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學具操作的作用

2009-03-25 07:20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2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作用

林 芬

[摘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所謂學具操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學具操作對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有效學具 學具操作 作用

隨著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作為工具性基礎學科的小學數學,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肩負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智力,全面提高素質的重任。而其中學具的操作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實踐、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調動了手、眼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促進手腦并用,和諧發展,在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從以下四方面,結合教學實際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科學使用學具,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使學生變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個梨(圖片)分成兩份,通過分圖片,出現4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個人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個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個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3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學概念。

二、科學使用學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算理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這就要求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我們可以通過學具的操作,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42÷3,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4捆(4個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個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個1),個位商4。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三、科學使用學具,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知識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巧妙運用學具進行教學,可以成功地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將枯燥乏味的文字述說和教師的灌輸式講授,通過學具進行消化,既可發展學生思維,又可輕松的化解教學難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借助學具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展示出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形象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學具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性認知,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一冊進行20以內進位加法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運用學具,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算一算,湊一湊,捆一捆等操作活動,看到“一湊,二分,三拼”的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以9+4為例:(1)9根小棒要和幾根小棒才能湊滿10根小棒?(2)另一根小棒應從哪里來?怎樣擺?(3)最后的結果是多少?怎樣擺出來?怎樣列式?通過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即“從()里拿出()與()湊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湊十”規律的認識,而且恰在認知的結合下加強了同化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果再輔之以反復訓練,就能比較容易地使學生做到20以內的進位加法脫口而出。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眲邮植僮魇撬季S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良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處,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畫圖,折紙,拼圖等形式突破重難點,使每一個學生都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科學使用學具,滲透數學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把握教材特點,充分發揮學具的重要作用,能夠刺激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學生在生動活潑、友愛和諧、充滿情趣的智力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自主探究,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

[2]小學數學心育藝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5.

[3]小學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小學教學設計.2005.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作用
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試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任務驅動, 啟發學生自學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