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結局與清廷決策淺析

2009-03-25 07:20袁國成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2期
關鍵詞:結局戰爭決策

袁國成

[摘要] 清政府決策的不同導致戰爭的不同結果。政府決策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戰爭結果,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意義。

[關鍵詞] 戰爭 結局 決策

鴉片戰爭與中法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影響至深的事件。鴉片戰爭的失敗揭開了中國歷史慘痛的一頁,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而中法戰爭則由于《中法天津條約》的簽訂,中國不敗而敗,法國則不勝而勝,所以,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但這僅僅是大略言之,事實上,這兩次戰爭中清政府表現大為不同,因此真正結局絕非“失敗”二字所能涵蓋,這其中,又與清政府關于戰爭的決策有極深的聯系。

鴉片戰爭中中國一敗再敗,其原因大略言之,則為長期的閉關鎖國,統治者養成夜郎自大的文化心理和對西方科技的盲目排斥;而深層原因則由于清朝政治,軍事的極端腐敗;而在決策層面上,以道光皇帝為首的清朝政府的一系列失誤,直接導致了戰爭的失敗:一是妄自尊大,無知輕敵。以道光帝為首的清廷統治階級不了解天下趨勢,仍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知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以地球為舞臺奪取市場,掠奪原料,奴役落后地區人民的侵略戰爭。當鴉片走私泛濫危及清政府統治時,才下令查禁鴉片。當英軍決心進行鴉片貿易和戰爭威脅時,在軍事上不做抵抗侵略的準備。道光帝的無知、無勇,戰和不定,致使穆彰阿之流賣國、誤國,道光帝不能采納忠言,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致使戰敗,應付主要責任。腐朽的清政府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而要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焉有不失敗之理。二是用人不當,決策失誤。一八四零年七月定海失陷后,清政府大為震動,以崎善為代表的投降派官僚對抵抗派造謠中傷,道光帝對林則徐等產生懷疑,將其革職查辦,接著改派崎善為欽差大臣與英軍交涉,崎善投降賣國,喪師失地,后派頑固昏聵的奕山去廣東主持軍事,結果是對英軍作戰一觸即潰。參贊大臣楊芳在對英作戰中十分愚蠢,他看到英艦橫行無阻,炮火猛烈,競遍收民間馬桶,載于木筏之上,出海拒敵,明之曰“以邪制邪”,結果失敗,英軍逼近廣州城郊。時人作詩嘲諷楊芳說:“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這便是清廷大員的寫照。一八四二年八月英軍闖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委派耆英、伊里布趕向南京訂立屈辱的城下之盟。清政府的腐敗,使之懼怕人民的力量,起用諸如奕山、楊芳等頑固昏聵官僚,采取敵視人民的政策,壓制人民的侵略斗爭,致使決策失誤,一敗再敗。三是忽戰忽和,指揮失當。道光帝在戰爭中受投降派影響左右,搖擺不定,從忽戰忽和至轉而采取一意求降的反動政策,影響了前方將士的軍心,對于奮起抵抗侵略的愛國官兵造成指揮錯誤和束縛。四是玩固守舊,坐失良機。戰爭開始時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英勇抵抗,崎善竟拒絕派兵支援,終因寡不敵眾,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殉國,造成虎門炮臺陷落下廣州形式危機。而戰后在派譴和談大臣之時,又對以上錯誤不加理睬,導致一錯再錯,鑄就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屈辱的開端。

而中法戰爭則與此大為不同。一是在戰爭過程中,中國屢次獲勝;二是在用人上,能夠選拔久歷戰陣,富于戰爭經驗的將軍,如馮子材等出任前線統帥;而影響最大的則為第三點,即在戰爭形勢有利于中方時,清政府所選擇的和談道路。這種做法直觀看來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因此,史學界對此多持否定態度。但事實上,鎮南關大捷盡管政治影響很大,但在軍事上,它只是中法戰爭中的一次局部勝利,而整體軍事形勢則仍不容樂觀,尤其是在海戰上,清政府始終處于劣勢,而法國方面也沒有因為一次失敗而改變對華戰爭政策。況且當時清政府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周邊形式,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預謀已逐步形成,清政府的財政狀況也很難支持持續的戰爭。從以上分析來看,趁鎮南關獲勝的良機“乘勝而收”,利用列強間的利益沖突,盡可能較為體面地簽訂中法和約,確是清政府從大局著想,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保守性決策,不應一味予以批評。

兩次戰爭,兩種結果,事實上可算是在不同時期中清政府對時局把握程度的反映。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對時局的無知,直接導致閉關鎖國政策的出現,并因此逐漸拉大了與西方新型資本主義國家的距離;中法戰爭則發生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后,對外國的船堅利炮清政府已有了慘痛的認識,士兵也已不是鴉片戰爭中歷承平日久,腐敗不堪者,大多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爭,作戰經驗比較豐富;更重要的,中法戰爭中中國的局部勝利是對洋務運動的第一次檢閱,洋務運動中“以夷制夷”的思想得到較為徹底的運用,并且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而且經歷前幾次戰爭失敗后議和的教訓,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清廷官員對時局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即既不一味妄自尊大,也不是一味委曲求全,在大局思想的指引下做出比較務實的決策。

另外,這兩次戰爭對當時中國的影響也有各自的特點。一方面,兩次戰爭都不同程度地造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阻礙了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小生產經濟結構被打破,中國人開始了漫長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過程,而中法戰爭首先是在“以夷制夷”思想指引下的洋務運動的出現,因此,當時中國人學習西方的道路已經邁開,并且在中法戰爭以后,這種步伐進一步加快。所有這些,都與清政府的決策有關,因而可以說,不同時期清政府的不同決策,直接造就了鴉片戰爭與中法戰爭兩種不同的結果。

由此可見,百余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認識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這一時期的歷史,其意義決不應該局限于對其失敗結果的悲哀,或者在假設中自我慰籍。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這是所有反省背后的真正要旨。中國從明朝中葉至鴉片戰爭,足足有三百多年的閉關鎖國,而這時的世界趨勢已是以西方資本主義推行殖民霸權為中心的世界現代化運動,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的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面對西方先進的堅船利炮的擴張,我們無從選擇這一失敗的結果,但正是從那時起,古老中國開始諸多探索和抗爭,放飛了競逐富強的理想。我們再次從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可見,政府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當時國家,民族的成敗興衰。只有認識國際國內形式,才能制定出正確有效的戰略決策,也才能指導經濟、政治、軍事,以及文化社會生活取得優異的成績,古今中外皆然。

參考文獻:

[1]劉熊祥.中國近代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12.

[2]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三聯書店,1992,2.

[3]姜義化.理性缺位的啟蒙.三聯書店,2000,10.

猜你喜歡
結局戰爭決策
為可持續決策提供依據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被風吹“偏”的戰爭
決策為什么失誤了
他們的戰爭
論《水滸傳》中時遷的人物形象
第二產程中持續胎心監護對新生兒結局的影響
關于抗美援朝出兵決策的幾點認識
湘贛邊秋收起義的決策經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