳媒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師陀是京派代表作家,《里門拾記》在師陀的創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魯迅的鄉土小說所表現的鄉愁相比較,師陀的鄉愁呈現了巨大的分裂性:“自然”與“人事”的不和諧;“都市懷鄉病”與對故鄉批判的情感疏離相互激蕩。這當然由個人氣質以及地域差別等原因造成,更多的卻是來源于童年記憶和“身份”困惑造成的“言說”困境。師陀; 《里門拾記》;鄉土情結;鄉愁師陀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3期2016-04-12

  • 復雜的“平衡”與“新穎” ——論師陀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創作
    “新穎” ——論師陀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創作楊凱芯(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作家的創作離不開與時代思潮的對話。師陀30年代的創作既是一種文學實踐,又是展現其復雜內心世界的方式。通過剖析他的創作歷程,力圖還原一個徘徊于革命浪潮中的師陀形象。新的創作人格的建立有助于理解潛藏于師陀小說中的價值與意義,進而為認識師陀文學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契機。時代對話;復雜的內心;創作風格;張力一、被忽視的時代對話如果要用兩個詞語簡約而又準確地概括20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03-16

  • 傳統文學浸染下的師陀小說創作
    傳統文學浸染下的師陀小說創作武晨雨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250100)師陀的小說創作浸染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因素。受古典詩歌的影響,師陀注重詩意的探索,強調意象的選用和對意境的追求;對游子與歸鄉這一傳統文學母題,有著另類繼承與反叛;擅長運用諷刺這傳統一文學手法,并對紀傳體的文學敘事體例有所繼承。師陀的作品處處體現出對傳統文學的承襲。師陀;傳統文學;詩意;游子;諷刺;紀傳體一、詩意的探索師陀是個有詩人氣質的作家,“文筆典雅,饒有詩意”①。他的作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2015-10-28

  • 師陀《果園城記》的語言特色分析
    《果園城記》中,師陀塑造出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并通過恰當的敘事手法將全文的情感基調統一,除了這些特點之外,《果園城記》的語言特色也十分的突出。本文在闡述人物形象及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分析了《果園城記》中的語言特色,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完美的展示出來。關鍵詞:《果園城記》;師陀;語言特色20世紀30、40年代,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有過很多作家,在這些作家中,師陀的文名是比較高的?!豆麍@城記》為短篇小說集,這是師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歷時八年創作而成?!豆麍@城記》誕生

    大觀 2015年9期2015-07-04

  • 師陀小說諷刺藝術特征
    摘要 ? 師陀,原名王長簡,又名蘆焚,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文學史通常將他歸為京派文人之一,但是與其他京派成員相比,他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忽視。王瑤先生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稿》(1953)對師陀所言不多;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對他僅限于只言片語;直到海外學者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1979)中對師陀辟以專章評述,才使人們對師陀的關注漸漸增多。本文通過對師陀小說的解讀,挖掘出

    作家·下半月 2015年7期2015-05-30

  • 跨越時空的愛恨
    :《果園城記》是師陀具有創造力和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不可多得的佳作。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自己“習知的人物”和“習知的事件”寫進了“中國一切鄉鎮的代表”[1]——果園城,在這里注入了自己的糾結復雜的情感,運用參差對照的手法將時間的永恒和飛逝、果園城城內與城外、情感的愛恨并置,呈現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鄉鎮,讓讀者領略到這一份來自師陀的獨特的鄉土小說魅力。關鍵詞:《果園城記》 師陀 時間 城內 城外 愛恨師陀,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國文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1期2015-02-04

  • 師陀文學史定位的異質性
    和闡釋框架中的,師陀一直自稱自己“只是一個小人物,不為世人聞問的花”[1](P173),也曾說過“有許多人,相識的或不相識的人,寫信問我的作品是什么風格,我說不來。這是文學史家和文學評論家的事。只是我要在這里聲明:我自認是不配寫進什么文學史的”[2](P340)。如果深入理解的話,這是師陀對自己主動游離于各種文學流派和風格之外的書寫,他以自謙的語氣拒絕被納入任何流派中,拒絕進入到文學史中。但是,作品自作家手里脫手之后,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作品命運就交給不同

    宜春學院學報 2014年5期2014-08-15

  • 師陀創作的文學史價值及其局限
    454000)論師陀創作的文學史價值及其局限王 欣(河南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454000)師陀是20世紀中國鄉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和詩化小說的積極探索者與實踐者,他對于創作個性的堅守、對于民族文學傳統的承繼與創新,以及嚴肅的創作態度與正直的創作品格,給文學史帶來了優秀的質素和生動的文學景觀,為當代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與書寫維度,為一個民族的文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他單薄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夠豐厚的人生閱歷和文化積累、農民的思維習慣和情感生活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3-31

  • 師陀人生和創作的異鄉體驗
    長的“孤獨心靈”師陀的故鄉河南祀縣地處中原,受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宗法影響。這種鄉土觀念,對師陀的影響甚為深厚。他曾經在自述時一再強調:“我是從鄉下來的人,說來可憐,除卻一點泥土氣息,帶到身邊的真亦可謂空空如也?!保?](P3)他的創作因為內容和人物、環境多半取材于鄉村,而被歸入40年代鄉土小說的創作類型中。師陀與鄉土的聯系,體現在他大量的鄉土小說中。他一生創作的小說作品80%以上都是鄉土小說,其中《里門拾記》13篇都是鄉土小說,而小說集《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7期2014-03-25

  • 師陀短篇小說研究綜述
    姚 凱師陀短篇小說研究綜述姚 凱師陀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杰出的小說家,他以其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占據一席之地。對于師陀的研究由早期的單篇文本分析逐漸走向綜合研究,但仍然有可供深入研究的空間。師陀;短篇小說創作;研究綜述在中國現代文學眾多作家中,師陀或許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以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占據一席之地。他的短篇小說集《谷》和何其芳的《畫夢錄》、曹禺的《日出》曾同獲1936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并且在現代文壇上呈現了

    終身教育研究 2014年2期2014-01-21

  • 徘徊在田園與都市之間的鄉土文學——師陀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代的中國文壇上,師陀(30年代以蘆焚為筆名,1946年改為師陀)是一位頗受矚目的青年作家。師陀是創作上的多面手,小說、散文、戲劇,樣樣造詣不凡。1937年5月15日,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谷》 (署名蘆焚)與曹禺的《雷雨》、何其芳的《畫夢錄》一起榮膺《大公報》文藝獎金??箲鹌陂g,師陀改編的戲劇《大馬戲團》在孤島“上?!鄙涎莺?,廣受歡迎,好評如潮,是那一時期最出色的戲劇作品。然而在師陀涉足過的諸多文類中,他用力最勤的還是小說。依據現有資料,從1931年到19

    文藝論壇 2013年8期2013-08-15

  • 師陀創作個性生成的地域文化含蘊
    的許多作家相比,師陀似乎有著更為強大的個性。從早年得到的“不愿與人為伍的藝術的性格”①的贊美到晚年收獲的“創作有獨自的風格,即一般不為俗流所注目,但在文學史上將永遠是堅實的存在”②的評價,師陀留給文學史最大的魅惑似乎就是他和他作品卓爾不群的風姿。一師陀創作的原鄉可以說是中原,這位河南作家出身于中原腹地并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的前二十年?!爸性敝沃膭撟?,成為他獨特的對象表現世界,他也從這個獨特的對象世界出發,尋求反映社會矛盾、民族命運、時代精神的獨特角度

    小說評論 2012年2期2012-12-17

  • 無盡的期待與期待的彷徨 ——淺議師陀小說集《果園城記》的文本內涵
    的彷徨 ——淺議師陀小說集《果園城記》的文本內涵邱詩越(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7)分析了師陀的小說集《果園城記》,認為它奠定了師陀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者利用回憶來介入現實,通過《果園城記》描寫了果園城人的生活現狀,果園城人是有期待的,但果園城的滯重與衰敗讓人感到迷惘和守候的彷徨。師陀;期待;彷徨;《果園城記》師陀(即蘆焚,河南杞縣人,著名現代作家)(1910—1988)是一位創作頗豐、風格多樣的現代作家。他的作品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對中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04-12

  • 師陀的現代婚戀觀探析
    作454000)師陀是中國現代文壇上具有獨特創作個性和濃厚人文情懷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面廣,蘊義深遠。不僅承載著他對生命的真切關愛和豐富情感,而且折射出他的愛情理想、婚姻觀念。作為一個喜歡面向內心、不事張揚、低調謹慎的作家,師陀對自己生活中某些個性化的東西,不喜歡用文字進行直接表白。我們很難從他的自述性文字中明確地看到他的情感悲歡。雖然師陀深藏著自己的情感生活,但卻不掩飾他對理想婚戀的看法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并有意識地通過文本進行或隱晦或明晰的表達。按照安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2期2012-04-07

  • 師陀小說中的鄉土空間書寫
    摘要:鄉土意象是師陀空間書寫中最突出的意象。田園空間和小城鎮世界是其鄉土空間書寫不可或缺的兩方面。師陀向我們展示了空間所蘊涵的生態倫理意義,而其更重要的文化意義在于展示了空間文化圈如何決定了人以及社會群體的心理結構,揭示了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戀鄉”和追尋本源的情結。關鍵詞:師陀鄉土空間作者簡介:溫泉(1979-),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教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碩士。[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

    青年文學家 2011年21期2011-12-01

  • 師陀創作個性生成的地域文化含蘊
    的許多作家相比,師陀似乎有著更為強大的個性。從早年得到的“不愿與人為伍的藝術的性格”①的贊美到晚年收獲的“創作有獨自的風格,即一般不為俗流所注目,但在文學史上將永遠是堅實的存在”②的評價,師陀留給文學史最大的魅惑似乎就是他和他作品卓爾不群的風姿。在創作的大部分時間里,師陀行走于啟蒙一途,承繼魯迅對國民精神和歷史文化的理性燭照,又將左翼作家直面現實、書寫苦難的氣魄,京派作家堅守詩美、關注人性的熱情與現代派作家質疑命運、探究終極的哲思融入其中,藝術化地表達對于

    小說評論 2011年6期2011-11-19

  • 敘述孤獨與孤獨敘述——解讀師陀的《果園城記》
    獨敘述 ——解讀師陀的《果園城記》?;勖?四川外語學院,重慶 400031)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孤獨代代傳承,抒寫孤獨是中國現代文學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題。1940年代的師陀更是將孤獨主題在其小說集《果園城記》中發揮到了極致。在《果園城記》中,敘述孤獨與孤獨敘述二者有機融合,建構和彰顯了文本強烈的“孤獨”主題。師陀;《果園城記》;敘述者;孤獨者“五四”文學以來,敘述孤獨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寫作主題,以魯迅《野草》的自我敘述與郁達夫的“零余者”敘述最具代表性。由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4-02

  • 師陀筆下的城市書寫
    獨具一格的作家,師陀因鄉土小說創作享譽文壇。1930年代初,師陀在北京初登文壇。從鄉下而來,帶著強烈泥土氣息的師陀以他清新的朝氣和敢于正視現實的勇氣贏得了京派和“左翼”批評家的共同關注,在文壇嶄露頭角。1940年代,羈留在上海淪陷區的師陀“心懷亡國奴之牢愁”,在“餓夫墓”里寫下了《果園城記》。這部經典的懷鄉之作以豐厚的文化內涵與獨具特色的藝術建構,確立了師陀的鄉土抒情小說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鄉村作家,鄉野大地是師陀取之不

    名作欣賞 2010年26期2010-08-15

  • 師陀短篇小說中“生死場”的零敘述
    上的意義來豐贍。師陀,一個成名較早卻成熟很晚,一個也許并不入流卻獨具文體冒險精神的現代作家,也用自己或笨拙但樸素的筆,勾勒了一幅震撼人類靈魂的“生死場”。論言說生死的才情,師陀自不比魯迅深邃,不比聞一多華麗,也不比穆旦精致,但師陀沖淡樸素。生死之說,從古代的較多忌諱轉到現代主義哲學的形而上,在師陀這里又轉為樸素的此在,或許是師陀不求上進的慢性子使然,也或許得益于師陀對文本自身的探險。這種淡泊生死的精髓也跟師陀八年困于孤島上海有很大關聯。師陀的大多數短篇,都

    名作欣賞 2010年20期2010-08-15

  • 老屋·曠野·墳 ——師陀鄉土小說自然意象分析
    ·曠野·墳 ——師陀鄉土小說自然意象分析□劉元(集寧師范學院中文系,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師陀鄉土小說自然意象“游子還鄉”在師陀的鄉土小說里,大量的自然意象散布其中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尤其有代表性的是老屋、曠野和墳的意象。對這幾種意象的著力營造,凸顯了師陀對鄉土生命的關懷、對鄉土中國沉滯落后的生存狀態的文化反思和對精神家園的追尋。本文將深入挖掘老屋、曠野、墳等自然意象本身所沉淀的文化意蘊,并分析其在師陀鄉土小說中所擔負的敘事功能。師陀在其鄉土世界

    名作欣賞 2010年29期2010-08-15

  • 師陀《果園城記》的精神返鄉之旅
    李春紅[摘要]師陀20世紀40年代的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以虛構的想象世界和日常中蘊涵無常的悲劇風格,進行了一種獨特的尋找故園、渴念回歸的精神返鄉之旅。師陀借助想象,完成的不是對現實的逃逸,而是對生命至深處無法遮蔽的悲劇的呈現與張揚。在藝術想象和悲劇風格上,體現著“一種不愿與人為伍”的藝術性格。[關鍵詞]師陀;《果園城記》;虛構;悲劇師陀在20世紀30年代曾說:“從生活中我既沒有新的發現,說到思想,也沒有獨創的見解?!?0年代的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尋找

    電影文學 2009年12期2009-10-23

  • 知識者精神家園的追尋與失落
    失落三個方面論述師陀前期散文的精神意蘊,深入挖掘其前期散文所內蘊的知識者不斷追尋精神家園、又一次次遭遇失敗的精神之旅的線索,力求展現師陀散文所獨具的知識者生存史與精神史疊合的雙重意義。中國現代作家或為了生計與求變,或出于對現代文明的執著追求,自愿或被迫離開故地,毅然從鄉村走向都市,到異地(多半是到北京①、上海等大都市)謀生。若干年后,作為新式知識者抱著隱秘的期望回到故鄉,發現物是人非,一切和他的想象不同,于是他只能再度收拾行囊,踏上漂泊之路。他們在鄉村與都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9年9期2009-10-16

  • 孤島中的師陀
    王桂霞一、孤島中師陀絕望的廢墟意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之一,頻繁的戰禍、嚴重的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文化分化……這種種不利于國民生存的因素卻為作家思索社會人生、表達困惑、在思想交鋒中迸發出文學創作靈感的火花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一時期中國的小說創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孤島文學”可以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肮聧u”情境帶給作家的是多重焦慮,民族生存與作家的現實生存同樣處于一種異常逼仄的空間之中。師陀在這期間的創作,悲劇色彩有所強化,諷刺的傾向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6期2006-09-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