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摭談

2009-09-01 09:03磨玉榮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09年6期
關鍵詞:語文教師新課標課堂教學

【摘 要】為適應新的課程標準,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自覺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接軌,讓學生在導入、美讀、巧問、遷移、音樂渲染等環節中,體味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教師 課堂教學

最近,學校一連來了十幾個應聘語文教師的大學生,每次聽完他們的課,大家都有一個普遍的感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學生參與太少,讓聽課的人,包括學生和像筆者一樣的在座教師,倍覺索然。

細細想來,我們這些執教一二十年的老教師中,不也有很多這樣的教學效果嗎?這顯然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相悖。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利用三尺講臺這一平臺,來彰顯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精神真正落到實處?我認為以下幾方面不容忽視。

一、重視導入,創設探究情境

魏書生老師曾經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實踐證明,教師導入入情入境,帶來的將是學生的心動情發。良好的導入讓學生心馳神往,利于開啟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如《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的教學,可設置這樣的導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孕育出魅力四射的燦爛文明。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令多少人吟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間的宣紙畫,讓多少人心動情迷?那一首首字正腔圓的曲詞,又使多少人魂牽夢縈?是一根什么樣的魔杖,引領著人們癡迷如此?”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導語讓學生趣味頓生,就會饒有興致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重視美讀,體現自主意識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葉圣陶先生把朗誦稱為“美讀”,“……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感通了”。

語文課堂就應該書聲朗朗,這也是在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語文實踐機會。因此,對那些文質優美、膾炙人口的佳作,就應該利用課堂讓學生品讀。教師一方面要示范朗讀,利用下載的文質、畫面俱佳的名家朗讀視頻,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美讀中,真正領悟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巧設提問,讓學生于探究中感受語文魅力

學生的探究意識是語文學習的原動力。借助問題,利于學生對所學文章的探究,從而發現語文的魅力。

但問題設置的合理與否,卻往往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設置的問題太容易,學生無須思考就能脫口而出,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但缺乏知識含量;設置的問題太難,或與授課的內容跨度太大,學生即便積極投入,也找尋不到探究的路徑,這也達不到設問的功效。

理想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借助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分析、歸納的方法,才能解決并能夠解決的問題。這也即人們常說的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夠也能夠摘到的那個果子。優秀教師的問題,能問出知識內涵,問出探究能力。問題應有坡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有廣度,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有深度,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這就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基礎上,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各項能力。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能及時作出評價和引導,以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及探究意識。評價的語言力求客觀、公正、得體,既要有很強的引導性,又要體現知識的準確性。

我們在聽課時,發現有些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么不置可否,要么一概冠以“很好”“不錯”。其實,在整個教學中,這個環節是很能顯示教師功底的,它既可檢驗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又可反映教師的應變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注重遷移,教給學生探究之路

有人曾把語文知識比成一課大樹,那么,這棵大樹上所有的枝葉都應該是緊密相連的。任何新知識,都應該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的。作為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縱橫聯系,以舊帶新。如《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這兩篇游記散文,就可以聯系起來,進行比較教學。

同一單元的課文,可以比較,不同單元的甚至不同年級的內容也可以聯系比較,文言文的實詞、虛詞教學,如果遷移得好,旁征博引,不僅能加深所學的新知識,也能很好地鞏固復習舊知識,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會用此法探索文言文學習之路。

五、真情投入,感染學生

我曾聽過我校一位頗有聲望的老教師的一節作文指導課。課堂上,她那抑揚頓挫、絲絲入扣、生動形象、文質兼美的授課語言深深折服了我,尤其是她講課時那種忘我的、投入的狀態,更令我肅然。她用聲情并茂的品讀,字字珠璣、文采斐然的語言,將一節很枯燥的理論指導課,上得群情振奮,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爭相展示自己的作品。

投入地教學,大概就是她深得學生喜愛,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也遠遠高于其他同層次班級的原因吧?由于教師的真情投入,他的課就會避免陷入沉悶的困境,也不會味同嚼蠟。

六、借助音樂渲染激發情感共鳴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的各種情感都有著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過其表現形態所展示給人的也是一種力的模式,當這兩種力的模式達到同形同構時,外物便會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體驗?!币簿褪钦f人們對意境的感知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音樂渲染,往往能激起人的情感共鳴。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一篇謳歌親情的美文。當教師引領學生體味到母親之于史鐵生、天下父母之于孩子的一片深情時,一曲閻維文的《母親》,怎不令人潸然淚下,油然而生對母親的敬意呢?

教育心理學家曾指出:“在愉悅的情境中動手實踐,可以訓練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更有效的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碑攲W生進入情境后,一篇篇讓人蕩氣回腸的歌詠母愛的佳作就誕生了。

七、厚積薄發、妙趣橫生

新課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對教師的要求降低了,相反,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更高了?!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語文教師自己要有過硬的語言基本功和濃厚的求知欲,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引發學生興趣,改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并使課堂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等均可引入課堂,并達到調動自如、游刃有余,讓學生感到語文課堂新奇多趣。

總之,教師應充分利用三尺講臺,盡現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無愧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

★作者簡介:磨玉榮,新疆農十師北屯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語文教師新課標課堂教學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新常態下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師培訓模式的分析
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與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語文教師
對一道新課標高考題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