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教學中促進有效探究的策略

2009-06-20 03:11李文靜
現代教學研究 2009年3期
關鍵詞:探究教師學生

李文靜

(下轉第135頁)

在新課標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改革

達縣龍會鄉中心學校 羅明朝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抓好入門教育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 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培養師生情感

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聯,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如:初中學“測量”后問:你怎樣測一張紙的厚度?學“大氣壓”后,問:為什么鋼筆能吸入墨水?學習“物態變化”后,問:自然現象中的“霧”,“露”是怎樣形成的?學習“電學”后,提出為什么“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書寫臺燈為什么能調光等。

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穩定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四、加強實驗教學

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興趣。如“長度的測量”教學中,讓四位同學用同一米尺分別上臺測量教師講桌的長度,學生各自測量的結果暫時不頌,當四位同學都測量完以后,讓他們四人同時上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由于四人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會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的展開,有良好的啟迪。此外,也可以讓幾位學生同時準備一個演示實驗,選一位好的在教學時演示,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五、堅持強化訓練

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米/秒”、“千克/米”、“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學生習慣于單位的單一性,開始學習P=pgh和功率的單位焦耳/秒這些知識時,對概念的多因性很難適應。又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跟上,并側重對差生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從而減輕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在強化訓練中,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按每一條的預習提綱先預習新課內容,上課首先檢查預習情況,課后應要求學生把上過的課文復習一遍,對課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徹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業,做作業時應該注意力集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所以教師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去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從一開始,就查漏補缺,對差生緊盯狠抓不放,不讓一個人掉隊。

六、引導閱讀理解

時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從而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壓力的定義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這里“垂直”一詞就是關鍵詞。又如在講光的折射時,讓一束光通過玻璃槽蓋子上的狹縫,斜射到水面上,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詞。

在指導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把關鍵性的詞自己找出來,把學生的閱讀感覺從模糊的總體轉變到精確的定位上來。在這些關鍵處放慢閱讀速度,從字面意義理解物理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盡可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去閱讀,這對培養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對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學前,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知識的積累,如在學習慣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觀察思考題:①觀察用臉盆潑水的動作過程和發生的現象;②坐公共汽車,突然開車和突然剎車時各有什么感覺等等。這樣學生在閱讀慣性概念時就覺得容易接受,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發展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聯想,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學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誘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揮其創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聯電路實驗后,利用串聯電路中只要有一處斷開,整個電路中沒有電流這一特點以及電鍵與用電器一般只有串聯這些學生已有知識,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電路有一個電源,一個電鍵k兩個燈泡L1,L2,這兩個燈泡串聯,當電鍵K斷開時,L1,L2均發光,但K閉合后,L1不發光,L2發光。

這種情況可不可能存在,畫出可能的電路圖。由于已有知識的干擾,就將學生置于“矛盾”之中。學生只有敢于想象,沖出“電鍵只能與用電器串聯”的定勢,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八、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

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教師可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工廠、建筑工地、碼頭等地去觀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學物理知識。如學習“浮力”后,可去碼頭看看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車,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桿,哪部分是輪軸,哪部分是滑輪組,然后進一步觀察這些部分是如何協調運用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我作為物理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在這幾年教學改革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近年來,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究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嘗試設計多種多樣的探究活動。但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無從下手,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學生一進實驗室,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不會傾聽和觀察,課堂上鬧哄哄;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只是動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卻說不上來。以上現象反映科學探究缺失有效性,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策略體系,用以指導學

生進行有效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二、促進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精選內容,激發探究

1.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材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探究主題,預測探究活動中學生將要用到什么活動材料和工具,并組織學生也參與到有材料的準備中來。建議采用自助餐式的材料——有各種材料,統一放在一個地方,學生在假設、制定計劃時,應看不到這些材料,之后根據自己的計劃去自由選擇。這樣各組的材料就會不一樣。 例如根據“呼呼輪”玩具設計了一個探究案例,重點研究“呼呼輪轉動的好壞和什么因素有關”,我動員學生準備了各種各樣不同材料,如各式各樣的輪,有鐵的、塑料的、紙的、木頭的、竹子的;各式各樣的繩,有學生老奶奶納鞋底的棉繩,有的在超市買了尼龍繩、釣魚用的魚線,毛線、電線等等。

2.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小學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澆花噴水器的原理;家庭線路的設計;天氣、氣溫、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食物霉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

(二)動手操作,體驗探究

學生的探究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臺,強化過程意識;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動手探究是探究型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如果只讓學生猜想,學生的認識最終只是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學生們圍繞探究問題提出了各種假設后,最想做的是動手去驗證自己的假設。這時,教師應該抓住學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分工,引導學生思考操作中應注意的地方等,及時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選擇材料、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探究方法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探究實踐。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意:

1.充分的探究活動時間。有的教師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學內容,組織探究活動時往往草草開始匆匆結束,這樣的探究活動很難收到效果。強調探索過程,就意味著學生要面臨的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2.探究角度的多樣性。 科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探究。在設計實驗時允許學生按照自已的思維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體的熱脹冷縮》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各種不同的液體進行探究,在學生研究得出一種液體熱脹冷縮之后,通過探究后的交流環節,他可以舉一反三地理解同學所獲得結果,并內化、建構成自己的知識?!段浵仭芬徽n中教師允許學生從多個角度度去進行觀察,學生會有很多研究的內容,有的研究螞蟻喜歡的食物,有的會研究螞蟻的爬行速度。有的會研究螞蟻的生活環境等。通過研究記錄、交流,學生可以比較全面地去認識某一事物。

3.關注學生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一般有3種:個人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個人獨立探究比較適合所探究的問題較為容易的,即憑學生個體的能力基本可以解決的;小組合作探究則是所探究的問題有一定難度,需小組相互啟發、共同討論才能解決的;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問題難度較大,依靠小組同伴間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決,需要直接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的。探究方式的選用直接決定學生參與率及參與的質量,我們要根據所探究的問題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實際,選擇相應的探究方式,從而確保學生能真正經歷探究過程。

動手探究環節時學生經歷體驗的核心環節,教師沒有權利在學生探究之前和探究過程中左右學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結果,而應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動手做,鼓勵學生把觀察到的都記錄下來??茖W方法的獲得、科學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是需要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去體驗、感悟、內化才能獲得的。

(三)思考交流,深化探究

新課程中小學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顒又幸嵝褜W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并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交流能將自己探究的結果以口頭、書面表達或派代表陳述等多種形式告訴別人。因此操作后的討論交流在探究性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交流分兩個層面:一是學生完成動手探究后,教師應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進行自我表達或組內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理清思路,便于他們更清晰的把探究結果表述出來,讓每個想發言的同學都有表述交流的機會。二是全班將探究活動中的事實現象整理之后,讓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進行交流展示。在這兩個層面上,教師都應盡量鼓勵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把自己的觀點提出來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分享。

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學生小組合作電磁鐵實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電磁鐵是由什么構成的?怎樣制作電磁鐵?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么有關?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若有極性與什么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么區別?然后,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探究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或分類、或比較、或歸納、或概括等,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分析、綜合和演繹等,對提出的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從而獲得有關等科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科學探究。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四)積極評價,反思探究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偏謬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復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在進行電路的連接時,經常會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要急于幫助學生查找線路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燈泡不亮,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出很多種原因,諸如: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小燈泡的燈絲斷了;兩節電池接反了;開關連接不對或開關接線處松動;連接燈泡的兩根導線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線路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地反思過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實干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煉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只有正確的理解探究性教學,屏棄程序上、形式上的刻意追求,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歡
探究教師學生
設問引導探究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趕不走的學生
一類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秋天在哪里
學生寫話
美育教師
聰明的學生等
相似圖形中的探究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