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發展趨向的思考

2009-10-29 05:00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5期

胡 勇

[摘要]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新趨向必須在西方2000多年的民主理論發展史中去考察。這種新趨向和現代民主理論具有一定的斷裂性,卻和古典民主理論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關鍵詞]古典民主理論;現代民主理論;當代民主理論

[中圖分類號]D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320(2009)05—0686—06

對于民主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在西方獨特的歷史氛圍中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在這樣漫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人們對民主理論的認知并沒有保持同一的面貌。民主的核心涵義和根本價值沒有發生改變,但對民主的外在表現與實現方式卻出現了迥然不同的認知。從古代、現代,再到當代,民主的理論形態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

當代西方社會脫胎于現代西方社會,和它的母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當代西方的生產技術、社會生活與道德觀念同其現代相比,具有了一定的斷裂性,這種斷裂性自然會影響到人們對民主的理解與認識。為了更準確地認識當代民主理論的這種新趨勢的具體面相,更恰當地評價這種新趨向的特定意義,有必要對西方民主理論的形態進行一番歷史特性的考察。

一、古典時期的西方民主理論

古典民主理論作為人類民主觀念的濫觴,為后世留下了深刻動人的靈感。古典民主理論以古代雅典和古代羅馬為其關照對象,其生存的獨特社會經濟體制——奴隸制和獨特的政治環境——城邦(或城市國家),造就了其特有的對于民主政治的認知與體驗。古典民主理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民主

古代世界中奴隸制的存在可以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以謀取生計為中心的一系列生活瑣事,專心致志地從事文化與政治等高雅活動;城邦生活的簡化可以使政治擺脫現代專業分工的鐵律,蕓蕓大眾都可以參與政治決策。這樣,政治就有條件成為公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為古典思想家將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論斷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簡單的經濟生活和全能的城邦政治導致生活條件的改善取決于政治生活的參與,政治成為生存的基本手段。政治不是公民生活的邊緣性事務,而是公民生活的中心事務,甚至成為作為人的一種本質規定性(第9頁)。這樣就為古典思想家將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論斷提供了一種必要性。生活化的民主觀念在古典政治生活中意味著: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息息相關,民主既是一種政治體制與程序,也是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政治成為橫亙于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之間的事務,公生活與私生活之間可以相互溝通與轉化。這種民主觀念也會導致政治的全能性和滲透性以及私人生活的政治化。

(二)以倫理訴求為目標的民主

古典民主脫胎于公民日常生活,但古典思想家卻將超越物質利益索取的倫理訴求作為民主政治的核心目標,將低俗生活上升為高尚生活。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參與民主政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謀取優良的生活”(第130頁)。優良生活即實踐美德或德性的生活。德性的生活即是將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這兩種德性結合起來加以實踐的生活(第34頁)。因此,在古典思想家看來,民主政治使得公民可以通過政治討論、公職選舉、擔任公職和保衛城邦等一系列活動,獲得豐富的治國知識與哲學智慧,養成高貴的道德品質,從而得到個性的發展與完善。古典民主理論以倫理訴求為目標,自然要求將民主作為一種完善個人品德、獲得自我實現的手段,反對將民主作為維護個人安全或獲取物質利益的工具。

(三)以公共利益為基礎的民主

在古典時代,作為袖珍式共和國的城邦極易受到外部的征服,或發生內部的動亂,從而導致民主政治的顛覆。城邦的自治、民主的維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公民的無私和忘我,特別歸功于公民為了城邦的生存而自愿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權利。這樣就造就了古典民主理論的核心價值觀: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于公共利益。因此,古典民主理論的基礎是公民的責任,而非公民的權利;古典民主理論提倡的是一種道德政治,而非利益政治。

(四)以品德為動力的民主

為了維護政治的公益性,為了鞏固民主政治的生存基礎,古典民主理論要求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與灌輸,將特定價值觀的教育作為基本國策。另外,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古典民主論斷而言,政治生活在人類一切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政治參與高于其它一切個人活動。政治既然是人類的中心活動,就需要公民全心全意地投入,需要公民“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第10頁)。這樣,在古典政治思想家看來,通過教育使公民拋棄自我,融入政治共同體,獲得政治參與的美德——公民美德就成為攸關民主政治存亡與人類幸福的一件要務;由此我們理解到,為什么公民美德與政治教育成為他們關注的中心政治議題。所以,盧梭才會說出這樣一句似乎非常突兀的話:“這本著作(即柏拉圖的《理想國》——本文作者),并不像那些僅憑書名判斷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講政治的書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第110頁)所以,頗有古典共和情懷和遺風的孟德斯鳩才會認為,民主政治需要品德作為“動力”,“共和政體是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的”;通過教育,激發公民的愛國心,“不斷地把公共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第20,34頁)。道德教育常常意味著對某種特定的價值觀、特定的生活方式的強制灌輸,因此,對道德教育的倡導與實施必然使得古典民主理論反對政治中立論和道德多元論。

(五)以直接參與為模式的民主

理想民主論者認為,民主意味著自治,最完善的民主意味著公民最徹底的自治,最徹底的自治則意味著公民親自處理一切政治事物,而不需要他人作為代理或中介。所以,作為古典民主的真誠信仰者,盧梭才會認為,人民一旦選出自己的代表,他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第128頁)。一切民主原教旨主義者之所以推崇古典民主,就是因為它的基本模式是直接民主制。在古典民主理論的視野中,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立法、輪流擔任公職人員、親自決定審判結果,是自己真正的主人。由于社會生活的單一化,政治生活的簡單化,政治事務的崇高性,在古典思想家們看來,自己有能力行使的權利卻要交給他人來代理,這是不可想象的。

(六)以平民主義(或平等主義)為特征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強調政治參與主體的平等性,消除一切可能危害民主生活的特出人士和宗派集團。亞里士多德認為,為了維持平民主義政體,驅逐才德優勝人士的“陶片放逐律”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第155頁)。維護民主的古典思想家們既要提防具有個人野心的陰謀家與煽動者,也要反對背離公共利益的宗派團體。因為這些人可能會顛覆民主政治,或者異化民主政治。因此,就這個意義而言,古典民主理論提倡一種一元主義政治,而非多元主義政治。

古典民主理論出現在經濟生活落后、人口規模較小、社會生活簡單而同質的古代城邦中,特定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狀況決定了其上述的一系列特性。由于這些特性,人們常常將古典民主理論所構建的這種小共同體民主作為_種純粹的、完善的民主,作為一種政治生活的終極理想。盧梭所構造的民主共同

體,馬克思所描繪的巴黎公社就有著這種民主理論的影子。但是,古典民主理論既充滿了魅力,也缺乏生命力,幾乎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現代社會中,民主重新獲得了其統治的合法性,但這種合法性卻來自于對古典民主理論的否定與批判。

二、進入現代的西方民主理論

現代民主生長于市場經濟的母體中,以資本主義生產及生活方式作為載體,以現代民族國家作為活動場地,因而,以現代民主為關照對象的民主理論自然表現出同古典民主理論迥然不同的風格?,F代民主獨特的生長、生存及運作方式決定了現代民主理論獨有的和古典民主理論相異的特性。

(一)作為一種生活衍生品的民主

在以市場經濟為基本社會經濟體制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以經濟活動為中心,政治生活退居到邊緣位置。與社會現實相對應,在現代思想家的思想虛構中,人們原初的生活動機是追求生命、財產與自由,這甚至被堂而皇之地載入到一個國家的憲法前言中。在他們看來,和作為自然之物而存在的市民社會相比,政治只是一種人造之物。同樣,作為政治范疇的民主也自然而然地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成為日常生活的衍生物。甚至,如果“在共同祖國的公民中間分享社會權力”的民主還要盤桓在市民社會中,將會威脅到人們的自由(第33頁)。這樣,在現代民主理論中,民主就從人類生活中的一種中心事務壓縮為一種邊緣事務,從古典時代的生活必需品轉變為現時代的生活衍生品。由于民主的退卻,人們的全部生活也就實現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分離。

(二)以物質利益訴求為目標的民主

作為生活衍生品的民主不再具有崇高的目標。它不再是踐行偉大德行的工具,也不再是獲得自我實現的手段。它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赤裸裸地追求物質利益。在現代社會中,既然政治活動要從屬于經濟目標,自然,民主也要服務于經濟目標,成為人們謀求物質利益的手段。在市場經濟中,民主的神圣光環消失殆盡。民主在古典理論中具有積極進取、外向擴張的色彩,在現代民主理論中被狹隘內斂、消極保守的特色所取代。這樣,民主就喪失了曾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一種曾經高尚的生活也就被貶低為低俗的生活。拉斯韋爾認為,政治意味著“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那么,在現代民主理論中,民主就成為實現“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這樣一種活動的最佳方式。

(三)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民主

現代人的生活狀態決定了他是一個個體的人,一個無根的人,一個個人主義者。他喪失了一切先賦性的外在聯系,他的一切活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政治成為維持個體自給性的重要工具。相應地,在現代民主理論中,民主不再承擔起實現共同體的偉大目標的任務,不再成為實現公共利益的工具;民主成為個體之間的一種博弈工具,目標是實現個體的利益。這種個人利益,自由主義以一個非常動聽的術語來表示,那就是權利。這樣,作為古典民主理論之基礎的公共利益被現代民主理論中的個人利益所取代。

(四)以理性為動力的民主

現代思想家認為,民主的價值體現在它對個人利益的維護。但同時他們也認為,個人利益的追求不但不會危及公共利益,相反還會促進公共利益。而這種效果的形成,正是由于人的理性作用。在他們看來,理性為現代民主的不息存在提供了動力,保證了民主的正確運行,保證了民主的有益性。實際上,我們可以認為,理性為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現代民主提供了合法性?,F代思想家不相信道德說教,一方面道德說教抵擋不了人們的私人動機,另一方面它往往淪為推行蒙昧政治和高壓政治的手段。他們相信理性的算計,相信理性而不是品德才是民主運作的動力。由于他們相信普世的理性,懷疑特殊的道德脫,所以他們堅守政治中立論和道德相對論。他們相信“民主的永動機”理論,認為只要對民主體制加以精心的理性設計并投入運行,它就可以永遠無誤地運作下去,而不需要外在的或附加的道德、宗教和人性因素。

(五)以間接參與為模式的民主

現代思想家認為,公民對于政治生活直接而大規模的參與會危及到私生活領域,導致民主的越界??汕傻氖?,現代思想家信仰理性。他們相信,通過理性的安排與設計,可以采用以間接參與、他人代理為特征的民主模式,而不喪失民主的真諦。但是,假使從古人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發明,一個人的意志需要由他人來代理,他人擁有優先于自己的地位,這種實踐本身就是對民主的否認。這樣,由于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和特定的思想信仰,現代政治思想家宣揚一種民主模式,叫做間接民主或代議民主,和古典民主理論中的直接民主模式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反差。

(六)以多元主義為特征的民主

現代社會的基礎是個體,所謂原子化的個人。這樣,個人主義就成為現代民主理論的基礎理念和方法論前提。個人主義承認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承認各種事物與觀念生存的合理性。觀念認知上的多元主義必然導致體制設計上的多元主義?,F代思想家承認個體的差異,承認不平等的事實,所以接受政治精英的存在?,F代思想家既接受個體實質上的不平等,也認為在理性作用下,沖突本質上有趨向和諧的特性,那么,作為這種不平等的補救措施,個人聯合起來的相互對立的階級、政黨和集團可以作為參與民主政治、維護個人權利的主體,而不會導致社會沖突。這樣,現代民主理論承認精英、階級、黨派合法性的多元主義和古典民主理論反對精英、宗派的平民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代民主理論為了在特定的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條件下實踐民主,對古典民主理論進行了一番改造。這種改造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評價:一方面,它使民主實踐在中斷了一千多年后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使民主一詞重新獲得了積極的認可,而且使民主重新成為人們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另一方面,這種改造同時也意味著民主的“民主性”的削弱,甚至意味著對民主的閹割。它將民主只限定在政治領域,它將民主庸俗化,它接受“不平等”的民主??傊?,它以犧牲民主的理想來使民主獲得生存。這種有缺陷的民主理論需要在新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下進一步地完善,時代的發展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否定之否定的機會。

三、古典特征在當代西方民主理論中的復興

當代西方社會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條件相對于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的變遷。首先,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普遍不再為物質匱乏而擔憂,不再把物質利益的追求作為生活的中心事務;其次,職業結構的變遷壯大了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新的階級主體,舊的階級與等級界限正在消弭,或出現了階級敉平化的趨勢;再次,大眾傳媒的發達可以廣泛地傳播新的價值觀,人們不再因循陳舊的意識形態觀念,思想視野更加開放;再次,教育的普及與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人們對政治事務更感興趣,對政治的認識可以擺脫父輩的成見;復次,自由主義式的個人主義受到批判,人們開始呼吁政治的倫理化和共同體化;最后,公眾的價值觀正在從物質主義轉向后物質主義,從對物質福利與肉體安全的強調轉向對生活品質的強調,轉向對精神歸屬、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的重視。

英格爾哈特指出:“西方人口中前所未有的一大部分人是在非常安全的經濟條件下養育而成的,經

濟與物質安全繼續得到積極的重視,但它們的相對優先性卻比過去降低了?!?第64頁)他把這種社會稱為后工業社會或后現代社會。在這種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西方民主理論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嶄新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還處在萌芽之中,盡管其劃時代意義還沒有被人們普遍認識到。

(一)民主的生活化

在民主退卻到政治領域后,當代學者們又要求它重返日常生活領域。主要由同性戀運動、少數族裔運動和女權運動所表現出的對個人私生活方式的選擇與訴求成為政治表達與參與的目標之一;民主政治決策深深地涉入到經濟、醫療、教育、居住等傳統上政治不干涉的日常生活領域;以普通公民為主體的社區民主、地方自治成為公民與國家的重要政治議程。在這種新的政治形勢下,當代學者們要求民主突破現代政治中傳統的公私界限,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現代主流的政治兩分法觀念不再被人們所珍視,學者開始反思自由主義的非政治化對民主政治帶來的危害。

(二)民主的非物質化

在長期和平與物質豐裕的社會中,形成了新的民主參與觀:公民參與政治不只是為了物質利益的滿足、生活水平的提高,參與政治也成為獲得他人的認同、實現某種道德理想、維護特定生活方式、改良生活品質的機會。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當代民主理論研究者認為,政治參與開始擺脫狹隘的經濟利益的支配,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進入政治活動領域;民主政策的目標也不再囿于經濟保障問題,開始向文化發展、政治認同等目標延伸。我們將這種新的民主觀念的出現稱之為政治的理想化。同現時代的政治的庸俗化相比,它是一種相反的過程。

(三)民主的公益化

在當代社會中,個人、社會之間聯系的強化,人們生活視野的擴大,以及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使人們認識到,個人私利并非和公共利益一直和諧,公共利益重于個人利益,人類利益重于國家利益。強調權利優先于善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受到普遍的質疑,強調公共利益與共同體價值的社群主義、共和主義和法團主義等意識形態異軍突起。

(四)民主的道德化

20世紀的政治經歷,以及后現代思潮的反思,使得人們對理性一心一意的信仰受到普遍的懷疑;政治領域中多元主義的肆虐所導致的公共決策私利化、集團化使人們呼吁公共道德的回歸?!白穼っ赖隆背蔀槲鞣矫裰髡窝芯恐械膹姶蠛袈?;甚至有學者提出,為了解決現代性危機,我們必須重新“回到亞里士多德”那里(第249頁)。在學術研究中,公民資格與公民教育成為學者的熱點話題,打破了自由主義者歷來對于道德問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態度。(第509-582頁)。在當代學者的眼中,道德重新成為民主政治的驅動力量,盡管不是唯一的,因為他們并沒有完全拋棄對自由主義制度論的信仰。

(五)民主的直接化

普選制的真正實施,新聞輿論的無孔不入,利益集團的蓬勃發展。地方政治的日益回歸,社會運動的風起云涌,以及全民公決的廣泛推行,使得當代西方民主理論中出現了對以直接民主為特征的參與民主、協商民主及社區民主的倡導。它意味著普通公民可以更容易、更直接地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這種新的民主模式在實際政治實踐中的萌芽并沒有驗證近代學者對于直接民主所帶來的“暴民政治”的擔憂,相反卻激發了西方民主政治新的生命力。

(六)民主的平等化

在當代西方民主政治生活中,由于公民政治效能感的提高,階級對立的趨緩,政黨整合功能的衰敗,以及官僚制的刻板無能,平等主義或平民主義的政治訴求更加明顯。當代學者們希望建立不再以傳統的階級劃分為陣地的新型政治整合,對等級化的官僚制與政黨體制進行猛烈的攻擊,要求將平等的民主權利擴展到整個人類乃至整個自然界。

當代西方社會和現代西方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現代西方社會相比,它是否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形態,如一些學者所言,尚屬疑問,它的一些新的屬性尚在萌發中、變化中。與此相對應,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一些嶄新特性也處在不定型之中,還遠遠沒有借此而形成一種系統性的完全不同于現代民主理論、屬于一個新時代的理論體系。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發現,當代民主理論中的上述新趨勢和現代民主理論的特性相比,具有一定的斷裂性:現代民主理論以非生活化為旨趣,以物質利益的實現為目標,以個人私利為基礎,以代議民主為模式,以多元主義為特征;當代民主理論則試圖實現民主的生活化,摒棄民主的物質利益化,獲得民主的公益化,以直接民主修正代議民主,容納更多的平等主義?,F代民主政治理論曾經在其母體——封建社會中孕育、發展了幾百年,而在當今的一些后發國家中,它依然是一種嶄新的觀念。同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遙遠的未來社會中有可能成長出一種嶄新形態的民主理論。

如果我們以歷史的眼光考察民主理論發展的幾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當代民主理論竟然和古輿比主理論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兩者都認為:民主不是遙不可及之物,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參與民主不只是為了獲得猥瑣的物質利益,還是為了獲得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實現;民主政治除了可以維護個人權利外,還具有超脫個人私利的更高尚的公共目標;民主可以是對道德目標的追求,而非只是對物質欲望和基本生存的滿足;民主意味著公民的直接行動,而非被動無力;民主雖然不排斥精英人物,但平等的民主更有價值。

如果我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當代西方民主理論中的這種新趨勢,并且將它放在西方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加以考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這種新趨勢意義重大,它可能會導致一個新的政治時代的出現,一種新的政治生存方式的肇始。古典民主理論的某些觀念在當代政治生活的復歸意味著政治又重新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偉大事物,成為人們擺脫俗世羈絆獲得精神超脫的新大陸,成為完善人格、獲得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新圣經。這,或許意味著“政治終結論”的終結。

注釋:

①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他反復聲明,凡是拋棄政治生活者,不是“一只野獸”,就是“一位神祗”。

②《獨立宣言》聲稱,每個人都生而擁有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快樂的權利,政治就是為了實現這種權利。

③貢斯當在《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演說中,嚴厲地譴責了民主的越界給現代人的自由所帶來的威脅,他所謂的

現代人的自由,實質就是以經濟活動為中心的私生活自由。在演說的結尾,他也有保留地承認了民主的工具價值。

④這種兩分法比較著名的例子有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即民主與自由)、市民社會與國家、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等。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版。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版。

[3][法]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版。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版。

[5][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版。

[6][法]邦雅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閻克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版。

[7][美]特里·N.克拉克《新政治文化》,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版。

[8]Inglehart,Ronald,2003,“Changm‘g Valu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in Goodwin,Jeff&James; M,Jasper

[9][美]麥金泰爾:《德性之后》,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版。

[10][加]威爾·金里卡:《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三聯書店2004版。

責任編輯葉娟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