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選擇性報道不應成為對輿論的誤導

2009-09-21 07:15陳瑞華
時代經濟論壇 2009年8期

陳瑞華

摘 要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對輿論引導作用巨大,選擇性報道和對新聞報道和對新聞報道的選擇是不同的,選擇性報道在當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斷章取義的代名詞,為何會出現此現象,本文試以事例加以分析。

關鍵詞選擇性報道;輿論誤導;輿論一致

一、選擇性報道三種主要類型

新聞輿論引導是輿論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輿論的主要手段是新聞報道和評論。評論又要依托大量新聞事實。而媒體負責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對輿論的形成和引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多數受眾而言,大眾傳播媒介是我們獲知外界信息并做出判斷的主要途徑。因此新聞真實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聞的真實性包括具體新聞要素的準確無誤,和總體真實,要注意傳播環境對新聞總體準確的影響,注意把握個別真實和整體的平衡,從而避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頗。而選擇性報道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而言都是硬傷。

選擇性報道首先要和對新聞的選擇區分開。新聞的選擇是在一定的傳播環境中,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新聞事實、新聞作品的衡量和取舍,實質上是對能構成新聞事實的選擇,必要性和必然性是無須質疑的。新聞選擇在新聞的產生和傳播整個過程中都存在。在選擇性新聞的范圍內,受眾從中進行選擇性理解、選擇性傳播,最終達到某種傳播效果,出現某種輿論。對于新聞傳播者來說,新聞選擇是一種意識活動,是以傳播功利為定奪、政策法律為依據、價值取向為首選的,對新聞事實的反復權衡比較、評析、分析的過程和結果。選擇的結果可能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無論在哪種傳播情景中,傳播的信息本身首先應當是真實的、準確的事實,既信息傳播的前提是必須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而選擇性報道則是媒體根據某種原則或需要對新聞事實進行有選擇性的報道。從時間上是在對新聞的選擇之后,主要包括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方面觀點、態度和行為反應的選擇報道和對同一新聞事件人物的部分話語和行為的報道。前者往往受制于政治等新聞外的因素影響。以奧運火炬傳遞報道為例,某些國外媒體只報道藏獨和記者無國界組織的反華反奧運的行為,從輿論引導的角度說,對各方報道當然要有所側重,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從信息傳遞和接收角度看,對相反信息完全不加以報道可能會讓受眾形成錯誤的認知從而導致錯誤判斷,各國的對外報道尤其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的報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對只接受國內媒體和只通過國內媒體接受新聞信息的受眾而言,都是不全面、不確切的。這種相對封閉式的報道形式在過去是屢見不鮮的,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封鎖信息在時間上和范圍上說基本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后,作選擇性報道的媒體公信必將受到質疑。

以上兩種類型的選擇性報道可能和目前媒體各自所處體制還有一定關系。而第三種類型的選擇性報道則更多關涉媒體或記者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了。媒體或記者在采訪之前或采訪之中就已經基本形成某種既定印象或框架,在主觀上帶有某種期待,在采訪中甚至故意將被訪者引入到說出想要聽到的話語或看到的反應,即使這種反應或話語并非被訪者本意;也包括在事后,媒體在標題設置和表達上就帶有可能引起爭議的傾向性。這種媒體主觀涉入色彩過于強烈的選擇性報道往往會在社會上引發較大爭論,對爭論的廣泛關注正如媒體所愿。新聞人物不僅被媒體曲解,更要承受原本屬于媒體一手制造出來的爭議焦點的輿論壓力,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被動一方常常無故成為輿論壓力的最大受害者,最后即使做了澄清,也因為勢單力薄無力抵擋之前媒體引起的強大的影響力而遭受名譽、地位、以及利益等各方面的不可挽回的損害,最終結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個人是沒有能力和媒體對抗的。上述后兩個例子的新聞主角是官員,尚且覺得應對無力,普通百姓何堪?

媒體用選擇性的報道點燃了輿論的導火線并通過不斷加強報道規模加大輿論壓力,形成輿論聲勢,對于被損害者的反駁往往輕描淡寫甚至不作報道。媒體選擇性報道已經演變成了各取所需,斷章取義的代名詞。從單個細節來看,某些話和某件事的確是新聞主角所言所行,但是脫離具體語言環境,沒有上下文,就很有可能出現相反的效果。媒體和媒體的從業人員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工作標準,應該尊重事實,保證新聞的真實、公正、客觀。這個準則決不應因人因時而異。更不應故意并隨意去曲解或冤枉任何人。媒體炒作這樣的一幕幕鬧劇不僅是對廣大受眾知情權和新聞事實本身的踐踏,也在媒體為爭取短時商業效益而利用社會公器導演鬧劇,浪費社會資源。

二、選擇性報道的根源:職業的偏頗和利益驅使

發生這種爭議可以從三個方面找原因:①新聞事件主角的表達不清,引起歧義;②記者領悟不佳,造成誤解;③人家說明白了,記者也聽明白了,但媒體或記者覺得不夠“新聞”,不夠聚焦,媒體記者主觀故意制造。從標題使用字眼,語氣,版面處理,報道形式,報道規模等等紛紛加以“濃墨重彩”。從多數新聞事件中分析,基本可以排除前兩點。為了吸引眼球,擴大銷量和影響力,媒體在有意制造輿論,誤導民眾,誤導輿論。網絡時代,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聯合的誤導輿論的力量更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三方面原因后兩者的責任都在于媒體和記者。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炒作。這類新聞事件本身一般時效性較強,問題也多與受眾生活相關,為各方關注,現實中又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雪災之后對氣象局長的采訪,民間在網上一直有關于雪災問責的帖子,究竟哪些部門應該承擔責任,等等問題,但并沒有得到相應各方回應,在民間以及媒體中也都存有一些疑問。當遇到氣象局局長宣稱雪災預報準確時,這一疑問找到落地土壤。一些爭議較大的焦點新聞往往是社會心理和問題在遇到合適的采訪對象時爆發的表現??梢娒襟w選擇性報道的深層次原因是和社會密不可分的。

而常常揪著娛樂、體育明星,報道費翔要捐胸毛之流的低俗媒體,則是媒體的過于追求眼球經濟,從業者素質不高,對新聞價值的認知和把握很有問題,甚至有的是明星和媒體互相捧場,各取所需所致。

媒體不僅要全面地、準確地報道新聞,更要平衡地報道有爭議的問題,以便讓讀者了解各方面的意見,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大多數人通過新聞媒體獲取信息,公眾往往根據大眾傳媒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采取相應的行動。如果公眾被誤導,就會使其判斷失誤,從而引起思想和行動的混亂,嚴重者還將導致社會不穩定。鑒于此,就需要大眾傳播者正確地、負責任地引導輿論,不僅全面地報道事實,更要準確、平衡地報道有爭議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宋雙峰.《媒體,網絡流言的演播場》,《今傳媒》2006年10月.

[2] 楊驊驍.《一例斷章取義的炒作-“孔子不如章子怡”風波評析》,《新聞記者》2006年9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