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從“學會”走向“會學”

2009-10-12 04:28
幼兒教學研究 2009年8期
關鍵詞:洞洞會學創造性

劉 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要只注重知識的教授,而不考慮幼兒的學,不要占據了主體位置,而忽略主導的角色,不要因為老師的教師身份而忽視幼兒自身的學,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在幼兒學習中怎樣變教幼兒“學會”到教幼兒“會學”,真正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幼兒學會是著眼于當前,著眼于孩子具體的認知結果,如學會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兒失去了主動探索發現的機會,不利于幼兒知識、智力的重新建構。教幼兒會學,則著眼于孩子的未來,即教師引導幼兒去發現、去觀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幼兒學習中怎樣變教幼兒“學會”到教幼兒“會學”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引導幼兒大膽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揮幼兒的主體能動作用

鼓勵幼兒去探索,讓幼兒去動手、動腦、動口,再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最后達到教學的目的。如大班探索活動《有趣的洞洞》,教師課前為幼兒準備了許多操作材料:軟繩、小皮球、小衣服、有大小不一洞洞的泡沫板、皮筋、呼啦圈、報紙等,在活動時,首先讓幼兒大膽探索,找一找那些物品上有洞洞,怎樣使報紙寶寶鉆過大小不一的洞洞,幼兒都能很快發現帶有洞洞的物品,也能將報紙寶寶鉆過大小不一的洞洞,這時,教師引導幼兒尋找那些物品沒有洞洞,怎樣使它們變出洞洞來,除了老師準備的這些材料以外,還有什么能變出洞洞來,就這樣,引導幼兒嘗試用肢體變出大小不一的洞洞來,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是體現在把結果教給幼兒,而是鼓勵幼兒走在前面,大膽探索、發現、提問,發揮幼兒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變單純的灌輸與模仿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

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彌補教師灌輸的不足也能彌補幼兒單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變“學會”為“會學”。如學習區別“寬窄”時,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嘗試材料,如寬窄不同的紙、帶子、木片、樹葉等,把它們分別放在每人的小盤里?;顒娱_始,我讓幼兒試著從盤子里任意找兩樣東西比寬窄,然后回答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說出是看出來的或是用重疊方法比出來的。然后請幼兒比比教室里鋼琴和黑板哪個寬,哪個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這時再讓幼兒動手嘗試測量,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幼兒用帶子測量,有的幼兒使用尺子等測量工具,有的測量方法正確,有的測量方法不正確,有的將鋼琴的寬度與黑板的長度進行比較。幼兒的大膽嘗試,不管是好是壞,教師都加以鼓勵和引導。這不僅擴大了幼兒的知識面,而且還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充分運用討論的方法,培養幼兒自己會學的能力

皮亞杰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逐步發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幼兒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提倡民主、自主、營造良好的討論環境,讓幼兒在討論中修正、討論中辨析,討論中提高。討論時應注意讓每個幼兒陳述不同的操作體驗,通過提出各種合乎情理的用求異的方式解決了問題,擴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討論活動的質量。如大班創編詩歌《搖籃》,活動一開始就營造討論的環境,請幼兒觀察視屏畫面(媽媽和寶寶、星星和月亮),討論還有什么可以當搖籃,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再請幼兒逐個回答,充分理解搖籃的含義。這樣,幼兒便從討論中獲得了不同的內容,經過操作又豐富了知識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思維,培養了幼兒自學的能力。

四、適時遷移,事半功倍

在幼兒認知過程中,新知識與舊知識有些存在著一定的相連關系,教師只要緊緊抓住新舊知識這一連接點,運用遷移規律,適時誘導,可以使幼兒學會舉一反三的方法,越學越聰明,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6”的分合教學為例,活動中,幼兒把“6”的5種分合法都操作出來后,我們引導幼兒根據“6”的不同分合式讓幼兒創造性地說出不同的情節或做出不同的動作,為幼兒創設了嘗試的情境,如,有的幼兒說:“草地上有6只兔子,1只是兔媽媽,5只是小兔子;有的幼兒說:“水里有6條魚,1條是大魚,5條是小魚”;還有的幼兒說:“我們跳皮筋,跳6次,1次跳的高,5次跳的低”等等,就這樣,放手讓幼兒去想象,讓幼兒在舊知識的牽引下,試著說一說、做一做,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嘗試精神,而且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總結在后”;“探索在前、發現在后”;“師生共同參與活動”及“深入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幼兒從“學會”走向“會學”,幫助幼兒從小就掌握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幼兒園的教學從單純重視教學結果逐步轉變到既重視教學結果,更要重視獲取這些成果的途徑,從“學會”走向“會學”,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猜你喜歡
洞洞會學創造性
讓學生“學會”并且“會學”
學會與會學的辯證
新裙子上的小洞洞
探究
那些洞洞們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