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濱湖新區用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城的思考

2009-02-11 06:30李敏琪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年12期
關鍵詞:生態城市循環經濟

摘 要:合肥市濱湖新區堅持生態立區,實施保護性開發,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用循環經濟理念做好“水”文章、“綠”文章,加強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創新固體廢棄物使用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濱湖新區;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09)12-30-03

合肥是全國唯一的瀕臨五大湖的省會城市,隨著合肥城市空間拓展,濱湖新區成了合肥城區的主要發展方向。順應世界城市發展大潮,濱湖新區確定了“生態城市”的建設藍圖,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原理,應用生態、社會、系統等工程技術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和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類聚居地。就是要解決傳統發展模式中出現的經濟發展與大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并存的矛盾,而這些正是循環經濟的題中之意,為實現合肥城市和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用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生態城市就成了濱湖新區的必然選擇和最佳機遇。

一、用循環經濟理念建設生態城市是濱湖新區的必然選擇

1、這是由生態城市和循環經濟的性質決定的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并把生態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生態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理想模式。生態城市建設的本質是對環境和發展進行整合性思考,按照自然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運行規律,也就是用生態學原理來規劃、設計和組織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融為一體,充分尊重和遵循自然規律,充分保護和發揮生態功能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支撐作用;它的核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循環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這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和方向;就是要變傳統的單向線性經濟“資源—產品—廢棄物”為閉環流動經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在解決資源與環境的同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梢哉f,生態城市建設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了空間、舞臺、機遇和條件;而發展循環經濟為生態城市建設找到了有效的實現形式和抓手,濱湖新區正在實踐著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戰略。

2、這是濱湖新城建設與巢湖綜合治理統籌考慮的結果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治理使巢湖水體受到嚴重污染,成了典型的富營養化湖泊,成為國家“三河三湖”污染治理重點流域之一。它的污染一方面來源于流域的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另一方面來源于農業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合肥市巢湖流域面積占巢湖流域總面積的26%,沿巢湖岸線總長54.4公里,流域內流經合肥的河流有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豐樂河、派河,這些河流從濱湖新區內或旁邊穿過,因此,濱湖建設對巢湖治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濱湖的建設者們確定了“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的工作思路,“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巢湖”成了濱湖建設的一個目標。要從根本上治理巢湖,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思想,讓廢物變為原材料重新進入生產領域,被人們所用,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美。

二、濱湖新區用循環經濟理念建設生態城市的主要措施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這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體現。濱湖新區緊緊把握3R實質,在產業定位、生態打造、水環境治理、廢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1、產業定位,注重與周邊的產業分工與循環

濱湖新區在產業的選擇上注重與其他城區的分工與協作,產業定位不是工業,而是著力打造安徽省乃至泛長三角經濟區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具體來說,就是要打造以行政辦公為領航功能,商務金融、旅游度假、會展為主導功能,文化體育功能為互補功能,科技、教育、研發、創意為特性功能,生活服務、商貿物流為支撐功能的多元復合互動的綜合性城市新區。是合肥未來通過巢湖走向長江,聯系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水上門戶,是合肥未來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區。這一生態服務業的定位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區等周邊區域形成互相協作、互為補充的循環產業體系。

2、尊重自然,營造循環的生物系統

濱湖新區以“湖城共生”為首要目標,把綠化作為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突出生態環保,實施保護性開發,旨在建設一個綠色新城。濱湖新區的綠化遵循整體和系統觀,旨在建立大的自然生物圈體系和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在沿巢湖不宜耕作的地區實施沿湖防護林工程、環湖生態濕地保護工程、退圩還湖工程和生物多樣性工程,系統地恢復巢湖沿岸濕地植被,重新建設功能健全的濕地生態系統,如濱水植物為草食性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提供餌料,營造產粘性卵的魚類產卵“著床”、避敵場所等生存環境,幫助恢復巢湖生物結構多樣性,挽救日益衰敗的眾多珍貴魚類和珍貴物種,切實改善多種生物共同生存的穩定性。通過退圩還湖、“引湖入城”將河流的圩畈區改作湖面,并種植具有生態自凈功能的蘆葦草蕩,放養特殊魚類等水生生物

工程設計和建設上尊重自然規律。在河道整治方面因勢利導、隨彎就勢,寬窄結合、河湖一體,遵循自然、坡度隨勢,自然護坡、重建生態,以環巢湖流域生態景觀基礎為濱湖新區生態營建基質,以河流、防護走廊為生態營建廊道,以公園綠地、灘涂濕地為生態斑塊,形成“基質——廊道——斑塊”的系統有序的生態建設試點區。形成“林網、水網、路網”有機結合、森林“綠肺”、城市綠地與濕地“藍腎”相互匹配的大綠化格局,真正體現濱湖新區的“特色、創新、獨具魅力”。形成陸生、水生植物、鳥類、魚類、底棲動物、微生物等共生、協調、穩定的一定規模的生物鏈,實現自然界的良性生物循環。

3、做好“水文章”,促進水循環

水的治理是濱湖新區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推進巢湖沿岸綜合治理工程的同時,重點加強對十五里河和塘西河的污染治理,采取水系治理、截污治污、調水補水、監控調度、生態重建“五管齊下”進行治理,日處理能力20萬噸的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一期5萬噸即將投入使用,日處理能力1萬噸的塘西河污水處理廠一期日處理5000噸已投入使用。同時,濱湖新區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強對經過處理的中水的使用,把中水重新注入河流成為景觀用水,還作為綠化、保潔、灌溉、生活雜用、市政噴灑等方面的用水,按照規劃,濱湖新區未來中水回用量將達10萬噸/日,實現了“廢水”的資源化。

推進雨水的收集和使用。在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時選擇可滲透的建材,讓雨水滲透到土壤,補充地下水,改善植被環境;小區規劃中采用雨水收集系統,通過小區屋面和地面進行收集,進入沉砂調節池后排入景觀水體,所收集雨水可作為景觀用水、綠化用水、雜用水等;目前,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德國馬丁公司超微生物膜技術,將率先在濱湖新區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項目——濱湖惠園中使用,今年9月,廉租住房的住戶在住上經濟實惠的房子的時候,同時也能享受經濟的生活方式。

4、利用可再生能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運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濱湖新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積極采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循環能源發電解決道路照明、單體亮化、景觀照明等公共照明的供電問題。濱湖惠園建筑梯道燈太陽能使用方案、濱湖家園單體亮化太陽能供電工程初步方案等正在制定和實施中。

綠色與節能建筑在住宅產業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綠色建筑是指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濱湖新區在建筑物的內外層表面采用保溫材料、節能玻璃等節能建材,外墻采用遮陽和屋頂隔熱措施,減少對空調的依賴。綠色節能建筑建設使得濱湖生態新區成為快速施工、適宜造價、多元化、高品質的代名詞,成為引領中國建筑業革新,開啟人類建造新紀元的示范。其技術的關鍵在于:模數化的柱網,大開間靈活性,甚至通過同層排水技術達到廚衛的靈活性。這是濱湖生態新區建設所引領的最大的示范性。另外,新型墻體材料的應用,外墻與分戶墻用蒸壓混凝土砌塊,戶內分隔墻是輕質板材,既降低了結構承重又增加了建筑使用空間(平均增加面積約3%--5%),還降低了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避免了二次裝修帶來的環境污染,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5、研究固體廢棄物利用,加強廢固循環

生態城市需要積極研究與開發固體廢物回收與再利用技術,促進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公用性事業方面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濱湖新區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自然沉淀的垃圾等分類處理,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把這些垃圾變成能為城市建設所用的新型基礎材料。在塘西河水街將選取500米試驗段,利用MAC絮凝和凝固技術,就地取材、現場制作,將塘西河河道淤泥轉化為護坡石、河底鋪設用材等,變廢為寶,使新城建設社會資源利用最小化、社會效益最大化,做循環經濟的典范。新區還將積極探索利用建筑垃圾,通過重新利用,用作道路鋪設、河道護坡等。

治理廢物的最佳途徑是減少投入,以減少廢物的產生。濱湖新區在生產和消費的開始環節就注意減少資源的投入,節約資源、能源。在住房建設時,采用標準件生產技術,避免生產過程中因裁截造成的建材的浪費,實現了“減量化”;綠地環境內的道路、廣場、駁岸等小品建筑避免使用混凝土、不銹鋼、花崗巖等硬質材料,而選用石料、木料、竹料等自然材質進行道路面層鑲裝,既提高自然效果,又節約資金。

三、濱湖新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城市的戰略選擇

1、轉變觀念,把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管理的主要對象

建設生態城市,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思路,擯棄傳統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是社會共有的稀缺要素,環境利益須得到公平的分配,要把環境作為社會管理的主要對象:一是要改變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GDP核算改革為綠色GDP核算體系,與之相配套地建立綠色會計制度、企業和政府的綠色審計制度等;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環境資源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公布區域環境質量,特別是巢湖及十五里河、塘西河的水環境狀況,嚴格控制低水平利用自然資源,鼓勵社會參與和監督資源和環境保護;三是要開展生態環境資本運營,樹立自然資本是最重要的資本形式的意識,探索如何把環境資本與其他資本整合,通過向自然資本投資來擴大自然資本的存量,再把環境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圍繞產業規劃,建立循環經濟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對濱湖新區來說還是一個新課題,要充分發揮循環經濟在生態城市中的作用還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何將生產和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廣泛參與。一是要建立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可以考慮建立環境技術研究與開發基金,重點廢舊物質回收利用和公用事業有關的環境技術研發,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購買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同時,組織力量聯合攻關爭創自主知識產權;二是加強制度與法規建設,在國家《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基礎上,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實際的、可操作性的制度與法規,包括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制度、發展激勵制度、中介服務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產品回收利用制度等。

3、倡導綠色消費,堅持生產與消費環節并重

生產和消費既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兩大重點,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兩個重要環節,兩個環節縱橫交差,相互關聯,必須同時抓、同時推進。一是要引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倡導節約美德,實現消費環節的“減量化”,倡導優先使用中水等再生產品、綠色產品,為它們培養市場,提倡選擇包裝較少或可循環利用的物品,減少一次性物品的消費;二是推進政府綠色采購,確定政府采購中循環經濟產品的比重,采購經過生態設計和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汽車采購時可選擇小排量,鼓勵節約和重復利用辦公用品,形成人人節儉的氛圍,建設循環型社會;三是建立舊物調劑和回收系統,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分類,然后,送到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

4、抓住機遇,爭取各界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支持

合肥的建設與發展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濱湖新區要抓住“引江濟巢”等巢湖綜合治理、皖江產業轉移示范區、全國土地集約化使用試點、循環經濟方面的政策、擴內需的政策等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各界在政策、投資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特別是對重點項目和關鍵環節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助,建設好濱湖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就一定能把濱湖建設成“生態環?!?、“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新區。

參考文獻:

[1]林婭,孫文營.拓寬循環經濟研究的視閾[J]. 貴州社會科學,2005,(2).

[2]孫蚌珠.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J].高校理論戰線, 2005,(11).

[3]包曉斌.循環經濟的科學發展之路[J].江西社會科學,2004,(08).

作者簡介:

李敏琪,中共合肥市委黨校。

猜你喜歡
生態城市循環經濟
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中國城市發展
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
構建循環經濟下會計核算體系的路徑探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我國電子垃圾資源化問題研究
淺析關于循環經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