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縣石頭城

2009-01-08 05:27石寶琇
陜北 2009年5期
關鍵詞:石頭城佳縣香爐

石寶琇

幾經周折,我終于在2008年初春的一個清晨,來到了陜西府谷縣與內蒙古準格爾旗、山西河曲縣交界的黃河岸邊。此時,浮滿了冰塊的黃河水從鄂爾多斯高原淌下來,相互碰撞著,發出“嚓嚓”的聲音。擱淺的浮冰積在岸邊,結成厚厚的冰堆。晉陜黃河大峽谷從這里開始,向南一直延伸到壺口,最后在龍門收住,全長約400多公里。這個大峽谷是山西和陜西兩省的天然分界。在黃河和它的支流佳蘆河交匯處,著名的佳縣石頭城,就屹立在峽谷西岸海拔889米的高山之巔。冬季在石頭城上往下俯瞰,能看到漂浮著冰塊的黃河。

山巔懸崖上的城池

我到過不少的山城,卻從沒見過像佳縣這般名副其實的!整座縣城坐落在高高的山頂上,三面全是立陡的高崖,尤其是靠黃河的那一面,除了幾窩鷹兒在山腰筑巢,連山鼠也難以立足。石塊堆砌的老城墻已經殘破,但石條鋪設的老街依然隨著山勢爬高伏低。不用說石頭蓋的民居、石頭壘的商店了,連縣城的財政局、農林局、司法局等政府機關和辦事機構,也多藏身在石板小巷的石頭窯洞里,與尋常百姓家為鄰。

佳縣在千年以前就有“鐵葭州”之美稱,扼據山陜水路通道,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晉陜大峽谷的軍事要地。據說這座城市的建立跟北宋有關。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之后,派兵把陜北大部分州縣收歸北宋版圖,并建立邊防線。但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吞并陜北的野心不死,依舊時常侵犯,使陜北人深受戰火荼毒。到了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河東轉運使孫覽與眾將商議,決定在黃河與佳蘆河交匯處的石山上“磊石而上,山作根基”,建設一座山城,防范西夏王朝強渡黃河,威逼中原政權。這座山城最初命名為“葭蘆寨”。以后朝代更迭,這座山城的名字卻始終有一個“葭”字。1964年才由“葭”改為“佳”。

山城佳縣曾經在明朝時期得到了加固。由于懼怕蒙古鐵騎,明朝統治者在加強所有州、府、縣城的圍墻的同時,對邊關的城池更是極力維護。而佳縣處于明朝與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蒙古瓦剌部交接的前沿,又是拱衛榆林重鎮的后盾,所以它的圍城便修得更牢固。清末到1911年這段時間,又在城部外圍建筑了6個邏城。這邏城很有意思,它們起到拱衛的作用,敵人要想攻上山來,必須得先對付邏城。即使攻破邏城進了縣城,里面還有一道內城。這城外有城、城中套城的城防工事,真可謂“固若金湯”了!

大炮利器無法攻陷的城墻

佳縣老縣城原來并不大,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不過1公里。在一本關于佳縣歷史的舊書上,我發現一張清代的手繪佳縣老城地圖,圖上顯示的葭州城墻走向毫無規矩,完全是自然地順著山勢而建,城墻像扭曲的蟒蛇,以它渾厚的身軀,把小城內的民居圈到了自己的懷抱里。

佳縣攝影家協會的朋友老馬告訴我,這城東有“前炭門”、“后炭門”,因為舊時沒有公路,府谷的煤炭只有通過黃河用船運過來。山下河邊的炭碼頭有兩個,于是山上的城墻也就開設了兩座“炭門”。當時山城沒有自來水,城里人吃的都是佳蘆河水,因而在城西邊也開設了“前水門”和“后水門”;城門外小道盤旋而下,直通河邊。再加上專門供人燒香磕頭的“香爐寺門”和東、西、北正門三座,整整8座門。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打到了黃河東岸的山西,曾經用大炮轟過佳縣。不料炮彈打在城墻上,只能炸出個淺坑。原來山城的東墻是以山體為依靠的,再用炮轟也不會塌。鬼子只好隔山打炮,去轟城池背后的民宅。卻因為隔著山看不見,炮彈胡亂打過去,自然收效甚微。

留存心底的建筑奇觀

當我這次深入佳縣老城城區時,卻發現昔日固若金湯的鐵城,如今已經只剩下殘軀斷肢了。經歷了社會動蕩和紛擾之后,這座聲名遠播的石頭城,如今只保留著3400多米的宋代和明代城墻,不過依賴著傳統制式和高聳于山巔的自然風貌,佳縣仍可算是陜西乃至全國存留不多的典型山城。曾經有一些建筑專家到佳縣考察,一看古城的架勢,馬上驚呼,佳縣是中國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觀。

現在的佳縣殘存城墻,主要盤踞在最險要和最偏僻的地方,比如東面沿著黃河絕壁的一段,上面還殘留著日本侵略軍的彈痕。再就是城西靠公路一側陡峭的山崖上及民宅密集不便于發展的拐彎抹角處,還可見到城墻的殘段。

我在佳縣古城穿梭的時候,發現小巷中每家的門前屋后的院墻,包括雞巢、豬圈、狗窩,其中都有一些舊時的城墻磚,充滿了舊時的記憶。

還有古老的香爐寺門,可能是全城保留得最完好的城門之一了。佳縣不光以建于山巔的老城池出名,還有依山而建的黃河奇觀“香爐寺”。我在佳縣的時候,曾經專門拜訪過香爐寺,這座位于佳縣城東香爐峰頂的寺院,三面都是絕空的,只有東邊臨著黃河,凌空而起的香爐峰上面,驚險異常,其下就是滔滔黃河水。據說毛澤東轉戰陜北時曾在此一覽勝景。今天這里已經成為著名的電影拍攝外景地。

佳縣石頭城與對岸的山西隔河相望,古代從榆林東南行或從米脂東北行,或者渡黃河去河東岸的山西克虎寨,都走桃花古渡口。盡管現在佳縣到克虎寨都已經修筑了公路橋,但習慣了走水路的人們還是喜歡在這里坐船來去。船行滾滾激流之中,遠看像是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的樹葉。

名觀古渡的演變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佳縣也遺留了深厚的文化歷史遺跡。

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著名歌曲《東方紅》,誕生地就在這里。1942年的一天,佳縣農民李有源清晨登山,見紅日躍出,便一句一句地編出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的詞兒。當時的歌詞很長,曲子則套用了陜北情歌“騎白馬”的旋律。后來,延安的專業詞曲作者又增添了內容,把原詞中的“謀生存”也改成了“謀幸?!?。

在佳縣停留的時候,我一大早起來,沿著冰雪覆蓋的山道上山,想感受太陽躍出平野、掛在山城之上的壯觀場景,遠遠地就看到金燦燦的朝暉,在黃河峽谷的河面上映射出一片耀眼的金黃。而在黃河岸邊的一座古建筑,被陽光勾畫出了一處“仙山瓊閣”的剪影。我問了上山進城的路人,才知道那便是名震秦晉兩省的白云山道觀。

每年的農歷四月,白云山都有盛大的廟會。晉陜兩省十多個縣的信徒和香客,翻山越嶺,沿著千百條小路,齊齊地涌到山上,求簽問卦。此時的黃河水面,又像回到當年毛澤東統領大軍東渡時場景,大大小小的船兒滿載了蜂擁而至的山西香客,來來回回,從早到晚不得安閑。

在佳縣山城半山危崖之下的著名的“桃花渡”口,每到這個時候就充斥著繁忙的景象。桃花渡自古就是山西陜西兩省之間的水路要道。在沒有汽車、火車的年代,從榆林東南行或從米脂東北行,渡黃河去山西,都要經過這桃花渡。河東岸是山西省的克虎寨,由此繼續東行,經過臨縣可以抵達太原。通常會見到的場景是,在白雪茫茫的黃河灘上,寒風沒遮攔,嗚嗚地響著哨音。而渡口的船工們卻忙得頭上直冒熱汗,運往山西的煤塊剛卸到對岸,河這邊,逛完佳縣集市的山西人又聚成黑壓壓的一片,還大呼小叫地催著船夫。他們當中有的牽扯著羊羔,有的摟著生羊皮,有的扛著大紅棗,看著讓人心醉。

不過,如今從山西克虎寨到佳縣已經修筑了公路橋,這座忙碌逾千年的桃花古渡,今天幾乎不再使用。那些踏冰履雪擺渡的艄公,我想也已經改行了。而與渡口相伴千年的古城,還依然矗立在那里,眺望著南去的黃河?!?/p>

猜你喜歡
石頭城佳縣香爐
佳縣文化館:非遺傳遞愛心 消費助力振興
程家玉
為佳縣人民的健康服務50年
勇闖通天塔第一層
尋訪朱元璋的“石頭城”
論中原石頭城度假區資源特色與發展戰略
石峽古堡客棧長城腳下“石頭城”
三個香爐
與眾不同的“石頭城”——大津巴布韋
陜北佳縣:中國有機紅棗第一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