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理論和原型理論研究

2008-05-31 08:25梅新慧
總裁 2008年12期
關鍵詞:多義詞概念隱喻原型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通過探討概念隱喻理論和原型理論在處理多義詞中心意義及次要意義問題上的沖突,希望明確隱喻鑒別的標準,糾正當前“泛隱喻化”的趨勢。

關鍵詞:概念隱喻;原型;多義詞;泛隱喻化

多義聚合的詞稱為多義詞。根據概念隱喻理論,多義詞是圖式表征擴大化的典型表現,即隱喻促成了許多多義詞的實現。原型理論則強調核心意義的凸顯性(salience),并認為多義詞的次要義項之間的關系是平行和獨立的,存在范疇上的交叉和重疊。下面是一個例子:

The argument collapsed.

collapse的主要詞義有:①(破碎并)突然倒塌,坍塌,塌陷②(指人)暈倒(因病,累等)③突然或完全垮下;失敗,衰退④(指價格,貨幣等)突然降價,暴跌。

Lakoff認為collapse本來是用于描寫“建筑物”的,現在用于描寫理論。因此我們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首先是把“理論”當成“建筑物”,即THEORIES ARE BUILDINGS。這種用法構成了系統的一詞多義:collapse首先在“建筑物”語域中有了一個意義,又在“理論”語域中獲得了另一個意義:隱喻意義。Lakoff認為概念隱喻的核心內容就是“跨概念域(cross瞕omain)的系統映射”.下面,讓我們再來從原型理論分析這個問題??梢耘c動詞collapse一起使用的對象顯然包括:①建筑物,房屋②人③健康狀況,事業④價格,貨幣。也就是說“建筑物”僅僅是這一系列常用域中的一個,并沒有確定理由一定要把它看作“源域”,相反,根據Lakoff的觀點,“源域”似乎應該更具體,更貼近生活經驗,因此為什么不把同樣屬于使用對象且本體性更強的“人”看作是“源域”呢?在這一問題上,用原型理論來解釋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多義詞collapse的各個義項中,與“建筑物”相關的義項①取得了最大“凸顯性”,在詞匯的認知過程中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提取慣性”,這是其它義項沒有的。然而這并不代表其它義項的提取需要首先完成某種“輻射”(隱喻)才能夠實現。下面還有一例:

①The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②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以下是spend和save這兩個多義詞的幾個主要義項:

save①救;拯救;援救;保全(以免傷害,損失等)②儲存(錢);儲蓄;③避免浪費某物;節約;節省;④省去某事物,使某人不必使用,花費。

spend①用(錢);花(錢);②花(時間等)③度過,消磨(時間)。

Lakoff & Johnson認為在以上的兩個再常見不過的句子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概念隱喻,即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并且正是這類概念深入我們的文化和知識經驗系統,使認知過程在本質上隱喻化了,因為只有時間首先成為一種有價值的商品,才能夠與諸如“節省”“花費”這類的動詞連用。于是根據概念隱喻,這兩個動詞的幾個義項之間應該存在一個先后關系,即只有首先存在源域(source domain),才有可能借助隱喻進行輻射達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萊氏在這個例子上顯然是將save的②義和spend的①義作為先于其它意義存在的義項,因為這兩個義項關乎MONEY這一源域。然而從原型理論出發考察這些義項的使用對象,我們發現動詞save顯然可以與人,金錢,時間等屬于完全不同范疇的事物連用,spend也可以與金錢和時間連用。這些對象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應該是使用頻率最高,取得凸顯性的那一個。

造成以上兩種理論沖突的原因主要有:(1)割裂了思維的動態過程,見其因而未見其果。(2)概念隱喻中談到的“語義輻射”應當是一種歷時現象,而Lakoff等人使用的言語示例卻都是共時的,有混淆過程與結果,歷時與共時的關系之嫌,但如果我們把原型理論所揭示的多義詞義項關系看成是概念隱喻固定下來并成為一種心理表征,由動化靜,似乎更符合我們日常的思維習慣。(3)跨概念域的映射一旦成為習慣性的表達,或通常所說的“dead metaphor”,原型理論的解釋就更有說服力。

對“泛隱喻化”現象的思考:

概念隱喻理論面世以來,成為認知語言學中炙手可熱的焦點,其革命性意義當然不容抹煞。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這種“過熱”本身很容易形成一種盲從,即將各類混雜的語言和語義現象統統歸結為“隱喻”,因為“隱喻”是已經被公認為一種人類普遍的認知手段。這種“泛隱喻化”勢必造成概念隱喻理論本身受到沖擊,降低其科學性和可信度。

對于這一問題,作者有以下思考和建議:

(1) 明確隱喻的鑒別標準,區別隱喻與非隱喻以及各種不同程度的隱喻。眾所周知,概念隱喻與傳統意義上亞里士多德提到的修辭學上的“隱喻”是大相徑庭的。(2) 概念隱喻研究應當突破傳統意義上的表層詞義的研究,而深入到人類認知機制中去,去尋找更深層次的根源。(3) 加強概念隱喻研究與心理學,哲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的交流和互動,運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來多維度地看待問題。

參考文獻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韓忠軍,董霄云.隱喻──英語詞義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式[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

作者簡介:

梅新慧(1983-),安徽大學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多義詞概念隱喻原型
體認原型范疇視域下多義詞延伸及對學科英語研究生培養的啟示
一起來探案
多義詞
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初中英語多義詞教學策略研究
包裹的一切
人人敬愛的圣人成為了 傳說人物的原型
淺析俄語同音異義詞和多義詞的區分
概念隱喻在構建語篇連貫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態隱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認知構建
中國日報英語經濟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