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環境下教學設計過程與方法

2009-03-25 07:20王建明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2期
關鍵詞:數字化環境教學設計過程

王建明

[摘要] 數字化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即教師利用現代教學工具,設計適于網絡環境的教學計劃。具體地說,主要由教師根據學科特點以及新的教學理論,將教學內容數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現代計算機網絡,向學校、家庭和社會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學方案,使學科的教學設計適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關鍵詞] 數字化環境 教學設計 過程 方法

數字化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即教師利用現代教學工具,設計適于網絡環境的教學計劃。具體地說,主要由教師根據學科特點以及新的教學理論,將教學內容數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現代計算機網絡,向學校、家庭和社會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學方案,使學科的教學設計適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當前學科教師課前教學設計狀況分析與思考

教師課前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學科教師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般都是延用常規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應”,因而將教與學的過程設計為“設置問題――解答疑惑――得出結論――應用知識”,從這種教學設計看,靈活多變的教與學被教師框定在一個固定模式中,這注定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輸手段。學生不管是知道的還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師要求的,都將它記住,由此形成了消極被動的學習行為,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自我個性都將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所框死。這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想去甚遠,而且其教學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當前,學科教學設計缺少學生與豐富現象和事實相互直接作用的機會,因此,不可能讓學生在實際活動、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不可能在學習中體驗學習過程,

從計算機網絡應用于課堂教學看,在教學中啟發性將得到加強。通過形象生動的文字、聲音、影視,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思維活動的積極狀態,對圖、影視進行由表及里,從個別到整體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事物發展規律,并掌握發展規律。通過生動的電子平臺,與界面進行人機對話,讓學習者動手,動腦,大大激發學習興趣,在這種高度興奮環境下,對于增加教學的信息密度有著莫大的好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傳統的學科教學設計需要改進,而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的先導,科學而注重學生的學習、尊重學生主體的教學設計,是素質教育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的真正體現。

二、數字化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

(一)數字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是關鍵

1.現代教學手段運用能力是數字化過程的首要環節

在傳統的教學系統中,只有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現代化的教學系統中,多了一個要素——“教學媒體”。按照系統論的觀點,這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與傳統教學系統相比,信息技術的引入,對現代化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數字化環境下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熟悉數字化環境,系統學習下載、上傳,用dreamweaver制作網頁,用Authorware、flash等軟件編制課件、節件等,學習用計算機外設(掃描儀、攝像機、數字照相機等)獲取資料,從而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數字化過程的實現將是非常困難的過程。

2.教師對課程目標的理解是數字化過程的關鍵環節

對教學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機的、靈活的教學素材的整合。因此,鉆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特別對教材的“關鍵”,“中心”等通過反復鉆研,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對于素材的數字化有著莫大的幫助。

3.教師明確教學素材內容是數字化過程的重要環節

在數字化環境下教學設計中,具體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數字化學科學習課題分層次的學習目標,學習策略、學習方法。

(2)數字化課題的重難點。

(3)數字化學習課題的能力目標(特別是網絡環節的信息處理能力)。

(4)完成學習內容問題化序列,即將學生的學習課題轉化為幾個層次的問題:一個中心問題:確定學生學習內容的中心,一般為重點知識點。若干二級問題:為解決中心問題的二級支撐問題(一般控制在兩個層次為宜)。

(5)常見生活題材的數字化。

(6)教學實驗數字化(完成實驗的錄象并轉換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數字化學生形成性習題、鞏固性習題、診斷性習題。

(8)設置教研組教師的個人郵箱。

4.有機整合教學素材信息是數字化過程的核心環節

根據序列化問題,查找有關資料。教師根據由學習內容序列化的問題,通過校園網絡的資源庫、Internet、光盤等計算機信息載體,搜集與學科學習問題有關的資料,這是網絡環境教學設計的核心,其基本內容應包括:

(1)做好記錄:有用網站的地址;網站的相關內容介紹;網站概況等。

(2)組織材料:

組織文本材料:對學科問題的說明,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自然現象相關的其它現象,小故事,小實驗介紹等。

組織圖片材料:說明現象圖片,描述過程圖片,形象圖片等。

組織視頻材料:自然現象發生、發展過程記錄的視頻,情景視頻等。

組織音頻材料:自然現象的聲音等。

其它材料:說明過程的模擬動畫等。

將上述相關資料按教材章節,分門別類安放在校園網空間,并完成資料的重命名工作。

(3)開展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活動。

首先,確定那些可以用多媒體演示的自然現象,其次,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軟件編制多媒體插件,并上傳到校園網資源庫備用。

通過數字化教學素材,實現學生學習相關的內容信息化,可建成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科資料庫,配置大量的能說明自然問題的視頻、flash插件、題庫等,達到數字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根本性目標。

(二)信息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是核心

教學內容數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備教與學有用的資源庫條件下,信息化教學資源成為教與學過程中的核心。因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學資源庫:其中文本、視頻、動畫、數據庫、題庫等必不可少。

2.構建信息發布平臺。

設計教師個性化主頁,其主要任務是完善網頁與數據庫連接,特別是設計好學習中各環節的反饋。做好如下板塊:(1)課題導入設計;(2)解決二級問題素材設計;(3)診斷學生學習信息反饋設計;(4)診斷學生學習的檢測設計;(5)收集學生整合學習材料的情況設計。

3.整合教與學資源:整合資源是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由于課堂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案的設計應該體現出一個教師的個性,應該考慮用教師組織的學習材料去影響學生,應該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應該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要體現網絡作為信息載體,其大容量,網絡化,開放性,交互性,靈活性見長于印刷書籍的特點,使學習者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獲取信息。

(三)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是根本

1.導入的設計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網絡環境課題的導入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此必須設計出引人入勝的導入。

(1)情景導入設計:為了展示學科的問題情景、事物的發展情景、學科現象的發生情景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視頻、動畫等,給以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應讓計算機成為能與學生進行友好的交流平臺。

(2)問題導入設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學生對問題理解的基礎上,設置更深層次的問題,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問題展示一般以對課題細化的核心問題為主干,進一步的問題以若干個“支撐問題”的為主。

(3)直接導入設計:學科中的有些內容不適宜上述導入時,我們可以直接將學習信息呈現給學生。

2.學習素材呈現設計

在課題準備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途經獲取了大量與學生學習有關信息資料,需要進行有機、合理整合,并將信息呈現給學生;將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與學生學習界面連接;設法運用網絡手段促使學生快捷、高效取得學習信息,以提高效率。

可以以核心問題為主干,以支撐問題為分支,組成問題序列,在各個問題下配置相關的素材信息,用網頁為主要呈現界面,用超連接方式實現跳轉。

3.學生學習信息反饋的設計

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及時、有效、快捷得到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需要有反饋環節,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及時指導。

在學習網頁的各資源處設置訪問量統計,實現呈現的各資源被訪問人數統計,以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已經接觸那些信息,以便教師引導學生對信息的利用。

從題庫導入相關學生課后練習,起用校園網的網絡作業系統,通過該系統,讓學生通過網絡在不同的階段,不同時間,不同內容中,隨時進行自我檢測,由計算機評判學生的作業情況,教師通過閱讀計算機評判結果,實現快速、有效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后的解決問題情況,以便再配置進一步學習素材。

4.“模擬實驗室”設計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現學科的實驗。

(2)用Flash、Authorware等軟件制作實驗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換。

5.學習診斷設計

呈現不同類型的例題,給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規范的解題過程及每一步說明,以供學生完成相應的形成性練習參考。

呈現不同類型的習題,每一類型4題,在呈現的過程中,用動畫等形式展示習題的所述學科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習題所呈現的信息,并在習題的后部設置完成時間(取大于X,小于Y值),要求在大于X,小于Y的時間內完成習題,超過這一限度計算機自動判斷為“未完成,并記錄”。利用計算機網上作業軟件,即時給出正誤結果,并記錄學生練習結果。

數字化環境是一個新的服務于教與學的環境,是教師改進教學設計的一個理想平臺,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值得我們教師研究和嘗試,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努力下,一定會煥發出其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教育傳播與技術,1996,(3).

[3]何克抗.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5]李克東.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6]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

[7]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

猜你喜歡
數字化環境教學設計過程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
中小學語文作文數字化互動教學策略研究
數字化環境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探微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