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考試道德建設 積極推進“以德治考”

2009-08-22 07:35廣崇武
湖北招生考試·理論 2009年4期

廣崇武

[摘要] 應對考試作弊,必須加強考試紀律、考試道德建設,實施“以德治考”與“依法治考”相結合,達到辯證統一,使考試逐步實現弊絕濁清。

[關鍵詞] 考試道德;以德治考;依法治考

[中圖分類號] G40-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004X(2009)08-029-04

自從老子推出《道德經》以后,“道德”一詞,幾經歷史]變,已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意識形態。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的范疇更為擴展了,除傳統的倫理道德、“商業道德”、“醫療道德”、“教育道德”等等之外,已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毫無疑問,自學考試也應具有一種“自學考試道德”。

所謂“自學考試道德”,就是說自學考試生應遵守一定的規則和規范,諸如準時進場、認真答卷、按時交卷等等。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某些考生進場之后,卻尋思舞弊,或傳紙條,或打“電話”,或偷翻書本,全然將“考試道德”置之腦后。

眾所周知,考試之“考”,就是“硬碰硬”,懂則答之,不懂則空卷,亮出自學真像。爾后,總結經驗教訓,再迎頭趕上, 不負“考”字之名。如果“舞”而“弊”之,就成了考場上的“拎包者”。即使僥幸得了60分,也殊無意義,因為成績是“偷”來的。

黨和國家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之后,又突出強調公民的道德建設,要求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同理,自考也應肩負起“依法治考”和“以德治考”,且應“法”“德”結合,從根本上解決考試舞弊問題,保證“考試平安”,為我國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一、“法治”需要相應的道德支持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包含二重意義,已成為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制定得良好”。法治的這兩個構成要件均離不開道德的支持。法治的前提是“良法”的制定,而所謂的良法,就是符合公平、正義、良知這些人類基本道德要求的法律;而“從法”這一法治條件更是社會個體出于對法律這種道德性的信仰和認同?!皬姆ā辈煌凇笆胤ā? “從法”的主體對于法是主動的,而“守法”的主體對于法則是被動的。

法律規則運行的有效與否、效益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法律蘊含的倫理觀念價值追求與生活在該法律秩序下的主流倫理觀念、道德意識吻合的程度。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沒有人的因素”。因而,“德性與法律還有另一非常關鍵的聯系,因為只有那些具有正義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梢哉f,健全的良知是真正的法治能夠順利地良性運作的社會心理基礎,法治的實現以社會成員具備成熟的倫理與道德良知為前提,并在面對法律而采取行動時,以這種良知為內在的行為動機。在一個道德良知泯滅或者普遍缺乏道德良知的社會,真正的法治絕無立足之地??v觀歷史,在法律產生以前,人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靠道德來維系,即使在現代法制健全的社會里,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仍然由道德來約束。這是因為法律和道德作為調節社會人們相互關系以及行為的規范,各有其獨特的功能。法律是外在的“他律”,“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法律“懲惡揚善”,道德“揚善抑惡”。法律關注人們的外部行為的合法性,卻無法調整人們的內心世界,比如對于不講社會公德、不講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行為,法律就無能為力。即使在有法律存在的情況下,“由于法律具有普遍性,而特殊案件卻總是在發生,而在特殊案件的情形中,并不清楚法律應該怎樣運用以及正義的要求是什么。因此,就一定會出現在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得不‘依據正確的理性來行事”,也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來裁判。

古人云:“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钡?“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這表明,我們的祖先是充分肯定道德的功能和價值的。因此,注重考試道德,按道德規范行事,就個人而言,一個考試道德高尚的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崇敬,正所謂德高才能望重;就整個社會而言,考試道德水準高就能影響社會,使社會風氣好轉,這樣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和諧,考試就能健康發展??荚嚨赖伦鳛檎{整社會關系和考試利益的規范,作為深入人心后的自覺行為,其價值高于道德本身,道德之得遠大于德。正因為考試道德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所以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應該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睂荚嚩?就是應始終把“依法治考”和“以德治考”緊密結合起來,把治標和治本緊密結合起來,使考風考紀逐漸好轉,達到弊絕濁清的目的。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和影響呼喚考試道德建設,遏制考試舞弊行為

通覽古今中外考試史,不難發現,有考試便有作弊現象的發生。近年來,自考、高考等各類考試中的作弊現象呈現出規?;?、集團化和科技化的特點,其作弊手段和方式花樣翻新,特別是替考、夾帶、傳答等案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其個中原因一是“學歷熱”、“文憑熱”的價值取向偏差;二是社會助學力量薄弱,考生學習基礎差,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從而滋生作弊的念頭;三是考試內容和方式的局限性,如側重考機械記憶的多,實際操作的少,考生極易小抄;四是監考人員的瀆職行為,造成作弊者有機可趁。從其考試者作弊的心理分析:一是社會外部誘因的影響。表現在社會化生產過程中衍生的不良風氣、社會現存的學生評價體系的錯位,學?,F存考試考核方法的諸多缺陷和家庭教育的誤區;二是個體的內部動因的影響。如個體化過程中的認知障礙、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低下以及心理轉型期的心理問題(投機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逆反心理、考試焦慮等等)。其深層原因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與西方市場經濟百年發展、完善的過程相比,我國的社會轉型以歷史濃縮的形式,把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幾乎同時呈現出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我國的經濟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格局。經濟形式的多元存在帶來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些觀念給人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機。同時,市場經濟是個人利益的求利經濟,是凸現金錢地位的貨幣經濟,是優勝劣汰的分化經濟,其利益主體多元化特征必然導致人們思想的多樣性、復雜化。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生產力尚不夠發達、法制尚不夠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情況下,考試德育工作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具體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自主經營的原則激發了人們意識主體的生成,同時誘發了個人主義傾向。二是市場經濟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利益群體的多樣化導致思想價值取向的多元性。三是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同時誘發了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傾向。四是市場經濟的完善發展與全球化趨勢同步進行,促進了國人開放進取意識的生成,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中,價值觀念的多樣化迫使自考生面臨著多元選擇之困惑。

我們知道,道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但由于體制轉變過程中公平、公正、誠實等價值觀念錯位,致使社會倫理秩序遭到破壞,社會信用發生危機。這種種現象和問題的產生,都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危害??杀氖?對于信用危機的出現,人們往往反應不一。有人從“經濟人”的假設出發,認為利益是經濟行為的永恒前提,而道德是超功利的,因而“經濟活動是道德養成的障礙,經濟行為與道德行為之間具有二律背反”。我們認為,經濟行為和道德之間沒有內在的矛盾,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否認,利己之心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但商品交換必須具有倫理約束,“如果沒有誠信、重義等道德原則,商業社會的本身終會解體……商業界隨著這些道德克制的存亡而存亡”。同理,不講考試誠信,人人作弊,考試成績沒有真實性,那么,就會帶來考試道德淪喪,就會影響社會公正。另外有人抱怨,由于我們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才導致信用危機的出現。誠然,《國家考試法》未頒布實施,這固然是一個缺陷。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我國近些年來立法的數量是極其龐大的,而且基本上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制度再完善,對各種侵權行為的懲罰措施再苛刻,唯利是圖的人都會無視法律而鋌而走險,更何況現行的監督機構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一味強調法律及制度的功能,有可能導致制度“過度供給”問題。因此,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在他的《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一書中指出,道德力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第三種力量,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所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考試關乎我國人才培養和道德的養成,以更好地服務于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更是離不開道德在其中的影響力。

三、考試的長治久安,需要“法治”和“德治”并駕齊驅,予以維護

考試是鑒別和衡量人才素質的工具和方式,是測度和甄別人的德、學、才、識、體個別差異的一種社會活動。當今考試以其更廣的外延、更深的內涵、更多的類型和方式,已介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荚嚨膫惱韱栴}:一是考試本身的價值和倫理問題;二是考試的參與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問題。從這兩個層面看,考試倫理的基本價值要求是公平和誠信。公平主要是針對制度化過程的價值要求而言、針對考試參與者的人格化過程而言的;而誠信則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偟膩碚f,我國的考試不但考紀好,而且考風正,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神圣的綠洲”和“凈土”。但從每年揭露出的舞弊案件來看,卻也是觸目驚心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在經濟領域發生信用危機的同時,在考試領域,由于少數官員的為政不德,官員的信用也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其中最突出的是貪污受賄等腐敗問題,近些年查處的干部違法、違紀、腐化墮落的案件,其涉案人員人數之多、案情之惡劣,都是建國以來所罕見的。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是這些官員不具備或者沒有保持良好的道德品性,由于官員是政府運行的實際操作者,其道德素養和人格價值魅力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有著深刻而直接的影響。因此,官員信用的喪失無疑危及著政府的信用。由于法律功能的局限,因而它不能培育和維系官員良好的品性?!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律懲治腐敗只能收到一時的威懾作用,它本身既不會凈化腐敗者的靈魂,也不能凈化社會風氣,我國近些年不斷加大考試反腐力度,但腐敗仍日益嚴重便是明證。而在官員工作作風問題上,由于他們沒有直接觸犯法律,同時他們也“十分小心”地不去觸犯法律,因而法律有時便顯得無能為力。因此,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只能加強對官員的道德教育和對考生的道德教育,喚起他們內心的良知、正義感、榮譽感和羞恥心,以增強他們抵制外部誘惑的免疫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防腐拒變,做合格的人民公仆和考生,從而恢復信用,獲得人民的擁護而使考試得以長治久安。

當然,考試是一個愛恨并存爭論不休的話題。由于教育觀念不同,加上考試的內涵和外延的差異,參考動機和目的多樣化趨勢,再加上參考人員的復雜和多元,考試類型的不斷增加和]化等,因此,人們對考試本質的認識各不相同,對考試的態度與認識也因之各異。當前,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考試中的不誠信現象呈愈]愈烈之勢,考試作弊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因而導致人們對考試的效度和信度產生質疑。造成教育考試系統中不誠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價值取向、評價機制,則是考試中作弊猖獗的主導因素。當然,加大懲罰力度,只是一種手段。重要的是,我們應汲取科舉考試存廢的歷史教訓,不斷對考試的內容、方式等進行改革,特別是要加強對社會和考生的考試道德教育,把依法治考和以德治考緊密結合起來,使考試永葆青春活力。

不否認,道德的確非常重要,但它同樣不是萬能的。江澤民同志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事實表明,現代社會之所以普遍主張確立法律秩序,就在于具有至上權威的“國家法”能為多元復雜的利益關系提供有效的調適和規制,其評價標準也有統一性和客觀性,過度強調道德會給我們的法律建設造成消極影響,甚至會陷入人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是我們首先必須高度警惕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法律建設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我國的法律體系遠未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的法律建設任重而道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評價上的困惑和沖突,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法律來指引,首先必須通過立法來培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的過度法律形式外殼下的人治,這也是我們必須予以高度警惕的。

事物及其發展都有一定的度和界限。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治考試已無立足之地,而純粹法治也會導致社會行為的僵化和失去活力,法律和道德為社會控制的兩種手段必須綜合運用,必須建立以法律秩序為主導,以倫理道德秩序為基礎,形成法律秩序和倫理道德秩序相互結合的規則秩序。這一規則秩序的形成和確立,有賴于立法的順應民意,執法和司法的公正無私;也有賴于以道德教化的方式逐步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基本道德修養;更有賴于“治者”即黨和政府管理者的依法行政和道德率先垂范。

在“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的前提下,考試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創新。具體表現在應盡快樹立 7種德育意識,實現7個方面的轉變:

(1)在體制上,應樹立起整體性意識,實現從傳統應試教育中“智育第一”向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德育教育整體協調發展轉變;

(2)在德育思維上,應樹立起德育現代意識,實現從傳統思維方式向現代思維方式轉變;

(3)在德育內容上,應樹立起德育創新意識,實現從單純理論與教育向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轉變,使德育內容更加科學化,更加貼近考生思想、生活實際;

(4)在德育方法上,應樹立德育主體性意識,實現從單向灌輸式向雙向引導與交流的方式轉變;

(5)在德育時空上,應樹立起德育寓意性意識,實現從德育由單一學校教育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轉變;

(6)在德育評價上,應樹立起德育實效性意識,實現從傳統單一抽象的德育評定方法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側重受教育者的行為表現評定方法轉變;

(7)在德育課程方面,應增加考試道德教育的內容,并將其列為道德教育的專篇或專章,對小學、中學、大學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及考生進行教育,盡快出版《考試道德》教材,專門進行課程講授,并及時向社會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蘭剛.關于21世紀德育前瞻性思考[J].江蘇高教,1999,(1).

[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 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