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三級防護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

2023-06-27 05:56李曉慶王計生
成都醫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治未病危機心理健康

唐 莉,熊 梅,李曉慶,王計生

成都醫學院(成都 610500)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時代重任。隨著社會發展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日益激烈,當代大學生承受著成長、成才和就業等諸多壓力,其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導致留級、輟學、自我傷害等消極后果[1-2]。

“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思想,講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好防復”,這與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的要求類似,符合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科學規律[3-6]。目前,國內借鑒“治未病”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嘗試,例如趙振海等[7]在2017 年提出基于“治未病”理論構建中醫藥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模式;任婷等[8]采用“治未病”思想開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秦琪等[9]在“治未病”思想下構建學生心理健康預防體系、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和心理保健服務體系。但整體而言,關于“治未病”理念全面融入到大學生心理育人工作,系統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防護體系的研究還不多,本文探索性構建“治未病”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干預體系,并開展實踐探索,以期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1 “治未病”的育人理念

“治未病”理念源自于生活實踐,是具有科學性和前沿性的預防醫學思想,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10],其中“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11-12]?,F代醫學“治未病”主要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1)防病于未然,強調預防疾病的發生;2)既病之后防其轉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3)預后防止疾病的復發[13-15]。

長期的心理困擾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并可能成為其休學、退學甚至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需要及早發現、及時干預、有效治療。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治未病”理念是構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理論基礎,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堅持育心與育德并重,將“治未病”理念全面融入到心理育人中,積極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2 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追求精神的富足,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充滿浪漫色彩的情感,追求個性化、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他們也面臨諸多壓力,容易出現失眠、焦慮、抑郁等各種心理困擾,嚴重情況下甚至出現自傷、自殺等極端負性行為[16-18]。

據不完全統計,10%~30%的大學生存在各類心理健康問題[19-20],其中人際關系、學習壓力、情感困境、就業壓力最為突出。此外,挫折應對、適應問題等也是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21]。

3 基于“治未病”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防護體系構建

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前期預防、及時有效的干預及后期跟蹤服務,這與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相符。本研究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應用“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好防復”理念,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跟蹤著手,探索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三級防護體系,簡稱“三防”體系(圖1)。

圖1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三防”體系構建

4 “三防”體系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實踐應用

成都醫學院是一所以醫學為主,醫理、醫工、醫管相結合的普通本科醫學高等院校,有在校學生1.4萬余人。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心理育人工作,應用傳統醫學“治未病”理念,構建了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三防”體系,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進行實踐應用。

4.1 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體系

4.1.1 構建心理育人機制 1)探索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服務育人體系,強調大學教師隊伍、管理服務部門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明確學校相關部門職能職責,落細落實心理育人任務,實施育人行動,將心理育人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貫穿到育人工作的各個環節。2)發揮學校、二級學院、心理育人機構在心理育人中的作用,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從心理學院調整到學生工作部,與學生管理服務工作一體化管理,統籌學校心理學院、四川省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資源,充分調動專家教授在心理育人中的積極性。

4.1.2 健全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1)在全校開設心理健康通識課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全校新生必修課,設置36 學時,2 學分,廣泛開展以人格培養、情緒管理、挫折應對、人際交往、生命教育等為主題的心理教育活動;2)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學校心理育人團隊積極組織編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書籍;3)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選修課,聚焦大學生關注的領域與話題,進一步擴大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范圍,學校開設《溝通心理學》《幽默心理學》《哲學與心理健康》《情緒調節理論與實踐》等心理選修課;4)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把心理品質中的韌性、挫折應對等深度融入進課程中,全方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斷強化“未病先防”的理念。

4.1.3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抓住關鍵節點,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實踐活動?!爸挝床 崩砟钪卦陬A防,尤其是面臨升學、考試、疫情等關鍵時間節點,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困擾,學校應積極開展相應的心理指導,如針對新生入學適應的團體輔導,改善寢室關系的團體沙盤游戲,放松考試焦慮的團體正念瑜伽訓練等;2)廣泛開展提升心理保健意識的趣味性團體活動,如舞動療法體驗、拼豆豆游戲、手工沙龍等,與講座形式相比,學生普遍反映團體活動參與感更強,收獲更大;3)創新開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務,組建一支師生結合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務團隊,在疫情、地震、暴雨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學校第一時間開通心理熱線,輻射周邊社區、封控小區、受災地區等,既為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同時也鍛煉大學生的實踐技能;4)加強疫情期間心理調適方法宣傳教育,提升學校師生、屬地社區居民的應對能力,學校多次獲得四川省教育廳、新華社等媒體報道,學校及教師個人獲得由四川省心理學會評選的“抗擊疫情心理服務先進集體/個人”稱號。

4.1.4 建強心理育人隊伍 1)組建專、兼職心理咨詢師隊伍,著力實現心理咨詢師專家化,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心理咨詢師研修深造、申報注冊心理師,努力將心理咨詢師隊伍培養成業務精干、能力全面的心理咨詢專家;2)著力提升朋輩互助隊伍的規范化水平,通過面試選拔、培訓指導、案例督導,幫助朋輩咨詢員提升工作實效,有序推進朋輩咨詢員參加心理治療mooc培訓,進一步強化朋輩隊伍的規范化培養;3)加強學生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學校組織心理委員mooc培訓,開設《心理委員專業能力與實踐》課程,進一步提升心理委員的自我心理素養及工作技能技巧;4)加強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工作技能培訓。

4.1.5 落實心理健康篩查 1)學校切實做好新生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于結果異常的學生由心理中心聯合所在學院開展進一步評估、輔導或轉介,做到心理危機早發現、早識別、早干預。2022 年,學校新生參加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試點測評工作,參測率達99.5%。2)學校定期開展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篩查,掌握和了解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及時發現和識別學生心理異常情況,做好心理問題學生的評估、咨詢或轉介。

4.2 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干預體系

4.2.1 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1)制定《成都醫學院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預案》手冊,細化學生突發精神疾病、自殺、災難性危機等突發事件的工作方案;2)完善“學校-學院-班級-寢室”心理危機預警防控網絡,創新舉措,實現對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全員和全方位、全過程預警。

4.2.2 開展專業心理咨詢 學校廣泛開展各類個體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幫助學生及時排解心理困擾,化解心理壓力,避免心理問題惡化為嚴重心理危機或精神障礙,做到“既病防變”。2022 年,學校心理咨詢室提供面談、網絡、電話等心理咨詢服務,累計接待來訪學生 500 余人次,主要涉及新生入學適應、人際關系處理、學習壓力應對、自我意識發展、情緒情感調適等主題。

4.2.3 提升心理危機識別預警能力 學校重視心理危機專業人員培養,同時注重面向輔導員、學生干部、專業教師等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培訓,全面提升工作人員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同時依托四川省科技廳2022 年重大科技項目——《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智能預警模型及預警平臺建構研究》,在傳統心理健康篩查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表現,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分析影響學生心理問題、導致心理危機的成因,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探索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智能預警平臺。

4.2.4 及時對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干預 1)學校與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簽訂協議,通過校醫合作,為心理危機學生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對疑似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的學生進行及時醫療診治;2)加強心理危機學生的個案管理與支持服務,通過建立安全穩定的社會支持渠道,幫助學生盡快恢復健康,逐步實現患有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學生的“既病防變”目標。

4.3 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跟蹤體系

4.3.1 建立心理危機學生檔案 學校對有嚴重心理障礙、有自殺風險、基本功能受損等情況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

4.3.2 加強對康復學生的關心關愛 學校將康復學生列為重點關注和管理人群,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給予其密切關注,如出現異常表現及時報告并處理;同時,加強對康復學生的關心關愛,積極提供各種社會支持,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減少心理障礙的誘發因素,促進康復學生的再適應,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

4.3.3 做好康復學生跟蹤服務 學校實行專職心理教師分片包干制度,定向指導二級學院,跟蹤幫助因心理障礙“病愈”復學的群體,督促學生定期做好醫學復查,遵醫囑服藥治療。同時,學校為康復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實現個人成長,防止愈后復發。

4.3.4 扎實推進家校協同 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與早期心理創傷、家庭重大變故、親子關系緊張密切相關。因此,學校積極加強心理障礙學生的家校聯動,指導家長掌握親子溝通的方法技能,采取多種方式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全面掌握學生在家情況,及時反饋學生在校表現,通過家校協同,幫助心理障礙學生恢復健康,順利完成學業。

5 小結

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思想與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干預的原則一致。本研究借鑒“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好防復”理念,系統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前期預防、中期干預、后期跟蹤”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三防”體系,并在成都醫學院實踐應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引起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復雜,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干預研究還任重道遠。

猜你喜歡
治未病危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大學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孫思邈治未病觀與養生理論探析
朱長剛:大醫更要“治未病”
體質辨識在社區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危機”中的自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