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大學約書亞.司哥德爾教授演講綜述

2009-02-01 01:34劉富麗
外國文學研究 2009年6期
關鍵詞:比較文學哈姆雷特教授

應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之邀,美國芝加哥大學英語系教授、比較文學系主任約書亞·司哥德爾教授于2009年10月11日在該院學術報告廳進行了兩場精彩的演講。文學院的教師、研究生、來自全國各地的訪問學者、本科高年級學生和外國語學院的部分師生濟濟一堂,共享了來自大洋彼岸的真知灼見。

約書亞·司哥德爾博士于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學士學位,1985年獲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多年來,他致力于16世紀和17世紀英國文學以及有關古典傳統的文學批評理論的研究,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并著有《英國詩歌的墓志銘:懷念與沖突(從瓊生到華茲華斯)》(The English Poetic Epitaph:Commemoration and ConflictfromJonson to Wordsworth)(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91年)、《英國近代文學中的繁復與庸簡》(Ex-cess and the Mean in Early Modem English Literatur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1年)等專著。

10月11日上午的講座由《外國文學研究》主編聶珍釗教授主持。聶教授全面介紹了司哥德爾教授的學術成就及其國際影響力后,司哥德爾教授在熱烈的掌聲中開始了他的演講,題目是“英語文學和比較文學課程面臨的挑戰:以芝加哥大學為例”(A View from Chicago:Curricular Challenges in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演講內容圍繞芝加哥大學本科教育中英語文學與比較文學課程面臨的三個挑戰和相應的對策。

第一個挑戰就是文學的功用問題。美國通識教育的傳統決定了課程設置中文學課程的不可或缺,換句話講,畢業后未必把文學作為職業的那些學生們也要學習英語文學和比較文學??墒?,目前美國的經濟困境,尤其是失業率極高的現實使得學生們寧愿選擇更有益于就業的工科和經濟類課程。芝加哥大學采取的對策是在設置英語文學和比較文學課程時,不僅考慮如何才能使學生日后成為文學工作者,更考慮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技能,這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勝任其它工作,擁有完滿的事業和人生。在英語文學與比較文學的教學中,他們把文學作為突出的文化現象,教授具有特定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兩門課程都鼓勵學生探索文學作品的審美愉悅功能和啟蒙教化功能、作品的形式特征和主題、具體作家的文學成就、各種文學樣式的特點、文學史、文學與文學史和文化與文化史的關系等。教授這些內容在英語文學和比較文學系采取不同的形式。在教學中,他們強調對文學文本的理解和闡釋,而不是對文學或文學史的機械記憶。此對策目的在于以文學為媒質,加強閱讀、寫作和分析技能,這些技能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適用。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就讀過的作品寫論文,由教授提供一系列的題目供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其一。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構思、分析和回答重要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邏輯論證能力和條理清晰、說理性強的寫作能力。無論今后從事哪一行業,這些知識技能會令學生受益終生。

歐美國家的英語文學系對英美文學的學術性研究始于19世紀,在這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是其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些經典作品經受了時間的歷煉,從而產生了永恒的價值,在文學形式和主題方面能夠激勵、啟迪每一代讀者,因此了解這些作品被視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途徑,受過良好教育的標志之一。在教學中,與荷馬、索??死账?、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和維吉爾并列的是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喬叟、彌爾頓和美國作家愛默生、惠特曼和麥爾維爾等。然而,出于通過了解英美文學杰作去發現這個民族的偉大傳統的動機而導致的學習的向心性已經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問題。在芝加哥大學和美國的一些高中,國際化的學緣結構已經導致英語文學研究呈現多元文化態勢,比如很多移民學生想通過研究英語文學來了解自己本族的文化傳統。這被寬泛地稱作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怎樣調和傳統的英語文學課程的民族性與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僅僅能夠代表主流文化的傳統經典作品限制了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的訴求,因此,學者們呼吁把來自于其他背景的,以前受到抑制、忽視、邊緣化的作家納入文學研究之視野。以芝加哥大學為例,在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方面,文學和文化課程多元紛呈。

和英語文學一樣,比較文學也是在19世紀成為大學里的一門學科,但是它起初強調的是跨越民族界域而探求文學的普遍規律及不同的歐洲國家文學彼此之間的影響,這就使其在歐洲國家的對立和沖突中逆流而上,擔當起了一個重要責任:為歐洲文化打造出一個普適性的身份。關注歐洲文學的同時,比較文學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一個更寬泛的普適性理念——即“世界文學”。學者們探求了文學的普遍特征,在寓居于不同時空的文學中尋求共同點。

最后一個挑戰是比較文學的國際視野帶來的問題。他提出比較文學要繼續抵制、抗拒英語文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具體做法是不斷提醒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和學生們應該考慮其它語言和文化,以便能在更寬廣的視域中探討文學問題。另外,美國學生在外語學習方面明顯落后于其他國家的學生,這為比較文學的學習造成了障礙。為排除這一障礙,芝加哥大學的學生必須花一年時間學習另一門語言,很多學生一年中有部分時間在國外學習。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外語必須修滿兩年。即便如此,學生們的外語水平在研究其它時代和國家的文學時仍然力不從心,因而,比較文學課程規模比英美文學課程規模要狹小得多,只能吸引少數勤奮用功、善于獨立思考、對外國語言和文學興趣濃厚的學生們,其中多數是移民后裔。對于這種現象,司哥德爾教授表示是個棘手的問題。此外,司哥德爾教授還就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的課程設置、選課方法進行了詳細評介。

精彩的演講后,教師和學生們就中國高校文學課的地位和素質教育的關系、比較文學的學習方法、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整合的措施等同司哥德爾教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0月11日晚上的講座由文學院院長胡亞敏教授主持。胡教授代表文學院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并對司哥德爾教授的光臨再次表示感謝。接下來是司哥德爾教授做的第二場演講,題目是“哈姆雷特:從束縛到自由”(Becoming Free in Shakespeares Hamlet)。

司哥德爾教授首先風趣地指出哈姆雷特不僅是讀者心中千人千面的謎團,他本人也認為自己難以琢磨。在不停地探求自己的“行動”和“無為”之意義所在時,哈姆雷特不斷地激起讀者進一步的思考。這正是《哈姆雷特》經久不衰的原因。接下來,司哥德爾教授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復仇一事上優柔寡斷、意亂神迷的原因:當時相互對立的價值體系和信仰觀念使他難以確定什么才是正義之舉。研究者們探析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對鬼魂和復仇的看法,以及處置像克勞迪斯一樣的暴君的方式,結果發現,人們的觀點大相徑庭,答案也莫衷一是?!豆防滋亍分械墓砘曷暦Q來自煉獄,然而,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是新教國家,新教徒們摒棄了煉獄之說,認為人們死后或去天堂,或去地獄。因此,鬼魂的身份讓哈姆雷特疑團重重。其次,研究者還發現,莎士比亞時代對復仇是否是正義行為也難形成一致觀點。傳統的基督教教義認為逆行暴施該交由上帝和政府懲處,復仇是罪責,會帶來噩運,即死后入地獄。而很多貴族們堅持要為維護自己家族和朋友的尊嚴和名譽而抗爭。在回顧、分析了哈姆雷特猶豫優柔的根本原因后,司哥德爾教授指出學者們在研究哈姆雷特復仇延宕的原因時,有一點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自由。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自由?怎樣獲得和捍衛自由?問題提出后,司哥德爾教授把“自由”這一概念放在歐洲思想史和哲學史的坐標體系中,進行了歷史性的闡釋。然后通過細讀文本,并對原文進行現代闡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哈姆雷特從在束縛中掙扎到獲得自由的釋放的過程。

這次學術講座氣氛活躍,師生們的問題涉及到斯多葛主義在哈姆雷特身上的體現,哈姆雷特如何透過相互對抗的信仰觀念看到自己行動的正義之光等。

在司哥德爾教授的兩場演講中,講者學養造詣深厚,談吐幽默風趣,分析精辟透徹;聽者印象深刻,茅塞頓開;討論環節氣氛熱烈,問得中肯,答得精辟。思想的交鋒發人深省,深入淺出的探討令人受益非淺。

(臺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劉富麗)(責任編輯:章柳)

猜你喜歡
比較文學哈姆雷特教授
比較文學視閾下高校英語專業美國文學課混合式教學探討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對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從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從符號修辭四體演進看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展
哈姆雷特(中)
談新時期比較文學的特質與續進
開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一部文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