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2009-05-21 01:56
現代教育科研論壇 2009年12期
關鍵詞:品味語感文章

唐 建

1.感受語言,觸發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闭Z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從而獲得認知上的直覺能力。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反復誦讀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過程,通過吟詠誦讀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學語文就十分強調誦讀,熟讀才能精思,在反復的誦讀中逐步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今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誦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語)都道出了“讀書”的真諦。中學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學生的語感。

1.1 加強朗讀訓練感受語感;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的多種意味包含在語音的高低快慢強弱之中,非通過多讀、熟讀、朗讀無以全面把握。葉圣陶先生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他又特別指出,教師在范讀的時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因此,朗讀時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盡可能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美的意境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1.2 吟誦積淀語感;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加強吟誦能力的培養。所謂吟誦,是指根據文章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長腔調,夸張抑揚,講究節奏韻律的一種精讀方法。吟誦是增強語感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葉圣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中說:“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蓖ㄟ^吟誦,文章的思路、結構、語音感、語氣感、語法感、語體感、暢達感、分寸感等,都能了然于胸。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吟誦能力,還要在課堂上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吟誦文章的精彩部分,并養成習慣。

1.3 指導理解背誦;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上選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語言優美。對于這些文章,引領學生多揣摩文章語氣、感情是如何變化的,借鑒文章精華。沒有背誦,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素材;沒有素材難有語感沉淀。積累多了,便會有敏銳的語感,所以提倡多背誦,并且要講究背誦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因此,通過朗讀、吟誦、背誦等有聲語言的訓練,形成“外在語感”。文學作品本身即使再優美、再動人、再有感染力,如果不經過再創造勞動,把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那么作品對學生來說也只能是一個“靜態的作品”。因此,學生需要把文字這種視覺形態轉化為聲音這種聽覺形態,重視語言實踐以加強語感,感受語感的寶貴經驗,以誦讀入手,整體釋字、句讀、訓詁,通過感性的、直覺的讀,逐步積淀語感。

2.品味語言,培養語感

語感是建立在一定語言內容基礎上的。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對語言材料的意蘊和妙處進行語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語言內部,感受語言神韻的必由之路。文章的詞、句、段都可以進入品味的范疇。品味語言,是語感教學的重要步驟。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尋找、揣摩、研討那些語言典范、語感因素強的詞、句、段。最后,老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和小結,指導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借助于語言知識,聯系生活體驗,深入品味語言,使學生進一步生成語感。

2.1 品味語言字詞的表現力;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就是引導學生去努力理解課文語言何以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去具體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究竟有哪些妙處。如《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從用詞來看,“瀉”字便是極佳的一例。與“流水”的比喻十分協調。用“流”字有重復之病,用“淌”又會引起有聲的感覺,而月光是無聲的,意境是極寧靜的,所以,用“流”與“淌”都顯得意味不足,無法生動傳神地將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現在讀者面前。流水,令人想見月光的清澈;牛乳,令人想到月光的皎潔潤澤;輕紗,又使人覺著月光的素淡柔和。短短幾句如此傳神,不通過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就無從體察。

2.2 品味語言的情意感受;領會文中豐富的情感,捕捉文中細膩的情趣,產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鳴。這是閱讀活動所追求的一種較高的境界,通過吟詠咀嚼的功夫,才能有所收獲。如《荷花淀》中“夫妻話別”的一段文字,語言簡潔,平實無華,但其中蘊含的情意非常感人?!疤ь^笑著問”“站”“端”“望著”“看出”等動詞,就是很好的例子?!敖裉煸趺椿貋淼眠@么晚?”若改為“你今天為什么這么晚才回來,恩?”一溫柔關切、一兇悍潑辣的對比便躍然紙上,學生自然會認可前者為最佳問話方式,更切合水生嫂的細膩的似水柔情?!霸趺戳?你?”這一主謂倒裝句,若改為“你怎么回事?”或“你干什么?”等,也體現不出水生嫂的關切之神來,韻味皆失。這種復雜的情意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地品味。

2.3 品味語境;語言離開了語言環境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僅是文字符號而已。如《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寫孩子的目光,當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體味出:“狡猾”一詞不僅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反而使這個本屬貶義的形容詞平添了機警、聰慧和乖巧的詞義。

3.培養思維品質深化學生語感能力

良好的語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無窮的人。教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皺M”看怎么成“嶺”,“側”看怎么成“峰”?“遠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這些詩句雖然很直觀,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山嶺表象中,卻找不到確切的支持。如何訓練學生通過變通、創新、聯系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學生體會到:橫 、側、遠、近、高、低這廬山的六種形態的壯美。這樣促進和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感覺、認知和把握,深化了學生的語感能力。至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達到了言猶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從《題西林壁》詩的教學實踐來看,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深化語感能力層次的必由之路,從具體課文的語言本質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將自己精湛的思維品質在語感能力中加以表現和運用,這樣就會逐漸感受語言在各種環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終自如地甚至創造性地駕馭形形色色的各種語言,使語感能力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當然,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揣摩句式變換,讀寫結合……??傊?教師應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培養其語感,加強語感的培養,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語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們在“語感培養”的領域里潛心思考,不斷探求,從聽、說、讀、寫、記等各個方面加深學生對語感的感悟和體驗,就一定會為語文教學開辟出新天地。

收稿日期:2009-12-02

猜你喜歡
品味語感文章
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
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
“讀”辟蹊徑 助培語感——指向語感培養的朗讀教學策略
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文章熠熠生輝
品味桂峰
放屁文章
小處著眼,寫大文章
品味四季
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
做好深化國企改革大文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