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小專題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2009-09-02 06:43徐林建
科教新報·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思考實踐

徐林建

摘 要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小專題活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的各種有關地理學科的學習活動,本文介紹的小專題活動包括課前地理知識介紹、地理野外考察和撰寫地理小論文。開展小專題活動符合地理學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同時也是地理教學改革的一種體現形式,它與地理課堂緊密結合,是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地理小專題活動有較強趣味性、學生參與面廣、地理特色體現明顯,因此深受師生歡迎。小專題活動在對學生進行鄉情教育,形成科學人生觀以及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豐富地理表象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專題活動 實踐 思考

現代地理教學觀中核心理念之一:提倡開放型教學,反對封閉型教學??v觀實際教學現狀,不少一線教師對教材中形式多樣的活動要求熟視無睹,安全問題、條件受限、時間不足等原因讓地理活動徒有虛名,流于形式。眾所周知,開展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還可以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筆者設想,盡管開展地理活動有很多難處,但此事并非不可為。經常開展做不到,那就偶爾開展;大規模組織辦不到,那就小范圍組織;走出課堂不現實,那就在課內組織;平時時間緊,那就節假日組織。經過一年時間陸續探索和嘗試,筆者發現有計劃地開展地理小專題活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以及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轉變觀念,立足現狀,樹立活動意識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是高中地理新課標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地理教師有責任去引導學生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能力。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師處于絕對控制的地位,即使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慣性依然很強,慣性不僅來自學校和社會對教育評價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教師意識上的慣性。如何能夠在現有基礎上,更多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師應有大教育的意識,片面追求學業成績的教師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師。教師除了重視學生的成績以外,還應該著眼學生的未來,著眼于學生的將來發展真正所需的能力,還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認識地理教育。通過眼下較為傳統的地理課堂能為國家培養合格接班人嗎?這樣的反思應根植于每一位老師頭腦當中。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臺后,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許多人會以“平穩過渡”作為地理課堂絲毫不作改變的理由,這與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地理教師應該要基于眼前的實際做一些調整,微調勝過不作為。上學年,學校進行分類編班后,一個二類兼三類文科班“誕生”了,通過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地理的真正需求,通過對意見粗略統計,約三分之二的學生提到應在地理課上增加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提出建議,要繼續做好課前五分鐘地理知識介紹的活動(原來班級曾經組織過)。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及時向學生做了反饋,對學生提出的觀點予以高度的肯定,班級的《地理學習公約》應運而生,《地理學習公約》明確了一學期地理科學習的任務,地理學習的規范要求和方法等。同時明確提出開展三項活動,這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尤其是學生所提意見被采納后,情緒十分高漲,前期準備工作為小專題活動開展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意見的尊重,這就是最大的以人為本的體現。

開展活動的想法不謀而合,2008學年第一學期共策劃了三項小專題活動。

二、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實施活動過程

(一)地理講壇——讓學生“講”出來

地理講壇,即每節課前五分鐘,由學生提前一周時間準備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內容,并利用課前五分鐘向其他同學介紹。此項活動原來曾經開展過,通過師生共同努力進行了重新“包裝”,向央視的百家講壇看齊,品味得到了提升。由于原來的課前五分鐘組織尚有較多的不足,如課前五分鐘的主題與所要上的地理課內容偏離太遠,甚至與地理學科毫無聯系。為此,與學生協調對此做了調整,一是要求內容與上課內容盡可能的聯系。比如在復習中國地理時,學生做了《美麗富饒的廣東省》、《秦嶺》、《天府之國》、《浙江地理知識》等主題;復習世界地理時,又出現了《馬爾代夫》、《塞班島》、《埋葬記憶里的土耳其》等;開設選修IB旅游地理模塊的時,又有了《我曾去過的風景名勝》、《世界十大景區》、《玉環風俗》等。每次活動前,學生會事先做好PPT,事先拷貝到老師的電腦或通過E-mail發到老師的郵箱,課代表負責課前為每位同學準備一張打分表,課后進行統計,每節課公布上次講壇的大眾評分結果。每次講壇結束后,老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簡要的小結,重點是表揚學生的閃光點,同時指出少許的不足。通過一個學期的活動,共收集了學生35個地理講壇PPT。去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此時的教學進度剛好是復習世界地理,主講學生征求老師的意見:是否可以改變他原來的話題來專門介紹汶川地震,他的這個要求不僅得到滿足,而且還被特別表揚。該同學用了自己短短的五分鐘時間第一時間向同學介紹了汶川的地震情況,他喚醒了大家的公民意識。之后,這個班級成了全校行動最迅速的捐款班級,并于第一時間交到了縣民政局。這是地理講壇的“額外收獲”,也是對學生最好的一種德育。不少同學一開始上臺表現的比較緊張,但經過幾次的磨練,膽量越來越大,講話時非常從容,從會緊張到不緊張這就是非常實在的能力提升。

(二)野外考察——讓學生“做”起來

巒巖山離學校只有不到四公里的車程,又名棋盤山,海拔140米,是一處完整的地層剖面。 巒巖山得名于“山愈秀而巖益奇,巖益奇而巒愈趣”。這么一處不可多得的旅游地,許多學生并不知曉。到巒巖山做一次野外考察的設想,得到學生的普遍贊同。為了使這一項活動有別于學校的春游活動,老師事先進行了踩點,選擇了考察路線,確定了考察主題,利用上課時間,選用視頻資料進行介紹,讓學生加深對該景點的了解。確定的考察內容包括:①土壤剖面制作;②學會識別火山凝灰巖;③何謂植物入侵;④野外如何根據植物長勢判定盛行風向;⑤從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看經濟發展;⑥佛教文化初探。利用周六一個下午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由于天氣炎熱,為防止中暑,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瓶的飲用水,一頂太陽帽,一些常備藥品,以及制作土壤剖面的工具?;顒又袑W生們汗流浹背,饒有興致的向老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很多問題并沒有找到答案,但能夠產生問題就是一種成功。如巒巖山的巖石是怎么形成的?巒巖山開發為旅游地的優勢條件和限制因素有哪一些?當學生用相機拍那些形態奇特的巖石時,老師及時指導學生在巖石的邊上放一些諸如鑰匙、筆、數碼相機皮套等參照物;當學生學著做土壤剖面時,現場可以教會學生在層與層之間插上小木條……預設無法全部預知所要發生的一切,野外考察活動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活動的全部細節。組織考察活動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當“不速之客”出現時,老師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于活動前的準備,恰恰有時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這樣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地理論文——讓學生“寫”下來

一年一度的“地球小博士”的活動是中國地理學會針對小學生、中學生舉辦地理知識普及活動,2008年的小博士活動征文是有關于“節能減排”為主題的小論文評比。同樣,前期做了發動,明確活動意義和組織程序。結合學分認定的要求(此時已經完成了環境保護選修模塊的學習),除了進行模塊的知識測試之外,外加一項小論文寫作。學生對撰寫小論文,普遍感覺難度很大。為此,老師多次向學生介紹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如切入口要小,主題要鮮明,其中要滲透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有參照別人的論點,最后再用相對術語方法來表述。第一次上交的小論文質量不高,為了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幫助,老師不止一次的修改學生的“小論文”,看到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和修改意見,大部分學生進行了二次修改。修改后的論文在老師要求下,每位同學要將自己的小論文輸入到電腦,用郵件形式發送到老師的郵箱里。通過這一次小論文寫作,學生撰寫小論文的技巧得到鍛煉,其次培養了學生上網查閱搜索資料的能力;再則,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成功體驗非常明顯,尤其看到小論文既將被“出版”(編訂成冊)時的那份成就感。他們寫下的不僅僅是“節能減排”,他們也寫下了自己的成長歷程。

雖然筆法稚嫩,但撰寫小論文的心理體驗卻不容忽視。撰寫過程中,學生調動和運用了自己的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時也提出了必要的論據,論證相關的地理問題。并嘗試了運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三、及時總結,認真反思,提升活動內涵

小專題活動一般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小——生命力強

一學期安排三項小專題活動,并沒有對地理教學造成沖擊,這樣的安排密度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一種變化和創新。小專題活動之所以能夠開展,一是因為占用的時間不多,可謂是細水長流,如地理講壇,每節課的五分鐘(有時要少)不影響課堂的整體進度,因為圍繞的話題與上課有關,他成為了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小論文的撰寫沒有在字數上具體要求,自然不會讓學生有像寫作文一樣的壓力,同時它培養了學生科學表述的能力,一方面不占課堂時間,同時也培養部分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減少用電腦聊天打游戲的時間,增加了用電腦學習的時間。

(二)?!乩硇詮?/p>

地理小專題活動無一例外都與地理學科緊密結合。由于地理學科的獨特之處,上通天文,下達地理,包羅萬象,因此可以聯系的要素很多。在地理野外考察時,有一些環節的設計并非現行教材要求的,如簡易的土壤剖面的制作、簡易的巖石硬度測定方法、地理攝影等。但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卻是在課堂所不能及的。小論文的撰寫看似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事實上,對學生的“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三)活——操作性強

以上三項地理小專題活動的共同特點是能夠隨時開展,也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序列,可操作性很強??梢浴凹藿右浦病币脖容^方便,只要是擁有課堂的機會,就可以舉行相類似的活動。許多時候不是根據地理學科要求設定活動,而是從實際條件出發來選定活動。如地理講壇和小論文撰寫,只要老師提出要求,稍作策劃,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另外,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地理環境,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周圍一定會有可供野外考察的地方。

通過嘗試,小專題活動尚存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一)小專題活動與活動之間的整體性不強,缺少統一的規劃。今后應該旨在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體系,分階段有步驟的實施,避免隨機性,活動最好能夠形成穩定的教材,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部分;

(二)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在活動組織中,由于個人的閱歷,地理學科儲備知識量的不同,總會有一些學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導致時間的浪費。統一要求的活動,不能讓每位學生有收獲,個別學生總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三)活動組織與升學之間的潛在“矛盾”。進入高三以后,絕大多數學生對組織地理小專題活動還是比較感興趣,但由于小專題活動對于學業成績的提高不能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在進入高三的高考復習后,不得不放棄原來的一些做法回到課堂教學的老路;

地理小專題活動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實踐性,類型多種多樣。在我國的縣級行政區一般都設有城建部門、旅游局及氣象站等行政部門,這些部門都可以成為我們小專題活動的場所。地理活動的開展,可在校外,可以校內;可以室外,可在室內;可個別自愿參與,可全體學生參加;可集中時間進行,可持續長期活動,種類形式多樣。除了上述活動之外,地理教師還可以組織地理觀察觀測,鄉土地理調查,地理課外閱讀和寫作,以及地理競技活動,地理專題講座、地理墻報、地理網頁設計、地理游戲等。作為中學地理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動地理小專題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學習也能夠變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陳澄等:《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張盛友:《地理課外活動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上海市青浦縣實驗中學。

3、 張偉婧:《讓地理課堂真正“動”起來》,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

猜你喜歡
思考實踐
對于少兒英語教育的幾點思考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